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甲午海战主题曲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幻灯片播放视频资料
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放出木偶图片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回答问题
多媒体技术,历史电影 思考创新 历史资料 学生感悟 多媒体技术 学生讨论 多媒体展示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展示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感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多媒体展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量教学资料和教学图片的运用,充分收集各种史料,图片、文字、视频皆为我所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集成功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影像有机地集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甄别、阅读史料的能力,从而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精神;
2、课堂中注意了讲练结合,即使训练以巩固当堂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 培养学生知识生成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注重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
3、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然后再讨论,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又及时讲解。避免了问题探究流于形式,成为空谈,从实际上落实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高中历史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6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第三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本课知识点多,建议按侵略、条约及危害、抗争三方面进行小专题展开教学;
2、依托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引入学习建议、学生活动、自我测评、知识链接、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活动记录等内容。
3、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对话、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的展示、探究和激发。
4、把握好课文正文与栏目文字及图片的关系,图文配合,相得益彰。“以诗证史”,有助于使学生在抱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刻的联想和思考。引录的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总之,务必将教材各类材料都利用得恰到好处。
5、运用多媒体展示,加强声、像、文、图的刺激,提高感知率,强化图片的信息处理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综合(地理、哲学、经济学),提高读图识图能力,体现“大文科”教学观;
7、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遗产保护、国防教育)。
8、注意与初中知识衔接,引导学生在精学课文的基础上,进入独立思考的更高层次,进行学术思维方面的初步引导和训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虎门销烟
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3、运用(能力目标):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过程与方法】研读
学生合作探究
阐释史料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启发式谈话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3)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4)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惟利是图本质。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5)联系香港的割失和回归,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牢记民族的灾难和屈辱,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由于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是中国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本课头绪多,史事纷繁,主要内容(见教学结构)。【学生分析】学生虽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但其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思维能力还有限,本课重在创设新情境,深入浅出引导、点拨,注重理论分析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学的建议:加强学法指导,诱导先学后教,利用“第二教材”和“中学历史”等网站主动学习,布置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课前归纳了学生的主要疑难。激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的探究与解析。培养学生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学法上指点。
【教学难点聚焦】
1、梳理诸多头绪(列强、清王朝、太平天国)即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交错关系;清政府对这次战争所持的复杂态度;
2、地名(广州、大沽、天津、北京、汉口等)。
3、战争的必然性及中国战败原因。
五、教具:课本、地图册、第二教材、cAI和投影图片、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鸦片战争(1)
原因---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2)
经过;
(3)结果---中国战败原因、条约及危害、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1)
起因;(2)经过;(3)条约及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1)政局、权力结构的变化(2)经济结构的变化(3)阶级结构的变化
(4)思想文化、教育的变化,重在分析清朝政局的变动。
2、教学流程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操作 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教师点评)设计意图 探
究
(读教材、同桌讨论、分组探究)效果及学法指导 导
入
电脑平台展示《虎门销烟》、播放视频《晚清悲歌》 该图再现了什么画面?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称之为商业战争对吗?
以问设疑,以疑起趣,因趣探究,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新课。
根据课前查找资料回答问题。
激活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虎门销烟”
教学过程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展示战争形势图,同时布置学生研读教53-54页
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布置学生研读教54-55页,同桌讨论问题
展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曲线图
播放视频 《圆明园》
分析毒品的危害及禁烟的正义性
鸦片战争爆发是偶然的吗?
读图:鸦片战争可分为几个阶段?英军主要侵犯哪些地方?
此曲线图反映了1845-1851年英国对华贸易呈何趋势?
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为此英国提出什么要求?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谁能介绍圆明园
中国缘何屡次战败?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西方资本积累在中国的继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高读取图片信息和材料处理和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图片和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
各小组概括战争爆发原因
讲述战争经过读图识记英军侵犯的主要地点
课堂探究议一议:
圆明园方案并表决,是重建还是保留原貌或其他的方案,请各自说明理由
从政治、经济、科技、制度等角度或从内因、外因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引导学生如何读取图片信息:注意图片上的文字、人物神态衣装、背景等
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从主观、客观,内因、外因,国内、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
条约及危害 |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 展示; 相关图片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列表比较各条约内容,剖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展示地图,指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概况
1、英、法、美、俄各从中国夺取了哪些特权?
