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龙学春教学设计初稿 -
春教学设计
东新中学肖龙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第二篇:藏戏教学设计(肖春娣)
《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3、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难点 法。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出示各个不同剧种的图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戏剧知识。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3、交流关于藏戏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交流自己初读后的收获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真不错,现在,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们做一回导游,把藏戏介绍给到藏族地区旅游的人们,不过,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游,你必须闯关成功才行,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三、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出示三个排比句,并认真读。
四、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板书特点: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五、了解藏戏的形成(藏戏的形成和谁有关呢?)出示课件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表达特点
七、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选择你喜欢的题目来完成吧)用自己的话把藏戏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吧
第三篇: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
《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预案
一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了4个例题: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三部分内容,下面我就重点说一说自己对例4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及简单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根据已有的数量关系,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这是一个难点。教材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引导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量关系列出两个除法算式。算式列出后,请同学们估一估结果是多少,是比被除数2大还是小,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为发现被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留下悬念。例3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思想。将“图”与“式”相对照进行解释、分析、说理,使学生在讲述算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熟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科学性的优势。
三、对例题3的认识及分析
分数除以分数这一内容是在例3中出现的。在例3教学之前学生已经体会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一个几分之一的数和整数除以一个几分之几的数的计算方法,而且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教材借助了分一分、画一画等直观手段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了算法,有了这些做基础,虽然这个例题是个新知,但学生完全能够利用比较、类推,迁移,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自己解决分数除以分数应怎样计算。然后再让学生在示意图中分一分,画一画,借助直观图来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有了这些环节做铺垫,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等于分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个例题的设计与以前的传统教材不同,它不在通过复杂的数学算式去理解为什么要变成乘10/3,而是通过直观的图示去验证9/10里面就是包含着3个3/10,所以9/10÷3/10就等于3,再就是要让学生明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这种方法在分数除以分数中也同样适用就可以了。
因此,分数除法各种类型的题目,就都学完了,紧接着就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总结概括出分数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这个方法的概括和学习为后面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应用以及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打好了基础
四、课堂教学设计
在这一课时中,我认为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通过验证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二是由前面的4道例题概括出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下面就是我根据对这一课时的教材理解进行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除法统一的运算法则。
3、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准确进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1、口算。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2、师:这两种除法的计算方法好象有一种共同点,大家看出来了吗?(学生交流)
3、师:对,都是化除为乘,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可如果是分数除以分数呢?
(板书:分数除以分数)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迅速唤醒学生的旧知,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一种条件。】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出示例题3指名列式: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我们可以根据题意列方程,大家来试做。
指名汇报,强调计算结果不带单位名称。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关键找出单位“1”。
2、总结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深化方法,加强理解。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
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
(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第1题。
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2、在○里填上“>”“<”“=”。
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反思
《分除以分数》属于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和感受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分数单位及倒数,再把例题2米改为1米,我认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再把它引申到2米。再把1/5米 改为 2/5米。同时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
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学生先是通过知识迁移,由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把“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分数的倒数”作为一种猜想,还有的把分数转化成了小数;有的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的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有的结合倒数的知识把分数转化成了整数;有的根据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验算;有的结合题意另列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倒数的知识和乘法结合律也推导出了猜想。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采用了“猜想——验证——比较——明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充裕的探索时间。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经过研究讨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就解决了。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 “一个数除以分数(零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六、不足之处:
1、应再放手,在课堂上只讲易错易混淆的地方,这节课包办讲的东西还是过多。
2、还是不敢放,怕浪费时间,导致自主、互助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在这方面应再注意加强训练。
3、由于前面知识学得较扎实,学生能自己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但有个别同学掌握的程度不太扎实.4、学生在做分数除法时,可能会把被除数转化为倒数,除号和乘号改变出错,除数没有改变成倒数。
第四篇:推荐一部动画片教学设计肖
《推荐一部动画片》教学设计
渝水四小 肖莲青
【教材分析】
《推荐一部动画片》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看过的动画片中选取一部印象最深的推荐给同学。在推荐的过程中,要讲清楚这部动画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还可以讲一讲最吸引你的人物或者故事片段。在讲的时候要做到语速适中,让别人听清楚;在听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内容。【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会很喜欢看动画片,乐意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在观看动画片时更多的是关注美丽的画面、人物的语言,独特的人物造型、动态的场景,还不太会和同伴分享里面的情节和内容,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关,所以要想成功推荐一部动画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印象深的内容说清楚。
2、能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3、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向他人推荐自己印象深刻的动画片,引起别人的关注。
难点:推荐动画片时做到语速适中,让别人听清楚;听别人推荐时,要认真倾听,了解别人讲的内容。【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收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2分钟
1.班级口号:九班九班,很不一般,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上课公约: 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2分钟古文展示(增广贤文)
一、谈话引入课题,闯关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的举举手。调查喜欢的动画片
1、你看过哪些动画片?(可以多说几部)
2、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喜欢片中的谁?
