第一篇:《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组
鲍树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①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②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对诗文中传神语句的体会与鉴赏。【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从中国诗歌史来看,《诗经》中已经有五言诗的萌芽。至秦及西汉,民间歌谣已较多五言。发展至东汉,乐府中所保存的五言歌辞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到汉末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在初期,五言诗被认为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早期的文人五言诗多佚名。但随着五言在民间的发展,也就引起了文人的重视,并开始仿作。文人五言诗最早具名的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诗》。至魏晋时期,五言诗真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五言诗不仅数量多,而且佳作如林,影响深远,并逐渐成为文人诗歌创 作的重要形式,进而取代四言诗占据文坛的重要地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三首》,共同品味一下这一时期的诗歌。
二、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五言诗大发展的阶段,五言诗代替了四言诗,超过了辞赋,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与相思。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曹操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曹操留有两首《短歌行》,本文为第一首。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初读课文 1.注意朗读节奏
(1)汉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
五言诗文中较少使用虚词,诗句讲究韵律节奏,读来朗朗上口。诵读时要抓 3 住韵律特征,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2)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与《诗经》一样,二二节拍。2.疏通重点字词句
(1)遗.谁wèi
朝.露zhāo
子衿.jīn
何时可掇.duō三匝.zā
阡陌..qiān mò
吐哺.bǔ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里xū
犬吠.fèi(2)通假字 契阔谈䜩.。通“宴”。(3)词类活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状,向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意动用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意动用法。(4)文言句式
何以解忧?
宾语前置
开荒南野际
省略介词“于”,省略句兼状语后置。狗吠深巷中
同上。鸡鸣桑树颠
同上。
四、鉴赏与品味
呦.
呦yōu 守拙.zhuō
《涉江采芙蓉》
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5.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 5 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也是汉民族表达情感的一个特点,以含蓄为美。这不同于西方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热情奔放。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一见钟情的故事很多。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
6.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7.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相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短歌行》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
明确:“忧”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以“朝露”做比,极叹人生的短暂,而人生理想没有实现,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收刘表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在兵营中宴请众将士,作得此诗。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表面上是以酒解忧,借酒消愁,但作者心中并不是这样想的。(曹操一直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实现人生理想,建功立业,需要的是“贤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只有贤才佐助,成就统一天下的霸业才能真正解作者之忧,“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这首诗用了那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文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中的话,以山高海深为喻,作者要以博大的胸怀招揽天下贤士。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者以周公为自己的榜样,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3.找出诗文中的“比兴”句,结合诗文分析其作用。
明确:“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此两句深切地表达出作者对贤士的热情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表达出作者招贤纳士的诚意和决心。
《归园田居(其一)》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写诗人弃官归田,决心归隐躬耕,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创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2.哪些诗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谈谈感受?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8 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山野的心志。“误落”写出了诗人对曾经入士的一种反省,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一去三十年”写出了对着这些年混沌官场流失时间的惋惜。“复得返自然”则是一种超脱的喜悦。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再来看文章当中间接抒情的句子。“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从远到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4.写景就是为了抒发情感,这八句写景的诗句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
明确: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
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与状态。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诗写诗人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 9 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五、小结
1.古时候有许多的“士”,如:侠士、方士、术士、隐士、壮士、义士、志士、烈士、游士等等。我们可以为结合三首诗的内容为三位抒情主人公定位。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士”。
明确:采莲人——游士;曹操——志士;陶渊明——隐士。2.再试着为三位“士”的前面加上一系列的定语。
明确:
采莲人是(思念家乡与恋人、渴望团圆)的游士。曹操是(求贤若渴、抱负远大)的志士。
陶渊明是(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隐士。
六、作业 1.背诵三首诗。
2.根据自己所学的诗歌知识,以及情感的表达技巧来创作一首五言诗。
第二篇:《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1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和题解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借助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2、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情感 四.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3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五.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擅长写田园诗,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三.诵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 6
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第三篇:诗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异地,远离家乡,心情感到沮丧的时候,我们会怎样来排遣自己忧愁的情绪呢?当你孤单一人时,你是否更加思念自己的父母亲人?
生:各抒己见
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师:我们一起来温习这些古诗中蕴含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二、走进《古诗十九首》
(一)作品简介 1.《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2.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3.创作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二)作品特点 1.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涉江采芙蓉》 1.译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部分词语解释:涉:渡,蹚。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â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我蹚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赏析本首诗
(1)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 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 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诗歌首句提到“芙蓉”,这对全诗的意境营造有什么作用?你对“采 芙蓉遗所思”这种行为怎么理解?(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常被用作高尚纯洁品德的象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但是,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4)逐句赏析
①“涉江采芙蓉,兰泽生芳草”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采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时候身在远方的他心情顿时变得失落惆怅。
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到这里,主人公的心情已经走向了忧伤绝望。(5)本诗的结构
围绕“采芙蓉”展开,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
(6)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 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3.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是“悬想”。
第二课时
一、《短歌行》简介
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二、了解曹操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 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即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各界对于曹操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汝南名士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3.曹操的诗歌(现存20首)
①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4.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 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实 力。赤壁大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当时,曹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
四、赏析《短歌行》
(一)译文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zhāo)露,去日苦多。
部分词语解释:几何:多少。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 在太多!