2、列强怎样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英国侵占香港三步曲(条约及割地)?
4、近代两次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强国,古老文明的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5、“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应如何吸取“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宏观上把握事件的相互关系:战争是手段,签约是目的,列强发动战争是为了签约获得侵略权益。
分清历史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比较能力的培养,分析条约,列强不断扩大的侵略权益及对中国危害步步加深。
激发学生爱国、向上的情感。
同桌讨论比较:各条约内容及危害,注意条约新增加的侵略权益。
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找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条款。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保护世界遗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
区分历史现象与本质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说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中国人民悲壮的抗争 展示图片
讲述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抗争的典型事例。
展示“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
播放视频《三元里抗英》
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奋起反抗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说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
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为国捐躯第一人是谁? 三元里抗英有什么重要意义?
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国爱国军民和妥协投降的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理解近代中国的怪圈:洋(列强)怕民(中国人民),民怕官(清政府),官怕洋。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课文中找出反侵略的事例
讲述虎门销烟。
联系现实讨论:毒品危害大,为何今天还不能禁绝?
讨论:我们用什么行动来学习先人伟绩报效祖国? 学会对比分析:
中国爱国军民的抗御侵略的情形,同清廷动摇不定、最终妥协投降以及琦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恶行径予以揭示。知识拓展
观察图片,分析理解教材中所引“谣谚”诗歌 材料信息如何提炼并运用所获信息解决历史问题? 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解题指导: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小结
展示本课知识点(见教学结构)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知识构架,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完整的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权力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化教育的变化
总理衙门的设置、总税务司的设置、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
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出现,民族工业兴起
西学东渐
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动态图示小结:
七、教学后记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中国近代发展的三条线索均可在本课找到源头,鸦片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让人心碎。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的镜头、侧面或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一个民族,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是在沉没中死亡。“血与火”的往事时刻警示我们永远引以为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八、课外巩固与提高
1、自我检测:选择题5道(第20张,在此略)
2、下面请同学们把本课学习中仍存在的重点和疑点归纳出来。(通过学习,要求独立完成,以突出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反馈的问题)对本节内容重要知识要点的: 收获 知识学习
收获 能力培养
收获 情感交流
存疑
奇思妙想
3、拓展与思考:课外上“鸦片战争纪念馆网”,以你所掌握的史实说明中国能否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取胜?
答: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盲目排外,闭关自守,不了解世界大势,没有及时发奋图强。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皇帝反复无常,内部纷争,战和不定,官员昏庸无能。腐朽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军事力量、虚弱的经济实力是当时中国的致命弱点。总之,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
4、知识链接与思考:
材料一:XX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访华时做客清华大学,在与清华学子交流时,一个同学问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请问首相先生,您如何向您的孩子解释大英博物馆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文物?”时,布莱尔尴尬的笑着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材料二:据新华社(XX年5月)报道,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牛首、虎首、猴首3件圆明园文物终于重归故里。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公开露面是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保利集团的易先生说:“这两件国宝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保利集团此举完全是出于爱国情结”。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其中多数是在国力羸弱、战乱纷纷的年代里被偷盗抢劫出去的。
读了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何感想?就你的认识写一篇小论文。(文体不限,言之有理即可)
5、课外活动建议:利用班会课,全班同学举行一次模拟的列强新闻发布会,学生分别代表英法美俄、记者、时事评论员,揭露罪恶,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请参考): 强盗的自白——列强新闻发布会:
【记者】:为什么英军在洗劫之后又要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呢? 【英国内阁发言人】:焚毁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虐待我方被俘人员。当时清政府扣押了我方派去的谈判代表巴夏礼一行39人,押送至圆明园,后来生还的只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
【时事评论员】:这只是英国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当时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不是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吗?英国焚毁圆明园的动机肯定不只是为了报复。
