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探究活动设计
第十四章 数学活动
学习目标:
(1)发现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 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 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利用规律进行相应的计算.(2)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体会化归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运算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用符号表示并推导规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学活动1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 问题1 我们共同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
15×15 =
25×25 =
35×35 =
„„
问题2 观察上述每一个算式及结果,你能发现这些结果与算式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追问1 除后两位数之外,结果中的百位数字或千位数字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有什么关系呢?
追问2 你能再举几个具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并用上述方法验证其正确性吗?
猜想:以所学的整式知识,用符号表示出刚才得到的一般性的规律.10a510a5100aa125
验证:根据本章所学习的知识推导出你所得到的规律.(二)数学活动2 探究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 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 问题3 类比上道题探究规律的过程,继续计算下列两个数的积(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的和等于10),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你能尝试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规律吗?
53×57 =5×6×100+3×7 =3 0
2130 =5×6=3×7;
38×32 =3×4×100+2×8 =1 216=3×
416 =2×8;
84×86 =8×9×100+4×6 =7 224
=8×9=4×6;
71×79 =7×8×100+1×9 =5 609
=7×8
09 =1×9.
规律:十位数加1,再乘以十位数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千位和百位,两个个位数相乘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十位和个位.
符号表示:10ab10a10b100a(a1)b(10b)
(三)学习总结
问题4 回顾刚才探究规律的过程,请思考:数学活动1与数学活动2所得到的规律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计算规律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 的两位数相乘.结果都是十位数加1,再乘以十位数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千位和百位,两个个位数相乘的得数写在结果的十位和个位.但数学活动1是数学活动2的特殊形式,数学活动2是数学活动1的一般形式,它们都可以用活动2的规律统一表示.
(四)课堂练习
1、利用刚才所学的规律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1)78×72;
(2)93×97;(3)95×95;
(4)85×85.
2、拓展:
(1)105×105 =
;(2)114×116 =
3、观察下列等式:
12×231 =132×21;13×341 =143×31; 23×352 =253×32;34×473 =374×43;
„„
以上每个等式中:两边的数字是分别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的两位数与三位数具有相同的组成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 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使式子成为“数字对称等式”:(1)52×______=______×25;(2)_______×396 =693×_______.
设这类等式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且2≤a+b≤9,写出表示“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含a、b),并证明.
第二篇:主题探究活动 灯(精选)
主题探究活动 灯
一、主题的形成:
一天,婷婷带了个钥匙圈,上面还有个小灯泡,一按,灯泡便亮起来,这个钥匙圈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婷婷一脸的得意:“这是我姐姐送给我的钥匙圈,是小电筒,会照人的!”说着便演示给同伴们看。豪豪说:“我家有个大电筒,是装大电池的,你的里面是装什么的啊?”郭诗凡说:“这有什么,我的奥特曼身上也有灯的,是真的灯,也能亮的”“我妈妈昨天给我买了双鞋子,走起路来也会一亮一亮的。”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了,教师意识到孩子自发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教育价值,为此提出了问题:“你还看见过其他灯吗?派什么用的呢?”于是孩子们都收集了有关灯的玩具、图片、图书等材料。就这样,灯的主题由此诞生了。
分析:灯主题的萌发,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敏感和对孩子发展水平的了解。教师能善于倾听孩子们的交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灯,适时介入与引导,有意识的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集体的兴趣点,使幼儿对探索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同时,开放式的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这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使课程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更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二、主题的进行
1、瞧瞧我收集的灯
主题产生后,几个幼儿开始自发地收集并与同伴讨论起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灯。个别孩子带来了照片、图片,还有些孩子在绘画活动时也描述着自己看到过的灯:“看,今天我画的是灭蚊灯,”敏敏指着自己的画说:“什么是灭蚊灯啊?”非凡不解的问道,敏敏的画的灯吸引了许多幼儿。为了及时的满足大部分幼儿交流分享的需要,激发他们更大的探索欲望,为此教师便在教室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区域——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把更多的关于灯的信息张贴在这里。果然,幼儿倾尽己囊,没过几天,娃娃资料区里变布置满了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灯的图片、照片、以及自己所画出来的灯,如:警灯、车灯、路灯、红绿灯等等,有些灯就连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见,孩子们在娃娃资料区里分享着同伴的经验。而在资料区中除了有幼儿自己收集的信息外,也有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拍摄的照片以及所做的实录,留下幼儿探索的足迹。这次的收集展览活动,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自然而然的对这些灯的名称、用途等有
了较全面的认识。
分析: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好奇,老师根据孩子这个年龄特点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注重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巧妙的为孩子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灯”进行探究,充分调动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了孩文档仅供参考
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提高了幼儿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整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思路。
2、着火了怎么办?