分析: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xiâ)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部分词语解释: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分析: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杜康”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部分词语解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 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矜: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分析: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本句运用了引用典故的修辞手法。《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部分词语解释: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分析: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在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鼓瑟吹笙地把他们欢迎。可见他是用“嘉宾”之礼热情地对待人才的。
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部分词语解释:掇:拾取,摘取。中:心中。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 而出汇成长河。
分析: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巧用比兴,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部分词语解释: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屈驾。存: 问候,思念。讌:通“宴”,宴会。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分析: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由忧转为喜。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部分词语解释:匝:周,圈。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圈都没有敛翅,哪 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分析: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曹操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部分词语解释: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说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分析:巧用比兴,“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运用类比,引用典故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忧的根源:功业未就;志向:天下归心,统一大业。
(二)赏析本首诗
1.请你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 忧 2.作者忧什么呢?探究“忧”的内涵。
忧”:(1)人生苦短(当时曹操已经年过半百,而一统天下的事业还未实 现)
(2)求贤若渴(渴望天下人才能够归己)
(3)贤才难得(人才就像明月那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4)功业未就(诗人内心的“忧愁”更加突显出来)4.解决疑难(从内容、手法、情感上来看)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用四言体来写的,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显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也就是慷慨激昂。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或者运用了哪些手法?(1)巧用比兴。(2)巧用典故。(3)借代。
(4)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紧密结合,显示了曹操诗歌高昂激越、悲凉苍劲的风格
8.通过这首诗,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诗人曹操是一个求贤若渴、抱负远大、积极进取的军事领导形象。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涉江采芙蓉》与《短歌行》,《涉江采芙蓉表 现了游子思乡心切的思想感情,《短歌行》则表现出作者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古诗词呢?
生:《桃花源记》《饮酒》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陶渊明的部分作品,走进陶渊明的心理世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片段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 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2.作者简介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谥号: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平: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 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二、关于《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 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yāng)。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zhuó)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三、赏析全文
(一)译文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部分词语解释:少: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尘网: 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这里指仕途。三十:十三,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译文;年少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尔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里田园生活已十余年。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
赏析:诗歌开篇两句 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部分词语解释:羁鸟: 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这里借喻自己怀恋旧 居。野:亩。际:间。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译文:笼中鸟常依恋往日的山林,池塘里的鱼向往着从前的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节操归耕田园。
赏析: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部分词语解释:荫:荫蔽。罗:罗列。
译文:房屋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蔽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赏析: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部分词语解释: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译文: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这袅袅炊烟。深巷里传来了几声狗 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打鸣。
赏析: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部分词语解释: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樊笼:蓄鸟的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空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在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山林。
赏析: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二)赏析
1.本文的关键字是哪一个? 归
2.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3.“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4.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5.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6.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7.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三)分析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厚檐,桃李罗堂前。暧暧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找出诗中的意象,构建出什么样的意境?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1.视觉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近
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 2.听觉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构建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追问:这些都是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然而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喜爱之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的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中,便和他的情感相交融,相互发生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因而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的盎然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二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都似乎是含情的。
(四)分析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官场黑暗,政治上无法作为 田园静美,精神上自由闲逸 远离尘世,道德上抱朴守拙
五、艺术手法
1.比喻手法,可以非常生动传神的表达我们的意思;
2.衬托,就是课文中以有声衬无声;对比,误落尘网中的痛苦和返自然的快乐相对比;
3.白描,文中通过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好宁静的田园图景。
白描:用最朴素、最简洁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的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没有写柳树如何的枝繁叶茂,没有写狗吠如何高亢啊,没有把这些细节表现出来,他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出来,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意境,宁静安详,虽然只是几笔勾勒却意境全出。
第四篇:诗三首 教案
诗三首 教案
诗三首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羡xi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诱惑:吸引,招引。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
雾霭i:雾气。
桅w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乐疆:安乐的地方。
收容:收留。
博爱:对人类普遍的爱。
沟壑h:溪谷,山洞。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安贺斯特。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其余部分都是她死后三十年内由其亲人整理并陆续出版。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2、相关知识:
⑴关于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 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⑵狄金森思想及创作特色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华•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诗稿没有注明创作的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添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这些革新使她的诗避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的风格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通过对船夫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搏击、不断奋斗的生活描绘,反映了诗人为理想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帆》: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蓝海》:本文含蓄地描述了诗人以陆地自居,通过赞颂蓝海的宽容、慈祥、博爱的伟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归属于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脉络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全诗分两层。
