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心童趣》教学设计
江西美术出版社第八册
童心童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 ②培养孩子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作品,感受内心童心的世界;通过讨论、交流,提高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与交流,培养孩子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 重难点关键:
①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想象。
③运用点、线、面、色等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聆听童心
1、听罗大佑的歌曲《童年》
讨论:在歌曲中大家都感受到了什么?(生讨论)
师:是的,作曲家以儿童的视角,阐述了童年的一些天真的想法和趣事,让每个听到歌声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么,画家笔下的儿童又是怎样的多姿多彩呢?
2、出示课题:童心童趣
二、欣赏,感受童趣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范例导赏”的问题,去赏析课本提供的艺术家作品
提示:赏析作品的时候,从作品的内容、人物的表情、神态等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课件逐一出示书中艺术家的作品,全班一起讨论交流,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艺术家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和自己的情感是什么?)
3、出示几幅儿童画,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画中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不同艺术家、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为下一步自己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创作,表达情感
1、展开想象,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的世界、七彩的舞台、生机盎然的地球、一次动物园的历险、一个晚上的梦境、课间的欢笑、郊游的快乐、亲情和友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启发创作。
2、指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造型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泥塑、剪纸、版画等)
四、展示,赏析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赏评。
2、教师进行点评和学习小结
第二篇:《童心童趣》教案设计
四年级美术《童心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认知——使学生感悟到美就在我们身边,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谈出想法。
操作——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特点,表达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外绘画表现形式特征。难点:“意到笔不到”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儿童时代是充满真趣,令人回味无穷的。本课选用的这6幅作品,均是不同年代和不同国家的优秀美术作品。画家们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主题: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
2、师:课本中一共选刊了中国3幅,外国3幅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新授
1、欣赏。
(1)《冬日婴戏图》是画在绢上的宋代工笔人物画。简练生动地描绘了姐弟俩在庭院里与小猫玩耍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爱动物特性与真趣。画的上方有一枝盛开的白梅,它点明了冬末或初春的时令。中国画以写意为主,重在传神。“意到笔不到”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师:婴戏是指儿童玩耍。你知道画中的梅花表示什么季节?
(2)《杨柳青放风筝》是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的水墨画作品。这幅画不画场景,以简练的笔法,重点塑造了牧童在牛背上放风筝的可爱形象,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儿童的活泼、天真。水墨画以墨色为主,是我国的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
(3)《十不闲》是我国清代的杨柳青年画作品。它刻画了一群儿童在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的情景。“十不闲”是指十个手指不闲,也就是手不停地演奏。天津杨柳青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它的特点是木版水印后手绘填彩。
(4)《孩子们的游戏》是画在木板上的油画,是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画家描绘了80多种游戏,人物情态生动,房屋、马路、广场、公园交代得非常具体。
(5)《抱鸽子的小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画,作品通过抱鸽子的小女孩的沉思形象,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6)《吹笛少年》是法国画家马奈的名作,人物主体突出,色彩丰富,形象逼真。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3、讲讲画中的故事。
4、说说你所看到的生活中有趣、快乐的情景。教学小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欣赏了中外表现美好童趣的作品,童心是十分真诚而又可亲可贵的。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特点。画面是一种情感活动,不论用什么绘画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不仅欣赏了作品思想内涵,懂得了用画笔表现了思想感情,表现生活。同学们以后也要学会用画笔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出来。
第三篇:童心童趣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能力;
②运用平面造型元素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①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②启发想象。
三、教学难点: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
四、兴趣点:①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②交流想象与感受;③作品的创作与展示。
五、教学过程
1.活动一:游戏与激趣。
①以听歌曲--《奇妙的小世界》,或玩猜谜游戏的形式,引出话题,导入课题。
②播放“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③设问:“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2.活动二:欣赏与启发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范例导赏”的问题,去赏析课本提供的艺术家作品
②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从造型、色彩、想象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小作者想表达什么?