一天凡凡带来了一个煤油灯放在了“灯”的区域玩具柜中,这盏灯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孩子们都纷纷围过来对着凡凡的灯讨论了起来:“咦?这是什么啊?”军军问道:“是煤油灯”“这个灯怎么亮啊?电池装在哪儿啊?怎么没电源啊?”幼儿们七嘴八舌的问道,“这不装电池的,是装煤油的,”凡凡边向小朋友们边解释边用打火机向大家演示着灯的玩法。一团火焰燃起,小朋友们兴奋不已,“哇,怎么有股臭臭的味道啊?”“这会不会爆炸啊”说着军军便在地上打起了滚,嘴里不停的嚷道:“快卧倒,要爆炸了!”这时,旁边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军军在地上打起了滚,顿时,只见教室里一片散乱,此时老师并不急于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地询问:“发生什么事了?”“要爆炸了,快救火啊!”孩子们回答道。听着孩子童稚的、富有创意的语言,教师提出了问题:“那还有什么方法也能救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便借此机会提议幼儿去收集关于防火的方法。
几天来,孩子们通过爸爸妈妈及一些其他的资源收集到了各种关于防火的方法,如:明明画了一幅用水泼火的画,而妞妞的爸爸则和孩子一起画了一副消防队员救火的画……老师以欣赏的目光,惊奇的、赞赏的语言给予了幼儿肯定。
分析:教师能真正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支持孩子,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观点赏识幼儿思维的见识,使孩子们充分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遏制、压抑孩子,从而使孩子得到满足。还能及时以开放式问题给予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质疑和释疑,从而使幼儿产生持续不断的探索欲。在活动中孩子们是多么地自主,巨大的潜能得了自由释放和被充分开发,这正是教师引导的别具
匠心的独到之处。
3、我们发明的灯
小朋友们对于灯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在他们的结构游戏中,常看到用各种插塑积木搭成的各种各样灯。于是老师就组织幼儿一起收集做灯的材料,并为他们准备了一个“百宝箱”,用来堆放材料。在幼儿收集来的材料中,有废旧的盒子,有可乐瓶,旧电池,彩色灯泡等等。于是孩子们便三三两两的做起了各种灯,有用蜡烛做的,也有用电池的,还有是幼儿自己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着、创作着,其想象设计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分析:在探索“灯”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萌发了做灯的愿望,教师能及时的鼓励孩子收集材料,引发幼儿与材料产生互动,使幼儿在主动尝试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自主的选择材料、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大胆地表现着自己对灯的理解和创意。这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努力的意愿,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使思维真正“活”了起来。文档仅供参考
不一样的我”主题活动反思
一、主题由来
近来幼儿在上大班后常规较差,部分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做事情鲁莽,很少幼儿能去主动的关心、体谅他人,在家里也事事以自己为先,对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莫不关己。于是进行“不一样的我”这一主题探究活动。
二、案例分析(一)
案例实录:
在“长大的我”的一次照片收集和交流0岁的我、现在的我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在身高,活动中引导孩子用不同方式进行比较,在用尺进行身高的比较中,孩子有困难了,有的说自己身高是110米,有的说是110,没有单位的,有的还拿出妈妈量衣服的尺,用尺对比着试图说出自己的身高,最后出现了“大人国”,身高110尺。孩子的争论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好奇,于是,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关于数量单位的学习,孩子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有多高,知道身高尺上的CM是厘米,再次请他们自己去测量身高是,他们终于能正确说出身高是110厘米。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是 暂告一个段落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会新本领的兴奋是无法抑制的,他们有的回到家中拿出尺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量身高,同时也又一次复习了数量单位。从中也体验到自己长大了,现在学会的本领又多了,甚至有中小大人的感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是适合我们大班幼儿现有水平的,活动内容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体验了
自己长大的喜悦,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超市购物,他们开始关心自
己身边的人,他们学会了主动帮助自己身边的朋友。开展的活动
内容是依据《纲要》,围绕学期目标而进行的。但活动中,如:我
认识的钱币中,孩子分、角、元分不清,老师大可让孩 在这次的活动中,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在孩子们争论时我没有马上参与,而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因为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在活动中孩子学会多少知识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一种方法,一种用事实说服他人的一种方法。在孩子争论到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身体包括躯干,手臂、手、腿、脚等,在孩子不再有异议时,再次找找身体哪些地方会动,第二次寻找的时候必第一次的正确率要高很多。这次我改变了常用的教学方法,总结后让孩子再去找,而是只把他们的疑惑点解释一下,大家达成共识,再次再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展活动,此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找,或是相互交流,或是镜面示范等方法补充自己的不足。再这次尝试中,我觉得这种互相学习的方法比老师一次次指导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完全处于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状态。