第一层,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渡过一生”,高度赞美了勇敢的船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第二层,表达了诗人的追求。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的勇敢的船夫那样搏击。
《帆》:
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的问题,更令人思考。
第三节,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蓝海》: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层,表明自己的心境。
第二层,赞颂大海的“慈祥”“博爱”的伟大胸襟。
第三层,抒发对大海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方法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追求。
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
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
《帆》:
⑴托物言志。诗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定景,后两句言志。将全诗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⑵景物描写与议论思考有机结合。全诗三节,每一节都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思考,而且每一节的思考都是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自己带出的,二者水到渠成,有机统一。
《蓝海》:
⑴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
情感强烈而真挚。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哪一种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
四、重难点导析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关于几个词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特点。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
“帆影”象征以大海为背景,船夫的生活环境。
《帆》:
“帆”的主题是个难点。这首诗借帆不愿在平静的港湾“享福”,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那就是:人生应该经历风雨、见世面,而不应贪图安逸和享受,应该在奋斗中锻炼成长。
《蓝海》:
富有特色的破折号。
第一个在声音的延大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表现了那种焦急的等待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高峰。
【练习解答】
一、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此题答案不求一致,但是这个过程必须完成,才能帮助我们学到读诗的相关技巧。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拼搏,渴望新生活。
第二首,表达作者满怀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表明自己要归属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频繁,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这一点。
“大海”象征着生活的环境。
“孤帆”象征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三、1.因为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因为帆儿不满于暂时的宁静,敢于与风暴抗争。
3.大海的魅力是慈祥、博爱。因为作者愿意投身于大海的怀抱,倾注对大海的羡慕之情,不断的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云裳 闪烁
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3.涛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略 2.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3.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4.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5.“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惰。)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填空:
⑴普希金,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是
国诗人、作家。狄金森是
国著名诗人。
⑵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⑶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B、我/厌倦/这土地了,渴求/另一种/自然
c、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D、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3、下列破折号使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啊,把手给我——我们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
B、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
c、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D、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4、揣摩三首诗中大海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5、划出下列句子的宾语。
⑴下面涌着清澈的溪流。
⑵请不要介意我的不请自来。
⑶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6、《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7、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8、“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风暴的来临将给船只带来危险,帆儿为什么还乞求风暴呢?
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美文赏读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细读后思考,“礁石”象征什么?
2.从全诗的描写看,诗人采用了白描手法,请概括全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13、“礁石”无疑是全诗的中心,但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却从风浪的角度写礁石,这是什么写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4、第二节诗中着重写了礁石的哪两个方面?为两个方面统一在礁石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请指出第二节的朗读重音。
第五篇:诗三首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教案A
教学目标
1.鉴赏《古诗十九首》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这是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指《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3、4句: 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5、6句: 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7、8句: 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
三、文本探究
1.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四、艺术特点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教案 B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5、6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三、诗歌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支花或是几茎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3、4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5、6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五、延伸阅读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短歌行 曹 操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2.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教学难点
1.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
2.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教学时数
1课时。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推崇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唐代大诗人杜甫推崇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在诗歌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周瑜等人固然是英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气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下面一首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从客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三、背景简介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0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四、分析情感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鼓瑟吹笙。
明确: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1)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2)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1)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2)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4.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8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土,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有更多的贤能之士帮他实现其政治理想。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 B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教学设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即“读”“悟”“品”。“读”,就是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悟”,就是深刻体悟——领悟诗情,“品”,则是用心品味——句中深意。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作者深刻的表达了忧思和求贤心情,本设计主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隐藏在句中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滤而流芳百世呢?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是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枭雄、是奸雄、是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二、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其二,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1.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学过的诗文里酒的例子?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縢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2.有人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如果用第一句“对酒当歌”仿佛更好。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学生齐读。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3.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