【时事评论员】:英法侵略者是为了销毁洗劫圆明园的罪行而放火毁园的。【评论员】: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后,并未刻意掩盖,反而在公开炫耀。如英军将所掠财物公开拍卖。法国公使葛罗公开说“联军占有行宫之举,乃其分内所有之事,两军交战,克其地而享有之,亦战时公法所许也”。法国还在枫丹白露专设中国馆,公开收藏展览从圆明园中劫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因此,洗劫和焚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评论员】:我注意到英国公使额尔金曾说:“(火烧圆明园)此举将使……中国皇帝将因此减其骄傲之心也”。联想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将英法长期视作蛮夷,因此英国要通过火烧代表中国最高权力的圆明园来惩罚中国人的傲慢自大,恢复欧洲被伤害的“尊严”。【评论员】:我认为英法是为了摧毁清政府的反抗意志,迫使清政府迅速就范,答应英法的一切要求而焚毁圆明园的。额尔金曾说:“毁坏圆明园行宫,与勒索一宗款项……二举联合起来,似为完成各条件之唯一方法”,“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第四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前有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后有八国联军的联合侵华,战事不息,纷扰不断,中国人民始终处于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这两次事件的爆发,又是由一场运动——义和团运动串联起来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古老而贫弱不堪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所要阐述的内容。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教师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运用图片、课件、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资源辅助教学,提出问题和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正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扩张和殖民的时期,中国虽然没有主动参与,但也不由自主地被卷进这场世界性的洪流之中,不能逃避,只能选择勇敢的面对。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和危害。● 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读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归纳概括法等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还要与学生的表演活动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素材准备
“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回答略。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最重要的一点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怎么样的?这是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第一个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板书)
一、瓜分中国的狂潮(板书)1.瓜分中国的狂潮
师: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它们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益,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学们看一下书中的“时局图”,谁能告诉我们图中的各种动物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它们瓜分了中国的哪些地区。
生:回答略。
师:图中的熊代表俄国,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把东北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虎代表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在山东强租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囊括到自己怀中;肠代表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视为自己的领地;蛙代表法国,强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太阳代表日本,把福建划入他的势力范围;鹰代表美国,姗姗来迟,俯瞰中国。
(板书)2.义和团运动
师:面对外敌的大举入侵和严峻的形势,中国人民怎么会无动于衷呢?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在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组成的义和团“反洋教”风潮,首先在山东兴起。并迅速向直隶、京津地区蔓延,在中国北方大地掀起了一场反帝斗争风暴。
(板书)
二、八国联军侵华(板书)1.八国联军侵华
师: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和破坏性,使各国列强惊恐万分。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900年6月,英、法、德、日、意、奥、美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成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板书)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板书)(1)天津←→廊坊(板书)(2)天津→北京
师: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西逃,八国联军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种种滔天罪行。大家觉得这次战争中国军队表现如何?
生:回答略。
师: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英勇的抗争精神,尤其是在廊坊地区,义和团和清军联合击退了八国联军。书中的介绍不是很详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节课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板书)
三、《辛丑条约》(板书)1.《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慈禧太后在西逃西安的路上,任命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同侵略者议和。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法、德、日、意、奥、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11个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板书)2.《辛丑条约》的内容
师:经济上: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做为担保; 政治上: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担保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
军事上: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各战略要地驻兵。(板书)3.《辛丑条约》的影响
师:哪位同学试着评价一下《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回答略。
师:《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西方列强通过这个条约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巨额赔款,使广大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社会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外债永无还清之日;使馆界的设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干涉内政的发动据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大沽等炮台的拆除,京榆铁路驻扎外国军队,并可以随时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军事控制之下。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课堂总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前有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后有八国联军的联合侵华,其中还穿插着国内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战事不息,纷扰不断,剥削残酷,人民困苦,中国人民始终处于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在这国势危急的时刻,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警醒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在他们的强烈要求和建议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呼之欲出。
● 板书设计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瓜分中国的狂潮 1.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1)天津←→廊坊(2)天津→北京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 3.《辛丑条约》的影响
第五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
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01年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
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