案例分析
(三)案例实录:
主题活动:小小食品检验员
活动要求:
1、形成食品保质概念,在饮食方面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寻找和发现外包装上的保质期,学习推算食品保质期。
活动准备:
1、布置超市情景,整理箱若干
2、矿泉水、可乐、鲜牛奶、酸奶、薯片等
活动过程:
环节一:情景表演
快过节了,超市很忙,经理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进的货放到货架上好吗?
1、幼儿搬运货品并分类,根据货架指示牌摆放货品
2、我们一起来检查货架上的的食品能不能卖,每份食品都印有它的保质期,把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挑出来。
经理(老师)验收,和幼儿共同寻找食品的保质期:
1、为什么把这些东西挑出来?从哪 找到保质期的?
2、保质期一般会印在外包装的什么地方?
师将包装盒上的保质期展示给幼儿看。
师总结:保质期印在外包装的上端中缝湖底部,有的印的是凸出的字。
环节二:认识保质期
1、怎么知道它是过期食品?它的保质期是怎么写的?
2、怎样来看保质期?怎样知道食品是不是在保质期里?
3、拿几样食品让幼儿比较,哪样更新鲜?哪样不新鲜?
小结食品的保质期的几种标注方式
环节三:再次复验保质期
幼儿按饮料、奶制品、糕点、糖果部门氛围四组检查保质期,直到完成任务。
环节四:保质期内食品的保存
1、出示一盒在保质期内变质的牛奶让幼儿闻和看
这罐牛奶可以喝吗?为什 么
活动主题:超市购物
活动目标:
1、将积累的钱币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去。
2、理解货物价格的表示方法。
活动准备:
1、事先选择好购物地点。与营业员联系,取得配合。
2、告诉幼儿一些超市购物的规则。
活动过程:
一、参观超市:
1、幼儿随意参观,与同伴交流自己看到的货物
2、参观超市货物的分类
二、交代任务
用手中的3元钱在超市买1"2样东西
三、记录自己用钱的情况
四、小鬼购物
教师及时提醒幼儿别把钱丢了,将碰下的货物放回原处
引导幼儿观察货物价格的表示方法。
第三篇:小班主题活动探究
小班主题活动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主题活动已被许多幼儿园所采用,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是幼儿主动发现的过程,它具有自发参与、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特点。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宜、适度地鼓励幼儿去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支持他们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对周围事物极易产生兴趣进入情景,但又极易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或生成主题活动时,应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密切联系生活的内容。那如何使每一位小班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还教育过程以自然和本色的特性呢?我经过不断的实践了解到应“变关注教育环节为关注幼儿”。
一.关注与引发孩子的兴趣
动情激趣是小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前提,情绪化,情境性是小班幼儿典型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情绪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功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比如:主题活动《我伴桔儿成长》这一活动就是来自于孩子。一次,我组织幼儿去附近的山上散步,当孩子们发现桔子树上结满了一只只绿油油的桔子时,高兴极了,争着围到桔子旁,用他们特有的百种语言:看看、摸摸、唱唱、跳跳等来表达他们对桔子的浓厚兴趣。此时我敏感的意识到孩子的兴趣是如此强烈,我何不动之以情,鼓励他们与桔子做朋友,来渲泄孩子强烈的关爱之情。于是有的孩子抱着桔树做朋友;有的围着说悄悄话;还有的摸着桔子请求快快长大,完全将自己融入了情景,个个乐在其中。我又在孩子的兴趣点上与他们共同设计进行了“我伴桔子做朋友”的活动,孩子们愉快地通过绘画、挂照片等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了解、关心、热爱桔子宝宝,以此也拉开了关于“家乡的桔子”主题活动的序幕。
二.把握与捕捉孩子的信息
在小班的主题活动中,为了支持、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应确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重视来自每个幼儿的信息、反馈,包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从中发掘有价值的内容,并作出相应的反映,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猎手”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这正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支持探究行为
小班幼儿喜欢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表达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并产生兴趣。兴趣是活动的前提,而需要是活动的方向。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探究的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
(二)反思教育行为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选择探究活动的方法往往与成年人不同,这时教师应及时、定时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活动有效地展开进行重要的推动。比如:在主题活动《小蝌蚪》中,自然角摆放了许多孩子自发带来的小蝌蚪,孩子们十分乐意照料他们,但时间一长,便有几名孩子对小蝌蚪不客气起来,有的用手去捉它们,有的将积木、小纸片扔在盆中,孩子的这种行为受到了批文档仅供参考
