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2 22:4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织》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织》教学实录》。

第一篇:《促织》教学实录

执教 刘建松 记录 马秀芝

时间6月15日下午第三节 班级 上虞丰惠中学高二(2)班

《促织》作为一篇传统老篇目,老树能发新芽。要理解蒲翁的一片苦心,这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我们只看故事表面,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及人在荒诞社会中的异化。本实录试图解决表象和内在这样一组关系。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 生(大声):二班。

师:二班是文科还是理科? 生:文科。

师:文科生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动感情。比如像红楼梦中的优秀文科生林黛玉同学一到秋天就看着海棠花,吐血写诗。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天到了,学校里能引发你的思绪的事物有吗? 生(1):比如学校池塘中的荷花我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生(2):池塘中的蛙声也可以。听取蛙声一片嘛。生(3):樟树上的猫头鹰(生笑)晚上听起来特恐怖。

师:猫头鹰是国家保护动物,绝对不是恐怖组织(生笑)保护保护再保护。我送给大家一首诗,出自古老的《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 生(部分):老鼠。生(部分):青蛙。

师:看来我只能写出第四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生大笑)我们的古人对蟋蟀的活动规律是了如指掌。蟋蟀还有个小名叫„„ 生(全体):促织

师:为何叫促织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4):可能蟋蟀的叫声和织布机的声音相似,„„ 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古人特别敏感。认为蟋蟀的叫声和织布声相仿,又届深秋,一听到促织叫声促女纺织,妇女就准备冬衣,怀念征人,宋代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假如有人一听到蟋蟀声,就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生笑)促织在诗歌中充满温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一只小小的东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家庭的兴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万千。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生笑)师:标题是《促织》,此标题有何作用? 生(5):线索吧。

师:那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生(6):第一只是祸不单行的促织。生(6):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织。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养。师:村中好事者是个特殊句式。生(6):定语后置,应是好事少年。生(7):当然还有儿子魂化的促织。但有点不真实。

师:那这小东西是怎样影响的成名一家的?先说一说成名家中的成员,无非是三人„„ 生(全部):成名,成妻,成子。师:成名一开始的身份是什么? 生(全部):童生。

师:哦,童生,跟在坐的各位差不多年轻吧。(生笑)生(部分):不。是老童生,连孩子都九岁了。师:对,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久不售”,就是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科举只是块敲门砖。用过了就可扔掉。后来他的身份变了吗? 生(8):变了,当了里正。师:何为里正 生(8):大概是个官吧。

师:这里老师有点纳闷,怎么天上掉下馅饼,好事砸到成名头上了,当官了。但我要告诉同学们,这里正类似于现在的村中的治安主任,是个苦差。比如某户人家吵架了,要他去调停。再则,有些催粮催租的事,要他解决。他有这个能力吗?

生(9):没有,文中说不敢敛户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讷,另一方面能力有限。师:这样一个有书呆子倾向的成名,“会征促织”,征促织可是一项政治任务,艰巨而光荣(生笑)他的心态是起了变化吧?找一找有关心态的词语。生(10):忧闷欲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师:还有吗? 生(10):得到促织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还有益惊喜。

师:这些词语形象的刻画了成名在促织的挑动下心理变化的活动轨迹。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说书生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只说不做。成名去实践了吗?也就是说,他会去捉促织吗? 生(11):去捉了,但是经过妻子和神巫的指点,不是主动的,是被动去捉。师:我们来读一读读书人成名捉蟋蟀的场面吧,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读早出暮归„„中于款)

