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第一篇: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 讽刺善变者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 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①作者认为这部书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奸诈。②能不能读,怎么读,全看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七、讨论疑难语句的含义

1、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揭示了某些人怎样的劣根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明显是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说的。

八、作业:课外找一两则寓言(如《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

作者yahoo.cn

第二篇:读《伊索寓言》

2004/4/28

读《伊索寓言》

第一二课时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三、积累“厌恨、怜悯、阅历……”等词语。

重点: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

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难点: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讲授分析

2004/4/28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一、总体结构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

“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二、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熟读课文

2004/4/28

第一课时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第二课时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3

2004/4/28 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否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第三篇:读《伊索寓言》

~-6-2 字数:956在寒假中我可以算是重温了一下《伊索寓言》这一本书。《伊索寓言》相传是古希腊一位曾经是奴隶可是因为具有聪慧才气而被释放的人——伊索所著的,正是拥有了这种历史,才使我开始看上这本书。伊索内容的人物设定很有特点,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与人或者全都是动物为主角的,这样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作者不用再去费时间来描述主角、配角的独自性格。只要写出一种动物就会马上使人们联想到其本质,从而很好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对于寓言的寓意。而且这种用动物代替人的手法也十分地生动典型,狼代表奸诈、狐狸代表狡猾、牛代表老实、兔子代表急躁或机智、老鹰代表有志气的人。伊索寓言的内容看上去都是十分的短小精练,没有任何过长的背景描写或者是心理描绘。几乎只是像“流水账”一般的简洁明了,一篇富含深涵的文章就只有四五百字。尽管只是简单的叙述和对话,去更给了读者更大的空间去思索。所谓“横看成林侧成风”,在不同的人眼里对于同一个寓言里都会自有一番见解。简单的构造使得读者可以自由地深掘故事的本质。伊索的故事往往是以某些主角(动物)在悲惨的下场下来京时告诫人们,如:《乌鸦与狐狸》、《鹿的脚与角》、《羊与狼》等等,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就给于了人们强而有力的说服,使人不得不点都赞同。由于《伊索寓言》是否确有其人现在仍有争论,并且由于在中世纪的一些寓言也被冠于了“伊索”之名,因此现在的《伊索寓言》的版本不尽相同,其中的故事也有些良莠不齐。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在看《伊索寓言》时,发现往往在《农夫与蛇》等故事中的寓意很深刻简易,可是有部分的寓言实在难以理解,不知作者在讲什么,甚至有一些寓言荒诞极了,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编者的一段话解说了原因:因为《伊索寓言》中有的故事良莠不齐,因此不必一定要从一个寓言中获得什么教训,仅仅作为消遣的小故事略读一番即可。看完后,我也觉得的确我太钻“牛角尖”了。而《伊索寓言》中有些寓言可能只因为作者怕读者太难理解,所以在最后添上一句:“这说明XXXXXXXX”,看上去实在是把我的想法给抑制住了,反而不太合适,有了画蛇添足之感。总的来说,《伊索寓言》值得学习牢记在心的教训是很多的,故事内容也相对比较精彩,而2分钟就能看完、看懂一篇寓言了,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不错的。

第四篇:读伊索寓言[范文]

读《伊索寓言》

湖北黄冈中学冯文静

[教学目的]

1、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寓言故事是我们儿童时代不可或缺的朋友,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农夫和蛇》等都是出自《伊索寓言》这部故事集。这本书通过一些轻松幽默的故事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般人读它,在若有顿悟时也许只会一笑置之,然而,大文豪钱钟书先生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 简介作者

参看课本注释(1),重点介绍《围城》。

三 研读九则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本来就是一面镜子,读者能从镜子的正面明白地看到自己的可笑处,可是钱钟书却从镜子背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如何重新解读《伊索寓言》的。教师先示范一则。(简单复述故事情节,点出原寓意及新寓意)

《蝙蝠的故事》原意是讽刺见风使舵、没有立场的人,作者用来讽刺善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有限资本的人。学生自由讨论其余几则寓言的含义,同时理解该部分的一些难句。

(一)解读寓言

《蚂蚁和促织》:原意批评享乐者挨饿活该,作者用来讽刺某些文人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自己的影子》:原意戒贪得,作者用来讽刺某些人没有自知之明;

《天文家的故事》:原意讽刺眼睛总朝上必摔跤,作者用来讽刺某些政客地位沦落了仍想往上爬;

《乌鸦的故事》:原意讽刺伪装者终现本相,作者继续讽刺被揭穿伪装后便恼羞成怒,挖空心思揭别人短的人;

《牛跟蛙》:原意戒狂妄自大,作者用来讽刺把缺点当作优点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原意戒贪心不足,作者却借此说有钱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乌鸦》:原意讽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酸葡萄心理,作者则读出诉苦经可以避免旁人来分甜头的心理;

《驴子跟狼》:原意讽刺错行仁义反受其害,作者则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二)解读难句