评。可是,事后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他们发现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后腿、前腿,想让这些小蝌蚪在小纸头、雪花片上练习跳的本领。是啊!我主观地认为他们在搞破坏是大错特错了,该受教育的应该是我自己。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差,凡事都想亲自动手来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们出现这种行为是正常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究行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开始注意不用成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而是先问个为什么,倾听他们的想法,再同孩子们一起观察、求证、探索。这样教师在支持和保护幼儿主动探究的同时,又帮助他们认识到
(三)捕捉教育契机
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但主动生成活动的能力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孩子在自发、非正规的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与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如:《我伴桔儿成长》中,我组织幼儿去学校的桔林散步,路过桔子树旁,大家热情地同桔子宝宝打招呼,当孩子们发现校园内的桔子长得又青又小时,都十分着急,强烈的求索欲望促使他们争论着。有的说:肯定桔宝宝没吃饭。有的说:他们没喝牛奶,所以长不大。还有的说:喝不到水所以长不大。如果在以前,我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是肥料与阳光的原因,但是现在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有没有教育价值?因此我抓住机会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猜想,引导展开讨论: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觉得怎样?幼儿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最后通过询问家长,查找资料,观察讨论,终于发现真正的原因是①整天见不到太阳,②吃不到营养。于是我趁热打铁,带着孩子们给桔子树施肥,浇水,激发关心别人的情感,及初步的劳动意识。由此可见,这个探究过程是非常有益的,幼儿在互相争论中学会了主动表达、分析、判断;在寻找答案中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在集体的劳动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分享与交流孩子的经验
在主题活动中,小班幼儿经验的分享大多以回忆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幼儿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来获取更多的有益经验。经验的分享是直接的,但却具有较强的“过去式”性质,创造成分不多。因此生成活动更应注重经验的创新及多种多样的分享方式。比如:主题活动《我伴桔儿成长》,当幼儿帮农民采摘完桔子后,我组织 幼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爬到树上采桔子,有的说:跳起来摘桔子,有的说:拉住枝条摘,还有的说:挑着桔子下山等。幼儿的感性经验一下子增加了,对桔子丰收的范围也扩大了。因此孩子们将采摘桔子的经验带入了游戏中,体育区的游戏内容日趋丰富:摘、运桔子,玩得不亦乐乎,创新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表演区的活动也活跃起来,各自模仿着摘桔子的情景,在我的引导下幼儿还学习运用篮子、绸带、果子、鲜花等道具进行表演,并饶有兴趣地探索出了许多采摘桔子的动作。他们在回忆式的创造中得到了满足,享受到了快乐,更发展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获取了更多有益的经验。
怎样的方式才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怎样的时机才能成为最好的教育契机?这些都是我们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小班主题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应学会理解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学会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学会支持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孩子,适时启发孩子学会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小帮手
一、设计思路:
前一阶段围绕“我家的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故事,特别是恰逢母亲节,通过夸夸我的好妈妈,为妈妈制作礼物等活动提升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孩子们萌发了一种想为妈妈做事的愿望。同时,“预防非典”也是当前孩子们的一个热点,他们对幼儿园、班级、家中“防非”的简单措施有了初步了解,对于预防、消毒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结合以上两点,我预设这次活动,以帮妈妈选购消毒、预防用品为前提,以游戏实践为途径,帮助幼儿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防非知;同时满足孩子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二、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了解消毒、预防非典的物品,扩展有关“防非”的知识。
2.在购物过程中尝试解决简单的数量问题。
3.满足幼儿为妈妈做事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防非物品、其他食品包装盒。
2.每一物品上贴上价格标签(5以内)
3.购物篮,自制纸币。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母亲节”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妈妈做事,现在“母亲节”过了,我们还要为妈妈做事吗?为什么?