师:这是第一次描写,还有吗?(生读“成反复子念,„„逐而得之”)这两段描绘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有吗?比如在生活的压力下的苦难的困境的描绘。生(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看出成名当时疑惑和将信将疑的心理。生(13):乃强起扶杖,我觉得很可怜。两腿被打的伤痕累累,为了家庭,只能尽力而为。生(14):我认为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读来尤其伤心。侧听估计人贴地而行,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压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没有做人的尊严了。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发奋学习,视力一定很差,是个高度近视眼,(生笑)像寻针线这样寻,真的很可怜。我也是近视眼,深有同感。成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师:是尽最大的眼力,捉蟋蟀毕竟不是他的专业。(生笑)这几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寄予了蒲松龄深沉的孤愤,他也是读书人,也是屡试不中的老童生,他是满怀着同情怜悯写同类人,将一腔同病相怜之情倾泻于成名。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接口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有你认为最反常的行动吗 ? 生(16):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有生点头)成名当时行动极为不便艰难,遽是迅速的意思,一个受重伤的人既然能扑上去,但一扑可能要有生命危险,为了小小的蟋蟀,他连命也不要了。生(17):我想到了葛朗台的扑,葛朗台一见金子,76岁,命也不顾了,也用了个扑字,那是扑出老家伙的贪婪。而成名的扑,却扑出了一个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伤感。有种悲壮的色彩。生(18):我想这个扑字很受前面癞蛤蟆的影响。(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跃去,成名由于扑虫心切,就把自己当场了蛤蟆,也开始扑了。师:当然这不同于欧阳峰的蛤蟆功,(生笑)这一扑,的确写出了人类的异化,成名为了促织,可以不把自己当人看,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斯文,真是斯文扫地。不管前面有棘根,他还是为了生活扑上去,这是一次悲壮的扑救,这一扑怀着对生活的渴望,哪怕只是渺茫的一丝。成名知道只有扑才能救自己,救家庭。你看,捉到后,这样一户贫困人家,居然用蟹白栗黄来喂养。备极护爱,这些都是反常的行为,把小虫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小虫和人的生命比较究竟哪个更重要?下文中有描述吗? 生(19):有,促织被儿子弄死之后,文中这样写,儿神气痴木,奄奄欲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看,居然不把儿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师:对,为了一只蟋蟀居然连父子血肉之情也抛之脑后,这是一件极为可悲可叹之事,再加上前文中成名的异化,他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兽类,想像成扑虫的蛤蟆,真是辛酸之极。真可谓为虫所逼,悲喜交替。有人说知夫莫如妻,成名的妻子了解丈夫吗? 生(部分):理解。

师:我们读一读成妻的话,(生读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你认为成妻是怎样一个人?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较迂讷,妻子就能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有头脑,有主见。是个贤妻。

师:哦,你对成妻的评价很高嘛。那她是个良母吗? 生(20);是良母,当孩子涕告母,母闻之,大惊: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女复算耳,写出了对儿子的担心,自己不惩罚儿子,慈母心态,爱莫能助,担心和恐惧。生(21):这位母亲有点迷信。只知求神拜佛? 师:哪种人会求人拜佛呢?她求神拜佛容易吗? 生(22):只有受尽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会求神,当时老百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师: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难无边,回头无岸啊。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成妻具资,就是东借西凑,到处赔笑脸,低三下四看别人的脸色。作为妻子,这位可怜的女性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全部心血都扑在蟋蟀上面。更有意思的是,悲愤填膺的作者在精心设置魂化促织的情节时,他们的宝贝儿子在蟋蟀事件中遭遇又如何呢? 生(23):九岁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织弄死了,自己变成了蟋蟀。

师:成子魂化的促织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成为真正的王者,一开始与蟹克青决斗,这是闯荡江湖的第一站,(生笑)闪亮登场。再则第二关,与公鸡斗,又赢了。最后一路打到中央,可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何把小东西写得如此神奇? 生(24):因为是人变的,特别有战斗力。生(25):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的低层百姓根本无法与强者抗衡,作者希望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能够战胜恶势力,体现作者良好的愿望。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三种人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谁? 生(全部):成子 师:为何? 生(26):小孩是祖国的未来(生笑)玩是小孩子的专利,一个小孩子因为玩蟋蟀差点付出生命为代价。这个社会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可见是个无耻的社会,尤其有震撼力。生(27):一个活泼的孩子付出了代价,在那样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就不如蟋蟀,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付出生命和精灵的小孩以蟋蟀的面目出现,事情会怎样结束?