(1)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提示: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提示:斥责有些人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提示:指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他过不去。

(5)“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提示:就是不承认缺陷,明明是缺陷,偏偏说成是长处。什么缺陷都可以说成好的,也就没有是非可言了。因为彼此都把缺陷当长处,都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也就与世无争。实质上,他们是不思进取。

(6)“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提示: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7)“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

提示:一个人得了好处,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唯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8)怎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提示:这是说有些庸医不懂医术,草菅人命,或者没有医德,收受红包、乱开高价药等。3 作者解读的这九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借寓言中的动物影射和讽刺现实社会中的人或现象,说明现代人比古代人狡猾得多。

第二课时

一、解决《伊索寓言》该不该读的问题。

《伊索寓言》本来是一本儿童读物,我们的童年也是在它的陪伴下度过的,但是现在钱钟书先生却从《伊索寓言》中读出了这么多复杂凶险的人心世相,那么,这本书到底该不该读呢?、不该读(齐读最后一段)

不读的理由:寓言让纯朴的孩子越来越幼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该读(齐读第三段)

要读的理由:《伊索寓言》给我们带来了“三重安慰”。、两种观点是否前后矛盾?

提示:不矛盾。第三段说成年人大可看得,因为“它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三重安慰”,其实是一种反讽的说法,接着真正“读”时却读出了如此丑陋的人性,最后才表明自己真正的态度:《伊索寓言》不适合小孩子读,因为成年人所造的世界太复杂了,并非寓言中所讲的公平清楚,读寓言长大的孩子认识不到社会的复杂性,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批判的锋芒并非指向《伊索寓言》这本书,而是指向风气不太好的现代社会。

二、研读第一部分即1、2两段作者读《伊索寓言》后的总体感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借解读《伊索寓言》,表明了自己认为《伊索寓言》不适合儿童读进而批判现代社会的目的,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似乎已经很明了了。那么,前面两段是否多余?如果不是,作何理解?它们与后文有何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一、二段。、两段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第一段写人际关系中我们对两类人的不同态度,对于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人是“喜欢并加以保护”,对于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人则是“嫉忌乃至厌恶”。体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第二段写古代对现代的态度是属于两种态度的前一种。二者的共同点是卖老。3、如何理解“现代比古代在价值和品格上都要进步”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这是反语。后面对寓言的解读可以证明,进步只是指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4、这两段与后文有和联系?

提示:第一段是为了引出第二段,而第二段则与第三段紧密联系,因为《伊索寓言》也是一本古代的书,所以我们读它也是抱着一种“卖老”的态度。其实并非《伊索寓言》幼稚、浅薄,只是现代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二、三段均用了反讽的手法。

三、多角度探讨本文的主旨。(学生讨论发言,用规范的语句总结成一句话。)、暴露了人性中自私、狡诈、卑劣等丑陋的面目。、警戒未成年人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认识到人心世相的复杂性,使自己不致于碰壁上当。、呼吁成年人要为后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能从镜子背面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得自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体察。钱钟书说过,人生是一部更大的书,他的文章只是写在人生这部大书的边上,这是非常谦虚的说法。那么,对于阅历尚浅的我们来说,人生的确还有好多内容需要我们去阅读,即使是这篇课文,也有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课后希望大家认真咀嚼课文,有时间读读《围城》,更多地了解钱钟书,并在他的引导下,读人生这部大书。

五 布置作业

《我看钱钟书作品中的讽刺艺术》

板书:

小孩子该读幼稚、简单、碰壁上当(批判现代社会)

成年人要读先进

成熟(反讽)

高级

人事大人喜欢小孩子

卖老(人性的自私、自大)

历史现代思慕古代

第五篇: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有感

绿影小学一(2)班孙勇

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好几本课外书,可我最喜欢读的是《伊索寓言》这本课外书,它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让我懂得如何了解和怎样做好每件事情。

比如兔龟赛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因为自己的先天条件差而气馁,乌龟就是信心十足,告诉兔子,只要奋发图强,就可以战胜一切。

还有《狼来了》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平时做人处事一定要诚实守信,如果你总是说谎,就会在人前失去信用,《狼来了》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他一次又一次地说谎欺骗农夫他们,有一次狼真的来了,无论小男孩怎么喊叫,农夫们都不肯再相信他的话了。

不过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这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农夫,在他临死前,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为了不让他的孩子们懒惰,教他们如何懂得生存方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热爱劳动,才会幸福快乐生活一辈子。

《伊索寓言》这本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知识丰富多彩,所以我非常喜欢它。

下载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二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分析寓言故事的形象。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指导目标: 1、通过回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之一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之一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4 作者:严丽琴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炉道完全小学 唐明清 教材依据 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伊索寓言》第一课时(教科书第60页)。 设计思想 本节教案以新课......

    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找准故事的“矛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2.通过三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编寓言故事。 3.激发学生继......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教材依据: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设计思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