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圆的周长》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3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时《圆的周长》名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时《圆的周长》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3课时《圆的周长》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圆的周长(1)特色实验小学 石莉华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圆的周长(1)”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3页。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借助有关圆的生活素材——在圆桌和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得出了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要求学生从圆本身的特征出发找到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

在动手操作中,探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过程中,感受“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用滚动法、绕绳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2.通过动手测量、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学习重点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五)学习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的周长(1)》名师教学课件,圆形实物,直尺、圆规、软尺、绳子、白纸、剪刀、记录表、计算器。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先找一个圆形物品,试着量出它的周长是多少?

(2)解释所测量物品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怎样测量它的周长?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课前同学们都找了一个圆形物品,试着测量它的周长,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所测量的圆形物品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任务。

师: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所测量圆形物品的一圈就是它们的周长,像这样,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2.问题探究

(1)小组讨论,探究方法

师:大家已经试着测量了圆的周长,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测量的?讨论后,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巡视,如果学生在方法上有困难,教师适当引导。

小组汇报测量方法:绳绕、滚动、围。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方法测量时的注意事项:“滚”的时候要在圆形物体边缘确定一个起点(终点),滚的时候不要滑动;“绕”和“围“的时候,尽量贴合一些,减小误差。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方法都是将一个未曾学过的曲线图形的长度转化为可直接测量的直线段的长度,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是一种转化的思想方法。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请看我用绳子系一个小球,甩动形成一个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小球运动形成的圆的周长吗?

师:用绳测或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太麻烦,有时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准确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2)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两只手各拿一根绳子系了一个小球,甩动后形成两个圆,认真观察、比较一下,想一想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圆的直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圆的周长跟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物品,测量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可使用计算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由于测量存在误差,其结果有所不同,教学时要妥善处理)

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几个圆的周长是它们直径的多少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小结: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所有的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其他小组分析一下你们的测量和计算数据,验证一下。

小结:看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圆周率。

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圆周率一般用π表示。

C=π,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d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如π=3.14(4)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能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小组交流,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 C=2πr 师:由此可知要求圆的周长,你必须知道什么?

3.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2)介绍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及伟大成就。

第二篇:《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教学目标】

1.在地球仪或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任一点所处的半球位置。

2.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3.利用经纬度判断地球仪上任意两点的方向。

/ 8

【教学方法】

启发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2年4月,巨型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其第一次航行中就不幸的撞到了冰川,船舱进水,不断地下沉,在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41°N,51°W),刚近船只快速赶到,营救了部分落入海中的游客。

提问:茫茫大海,其他船只为什么能够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回顾一下所学经纬网的知识。

任务1 在经纬网图上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并能说出该点所处的半球位置等。

首先明白经纬网的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教师提示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

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 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 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网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A:(40°N,40°W);B:(20°S,20°E)。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知道了如何说出地理坐标,那么能否判断某点所在的纬度带和半球呢?

通过例题进行掌握,教师出示题目,写出图中A、B、C三点的坐标及所处的纬度带,并说出A、C两点所在的半球。(教师讲解)

/ 8 学生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的抢答功能哦!)

任务2 在经纬网图上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

现在我们来回答导入的问题,其他船只怎样快速赶到沉船地点呢? 教师指导根据坐标,在经纬网上划出某点的步骤: 1.根据纬度找出相应纬线; 2.根据经度找出相应经线;

3.纬线和经线的交叉点就要所求点。

/ 8

例题讲解,请在图中标出A、B、C三点的位置。

A(40°N,40°W)B(30°N,80°W)C(50°N,60°W)

拓展练习。

任务3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任意两点的方向。确定方向

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 8

巩固练习(此处可使用答题器哦!)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8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完成以下3题。

1.甲地的经纬度大约是()A.10°N,40°E B.10°N,40°W C.10°S,40°W D.10°S,40°E 2.位于西半球的地点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丙地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4.读图,C点位于A点的()