③比较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启发工具材料的选择运用,激发造型表现的欲望。
3.活动三: 交流与创作
①以“我眼中的小世界”或“小眼睛看大世界”为题展开想象,(可以结合在第一册学过的“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的世界、七彩的舞台、生机盎然的地球、一次动物园的历险、一个晚上的梦境、课间的欢笑、郊游的快乐、亲情和友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启发创作。
②指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造型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可以根据学校的艺术特色选择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泥塑、剪纸、版画等)
4.活动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赏评问答游戏。(提供评价要点):
2.教师进行点评和学习小结
赣美第8册《童心童趣》
上饶市六小夏丽萍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外儿童题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开阔学
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通过欣赏,使学生感悟到美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以自己在童年时期所经历过的有趣的事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难点:
心中、脑中所想与笔下所画的统一、和谐。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资料、教材、图片介绍。
学生:美术涂色工具。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一、导入新课:
儿童时代是充满童趣,令人回味无穷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
1、《冬日戏婴图》画在绢上的宋代工笔人物画,简练生动地描绘了姐弟俩在庭院里与小猫玩耍的情景,表现了儿童爱动物的特性与真趣。画的上方有一枝盛开的白梅,它点明了冬末或初春的时令,中国画以写意为主,重在传神,“意到笔不到”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2、《杨柳青放风筝》是现代画大师李可染的水墨画作品,这幅画不画场景,以简练的笔法重点塑造了牧童在牛背上放风筝的可爱形象,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儿童活泼、天真,水墨画以墨色为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
3、《十不闲》是我国清代的杨柳青年画作品,它刻画了一群儿童在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的情景,“十不闲”是指十个手指不闲,也就是手不停地演奏,天津杨柳青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它的特点是木版水印后手绘填彩。
4、《孩子们的游戏》是画在木板上的油画,是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画家描绘了80多种游戏,人物情态生动,房屋、马路、广场、公园交代得非常具体。
5、《抱鸽子的小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画,作品通过抱鸽子的小女孩的沉思形象,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6、《吹笛少年》是法国画家马奈的名作,人物主题突出,色彩丰富,形象逼真。
三、自主创作阶段:
学生思考、创作。每个学生描绘出记忆中的童趣画面。引导学生创作,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阶段: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
各组间自由交流。谈谈创作体会。
第四篇:童年童心童趣
童年·童心·童趣
——《清兵卫与葫芦》十分钟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语:
师:作家冰心曾这样说过: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一起,走近一个热衷于收集葫芦的孩子,聆听他童年的故事。(板书: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一、巩固基础: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课前的问题
(出示课件1:A:课前夯实题:怎样的童年经历影响了志贺直哉的创作呢?
B:关键词:童年)
师: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看作是巨大而又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同名小说《童年》,直接把自己完整的童年经历作为题材写进作品,曹雪芹的《红楼梦》、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则以童年经历为生活原型进行创作。而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其作品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个人感受。对于志贺来说,实际生活与文学创作,互为手段和目的,息息相关。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源泉,父子的冲突与对立是他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
二、合作探究: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本文情节的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结尾处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出示课件2:A:合作探究题:本文的情节主线是什么,结尾处在主题表现上的作用?