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板书:光阴易逝
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一是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无名氏——花好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二是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1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
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
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没有贤主。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是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志。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1.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1)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2)好的工作环境。(3)尊重。
2.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1)复合型人才。(2)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起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案 A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和《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整体把握
1.大声朗读,疏通诗句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3)方:傍。(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2.把握诗歌结构
“归”是整首诗歌的文眼,这首诗歌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考虑: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诗歌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 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为何而归? 明确:
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两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 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1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课文小结 1.《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 B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返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亩(mŭ)荫(yìn)暧(àì)
吠(fèì)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
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对田园生活的描述。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明确:
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
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2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
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侘(chà)傺
玁(xiǎn)狁
越陌度阡(qiān)
阿母大拊(fú)掌 B. 罹(lí)难
王事靡盬(gŭ)
对酒当(dàng)歌
否泰(pǐ tài)如天地 C. 溘(hè)死
乘彼垝(guǐ)垣
绕树三匝(zā)
踯躅(zhí zhú)青骢马 D. 谣诼(zhuó)
匪我愆(qiān)期
何时可掇(duō)
葳蕤(wēi ruí)自生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卓尔不群 出其不意 兵荒马乱 名副其实 B.毕恭毕敬 垂拱而治 世外桃源 题纲挈领 C.挥洒自如 剽窃成果 耳懦目染 揠苗助长 D.未竟事业 名门旺族 积重难返 座无虚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次参观分批进行,第一批有1班、4班、6班、9班、10班________五个班。②他读过许多古代典籍,尤其是《古文观止》,他读得很熟,________能全书背诵。③梅花具有高雅圣洁的品质,被人们用来比拟美好德行,________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A.等等 以至 从而 B.等 以致 从而 C.等等 以致 进而 D.等 以至 进而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B.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C.要学有专长,同时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和提高自己。
D.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填到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的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每题3分)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②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④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⑤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⑥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⑦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⑧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⑨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7.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B.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
8.选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B. 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2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C. ①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 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 10.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
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三、翻译并默写下面的句子 11.翻译下列句子。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默写。(每空1分)
(1)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2)________,二情同依依。(3)________,桃李罗堂前。(4)少壮不努力,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纺车记忆 李汉荣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臵。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
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
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 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
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的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忘我纺线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种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2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2007年《散文》第六期《凝视:母亲用过的……)
13.“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结合原文,理解“经经纬纬”的含义(4分)
①“经经纬纬”的本义:
②“经经纬纬”在文中的比喻义: 14.“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结合第9段的内容,说明它遵循了哪些深奥原理?(4分)
15.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4分)
(1)即使再冰冷的段落,他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2)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16.第二段以“声音”的角度来写纺车。它包含了多种写作技巧。试选取一种技巧进行赏析。(6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1.D(A.阿母大拊掌fŭ;B.对酒当dāng歌;C.溘kè死)2.A(B“题纲挈领”应为“提纲挈领”;C“耳懦目染”应为“耳濡目染”;D“名门旺族”应为“名门望族”)
3.D
4.C(A.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状;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D.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
5.C(A.应为“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否则和后面的内容搭配不一致;B.“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有歧义性;D.应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6.A
7.D(谢,告诉、劝告)
8.B(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可译作“他”。A因,副词,于是、就;因,连词,因此;C以,介词,把;以,连词,相当于“而”;D见,动词,见面;见,表被动)
9.A
10.D(写鸳鸯的和鸣是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选项的那种理解没有依据)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1.(1)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2)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3)高山不会满足已有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已有的深度。12.(1)长太息以掩涕兮(2)举手长劳劳(3)榆柳荫后檐(4)老大徒伤悲
13.①织布时纵线为“经”,横线为“纬”。②比喻历史发展的过程(经),历史各阶段的横断面(纬),包含家庭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家庭发展的各个横断面。
14.①指纺车一上一下的旋转的力学原理。②指日沉月升的宇宙变化原理。
③先辈逝去、子孙出生、绵延不息的生命原理。15.①“再冰冷的段落”,是针对上文的比喻——历史之书而言,“冰冷的历史段落”,指的最野蛮、最血腥、最专制、最残暴的历史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总有母爱的丝线在缠绕,总有慈爱的母亲在劝说。
②“农人的布衣”指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风飘飘而吹衣”,成为田园的经典。这一景象成为了陶渊明诗中的经典名句,成为人们理想中的桃花源景象。“书生的青衫”,指的是孟郊的青衫,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成了《游子吟》中的警句,指母亲的辛勤劳动温暖了游子(学子),也支撑起了一部农耕文化。
16.①衬托技巧:雨声、雪声、风声、河流声、蚕声、鸡声、檐滴声„„都是风车声的背景声,它们与风车声组成了纺车协奏曲,有力烘托了母亲们辛勤的劳动,表达了对纺车和母亲们的伟大贡献的敬仰。
②以“声”写景,这组声音十分别致,每一种声音都能产生一种生活画面的联想。风雨雷电等声音,让人联想到风雪之夜、雷电之时、鸡鸣犬吠之时、兵戈杀伐之时,母亲们都在纺线的情景。这些画面的中心就是母亲们的纺线劳动,这种劳动从远古到今天,从白天到夜晚,从江南到江北,时时处处都有。
③对比的技巧。作者纺车声“嗡嗡嗡”的平和、均匀、缓慢与江山易主之时的残暴、杀伐之时的血腥的兵戈之声对比,表现温和的母爱能使残暴的时代逐步变得温和,从历史的深处,写出了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