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

时间:2019-05-12 22:4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

第一篇:《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诵读文本,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交流与探讨,采用“问题讨论”的阅读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对北平的爱与眷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教学重点 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方法 1.诵读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诵读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由题目“想”字入手,先听专家诵读初步感受深情,再以逐段诵读为重点,采取听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始终围绕

“老舍为何如此的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这一问题在诵读中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②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京味”特色。2.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文本阅读中,借助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将全文的内容解读浓缩在几个问题中,使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提纲挈领的掌握学习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录音朗读,自读,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找出文眼,厘清结构,领悟老舍对北平的“说不出”的深情。

第二课时:研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理解文题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注意以下字音:

廿七(ni àn)黏合(ni án)什刹海(sh í ch à)菜圃(p ǔ)空旷(ku àng)橘子(j ú)辜负(gū

2.利用网络查找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当代学者评价老舍先生的视频资料,课上交流:①讲讲老舍的童年。②为大家介绍一本老舍的作品。③我心目中的老舍。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解决本课生字词,并提前熟悉作者老舍。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次听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总是萦绕在心头。老舍先生用他朴素的笔给我们讲诉了他对故乡北平那种深深的眷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走进先生的《想北平》去感受他那份深情。

【设计意图】通过余光中《乡愁》的吟诵,引出故乡这个主题,营造一种浓郁的思乡氛围,为教学创设一个有利的情境。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教学环节一 听读课文,交流信息 1.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章感情。

【设计意图】诵读是本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先听读,初步感受。2.作者介绍

⑴检查预习“七嘴八舌说老舍”。

学生可根据预习作业中布置的问题,也可根据以前学过的老舍的作品交流体会。

⑵教师总结:(用多媒体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3.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文章既然是写出来的,那题目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留下对标题的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更有动力,更有目的性。●教学环节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出评价

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其余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学生读后教师做出评价,如情感是否真挚、深沉、细腻等。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是本文的文眼。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朗读之中感受美。关于文眼,原来学《荷塘月色》提到过,统摄全篇感情。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找到,可锻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总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厘清结构

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读文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

教师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板书: 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得深沉 爱的理由(第4—7段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第8段 ——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散文形散而神聚,依据文体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积极性,以文眼为切入点,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教学环节三 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1.学生快速自读第一部分,作者说:“可是,我真爱北平。”他是怎样定义 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 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 学生思考,用横线画出,并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 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 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 出”。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设计意图】依据原文回答,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同时也更易学 生理解老舍对北平的爱的特殊。2. 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学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明确: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 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在文章中,作者反复四次诉说自己的“说不出”,正是爱到极致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正是情到深处反无声的表现。【设计意图】仍在文中第一部分,学生能理解,但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力。同时也让学生去分享老舍对北平的爱,感受他不是“写”北平,而是“想”北平。3.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 学生速读最后一段。

明确: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设计意图】熟悉了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4.那么,老舍为何如此地想念北平,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呢? 学生默读 4-7 段,研读这四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可 找出反映这些特点的句子,也可在段中提取出“关键词”。学生分四组讨论合作交流后,综合本组意见,选派代表回答,展示本组答案。明确:①第四小节中“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得着——那长 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相比,有空寂处,但又是空而不旷;“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比,热 闹中有寂静。总之,“动中有静”是北平的特点。②第五小节中“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的好处在它处处有空儿,可 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这是在继续把北平与巴黎比 较,这三句中“关键”是“自

然”,它突出了北平布局匀调的特征。这就揭示了北平的另一个特点“人为之中显自然”。③第六小节中“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那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是 北平城的特点。④第七小节中“它里面,无工厂;外面,紧连园林等”“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 见南山的”。“接近自然”也是北平城的特点。教师总结:作者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 了北平的好处。板书:①动中有静②人为之中显自然③花多菜多果子多④亲近自然