/ 8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二、综合题

1.下图是改变“世界观”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点的地理座标。

① [__],[__]③[__],[__]④[__],[__](2)①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__]方向,④位于中山站的[__]方向。

(3)①②③④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4)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上的是[__]。

/ 8

第三篇:第2课时 圆的周长(教案)

第2课时 圆的周长(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5~11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会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重点难点】

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会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复习导入】 1.口算。4π 2π 5π

10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πd =3.14×2 =6.28(cm)

C=2πr =2×3.14×4 =8×3.14 =25.12(cm)

3.复习圆的周长公式,并进一步推导。(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3)根据上面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新课讲授】

1.教学例1。课件出示:

这辆自行车轮子转一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1)阅读与理解。

①已知自行车轮子的半径,根据C=2πr直接可计算出它的周长,也就是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路程。

②求小明家离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就是求1km里面有多少个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2)分析与解答。①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C=2πr=2×3.14×33=207.24(cm)≈2(m)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1km=1000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2.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4页“做一做”。第1题。

2×3.14×3=18.84(cm)3.14×6=18.84(cm)2×3.14×5=31.4(cm)第2题。

d=C÷π=4.71÷3.14=1.5(m)(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5~11题。

第5题。分析:在一个封闭的圆上分段,分割点的数目与分成的段数是相等的。2m为一根木桩,计算圆的周长里包含有多少个2m,就有多少根木桩。

2×3.14×15×3=282.6(m)2×3.14×15÷2≈47(根)第6题。40cm=0.4m 50.24÷(3.14×0.4)=40(周)第7题。

16、12.56;9.42、21.第8题。提示:在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100÷4÷2=12.5(cm)。

第9题。分析:半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装饰木条的长度相当于正方形的周长与半圆(不包括半径)的长度之和。50×4+3.14×50÷2=278.5(cm)

第10题。分析:阴影部分的周长就是大圆周长的一半和小圆周长和。2×3.14×5÷2+3.14×5=31.4(cm)

第11题。

第一幅图需要绳子长度是直径的2倍+一个圆周长。7×2+3.14×7=35.98(cm)第二幅图需要绳子长度是直径的4倍+一个圆的周长。7×4+3.14×7=49.98(cm)第三幅图需要绳子长度是直径的8倍+一个圆的周长。7×8+3.14×7=77.98(cm)【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圆的周长(2)

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①自行车轮子的周长:

C=2πr=2×3.14×33=207.24(cm)≈2(m)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1km=1000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本节课是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推导出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或直径的公式,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这一部分教师不要急于列出关系式,可让学生自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第3课时《按比例分配》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按比分配 南流小学 刘香荣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比的应用”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上第四单元第54页例2。它主要是按比分配的问题,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是它们的延伸和发展,也是解决比例问题的基础。

(二)核心能力

利用转化的学习方法,把解决按比分配的新知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乘法问题。

(三)学习目标

1.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运用所学旧知,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学习重点

学会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明白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根据题中所给的比,转化成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分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按比例分配》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李明和黄华合办一个股份公司。如果每人都投资了20万元,一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2)如果李明投资20万元,黄华投资30万元,一年后利润200万元,那么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根据预学作业,你们觉得怎么分配利润才合理呢?为什么? 生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1题按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第2题用此方法就行不通了,应该按照投入的多少来分利润。这就是一种新的分配方法“按比分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按比分配”是生活中的最普遍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既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相得益彰,通过解决利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

2.问题探究(1)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2 师:从题目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阅读汇报。

引导学生讨论: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500ml表示什么意思?1:4表示什么意思?(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设计意图:分析问题,获取信息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此环节上,放开让学生寻找信息,特意把有价值的信息板书,让学生选择性运用,学生会对整个问题理解的非常透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与解答。①独立尝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稀释液的配置比例和我们获取到的信息,自己先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②全班交流探讨汇报,共享方法,体会不同解题策略

预设方法一:先算出总份数5份,然后再算出每一份是多少毫升,最后算水的4份是多少毫升,浓缩液的1份是多少毫升?