(试着用“……有……有……还有……其中……”句式说一说)
动画片名猜一猜 第一关 过渡:既然你们喜欢看动画片,那么我来考考你们,先来闯第一关吧,我出示动画片的图片,你们举手回答出动画片名,说对了大家鼓鼓掌,好吗?
第二关:我播放动画片主题曲,听出是哪部动画片的也请举手回答。第三关:根据一段文字的描述,猜一猜,这段文字讲的是哪个动画片中的人物。
① 一块灵石是他娘,花果山上当猴王,东海借来金箍棒,大闹天宫斗玉皇。
② 手拿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别看年纪小,敢抽龙的筋。
(师:你们都很厉害,看来动画片是你们放学后的宝贝,是小学生活的美好享受,我很羡慕你们,我小时候只有连环画看,也就是小人书,不过也挺不错的。)
三、谈话交流,理解“推荐”
1、刚才通过你们的谈话,知道你们看了很多动画片,那现在呀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你得推荐一部最喜欢的动画片,如果你说的让大家动心了,也想去看,那大家一定会热烈鼓掌的,老师还有奖品哦!引出“推荐”一词
师:推荐呀,就是你要想方设法把喜欢看的说出来,让别人也想去看;你想吃的,也想让别人去吃;你想读的,也想让别人去读┅┅这就是“推荐”。
四、学习并运用推荐方法
过渡:刚才通过调查,知道了同学们看过很多动画片,并且有自己喜欢的,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推荐给别人?让别人也想去看。
1、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推荐给别人?(读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2、学习推荐方法
说动画片名、说人物、说故事片段、说感受,注意语速。(板书)
3、师示范推荐《猫和老鼠》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你们推荐一部精彩的动画片,那就是《猫和老鼠》,平时,老鼠最怕猫吧,不要说看到猫,听到猫叫一声都会吓得发抖,在这部动画片里,老鼠杰瑞可一点儿也不怕一只叫汤姆的猫,杰瑞总是捉弄汤姆,千方百计吓唬折磨它,我记得有一次杰瑞把鞭炮放到它嘴里,炸的汤姆哇哇大叫,全身的毛都要焦了,特别搞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觉得你们也肯定喜欢看的。
观看动画片《 》,并试着推荐——展示、交流、评价。出示有创意的推荐句子,不看你会很遗憾的,你看了肯定还想看,不看太可惜了等等
4、迁移推荐方法——推荐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5、同桌交流,相互推荐。教师巡视,指导。
6、讨论:听别人推荐动画片,该注意什么?(板书:听清楚)
认真听,听清别人讲的内容。
7、个别展示,关注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举“心动卡”)
六、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推荐,发现很多同学都比较喜欢正面人物,比如善良、正义、勇敢┅┅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这就是我们看动画片的收获。
2、我们能从动画片中学到很多东西,但看动画片时也要有选择的观看。一个孩子从早到晚看电视,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不愿离开电视。看到这种情景,你想对他说什么?