师:对,你的设想一针见血,刺中要害。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子重要。小孩即使投井了这事也不能完结,他还必须要让自己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代替那只促织,再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格斗。而且他必须要赢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无虞,才可以弥补他的所谓的“过失”。在这里,我们 看不到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我们只看到人已沦落为一种玩物,只有把自己不当人看,只有为权贵服务,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你,小人物才可以解救家庭的苦难,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功名利禄。这是一个荒谬的故事,小说的高明之处使荒谬具备了真实性。我们不禁要问,罪恶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读一读结尾,会找到答案?(生朗读最后自然段)生(28):根源在于皇帝的荒唐,皇帝不应玩蟋蟀,玩物丧志。生(29):根源是官贪吏虐,当权者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只管自己官位上升。

师:的确如此,上有好焉,下必趋焉,古代社会官本位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其实用不着征,早有人会乖乖的送上来,如果如果领导喜欢斗鸡,明天我就送你一车鸡,如果你喜欢斗牛,立马一车皮牛就送到。杨贵妃喜吃荔枝,我来一骑红尘妃子笑,宋徽宗喜踢球,高俅就发达了。天子偶用一物,就使百姓家破人亡,万一是常用之物,不知有几家遭殃,几家荡产。正如黄宗羲所说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促织让我们看到专制时代中,小东西是怎样披者皇权的丑恶的外衣吃人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怎样被吃的,实质就是吃人和被吃的沉重的话题,如此可悲可叹。结尾似乎皆大欢喜。这个故事似乎成喜剧了。但喜剧往根源里挖我们挖出更加深沉的悲哀。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联系实际,讲兵马踊发现者杨志发的辛酸荒唐的故事)悲喜交替为虫所逼(成名)附板书

人化异类为虫所困(成子)

祸不单行的促织 人

竭尽所能为虫所牵(成妻)小虫 好事少年的促织 吃

成子魂化的促织 作者sina

第二篇:原创精品教案 《促织》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促织》课堂教学实录

一、先检查预习,看学生是否按要求熟读课文。

二、介绍背景

师问:促织是什么?你们小时候见过吗?

生1:见过,一种昆虫,也叫蟋蟀。

师问:《聊斋志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3:借花妖鬼怪来写社会的书。

生4:虽说比较荒诞,但也有比较现实的地方。它揭露统治者劳民伤财,是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师:“志异”是什么意思?

生答:记录怪异之事

师补充:“志异”也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法。“聊斋”是书房名,古人常有此雅兴,以书斋为文集名。

师:相对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教师再简介蒲松龄屡试不第、供茶水听故事的经历。现在,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读长篇可能没时间,读《聊斋》中的短篇故事还是非常合适的。

鬼怪在《聊斋》中是美丽的、有情的。(也许是由于上了体育课,学生有些不在状态,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于是,教师以亲切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5分种后,师问:你们看过完了吗?我来检查一下字词,请翻译几下几个句子:

1、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先让一学生试译,教师更正、补充。

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末段,并逐句翻译这一段。

教师再指名学生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给课文分段。

师问:那第9段属于什么?

生5:作者的评论。

师问:种笔记体的评论模仿什么写法?

生5(想了想,回答):《史记》每一篇结束后有“太史公曰”。

师问:你们对这样的划分有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也许是因为学生手头有参考书,这个环节很快完成了,没有争论,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讨论情节特点

师:在一篇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

我们用小说分析的方法从各部分找出人物的描写。布置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的空白处做一些批注。

生6:我觉得在发现促织前后,成名的感情是由懊恼到惊喜。

教师要求他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加以论证。

生6读“忧闷欲死”“惟思自尽”“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备极护爱”等句。

师:就是这么一只蟋蟀,竟令人忧闷欲死。后来儿子跳井自杀,捞上来后即使儿子气息奄奄,成名夫妇也“不复以儿为念”。你从人物的命运里读出了什么?

