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棠下镇实验小学
林月玲
2010.5.29 知识与能力: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学习难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屋里养花
给别人看
我为人人
走在街上
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与风俗的特点。
3、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来看一组图片(课件1:花的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2、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德国,去感受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板书课题)(课件2单张花图片)
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让谁看的?(读)
瞧,不同角度的思考让我们读起来就有不同的体验,这样才会读得有滋有味,读书也应该这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分段读)(看来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预习,课文读得很流利。)
2、读了课文,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看来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独特而又真实的感受。那么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又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那句话。
2、谁找到了?(生读)(齐读)。(课件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的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如果能在旁边记下你的感受,那就更棒了!
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民族奇特?谁找到了?(生交流)
(课件4:)
A、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齐读。
(2)“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生答)你们看,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生接:脊梁)(塑料摆花演示)
(3)当作者初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吃惊、惊讶、奇怪、纳闷)(读)(再读)
(4)是呀,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齐读)
(5)作者把他的惊讶告诉了谁?(女房东)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女房东。(课件5:女房东有关资料)
(6)这位像慈母一样的女房东,听到作者的问话是怎样回答的?(生答)
(7)“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谁来笑着回答一下。(生1)(生2)
(8)笑得多么平常呀,女房东觉得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所以她莞尔一笑地说——(生接正是这样!)正是怎样?(生交流),还有哪些语句?(课件6)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齐读。
(2)、你觉得德国的街道怎么样?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用来形容什么?(花多、花美),还有哪些词语也能用来形容花多、花美?(真不少)
(4)、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想象真丰富,好美呀!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5)、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到了花多?(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花太多,看不过来,应付不过来)
“花的海洋”是呀,花多得像海洋一样。
这些词语都能体现出花很多,很多,我就把它们重读。(课件7:重点词语变红)
(6)、这么美的景色,想去看看吗?(课件8: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感受怎么样?
徜徉在这花海般的街道上,欣赏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闻着阵阵迷人的花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课件9;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7)这么美丽的景色,想把它永远记在脑中吗?请大家试着背一背
抽背、齐背(课件10以填空形式出现段落)
C 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在德国,美丽的仅仅是那些花吗?还有什么?你是从哪句知道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德国的每一家都是这样——(课件11)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的花。
(2)是呀,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3)德国人正是这样,在种花与赏花间传递着一种快乐,他们通过种花给别人看诠释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境界。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事也在演绎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呢?(生谈)
(4)说到这里,老师有一首小诗想送给大家(课件12)
给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就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心里
也在他人眼里
(5)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给我一朵花,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只有我们尽可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所以季老先生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难怪他会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课件1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D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美好的境界有没有改变?
(2)齐读(课件1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我们来看——这是作者故地重游后,写下的一段话(课件15:《重返哥廷根》片断)
(5)同学们,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吗?(齐读课件16: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敬佩地读一读,我们再来赞美地读一读)
四、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收获了满街清香的愉悦,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17;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来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17《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境界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是本文的重点。回顾本节课,教学设计流畅,内容充实、丰满,挖掘教材较深,重点、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的配合较平日课堂要好,课前预习不错,课文读得流畅,美中不足的是朗读水平不高,感情不到位。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总想以学生为主,但又被教案牵扯,两方面衔接地不够自然。
2、课备得不熟,过分相信自己,各环节的语言衔接不精炼,有两个地方没处理:想象花多,花香;积累背诵。这也提醒我以后的备课还要再细致再认真。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爱养花吗?你养花是给谁看的?
2、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个奇特的民族,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指导读课题,突出“自己”和“别人”。
4、知道文章谁写的吗?(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季羡林爷爷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留学十年,四五十年后又去了一次德国,感受颇多,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脊梁”轻声词,指指自己的脊梁,“花的脊梁”指什么?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请女生们一起来莞尔一笑。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品读课文
1、作者两次到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划出来。
交流: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2、体会“奇丽的景色”
出示自学提示二: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奇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交流: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奇丽?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花团锦簇形容花怎么样?(花多,密密挨挨地挤在一起)课件出示图片。姹紫嫣红形容花怎么样?(花的颜色多)课件出示图片。
谁还想补充?
“汇成了花的海洋”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的手法?还可以怎么说?(花的世界,花的王国)
“应接不暇”“暇”指日子空闲,所以是日字旁。“应接不暇”指的是----花多得让人眼睛看不过来。看这朵怕------,看左边又怕-------,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看花的人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同学们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学生练读)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透过文字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请大家用心再读这段文字,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生自由读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享受,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我来读,你来接,希望咱们合作愉快。
这么美的句子,不积累下来太可惜了,试着背一背吧!
课件出示组图,播放背景音乐,学生练习配乐背诵。
3、你又从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小组合作学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出示课件
谈谈你的体会。
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就是----我为人人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课件把这两句话调换顺序,师: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调换顺序吗? 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敬佩,感动„„朗读
你来读读吧!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四五十年过去了,作者又来到这个爱花的国度。齐读最后一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
(其中的“美丽”包括美丽的花更包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那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思乡梦仅仅是思念家乡吗?