七.说说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八、总结
同学们,今天大家在推荐动画片的时候,通过说名字、说人物、说故事片段、说感受,并且注意了说话的语速,能把说的内容讲得非常清楚;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能够听明白别人讲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交际中也能够做到“说清楚、听明白”,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九、作业
回家后,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推荐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板书设计
推荐一部动画片 说印象
说人物
语速——说清楚 说片段
听明白
第五篇: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欧春龙)
1.3.1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授课教师:贵州省凯里市第五中学
欧春龙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2.内容解析
本章对于“数及其运算”的学习内容安排是:系统地学习在数系及其运算的扩充过程中,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后,所引进的新数之间的运算如何归结到原有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定义运算法则,进而使原有的运算律在新的数系中得以保持。
本节是在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以及七年级刚学习的有理数、数轴和绝对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是从已有知识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借助具体情境和数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对有理数加法中涉及的所有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从而理解和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在探讨法则的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在后续学习中有示范作用。
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实数、代数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2.目标解析
(1)引导学生列举引入负数后两数相加的情况,从而发现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负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0相加”等未知问题。(2)设置具体情境,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观察算式与数轴,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确定符号和计算绝对值的方法,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
(3)要求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借助具体情境探讨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在有具体情境支撑时,学生会计算,可能离开了具体情境就不会算了,这里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理解有一点困难,解决方法在于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情境的数学本质,并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数学问题。
异号两数相加时需要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将绝对值相减”两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解释,让学生感知法则的由来,理解法则的合理性,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讨有理数加法法则思路的建立;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符号的确定,绝对值的计算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方法可以运用“超级画板”教学软件制作课件,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直观地感受运动的过程,理解将“原点”与“最初运动的起点”对应,将第一次运动的终点作为第二次运动的起点,并将“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与“两个数的和”对应。
在具体运算中,强调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着手,即“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明确“与负数有关的运算,我们都借助绝对值,将它们转化为正数之间的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1:在小学时我们就已经学习了加法的运算,想问问同学们5+4等于多少?请根据式子,举出一个恰当的生活情境。
[师生活动]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加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巩固加法的意义。检查学生对加法的理解程度。
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做加法运算时,加数有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例如本章引言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果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求结余时就需要计算像8.5+(-4.5),4+(-5.2)这样的算式。像这样,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2:小学学过的加法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种情况呢?(你还想知道哪些数的加法运算呢?)
[师生活动]若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不清楚,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回忆。引导学生用具体算式来举例说明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并把学生举出的算式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引入新数后就要学习新的运算,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探索新知,导出法则
小明在一条左右方向的马路上来回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例如向右运动8米记作+8米,向左运动8米记作-8米。
[设计意图]统一规定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生成。思考1:如果小明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追问1: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对两次运动最后结果的表述上可能只说出移动的距离,而忽略了移动的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小明最后在起点的哪一边?离起点有多远?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出5+3=8这个算式,但对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得不够全面,容易只关注距离而忽略方向。
追问2:还能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说明小明两次运动的结果?怎样表示? [师生活动]通过“左右运动”学生不难想到数轴,如何利用数轴表示上述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要说明以下几点:(1)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4)如果用正数表示向右运动,用负数表示向左运动,就可以用算式描述相应的运动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来移动“超级画板”课件中数轴上的小明,学生可以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直观地感受运动的过程,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相结合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
追问3:小明两次移动的最后结果既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又可以用数轴来说明,算式与数轴有怎样的联系?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从小明在数轴上的两次移动容易发现:第一次向右移动5米可记为+5,再向右移动3米可记作+3,小明最后到达+8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发现进行整理,并结合数轴分析,第一次移动的结果就是算式中的+5,第二次移动的结果就是算式中的+3,“小明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就是把两次结果求和,所以列出了5+3=8,也就是(+5)+(+3)=+8。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思考2:如果小明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类比“思考1”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
追问1:这个问题的结果还能用5+3=8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会从移动方向的不同来考虑。[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追问2:你能用数轴来解释这个算式吗?
