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时间:2019-05-12 22:2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 一 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背。.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 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 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C 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六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七 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2(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九寨沟》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3.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介绍地理位置

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图片欣赏

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

四、朗读

1.师配乐诵读课文

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散 文的语言。

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 5.请根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

五、归纳课文主旨 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凉州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谴责和憎恨。?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

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

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学生自背。

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清平乐 村居》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2(揭示板书课题。

(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

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

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

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 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1(师: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

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总结:是啊~“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普通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今。

《赠刘景文》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 思。

5(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四、诵读古诗 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总结。《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 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子不学》诵读教案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2)字句梳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

(3)全文翻译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 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齐读课题。

(3)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板书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

一 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背。.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 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 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 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 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 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 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 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 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六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七 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2. 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 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凉州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

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

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

(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学生自背。

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清平乐

村居》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2.揭示板书课题。

(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

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

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

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1.师: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

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总结:是啊!“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普通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

今。

《赠刘景文》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5. 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四、诵读古诗

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总结。

《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子不学》诵读教案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2)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3)全文翻译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

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齐读课题。

(3)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笠翁对韵》教案

(一)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笠翁对韵》(一东)。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笠翁对韵》教案

(二)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

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华、当、禁、扇、曝、省、塞。(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7、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8、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公、龙、红、熊、烘、风。)

9、教师讲“华对嵩”引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由世界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引出河南,教育学生爱家乡,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引出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启发学生寻找古诗中的韵脚。加强学生对韵脚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写诗打下基础

10、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11、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笠翁对韵》教案

(三)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并背诵一东。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

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笠翁对韵》教案

(四)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二冬)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

《笠翁对韵》教案

(五)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

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二冬)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

《笠翁对韵》教案

(六)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二冬)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笠翁对韵》 三江

一、教学内容:《笠翁对韵 》三江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笠翁对韵》三江

2、大部分学生会背诵“三江”,划出文中的韵脚,找出多音字;

3、由诗歌强化韵脚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4、对比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准备:相关历史故事(西门豹治邺)

四、教学重点:学生熟读《笠翁对韵》三江;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理解个别句子。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齐读、个别展示、齐背。(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学习新内容:

1、教师朗诵;

2、学生尝试朗诵;

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

吠、绛、犀、赁、陋、隋、堪、浣

4、学生朗读两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5、默读一遍,在书中划出多音字和韵脚,并提问;

6、学生朗读两遍,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7、理解个别句子:

师:同学们请看第一行“燕语对莺啼”中的莺啼怎么这么熟悉,那首诗中有呢?引出诗《江南春》。学生齐读《江南春》,并找出诗中的韵脚。

教师总结: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自己多搜集与课堂有关的诗歌,我们一起分享背诵,好吗?说不定,将来我们班也会出一位大师人呢!

游戏“复读机”。

师:“桃李自成蹊。”比喻一个人如果有美德,不用声张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是赞美老师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赞美老师的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玉壶存冰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风化雨,诲人不倦。)教育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就是对老师们最好的报答,并要求学生向听课的老师道谢,日常生活中尊敬老师。

8、学生朗读一遍。

9、讲历史故事《西门豹治邺》和百里奚的故事互相对比。西门豹——君子之举; 百里奚——小人所为。

引导学生向为民除害的“西门豹”学习,争做少年君子。

(三)、游戏:接龙,练习所学内容;

(四)、个别学生朗诵。

(五)、教师总结。《笠翁对韵》四支1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四支)

2、熟练朗诵背诵四支。

3、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笠翁对韵》四支2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四支)

2、熟练朗诵背诵四支。

3、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笠翁对韵》四支3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四支)

2、熟练朗诵背诵四支。

3、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笠翁对韵》五微1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五微)

2、熟练朗诵背诵五微。

3、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

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兴汉句:马武是汉光武帝的将军,在建立东汉王朝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谏夏句:龙逄(páng旁):即关龙逄,传说是夏桀王的大臣。他见夏桀无道,淫侈暴虐,曾强力谏争,结果被夏桀处死。

四收句:据旧注,这句说的是北宋初大将曹彬,他曾同潘美等将帅一道,伐灭了后蜀、南汉、南唐、及北汉等五代时的地方割据政权,帮助宋太祖统一了天下。

三筑句:初唐张仁愿,中宗朝人,曾统领朔方军与突厥族的侵扰进行斗争,使突厥不敢过山牧马。筑三受降城,以威北敌焉。

跨凤二句:弄玉故事,见东韵其三“凤翔”二句注。秦穆公女楼上

吹箫,与夫萧史跨凤升仙而去。

斩蛇句:《史记o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初起,酒醉夜行,先行者报告说有长蛇拦路,刘邦上前杀死长蛇,路遂通。后有一老太婆在斩蛇处夜哭,人们询问,她说是自己的儿子是白帝子变化为蛇,被赤帝子杀害了。这可能是当时拥护刘邦的人编造出来的迷信故事。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笠翁对韵》五微2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五微)