(二).启发游戏
1.以妈妈的烦恼(妈妈想买预防非典的消毒等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可是妈妈上班没时间)启发幼儿帮妈妈购物。
引导:妈妈为什么要买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幼儿领钱。
要求:每人拿5元钱(老师准备1元、2元、3元、4元面值的纸币)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拿到5元钱的?
如:XXX拿了1元钱,还要拿多少钱才到5元?
3.讨论购物注意点。
引导: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买什么?(预防非典的消毒用品和增加抵抗能力的食品)
(2)怎么买?(价钱、礼貌用语、买的东西少于或等于5元钱)
(三).幼儿操作
1.观察幼儿在挑选物品时出现的问题,启发幼儿间相互检查。
2.了解幼儿交易情况,引导幼儿了解所选物品价格与自己拥有钱数 的关系。
(四).交流
1.相互检查所购物品。
2.说说买了什么,有什么用,注意什么?(抓住
(五).延伸
我们帮妈妈买好了东西,妈妈很高兴,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什么?
第四篇:浅论小班主题探究活动
“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以自觉影响的过程,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展和机能发展的任务必须在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中才能实现。但有人通常认为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无法自由地、活跃地探索问题,更无法自觉地对某一事物进长时间的深入探究,因而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以活动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跟前,把自己的想法,意愿强加于幼儿,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然而,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上我意识到:(1)我们应该提供一种既兼顾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并考虑儿童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儿童兴趣和可以容许不同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2)我们需要寻找各个发镇领域的核心概念技能,并将此有效地整合到课程目标内容去,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和发展这些领域概念和技能。(3)我们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尽可能地为不同需要的幼儿提供轻松自在的、合适的学习情景。值得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谈论主题探索活动中,我们只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研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就会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我根据执教小班的情况,认为只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小班还是可以进行主题探索活动的。
一、主题的选择
目前,在很多幼儿园中存在着各种课程模式,其中方案课程、生长课程、整合过程、综合课程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主题的开展并不遵循学习的线索,它具有多层次的综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整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注意主题的选择,主题式课程可以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可能性,但同时,也对幼儿和教师选择恰当的主题提出了挑战。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因价值观的差异,会有不同的主题选择倾向。因此,明确教育价值观是主题选择方向的首要任务。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很少,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因而我们将“幼儿园”定为第一个主题。我们逐步将孩子们的活动“小乌龟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引向了“你喜欢上幼儿园吗?”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从他们在幼儿园里喂养的小动物的接触看。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小白兔。从他们热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多想和小兔子亲密接触呀!我们就把小兔请到活动室来和大家一起玩,小朋友摸呀,说呀,笑呀„„和他们一起唱小兔乖乖,和他们讲有关小兔的故事。我们也适时地进行引导。只有这种适合幼儿理解时评的小主题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第五篇:主题探究活动回顾和反思
整理完《运动》、《汽车》、《叶子》、《我们的幼儿园》四个主题探究活 动的资料,我园教师张红英、陈俞、旷静、郑颖、陈昱含、薛愔在一起对几个主题探究活动在设计、实施以及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我们感到这四个主题代表了我园课程发展的一个阶段,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有一些问题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在不断尝试、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园的园本课程和教师团体会逐步走向成熟。现将研讨内容记录如下:
陈昱含:在进行《我们的幼儿园》这个主题时,我发现孩子们对平时不经常接触的人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比如:厨房里的工作人员、园长等,于是我们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和孩子们一起商讨用什么方法来了解幼儿园的这些工作人员。
任冬英:我看你们班的孩子主要是通过采访。
陈昱含:对,孩子们主要采用采访的形式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活动进行完后,我感到他们对怎样了解一个人、从哪方面了解还比较缺乏经验,在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探索途径比较单一,应该和孩子探讨更多的形式,形式多了幼儿的思路也会开阔,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张红英: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选择应考虑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容易获得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各种材料,是否对幼儿当前或未来发展具有价值等。我在做《我们的幼儿园》这个主题时,对这几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只考虑“幼儿园”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而没有想到能否引起