北平每一个特点都显出了“中庸”意味:既热闹又清净,既人为又自然;既有 大都市的阔大又能有农村的花菜果子,既是大都城又能优游闲适,总之,北京是 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其实,北平的众多特 点有着共性——接近自然,北平是理想的适合人居的城市。【设计意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老舍先生感情的来源,让学生 揣摩语句,把握关键词,理解这部分内容。在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用问题探讨的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 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 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三)课堂小结(约 2 分钟)老舍对北平的爱刻骨铭心,他通过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了他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对比的方法,历数北平的好处,写了北平的 物产,写了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款款 相思。【设计意图】画龙点睛,进一步强调学习重点。

(四)当堂达标检测(约 5 分钟)作者在文中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 爱。细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作者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检测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落实教学目标。

(五)作业设计(约 1 分钟)1.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熟读,加深领悟作者情感。

2.人们对家乡总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文化 现象,以“我家乡的……”为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小短文。【设计意图】两道题一方面加深巩固本节课内容,另一方面拓展延伸,锻炼 学生的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

第二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固城中学 史素丽

主题:“讲练议”课堂的有效组织 分题: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会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明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想北平》一文的教学中,我就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一些问题。(这部分内容需要吗?)

二、教材分析:《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深思念,寄托了作者的种种情思。本单元的文章是以“乡土情思”为核心,本课紧承前两篇文章(《故乡》《滹沱河和我》)对故乡生活的深思与深情,又为下篇文章《乡愁》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文章语言朴实,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为习惯养成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班的学生大都是住宿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入情境。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习惯,学习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特制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理解并积累文中字词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

骨铭心的眷恋之情。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种真挚美好的情感,感受文中做所蕴含是精神之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在外求学,我们经常远离故乡,对自己的家乡和在家乡等待自己的亲人,你怀有怎样的思念之情呢?(学生自由畅谈)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学生自由回答)

指名回答和老舍有关的文学常识。(多媒体展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学生预设行为:沉浸在对家乡与亲人的回忆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对老舍的了解进一步完善,主要识记老舍的原名、代表作品以及写作风格。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入情境,有助于对课文作者情思的理解。同时集思广益,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二)感知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注自己不熟悉的字词,勾画让自己受到触动的词句。要求:教师范读,让学生从整体上熟悉课文,并让学生直观感受朗诵的美。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听更要动与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在文中要标注重要词语,关键语句,以及让自己有所感触的语句。

提示:文章那些句子描写了北平的特点,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则可以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标注的方向。

学生预设行为:学生可能有字没有注上音,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授重点的字词,并全班朗诵;此外,学生读书过程中很少标注。不明白标注什么样的语句。不知道什么样的语句为关键句、中心句。甚至无所适从。

设计意图:识别并朗诵字词有助于学生识记和理解本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章,教师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阅读的方法。

2、谈初读感受,梳理文章层次。

学生谈自己在文中所标注的语句,可逐段进行,也可合段介绍。

师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接下来请同学思考并小组讨论课文层次的划分,并说明每一层次的主要意思: 提示(多媒体展示并辅助板书):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想得落泪(第8段)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预设行为:谈自己看法感受时,选取的句子或者段落会很凌乱,且对句子的理解会不全面不准确不到位;抓不住重点或中心,不能很好地提取文章的信息,表述不完整或不准确;对层次的划分会有不同的看法。

设计意图:改变平时教师引领读书讲解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让他们在文本中自己去摸索、思考,并与其他同学的观点碰撞,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转变教师教学的理念,敢于放,但是放不是放开不管,而是予以指导和总结,真正地做到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三)、体悟情感,交流探究。(问题由学生独立或者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有多媒体展示)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

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为什么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提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深厚,太为浓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

4、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从4---7段提取关键词句,写北平特点的词句。

学生结组讨论:注意对关键词句的提取,达成一致后,举手展示。总结:我的北平:动中有静 布局韵调 贴近自然

5、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6、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背景领会,由教师阐述)

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

7、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学生预设行为:对于交流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会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会偏离主题,语言不规范,或者自己不敢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述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激励的方式鼓励大家大胆发言,学会通过交流来达到探究的目的,从而开拓思维,达到理解的更深刻,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规范语言,让学生明白语文题目的回答也有规律性与规范性。四)、总结拓展:

1、内容总结:尝试用一句话对文章进行概括。(学生思考之后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不同学生的答案,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评析哪位学生总结的好。文章用“想”字作引,引发对北平的种种追忆;用“爱”字做线,串起对北平的悠悠思念。处处洋溢着对北平的款款深情和浓浓爱恋。

2、写作特点:语言朴实、自然、流畅。(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解析)

师引导:教师总结不同学生的观点,并梳理出语言的特点;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只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却饱含深情,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用心去品味我们的情感。

学生预设行为:学生的概括能突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还不够严谨;另外学生对语言的解析是一个难点,平时训练较少,基础较差,如果有学生回答很完美的,可以以此做例子给学生讲解分析句子的方法;如没有教师做示范。设计意图:借助这种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否把握了内容,理解了情感。并对写作业也有所提升。五)、布置作业

1、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或其他对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2、完成练习册。六)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动中有静

(我的)北平→ 布局匀调(对比)→ 爱北平

贴近自然

想和爱

七)教学反思

《想北平》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浓浓深情。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其实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了。

本课的组织,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课堂上引导学生做标注,谈体会,进行交流,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对学生的预设还有些欠缺,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对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表现北平特点的句子做标注。学生有只读不会标的现象,对关键信息提取的能力有欠缺。分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对内容再做梳理,依然是缺乏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看来这是以后课堂上要着意加强训练的内容了!自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细心指导,多方训练啊!

第三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演唱的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二、解题

板书——身处异乡 心归故乡

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找出描绘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具体生活环境的句子。然后用关键词概括。学生先自主完成形成自己的答案。再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组代表发言。

(一)人在异乡

1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师:○我们都知道法国是浪漫之都,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形容词。我们先看一看在哪几节?(1、6、8)

板书——雅静、繁华、静谧、幽深 归纳:(第一节)法国的家雅静、大、奢华、风景优美

(第六节)外国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二)心归故乡

1法国如此美好,那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的师:○故乡的情况的形容词。在哪几节?(6、8)

板书——贫瘠、脏乱、拥挤、阴沉

归纳:(第六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第八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四、揭示作者归乡的三层原因

师:事实证明故乡的确不怎么样,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回去?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作者归乡的原因。

(一)人在异乡(1-4段)(10分钟)

1、师:文中第8节写道,作者的故乡令作者失望,但是作者仍然回去,难道作者在法国的感受比失望更糟糕吗?我们在2、3、4三段中来找找具体表达作者在 法国的感受的词汇?

板书——冷清、虚空 归纳:(第二节)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第二节)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或光影,只有虚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一:在法国作者感到冷清,虚空

2、师: 那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受的,请大家朗读2、3、4三段,然后找自己有感触的觉得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感受的。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2、3、4三段。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前半句用了反复手法,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调作者置身法语的环境中的无可奈何,甚至反感。后半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巨大的寂寞无助感,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在监狱,为下文思乡作准备。)

2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反复手法,表现无聊空虚到极致,有步步紧逼的感觉,作者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3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抓关键词,“弃你而去”“没什么关系”“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表现一种被放逐、孤立的感觉,迷茫无助)然而在法国韩少功的耳朵里,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他觉得寂寞,他觉得孤独。

4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 ○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比喻,将作者“身处异地的那种寂寞空虚感”比成“站在一个没有底的悬崖边”,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空虚。)

(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5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

(夸张了的细节描写,对吊灯做第六次研究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是第六十次?那简直是让人发疯,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独无聊,极易引发作者的思乡情结。)6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改成陈述句)○

2(反问,借代 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表面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

(二)心归故乡:(5、6段)(10分钟)

1、师:于是,在这种既没有勇气有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心归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想念,下面由老师朗读5、6两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让作者惦念的,感到亲切、激动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 ? 归纳:第5小节:故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第6小节:故乡的景与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故乡的景色。作者写到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二:惦念故乡的亲人,景与物。

2、师:下面讨论一个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师1:思考我为什么会觉得此时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从手法上看一看,并联系对话栏

归纳:手法:我此时因思乡而感觉音乐也是思乡的。这就是所谓的融情于景,也就是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师2:思考一下,雄浑的男声、中国二胡与故乡有什么共通之处?