2、熟练朗诵背诵五微。

3、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庞:面庞。

步辇句:辇(ni?n捻),古时用人力拉的车,步辇,古代皇帝乘坐的人力拉的车。徒杠,徒是徒步行走的意思,杠(gāng纲,古有此音),本指抬轿用的杠棒,这里借代轿子,徒杠就是轿子。杠还有桥意,《玉篇o木部》:“杠,石杠,今之桥也。”《正字通o木部》:“杠,小桥谓之徒杠,谓衡木以度也。”焦循正议:“凡独木曰杠,骈木者曰桥。”徒杠,只可容人步行通过的木桥。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认真填写。《笠翁对韵》五微3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五微)

2、熟练朗诵背诵五微。

3、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小组合作学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温馨点击,反馈汇报。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活动广角。

1、了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

香尘句:晋石崇豪富骄奢,多蓄婢妾,布香尘于地,令诸姬行其上,以试鞋底之大小。玉莲,比况女人的脚。双(原字为左足右双)(shuāng双),徘徊竦立。引申为脚。竦(sǒng耸),⑴恭敬,肃敬;⑵同“悚”,害怕、恐惧。

诗写二句:见东韵其三“题红”注。丹枫诗:(唐)僖宗时,于祐于御沟拾一红叶,上题诗句,祐亦题其上,云:“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上流,为宫女韩夫人得之。后为夫妇。韩题诗云:“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今称红叶媒。

泪弹二句:古代神话传说,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居住在洞庭之山,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尽日啼哭,泪洒竹上,竹尽斑,这就是今天的湘妃竹。湡(yú于)江,水名。

2、与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对联。

四、成长袋。

认真填写。《笠翁对韵》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前面学习的四支、五微。

2、学生能够理解韵句内容,熟练背诵。

3、通过朗读展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视频展示:《笠翁对韵》

二、自己练习背诵四支、五微

三、小组展示背诵。

四、齐读、个别展示、齐背。

五、教师评价。《笠翁对韵》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前面学习内容。

2、学生能够理解韵句内容,熟练背诵。

3、通过朗读展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视频展示:《笠翁对韵》

二、自己练习背诵

三、小组展示背诵。

四、齐读、个别展示、齐背。

五、教师评价。评出诵读小明星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

国学教案

(最新版)

王欣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板书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花之国

荷兰

牧场之国 向往赞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

一 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背。3.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 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2. 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 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 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 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 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A 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 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六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七 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2. 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 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九寨沟》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

3.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介绍地理位置

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图片欣赏

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

四、朗读

1.师配乐诵读课文

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散文的语言。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 5.请根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

五、归纳课文主旨

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凉州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

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

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学生自背。

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清平乐

村居》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2.揭示板书课题。

(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

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

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

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 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

1.师: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

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总结:是啊!“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普通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今。

《赠刘景文》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教学准备: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赠刘景文(板书)

1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2简介苏轼。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出示课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

1.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三、感受诗意。

过渡: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抓住:荷尽:荷花枯萎。菊残:菊花凋谢。(出示课件: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5. 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四、诵读古诗

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总结。

《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子不学》诵读教案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2)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3)全文翻译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齐读课题。

(3)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4)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 状态。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学过程: 1.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3)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1、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六、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

第四篇:四年级国学教案

四年级第一课 课题: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南园十三首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二课 课题: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译文1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译文2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三课 课题: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

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四课 课题: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五课 课题: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四年级第六课 课题:生查子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七课 课题:望江南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八课

课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九课 课题:诉衷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课 课题:扬州慢 授课时间:1月13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扬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一课

课题: 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散了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二课 课题:宝剑记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宝剑记》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剧中主人公林冲是一位在疆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他具有公平正直的美德,因为看不惯奸佞大臣高俅等人专权误国,上疏弹劾,结果被降职为禁军教头。但林冲仍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继续给皇帝上疏,揭露高俅等人的种种恶行。高俅恼羞成怒,用计谋陷害林冲,将他定成死罪。林冲的妻子为丈夫鸣冤,得到京城高官的帮助,林冲免除了死罪,但仍被发配沧州。流放途中,押解的差人根据高俅的指令,准备暗中害死林冲,林冲的结义兄弟鲁智深及时赶到,将林冲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安全护送到沧州。高俅见阴谋再次失败,又派人到沧州纵火焚烧林冲看守的草料场。面对步步升级的迫害,林冲忍无可忍,他杀死高俅派来的人,迫不得已投奔梁山,借来军队攻打京城。最后皇帝下令赦免林冲的罪过,提升他的官职,同时将高俅父子捆绑起来交给他处置。全剧借宋代故事曲折反映明代社会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雪簑渔者在《宝剑记·序》中评价此剧,“足以寒奸雄之胆,而坚善良之心”。《宝剑记》问世以来,一直传唱不衰。《夜奔》一出,更是成为百年来常演的昆曲著名折子戏。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三课 课题:蔡文姬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六课 课题:陶渊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五课 课题: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四年级第十六课 课题: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我的收获„„