作者做的梦,不仅是思乡梦,更是渴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够像德国一样,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四、总结全文
季羡林爷爷用奇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奇特的习俗,那就是——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伟大的精神,那就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最后老师想送给在座的每位同学一首小诗,愿我们真正领悟到这种伟大的精神,懂得奉献,我们将会沐浴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配乐朗诵小诗《给予》。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生字和成语,正确书写“嫣”、“脊”、“暇”几个字。
2.得言、得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德国的风情民俗。
3.得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内涵。4.揣摩课文的表达特点。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德国的风情民俗。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内涵。难点: 课文的表达特色。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1.去年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大树指的是谁? 2.出示季羡林的图,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
3.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带着国家的重托,怀揣自己的梦想,来到德国,在哥廷根生活了整整十年。四五十年之后,作者重返第二故乡哥廷根,感慨万千,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着季老先生的一篇散文走进哥廷根这座魅力小城。4.请一同学读题目。
二、浏览课文,找到中心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现在请同学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2.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3.注意感叹词和感叹号,我们再读一遍。
4.板书:奇丽、奇特。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就将和大家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领略那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5.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出了景色的奇丽,哪些句子写出了民俗的奇特,把他们划出来。
三、抓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美景,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一)感受奇丽的景色。
1.请同学说说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并出示句子。
2.句子中有两个写花的成语,是哪两个?课件出示词语。
3.读准音,认清字形。锦、姹、嫣是课文的生字,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你想提醒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师指导书写:嫣。
4.大家轻轻地慢慢地读读这两个词语,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景象?
5.交流:你能把你的想象送到句子中读出来吗。真会读书,大家能抓住关键的字眼去理解去想象,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6.就像这样,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象,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你一定还能体会到那儿景色的奇丽。
7.交流,点拔。花的海洋。
补充: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语的由来。山阴道,位于我国浙江绍兴境内,那里景色秀丽,草木葱茏,繁花似锦。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从山阴道上走过,留下了这样的句子: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8.为什么,明明是行走在德国的街头却让人如入山阴道上?你们看,作者写景,不仅写出了具体的景,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读者也如入其境,真值得我们学习。
9.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是一条街吗,是两条街吗?是一户人家的窗子前这样吗,是两户人家的窗子前这样吗?
10.配音乐,师引读,分男女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11.美丽的景色到处都有,可是你见过这样绚丽而壮观的美吗?绚丽而壮观的美也不少,可是你见过这样的美出现每一条街道上吗?难怪作者,不用美丽而用奇丽,难怪作者感慨道:多么奇丽的景色!
12.你们想不想让这样的景色留在心中,那我们一起来读:填空读。13.多么奇丽的景色!谁再来读,加大难度。14.我们一起来读。
(二)感受民俗的独特。
1.德国的街头这样美,那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 2.再读一读,抓住关键的词句,想想他们养花奇特在哪?
3.文中有一个字出现了三次,是哪一个?说明什么?读一读,强调这几个字。看来,抓关键字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也有助于朗读。4.理解词语:脊梁。读准音,板书写好字形:先写一边两点责任大,中间人字重担压肩上,下面月字一撇变一竖,挺起脊梁来承担。
4.你们的脊梁在哪里?花的脊梁就是花的背面清晰的脉络。
5.你们现在是德国临街的窗子前的花。如果我是屋子里的主人,你们是怎样开的。是啊,我只能看到你们的脊梁,可街头的行人却看到了你们绽开的笑脸。如果我是街头的游客,你们又是怎样开?现在,我看到的就是你们最美的笑脸。6.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7.指名一位女生,现在你就是那位房东,我问你:你这样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吧? 8.他们这样养花是哪条法律规定的吗?从哪可以看出,莞尔一笑。不是每句对话前都要用提示语,但这个提示语却恰到好处。
9.在屋子里的时候,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花的海洋。这是一种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难怪作者不由地赞叹道:多么奇特的民族!德国街头的花儿为什么那么繁茂,是因为有一种美德之花绽放在每个德国人心中,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联系生活,深化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1.如果有一天,你也养花,你会怎样种?如果午休时间,你走进教室,你会怎样?如果,有一天你要到外地求学,来到干净整洁的侯车大厅,你会怎样? 2.看来,在同学们心中也已播种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的种子。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当四五十年后,我重返德国,面对主人这样的提问,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也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到底哪些美丽的事物没变,我们拿起笔写一写: 阔别四五十年,我又到了德国,很多东西都在变,可是,当我走在德国的街头,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仍然();窗子连接在一起,仍然();……
3.交流:正是这样,让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面对这片花海,我做了个花的梦;面对这片花海,又仿佛回到那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忆起山阴道,想起当年的思乡心切,又一次在心中升腾起一份浓浓的乡愁,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昌乐外国语学校:杜学文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章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
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预习了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一起跟老师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感受文中的巧词妙语。(出示词语)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学生读,读完后引导学生了解“脊”的写法,“莞”的读音,“应接不暇”的意思。
师: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德国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
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汇报。
师:(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以本单元的主题切入问题,加强了文章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
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交流,教师巡视。
三、披文入境赏“奇丽”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
(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老师感情朗读,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想象的画面,师简要评析。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课件展示德国奇丽的景色。
师: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
师: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四、披文入境悟“奇特”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师: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
创设情境,采访周围人
(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人:(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
A.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B.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
C.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师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师: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学生汇报)
师: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师: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师:“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学生汇报)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结束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让我们永远铭记: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照应了主题。】
七、延伸作业
1.阅读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再次感受那份美丽。2.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美、多
人人为我 奇特
自己种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