500÷(1+4)=100毫升

水:100×4=400毫升 浓缩液:100×1=100毫升

预设方法二:先算出总份数5份,然后把稀释液的500毫升看作单位“1”,14浓缩液占了,水占了。最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55积。

141+4=5份 浓缩液:500×=100毫升 水: 500×=400毫升

55【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路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自己的方法的同时,通过交流一方面深入理解自己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其他的思考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强调、鼓励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预学作业的第(2)题。独立完成后,交流解决过程。3.课堂总结

师:解决今天学习的“按比分配”的问题,方法是多样的。第一种方法是以前学习过的,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是用我们刚学的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课时作业

1.六(4)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人数和爱吃梨的人数的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分别买多少千克?

答案:8千克,4千克

解析:按比例分配的基本练习,进一步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灵活选用方法解答。【考查目标1、2】

2.小丽一家三口和小敏一家四口到餐馆用餐,餐费共350元。两家决定按人数分摊餐费,两家各应付多少元?

答案:150元,200元。

解析:题中的数据不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学生通过描述方式进一步理解什

么叫按比分配,先算出两家用餐人比,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考查目标1、2】

3.六(1)班有54人,六(2)班有45人。

(1)现在有330本图书要分给这两个班,你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写出你的想法。

(2)按照你设计的分法,算一算,六(1)班和六(2)班各分得多少本图书?

答案:(1)按人数分配比较合适。(2)180本,150本。

解析:综合应用知识,根据按比分配和平均分的含义,选择合理的分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再一次感受学习按比分配的必要性。【考查目标1、2】

第五篇:第2课时《左右》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左右 中原区建三小学 雒贺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掌握左右。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

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身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身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

感悟、体会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左右》PPT课件、《左右》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

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然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方吗?这样行驶有什么好处?

(二)课堂设计 1.激趣导入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家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 ①认识右手

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师生共同帮助纠正举错的学生。)

活动:

拍一拍:请用你的右手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握握手: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桌握握手。敬队礼:请举起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行队礼。生活中你的右手还经常干什么? ②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那另外一只手就是什么手?(左手)活动:

请用左手快速把铅笔盒摆正。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认识左右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伸出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腿,左手拍拍右腿。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你是怎么判断自己的左肩、右肩,左耳、右耳,左腿和右腿的?

小结:我们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右手边就是“右边”。活动:“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学生上下楼梯的图片。

小结: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边走,就是靠右行。平时我们在走路、开车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摆一摆

拿出水果卡片(香蕉、菠萝、桃子、西瓜),听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要求: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说一说:请你用“左、右”来说一说水果之间的位置关系。③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2这两道题,学生在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摆一摆是从答案的封闭走向开放。第3题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利用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时作业

1.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左手的序号是(),右手的序号是(答案:(③、④、⑥),(①、②、⑤)。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左右手帮助学生认识左右。】 2.在括号里填上“左、右”。)。

(1)在的()面,在的()面。(2)在的()面,在的()面。

答案:(1)(左)、(右);(2)(左)、(右)

解析:【考查目标1、2,通过观察,能用左右描述水果所在的位置,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连一连。

答案:①松鼠家②青蛙家③小猫家④小鸡家

解析:【考查目标2,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做题时依据每个条件先写一写再连线。】

4.帮别人指路

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了解自己的周边环境,用学过的“左、右”来给家人指路,或家人给你指路,你按照指令来走。

解析:【考查目标3,此题与生活练习密切,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到生活中实践、巩固,在真实情境中判断左右。】

下载第3课时《圆的周长》名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时《圆的周长》名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十一册第107~108页“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2、培养......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3、体验数学与日常......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通用)(精选合集)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89-91页例1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让学生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doc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来宾市兴宾区第三小学 潘秀梅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2.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年级《圆周长》教学设计(大全)

    六年级《圆周长》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

    六年级《圆周长》教学设计(大全)

    六年级《圆周长》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 五华县潭下镇中心小学:曾剑锋 教学目标: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