归纳:雄浑的男声基调是悲怆,深沉的,这由雄浑、悲怆、带泪的笑可以提炼出。雄浑的男音献给故乡,故乡的二胡只演奏悲怆。

故乡的色调是深沉厚重,从后文“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从来就是悲的。”可以更进一步证实故乡是厚重的,美的。故乡是凝聚人的血、泪、汗水,是感情无限的积淀,只有洒下血、泪、汗水的地方才是故乡,它包含着故乡人一切的喜与悲!师3:另外,注意“所有”、“都应该”、“都只能”、“即使也”等副词和关联词,这些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归纳:笃定、顽固、偏执

师4: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用这些词也说明了他对故乡的一种深爱。

板书——深爱、眷恋:

(三)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10分钟)

1、师:到这里,作者的家园之思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的这种家园之思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朗读7——9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故乡?

2、人与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时这两个问题要联系起来看。你可以和同桌讨论,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板书——生命之根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不是感官观赏对象,而是奋斗付出的地方,是精神之土)

板书——精神之土

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物质上丰裕;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精神上充实。)板书——希望之源

3、师:其中 金麦穗,我们可以看作是物质的创造,赶车瑶可以看作是精神的创造。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二)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将故乡与出生地做比较,作者以为故乡不是生来就有的,只有付出过、奉献过,才算故乡。)

板书——付出、奉献

5、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个守望精神的家园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4、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三是:故乡是人的生命之根,精神之土。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五、总结(3分钟)

1、师:可见作者眼中的故乡与我们所想的一般概念的故乡不同,更为深刻。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三段写的是什么?

(从美学角度和哲理层面对故乡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哲思升华。)

第四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发掘作者描写思乡之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出发抒写自我情感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

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四、学情分析:

高中教学对于高中生的文本阅读教学课的终极目标应该培养其阅读课文文本的能力。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在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为什么?因为北平是他的故乡。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我没去过北京,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平,领略文本的魅力。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三)、结构分析

先写:北平的视角----只能写“我的北平” 再写:对北平的特殊的爱。(比喻)写北平的特点和对北平的爱。(对比)最后: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北平在日寇的铁蹄下呀)。

(四)、片段赏析: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北平的哪些景物.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复杂但又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作者所写的都是极琐碎的关乎北平的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与作者血脉相连,写这些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挚、真诚、纯净的爱与思念。

2、第二段是如何写对北平的爱的? 首先直抒胸臆,“我真的爱北平”.然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喻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却极妙。接着说“我已经和北平”血肉相连,不分彼此了。

3、作者把北京与巴黎、伦敦、罗马进行了具体的比较,文中说北京具体好在哪里? 巴黎:太热闹太旷,太挤了.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城市既不挤也不太过僻静.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五)、小结: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而我们今天,就一起感受了老舍散文语言中的细节之美,感受了老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点滴,更感受老舍内心深沉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执教者:单琦娜

【教学目标】

一、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所展现的一颗强烈的赤子之心,并且体味老舍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京味。

二、通过对4—7自然段的学习,体味老舍笔下北平的特点,掌握对比的写作方式,感受老舍以最平淡、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写北平。

三、掌握分析写法、抓关键词、朗读吟诵、联系背景四种方法品味散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4—7自然段的学习,体味老舍笔下北平的特点,掌握对比的写作方式,感受老舍以最平淡、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写北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电教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教师语:再过九天我们就要迎来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都说中秋节是月圆人团圆的日子,每当对着夜空,望着圆月,吃着月饼之时,人们常常会心绪万千,百感交集。其实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抒发思乡之情的一个意象,我们学过不少借月抒情的诗词,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吗?(如李白《静夜思》中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这样借明月抒发情怀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李白《月下独酌》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无人相陪,诗仙李白以月为伴,与月共舞,尽展他潇洒不羁的风采。还有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遥思伊人,意境雄浑豁达,让人产生共鸣。