生7:我读出了蟋蟀对于这一家人的重要性。

生8:社会很黑暗,官吏们全然不顾百姓疾苦。

生9: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

下课铃响,教师: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小说的情节、结构。下课。

第二课时

教师:本文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找不到蟋蟀,成名受刑:悲;驼背巫指点,找到好蟋蟀:喜;儿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大悲;儿子魂化蟋蟀,屡战屡胜,最后令成家飞黄腾达:大喜。在这样的情节变化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教师边叙述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以低表示悲,以高表示喜,以更低表示大悲,以更高表示大喜。)

生1:儿子变成促织,神话色彩很浓,而且故事起伏很大。

生2:我喜欢第7段,斗蟋蟀的场面,人物的心理变化落差很大。成名和村中少年以及围观者的情绪变化都维系在一只小小的蟋蟀身上,既可笑又可悲!

生3:我也觉得第7段最精彩,我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去,一直为成名的小蟋蟀担心。师(点评生3):你的情绪也在随主人公的悲喜而起落。

生4:我过这个作品改编的木偶剧,斗蟋蟀的场面挺有趣的。

生5:我看到的是比较伤感的地方。成名爱蟋蟀比爱儿子更多。儿子尚未苏醒,“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变不复以儿为念”,对骨肉的担忧倒在其次。宠物竟比人的性命更重要!生6:我不同意生5的看法。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他不是很伤心吗?

师:儿子化成了蟋蟀,小说中有没有铺垫?

生7:有。“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不再象往常那样活泼精神。

师:一般说来,一篇小说以悲剧示人,震撼力更强。如果本文只写到儿子跳井死了,成名家破人亡就结束了好,还是原文好?(不等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而小说中成子化身为蟋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荣华富贵,这样是否削弱了小说的影响力?

生8:我认为小说原文更能揭露现实。

生9:一只小虫就能改变人的命运,皇帝喜欢玩蟋蟀,却不知因此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原文前后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师:这个故事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

生10:我认为作者是想表现朝政的昏庸,皇帝玩物丧志。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无因喜以谬赏。”而文中的皇帝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原文的结局更能抒发作者对身处这样的社会的无奈和对统治者随心所欲滥施赏罚的愤慨。

生11:我不同意。悲剧结局也能体现皇帝的昏庸。就因为偶尔想玩一样东西,未必不过此即忘,却害了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结局也不一定就差。

生12:我还是认为原文好。因为这样处理能体现出人情冷暖。儿子心中有亲情,为报答双亲而魂化促织,但成名眼中只有钱只有权势。我从中读出了人情的冷漠。

生13:我认为还可以增添皇宫斗蟋蟀的细节,更能说明“天子一跬步”,百姓的命运由贫到富的过程。

生11:我以为悲剧的结尾更能感染人。可以启发读者从小人物的悲剧想一想社会的黑暗。生14:以悲剧结尾固然能打劫人,但以喜剧结尾更有震撼力,更发人深省。

师:回到课文的结局,你从文中读出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生15:以喜衬悲,使悲剧更显悲哀。所以我以为结尾不是喜剧,而是比悲剧更悲的悲剧。生16:“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即忘”,然而成名等小老百姓的命运却已经转了几个来回。

师:你以为百姓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天子手里,是吗?

生17:我认为成名比较麻木,他没有反抗意识。

生18:我以为文章的主旨是对上层统治者的抨击,以喜剧结尾更能突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师:作者同情百姓,何以见得?

生19:作者安排成名一家过上了“裘马扬扬”的生活,说明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过程好一点。教师:为什么这样的安排能体现作者的同情?