第五篇: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四年级教案集

2014.5.28

第四课

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 状态。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1)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

(2)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

第五课 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4(2)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3)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

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4)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

第六课 治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创设情景

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假设: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引导学生学习《治国》 2.生字出示。絜矩 恶 悖 等词语

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3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第九课 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

六、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

第十课 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君子之道”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生存之道又是如何的。

2、板书揭题:君子之道。齐读课题。

二、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君子之道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本文的主题即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君子的问题。在课文中,所谓君子之道,其实也就是上节课所说的“中庸之道”。

2、字句梳理

(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不肖”在古代“贤”与“不肖”是对举的,因此不肖也就是不贤明的意思。(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语”,动词,说的意思。“语大”就是往大了说,“语小”就是往小了说。“载”,承载,放置的意思。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诗》。指《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这是是说君子之道向上向下都是很显明的。“夫妇”,这里指代日常生活。

三、拓展延伸

1、学习神奇汉字

“妇”。“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一个妇女拿着扫帚在打扫,因此,“妇”的本意乃是操持家务的女人。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改善,操持家务不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这个字充分说明了课文中讲“夫妇”二字合用以表示平常人或日常生活得意思。

2、学习日积月累

苏州园林中的一处著名风景“活泼泼地”。“活泼泼地”来源于程颐对《中庸》的一段评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程颐的这句评语针对的是《中庸》引述《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句话,他认为这句话用自然景物说明了深刻的道理,有一种活泼的自然和谐的感觉。因此,留园中将一处景致命名为“活泼泼地”。

3、赏读诗歌《阙题》(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分析讲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比一比谁说得最好最生动,最具“活泼泼地”感觉。

三、作业布置

用笔写下我们身边的美丽风景。

第十二课 达道与达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前出塞》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方策”“达”等。

3、对《中庸》中的为政思想有初步了解,能说出“五达道”和“三达德”的具体内容,并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勇”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给学生看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文武之政”,给学生讲一讲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最有名的两个君主,他们非常善于管理国家。那么他们管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呢?课文就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2、揭示课题

二、诵读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入诵读:第一,你知道古人把人际关系分成几个方面吗?你知道古人最看重什么道德吗?课文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在诵读中去寻找答案。

2、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师要有范读。把正确的停顿读出来,要学生一句句跟读,然后齐读全文。齐读要多读几遍。

三、字词句讲解和脉络梳理

(!)“文武之政”是第一段中的重点,它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国家的治理。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课文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2)“五达道”与“三达德”是第二段的两个重点。

“五达道”又称“五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把“五伦”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时候,要交代每一伦所涉及的关系,要说明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三者分别代表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三方面规定,即智慧、仁慈和胆量。教师在讲解时需联系孔子的话加以说明,点出理想人格三 13 方面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3)知与行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4、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

课文中讲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其实是治理天下所要推广的道德规范。(1)对于“五达道”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人伦关系的描述,天下所有人都包含在这五种关系之中。

(2)对于“三达德”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于理解人格的标准。辅助部分都是围绕“勇”来展开,适当讲解。讲解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理解中的“勇敢”区分出来,从“三达德”相配合的角度说明古代儒家对于“勇”的认识,以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3)对于“五达道”与“三达德”的理解都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用提问的方式)

第十三课 择善固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教学过程:

1、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诵读,然后是理解文章大意。难点是理解“成者“与”诚之者“,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五阶段。诵读要保质保量,引导学生以读来感知文章的内涵,文章大意的讲解要注意适度原则,切记探求过深。

2、导入的环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关于诚信的理解入手,教师首先指出,我们知道如今社会非常看重“诚信”这一品德,其实对于“诚”,古人早就非常看重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从日积月累部分“重耳大尺”的故事入手,教师首先把重耳和头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信守承诺。然后引入,这篇课文就与“诚”有关。

3、4、课堂实践方面。诵读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诵读。

首先,在诵读之前提出如下问题: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成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这些问题。(2)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在诵读方法上,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音频范读,将上述的正确提顿展现 15 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染。其次,让学生跟着音频读,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节奏。最后让学生齐读几遍。(4)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诵。

(5)诵读要达到熟练的程度,鉴于课文是本单元论诚的第一篇,对于理解后面的课文相当重要,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6)“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重点应放在诵读体会上,只需要背诵“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一句就行了。

第十四课 至诚能化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熟读古诗《节南山》。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3.初步理解诚的两种方式。教学重难点

懂得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带着问题朗读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2.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 17 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下载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课 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

    《本末终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张婷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上册教学计划 一 、创建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

    四年级国学上册教案第二课《修身为本》(推荐)

    第二课 修身为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课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

    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一课歌唱祖国教学目标1.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2.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指导学生唱好《国歌》。 重音......

    四年级上册教案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

    四年级上册教案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四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 四季的色彩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