&幼儿的兴趣,幼儿对哪些事物探索是有价值的,所以在实施时就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情况,开始先从幼儿园的环境引入主题,发现幼儿对这方面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孩子们没有继续探究的兴趣,于是教师又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的人进行探讨,结果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但都不够深入。
任冬英:我记得张老师在进行《我们的幼儿园》这个主题时自己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马上与我交流,在进行《汽车》主题探究活动时,这个问题就避免了。
张红英:通过整理记录资料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即每个幼儿的兴趣点不同,幼儿关注的是活动过程,而教师关注的是活动结果,所以在我们整理资料当中,很多都是小朋友的语言记录,而疏忽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对话,这说明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但落实到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又会出现反复,常常有意无意地以活动组织者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如《汽车》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通过与幼儿交谈,了解到幼儿经常坐车外出游玩,幼儿对车的部件、车的构造津津乐道,老师自以为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在参观停车场时,给
幼儿提出了一系列的参观要求,比如要先看车的外部结构,再看车的内部结构;要先看大的地方,再看小的地方等。等到了停车场,幼儿并没有按教师的要求,而偏偏喜欢蹲下来看车轮,孩子之间一个影响一个,都对车轮的花纹发生了兴趣。幼儿的言行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回来后我们马上对活动安排做了调整,产生了分支网络——《车轮》。
旷 静: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孩子们的兴趣点可能很多,但在选择深入进行研究的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孩子感兴趣的因素,还要考虑所选择的内容是否有价值研究下去:孩子们能从这个分支主题的研究当中得到什么?有什么可收集的材料和资源可用于加强和支持研究活动等。在《运动》的主题中,通过对体育中心的参观,孩子们对卡丁车和体育场很感兴趣,没有进行仔细的考虑就选择这两个内容进行研究。可是在进行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卡丁车的资料很难收集到,在参观时卡丁车场的人员也不愿意担任讲解。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的研究活动只对卡丁车的结构、外型等进行了研究。在第二个分支网络出现时,教师做了全面衡量选择了“球”的分支主题,在活动中收集材料、参观等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机会,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浓了。
陈昱含:现在回想起来,我班的孩子对采访活动中做“小记者证”很有兴趣,他们觉得自己在扮演一个角色。应该多采用小组活动形式,按幼儿对幼儿园不同的人的探究兴趣自然分组,分别采访不同的人,采访完后可将幼儿的美术作品、采访记录做成一本“人物专访”,各组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这样幼儿对幼儿园的人的了解可能更全面一些,而且不会出现
活动开始孩子的兴趣很高,到主题进行到后期他们的兴趣就减少这种情况。
任冬英:你在和孩子探究幼儿园的人时,好象没有把活动延伸下去。其实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维持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郑 颖:我们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孩子被束缚、限制的现象,这表明教师对幼儿的把握不准确,必须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针对主题探究活动的特点,教师将选择主题或活动的权利还给孩子,主题要来源于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及自身对一些问题的学习需要,同时,结合教师对主题的价值判断(包括主题对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对《课程指南》中目标的落实以及资源的可获得性等),从而将孩子偶发的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发展变成理智的一种兴趣,成为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持久地延续下来,并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延伸。
张红英:让孩子自己把在采访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还需要补充哪些经验,对哪些问题还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可以生成新的活动。
陈 俞:这要求教师在进行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时要对幼儿出现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估计、思考,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及时捕捉孩子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言行。
任冬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孩子是在不断互动的,孩子是主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主人,他们对主题提出的所有问题就是一个主题网络,围绕这些问题
教师和孩子收集、利用资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主题进展的过程。教师和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活动方案,共同学习成长的。
郑 颖:教师在和孩子一起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时,能体验到与孩子共同学习,分享成果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逐渐发现自身的差距,及时补充有关主题的一些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我们在做《叶子》主题时,对很多树都叫不出名字,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让我们也了解了许多知识。
薛 愔:我觉得在进行一个主题之前,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设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然后与孩子交流,看看他们的兴趣是否在教师的设想之中,教师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在进入主题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收集资料,尽可能地使自己对主题有关的问题有个思考。在主题探究活动过程中,我们没有把活动想得很完美,在我们的活动中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注意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联系,往往第一个活动中的问题导致第二个活动内容的产生,从头到尾的每个活动之间有一些内在的联系,有一个因果关系。在参观“厨房”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让孩子在看的同时能发现一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或疑惑再设计活动,最后能让孩子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解决。教师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适宜的材料或资源供幼儿操作、探索,支持孩子付出努力获得问题的答案等过程之中。