生19:因为文中说“天将以酬长厚者”。

时间已经接近下课。教师总结如下:

志异小说的“荒诞”,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因天子的“谬赏”,结果“一人得道,仙及鸡犬”。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非常含蓄地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控诉。

另外,这篇小说的结构也给我们峰回路转的印象,“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说不希望别人看到开头就猜测到结尾。

小说就意义来说,是揭露人贱虫贵这种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其实这样的事不独发生在古代。现代社会也有重宠物而轻人命的,至于重名利等外物而轻内心世界的就更多了。“读小说就是读人物,读社会”。现在请齐请第9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布置作业:请阅读《读本》第341-344页的《影视作品的欣赏》,读后做练习四:选一个小的片断,改编成戏剧小场景。

第三篇:《促织》教案

促 织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 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附〕板书设计(见下页)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3.布置作业:

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点。

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检查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

2.对照比较阅读:

(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

讨论。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忧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

(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3.练习局部改写:

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4.布置作业:

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四篇:《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息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

第五篇:《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

《促织》

文题解读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但在当地却是大族,在明末清初的**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序》)。康熙九年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背景纵览

《聊斋志异》所写的怪异故事,大多采自社会流传的故事或传说,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编造。脍炙人口的《促织》,正是这样的作品。《促织》所描写的幻异情节,当然是作者的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凿空无稽之谈,而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的提炼和概括。

清初诗人吴梅村《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有云:

宣宗在御升平初,便殿进览豳风图。煖阁才人笼蟋蟀,昼长无事为欢娱。

……

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门霸上皆儿戏。斗鸡走狗谩成功,今日亲观战场利。

诗中所说的“宣宗”就是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诗中所写的正是宣德年间宫中崇尚促织之戏的情景:不仅宫中才人斗蟋蟀以消磨光阴,而且宣宗本人也亲临观赏。在封建社会,宫中所需,必然要取自民间。王世贞《国朝丛记》曾记载宫中“采取促织”之事:

宣德九年七月,敕苏州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数少,又细小不堪,已敕他末后自运,要一千个。敕至,你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这道“御敕”正是封建统治阶级向民间强征促织的罪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宫中不仅专派内官四出“采取”,而且敕令地方官员“协同他干办”。朝廷的这道敕令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吕毖《明朝小史》有过这样的记载: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以上三处引文均转引自《梅村诗集笺注》卷四)

这个枫桥粮长的悲剧,控诉了现实生活中封建统治阶级玩物殃民的血腥罪行。

字词梳理

字音

迂讷(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翕辟(xī)

稿葬(gǎ)

觇视(hān)

惭怍(zuò)

邑庠(xiáng)

蹄躈(qià)

不啻(hì)

惙然(huò)

龁(hé)

蠹(dù)

2通假字

(1)昂其直

“直”通“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3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早出暮归

名词作状语,早上、晚上

取儿藁葬

名词作状语,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

名词作状语,每天

旬余,杖至百

名词作动词,打板子

大喜,笼归

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

名词作动词,放

仙及鸡犬

名词作动词,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

名词作动词,特产

试使斗而才

名词作动词,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

名词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而高其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尽

成然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益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特

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劣

而心目耳力俱穷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近抚之

形容词作动词,走近

蟹白栗黄

形容词作名词,白肉、黄粉

成述其异

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

以塞官责

动容词作名词,差役

4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

如,“又试之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下载《促织》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织》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织》教案

    《促织》教 案 2、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 (情节一波三折、浪漫......

    《促织》[五篇范文]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作者借古说今......

    促织练习

    促织 教学过程:一《聊斋志异》介绍,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

    促织 精品教案

    促织 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曲折跌宕的情......

    原创精品教案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

    《促织》读后感

    《促织》读后感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记得高中时候就被选为课文,但是那时候的认识能力不高,无法发现此文......

    最新《促织》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促织》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促织》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促织》讲的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很流行斗蛐蛐儿,陕西华阴县的县官因送献了......

    促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