有“诗佛”之称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虽然并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但我知道,在座的很多同学并不是莼湖人,在这中秋将至、皓月当空之时,你们是否会想念家中的父母?(学生作答)现在同学们只不过是离家几个星期,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亲人,远离故乡,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不曾回去,你一定会加倍思念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点点滴滴。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乡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精神归宿。人在江湖,身在旅途,但精神与心灵却永远在故乡那里回旋缠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想北平》,看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为我们展露的一个赤子强烈的乡情。

二、文本研习

(一)字词 教师语“今天早自习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我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廿(niàn)苇(wěi)叶

辜(gū)负

茉(mò)莉

空旷(kuàng)什(shí)刹(chà)海

菜圃(pǔ)啼(tí)叫

(二)文本解析

1、研读第8自然段

教师语:以前我们学习课文一般都是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开始,今天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大家不妨先来看看《想北平》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8自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将这两个语句细细品味一番。《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那么怎么品位散文的语句呢?这里不妨为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投影(分析写法、抓关键词、朗读吟诵、联系背景)首先我们要注意语句中含有什么写法。写法含义很丰富。比方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穿品味的始终。注意哪些词语要重读,并注意节奏和语气。那么就请同学们按照投影上的这四种方法来仔细品味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这两个语句,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学生作答)

首先我们来看抒情方式,老舍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落泪”。“真”。“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最后我们再联系背景来解读品味这两个语句。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老舍,想必同学们对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早就有所耳闻了,那么就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下投影上的填空吧。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等。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这个城市、对故乡充满了感情。在他在很多作品里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都呈现出浓厚的“京味”。如果把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的主要段落都收集起来,完全可单独出一本书。

写作背景介绍: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2、研读4—7自然段

那么老舍先生所深深眷恋、无法割舍的北平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他如此难分难舍、难以忘怀?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学生作答,4—7自然段)好的,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一下这四个自然段。(每大组学生朗读一个自然段,教师读第7自然段)在朗读或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老舍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4:动中有静

比较法 5: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比较法 6:花多菜多果子多

7:接近自然

比较法 语句赏析

A、北平的环境气氛很宁静,给人安适之感,体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体味那一呆就是一天的快乐时光。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让学生齐读,体味闲适之感。

[找出的同学试着以作者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强调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老师用浓浓的京味语言充满愉悦安适之感的语调范读;再请一生朗读;闲适之感。] B、北平的布置很匀调,很自然,朗读感受那份远近相协、动静有致的喜悦之情。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得自然,既不…又不…连…也有…;每一个…每一个…老远…况且……)

[老师指导诵读:先指出“既,又,连,也有”的重音,“胡同儿”的儿化,要用缓慢、悠长的腔调;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请一个学生朗读,最后师生齐读。] C、北平的花果树便宜新鲜,给人接近自然的生活感觉,好好体味那份新鲜,读出味道来。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意„„还不愧杀!)

[老师指出本语段的重音词和儿化音,让学生试着朗读出京韵,师范读,生再读] “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出味道。]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3、研读1—3自然段

重点解读第2自然段的两个“落泪”,与第8自然段形成照应。

三、作业布置

请运用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频繁使用的对比的写作方式,来描绘你的家乡,写出对家乡炽热的爱与深切的感情。

下载《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想北平》教学设计(一)(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把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记忆重点生字词; 2.立足文本,与作者和编者展开对话,深入体会作者对家乡北平真挚、深刻的思念之情。 3.赏析本文比较和比......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教学课题 1.面向学生: 高一年级 2.学科、课题: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想北平》 3.课时数:一课时 4.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老舍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赤子心中永恒的太阳,是旅人永远的停泊港湾,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人精神固守......

    《想北平》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想北平老舍 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带着感情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提炼、概括。 2、从平凡的小事、朴素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爱,探讨作者“落泪”的......

    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一、结构及说明 本说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

    《想北平》教学设计和思考(高一必修一)

    班级:高一(8)班 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引出现代作家家乡情结的散文《想北平》 散文的特性:真诚、个性、抒情。(心中有数这种文体的特征) 老舍其人:后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

    《想北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北平的爱,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理解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想北平- 教师用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 2、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