[师生活动]有了“(+5)+(+3)=+8”学习的经验,学生容易类比前面的做法来解释,教师要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对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负数与负数相加”的方法,从而为 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加法的其他情况做准备。
小结:通过两个思考我们列出了这样的两个算式,结合数轴你能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从实际情境的角度来总结,例如:看小明最终在起点的哪一边,来确定结果的符号,然后看离起点有多远来确定数值。还可能从算式的角度来总结,例如正数加正数还是正的,负数加负数还是负的,然后再把数加起来等等说法。虽然描述得不够准确,但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找到了计算方法,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来考虑,得出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教师对结论进行板书)
追问1:你能利用找到的方法解决前面我们例举出的哪一个算式?(指
(一)问题引入,提出问题:问题2中学生列举的有理数加法算式。)
[师生活动]规范解题书写格式,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符号的确定”和“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去探索新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具体情境和数轴,通过“小明向同一方向移动两次”来对应“同号两数相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探究
通过小明从同一个方向移动两次,得到了同号两数相加的方法,小明除了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还可怎样移动呢?(引导学生提出并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1):如果小明先向左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2):如果小明先向右运动3米,再向左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个别指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列出5-3=2这样的算式,虽然结果正确,但不是加法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规定,如果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根据正负数的相对性,“向左运动3米”即为“向右运动-3米”,则探究问题(1)可表述为:“向右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通过这样的统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列出类似的加法算式,再结合实际经验,或利用数轴来认识,都可以看出(-3)+(+5)与2是相等的,最后生成算式:(-3)+(+5)=2。这个“探究”是本节教学难点,但学生类比前面的探究方法,可以讨论交流完成(提醒学生先在数轴上表示,然后把在数轴上表示的过程翻译成算式,就能列出(-3)+(+5)=2,3+(-5)=-2)。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和完善有理数加法法则,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小明的左右移动我们又列出了两个算式, 结合数轴,你能说出计算方法吗? [师生活动]在课堂小结中,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符号”“绝对值”两个因素进行思考,看结果的符号、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得出结论: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教师对结论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估计学生独立完成和表达叙述有困难,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耐心聆听学生回答,并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补充完善。
追问1:你能利用找到的方法解决前面我们举出的哪一个算式?
[师生活动] 教师规范解题的格式;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符号的确定和绝对值的计算。
追问2:(+5)+(-5)等于多少?它属于哪种情况?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容易理解两个加数的绝对值有“相等”和“不相等”两种情况,(+5)+(-5)实际上属于“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即“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根据前面学习的法则知道其“结果得0”。再与前面遇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对法则进行补充,从而得到完整的“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教师板书结论)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追问3:观察我们列举的具体算式,还有那种情况没有解决?
[师生活动]学生举出具体情境来说明“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师板书此结论)。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分类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追问4:你能说出计算有理数加法的解题思路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解题思路。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练习选自教材第18页至19页。充分挖掘教材练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总结和归纳计算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规范解答的良好习惯。
在利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感受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
1.用算式表示下面的结果:(1)温度由-4℃上升7℃;(2)收入7元,又支出5元。2.口算下列各式:
①(-4)+(-6)②(-14)+4 ③(-4)+6 ④(-4)+ 4 ⑤ 0 +(-6)3.计算下列各题:
①(-10)+(-1)②180+(-10)③ 5+(-5)④0+(-2)⑤(-0.9)+1.5 ⑥()1223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完成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辨析,特别是找出典型错例并分析错误原因,并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小结,学有所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掌握本节课重要的数学知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其运算,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24页习题1.3第1题。
2.请你用生活实例解释(-4)+3=-1,(-4)+(-3)=-7的意义。
3.思考(拓展练习)用“>”或“<”号填空:(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设计意图]
第1题是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基础题,检验学生是否能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其运算。
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有理数加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可以检验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程度。
第3题巩固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的确定方法,体会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