任冬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对
幼儿的观察和纪录上,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评量、分析,能帮助教师自己更好地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和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较准确地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提前准备好可供幼儿利用的资源,选择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教师对幼儿观察,利用录音、照相、摄像,谈话记录、幼儿作品等方式保存孩子学习的过程,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帮助教师反思、调整自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角色,这些资料也可作为与家长交流孩子发展情况的依据。
旷 静:在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在观察孩子,及时回应和支持孩子的探究活动,忽视了现场的记录,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还比较封闭,在记录时教师也只留下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部分。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中还潜在着控制活动的意识。
陈 俞:在记录孩子对话时,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孩子的争论、讨论没有真实地再现,孩子的回答与教师的期望有不同或分歧时,教师就可能筛选,而把与自己的理解相符的幼儿语言记录下来。
任冬英:在我们以后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
幼儿活动过程的真实性和原始性,还要增强及时进行资料整理的意识。
张红英:在教师与孩子互动时,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观察孩子、与之互动上,许多对话是在活动后回忆整理的,那么在回忆时孩子的语言就加入了教师自己的理解了。
薛 愔:在活动过程中经常有孩子之间的对话,我们整理出来的资料感觉孩子的对话比较平板了一些,孩子之间的讨论、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反映的不是很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希望整理出来的资料是很完美的、正确的,所以还是反映了我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存有差距。
陈昱含:记录孩子的对话还是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和教师之间分工、合作的可能性,来选取不同的记录方式,比如用笔录或用录音机录音,活动完后再进行整理,这样可以保证记录的真实、原始、完整。
旷 静:活动记录中的照片表现力也不够,教师在拍照时要注意抓住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能通过照片说明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而我们往往要借助于语言来加以解释或说明。
任冬英:我们教师拍出来的相片往往是一个活动的片段,而没有把过程连续地拍摄下来,这也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注意。
郑 颖:主题探究活动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许多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之间的关系变的更接近于同伴,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我不会担心别人耻笑而羞于开口,而是将难题摆到大家面前一同协商,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自己更有信心解决问题,也可以使同样的问题不至于重复出现在其他教师
身上。合作、互助、共享的团队精神已慢慢渗透到教师的心中。这种精神也被我们用到家长工作中,家长的主动参与也给我们的主题探究活动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旷 静:在我们的主题探索活动中,不仅加强了教师间交流、合作的机会,还加强了幼儿园和周围社区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在刚开始的社区参观活动中,教师不太清楚怎样为参观、访问制定计划、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经历过几次的碰壁后,教师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教师和幼儿代表先预访递交申请信——告诉别人自己的学习计划(参观内容)——讨论可以提供的帮助——预约成人陪同者(家长助教),提出注意的问题——准备材料——对孩子提出要求。这样我们既尊重了社区资源提供者,又可以使活动更有效益。在与体育中心或一些其他单位合作后,都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任冬英: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虽然在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与实务时,我们从理解、接受,到与自己实际情况结合运用,最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里面凝聚了每个教师的智慧,我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团队感到高兴。
旷 静:我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把high scope教学法中的关键经验引入我们的活动,这样能使教师更好地从孩子出现的行为中去评析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再把教师希望的因素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幼儿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获得发展。
任冬英:用关键经验来定位
活动的目标,能使教师明确孩子的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在真实环境中探索而进行的,不是教师传授的,孩子只有在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们才会有所体验,相同的体验积累、稳定下来就会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在形成本园的课程时还要更好地吸取众家之长,结合本园的实际、本班的实际做出选择和决策,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从课程的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设计者、决策者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