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面试指导: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bj.offcn.com/html/jiaoshi/yueduziliao/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bj.offcn.com/html/jiaoshi/yueduziliao/
第二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文、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三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x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这首《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标注黄色的文字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并背诵)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视野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则描写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内容总评]整首诗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故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古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远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比如颈联,“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2、情景无间。表面上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兴怀,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显,情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附录:《秋兴八首(其一)》背诵材料
[思想情感]首联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
[内容总评]整首诗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故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古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远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比如颈联,“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2、情景无间。表面上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整首诗既因物兴怀,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显,情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刘岩
第四篇:《秋兴八首》最新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最新教案
2015-3-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安史之乱”(755-763)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也深受其害,战乱迫使他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怀,而且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抒情诗中的杰作——《秋兴八首》(其一)。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他的诗歌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看作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故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寓居夔州的第二年,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指好友漂泊各地、不知去向),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北方藩镇拥兵割据,吐蕃、回纥乘虚入侵,剑南川西一带战争频仍,国家动荡不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原诗一共有八首,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课文探究:(齐读全诗)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问1:首联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问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玉露:深秋时分的白露寒冷刺骨。
2、枫树林:火红的枫叶此时在秋露的侵袭下已变得凋零衰败。
3、巫山巫峡:“气”为“气象、景象”之意。巫山巫峡一带的景象显得萧瑟阴森。简言之,即:露冷枫残,万物萧森。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问3:颔联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问4:两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江间波浪:长江中的波涛翻滚汹涌,与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
2、塞上风云:夔州的高山上空风云滚滚,阴沉沉的,与远处的地面相接。简言之,即:巨浪滔天,阴云匝地。问5:首、颔两联构成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凄冷、衰败、动荡、阴暗。
问6:画面情景与写作背景间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
1、深秋白露,枫叶凋零,秋气萧森——迟暮之年,知交零落,身体病衰,怀才不遇,四处飘泊;
2、江水巨浪滔天——时局动荡不安;
3、风云滚滚,昏暗无光——国家前景暗淡。问7: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借深秋夔州之景,寄寓了自己感时伤己的悲凉、愁苦之情。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问8:这两句话如何解释?
明确:一丛丛的菊花遍地开放,这已是我客居夔州时第二次见到了,回忆往事,感慨颇多,流下了眼泪;把小船系在岸边,不禁心中涌动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问9: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飘泊之苦、思乡之愁。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问10:这两句话如何解释?
明确:深秋岁寒,家家都在为亲人赶制御寒的衣物;傍晚时分,白帝城中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问11:结尾两句加深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思乡之愁。
关心家人冷暖,为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寒风中,漂泊的游子听到捣衣声,就会联想到家中的亲人为自己赶制寒衣,想到家庭的温暖,这就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
四、总结全诗:
思想主题:通过写深秋夔州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飘泊之苦、思乡之愁、秋士之悲、家国之忧。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一语双关、以景结情。
第五篇: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制作人:宁静的海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体会其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2.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会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3.理解诗歌主旨,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一)导入:以作家为切入点导入。同学们都学过杜甫的诗,那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呢?提问学生杜宇杜甫的把握情况。教师小结,引出今天的新课秋兴八首。
(二)授课安排: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交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三)知人论诗。1.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称为“千古绝唱”,有“诗圣”的美誉。杜甫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这一环节目标:复习巩固学生对于杜甫掌握,学生重点掌握学过的诗篇及三吏三别。2.关于《秋兴》组诗解题。(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诗人已近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又逢多事之秋,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
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四)赏析课文 1.整体感知。通过教师做朗读指导,多媒体泛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方式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
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本诗的情感基调:悲。2.逐步赏析。
(1)找出本诗描写哪些意象,通过意象的的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
首联——意象:玉露、枫林、巫山、巫峡(玉露交待了时间,“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峡波浪接天连涌的澎湃气势,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兼与接用得妙。)
情感:秋气萧杀、阴瑟之感。
颔联——意象:江波、塞上、风云(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情感:浑郁低沉萧索
颈联——意象:丛菊、孤舟(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转眼写自己的感情。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一系,他日、故园两两对照可见杜甫七律诗语言句式的精妙。)
情感:忧乡思国的感伤。
尾联——意象:寒衣、白帝城、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情感:孤独漂泊无奈
2.找出文中对仗的的句子分析杜甫的遣词造句特点。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的汹涌澎湃对塞上风云的漫天接地,一兼一接一涌一阴写出了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气势。兼、接两个动词用的非常妙。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点明了秋意凄寒,孤舟意表形单影只,两开独写年年的凄凉,一系只为忧乡思国,字字相称,句式对整体现了杜诗的顿挫之感。
3.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1)情景相生,寓情于景。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2)语言练达,对偶工稳,沉郁顿挫。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4.总结借景抒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借景托情,寄托作者的羁旅、怀乡、思亲、忧国之情。鉴赏诗歌的时候应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五)作业设置: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