B:关键词:童心)
师:在仅三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衷于收集葫芦的孩子——清兵卫,殚精竭虑的收集葫芦,并且以他自己的目光寻找到了一个上品葫芦,就在他喜欢倍至的时候,父亲却只因他只顾葫芦而不谙世事不思上进,砸碎了他所有的葫芦。而其中那个上品葫芦被老师没收后随手转送他人,几经碾转,上品葫芦卖到了惊人的价钱。而清兵卫又开始了他的另一个梦想,迷上了绘画。
文章采用首尾响应的写法,首尾处两百字凝炼地刻画出父子之间一个接一个的矛盾,而作者在此文叙述的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片段。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为天下豁,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说,甘愿作天下的溪谷,容纳那永恒的诚意和德性,而这要有一颗婴儿般明澈的心。清兵卫,如同千千万万个孩子一般,未被世俗的灰尘所污染,他们以自己一颗“初心”一颗“本真”的“童心”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拿不晓世事的眼光看待事物,获得一种不被世俗偏见所浸染的观察力。在清兵卫眼中的葫芦,是一群朋友,是一个充满亲切感的世界。他的那颗“童心”是稚气的,可笑的,但他具有自由的、大胆的、奇特的审美眼光。葫芦碎了,天真的“童心”又被绘画所吸引,这颗“童心”不曾有过“恨”。
然而,这一颗“童心”却在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当中,如身份不等、地位不等、人格不等当中,被泯灭被扼杀。小说在结束处结束,故事却没有结束。我们可以从最后一句话当中,推断出清兵卫的命运,很可能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使原来的悲剧意味更添了一层。
三、延伸拓展: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日本,时隔近百年,面对着今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我国家庭教育下的青少年一代成长,“童趣”将会通往何方呢?记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哲学家、作家周国平曾这样戏谑:“朗朗成了一个坏榜样,一个朗朗牺牲了多少个孩子的童年?”如果清兵卫生活在当代的中国,这个故事将如何续写或改写?(课件3:A:课后延伸题:改写或续写《当代中国的清兵卫与葫芦》。
B:关键词:童趣)
师结: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他是日本“白桦派”作家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他高举西文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旗帜,要求充分发展个性和自由的表现自我,他也受东方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风格,都具东方色彩。可以说,他把东方的禅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调和得恰到好处。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带泪的微笑,我以“路上的清兵卫”为题,作小诗一首,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
(出示课件4 路上的清兵卫
怀揣着一颗清澈的心 抬起头找寻
找寻属于他的一只葫芦 葫芦碎了 童心碎了
抬起头找寻
找寻属于他的一纸色彩
色彩褪了
童心褪了
路上的清兵卫 怀揣着一颗清澈的心 抬起头找寻
找寻在自己的幸福里)
第五篇:童话 童心 童趣
童话
童心
童趣
——《狮子和兔子》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狮子和兔子》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这个故事与本单元另一篇课文《曹冲称象》分别从正面反面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步骤方法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通过读读议议,了解狮子与兔子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兔子最后说的话,懂得遇到问题,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行的,应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识记生字,并加以书写。
2、了解重点词“筋疲力尽”、“哧哧”、“恼羞成怒”、“笑嘻嘻”。并从中体会狮子和兔子的表现。
3、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养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头饰。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童话王国去认识两只小动物,分别出示狮子,兔子图,贴上。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生评。
3、师板书几个易读错的词。指名读,齐读。出示卡片,认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4、看到书上的认字条田字格,齐读生字两遍。同桌读一读,一起想办法记最难记的字。全班交流。齐读(蒙上拼音)。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回答,评议。
3、再读课文,回答:“狮子和兔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4、交流汇报。评议。
5、小结:课文中的生字,我们认识了,课文也会读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要写的字。
四、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读一读,扩词。
3、说一说怎样识字。(请生当小老师)
4、师板书指导学生写字。
5、学生描红。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时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如果光凭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会失去兴趣且效率低,作为二年级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争当小老师,并在游戏中巩固识记生字,将会事半功倍。)
第二课时(详案)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带大家到童话王国去认识了两只小动物,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出示狮子,兔子图贴上。板书题目,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初读课文。
1、首先咱们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生字,指名先开火车读。再请小老师随机抽读,齐读。
2、猜字谜游戏。
3、自读课文,概括大意。
课件出示:“一只狮子被(),他光凭()和()没有解决问题,后来在()的()下,轻松的()了问题,赶走了红蚂蚁。”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贯穿低年级教学始终,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又转入了对课文大意的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细读课文,深究表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呢?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生答:骄傲)
3、指导朗读,齐读(鼓励学生加动作声情并茂的表演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狮子遇到了什么麻烦?他心情怎样?(被一群红蚂蚁叮咬。)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2、师:咬的怎么样?(又疼又痒)请生表演“又疼又痒”
3、狮子感觉非常的怎样?(难受、生气)4指导朗读、男生齐读。
(设计意图:
一、二自然段内容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理解)
(三)学习三——七自然段
过渡:狮子被红蚂蚁叮咬,是这样难受,它是怎么做的呢?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并用“_____”划出狮子是什么做的呢?(生读、划线)(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第三段内容)师带学生以手当作狮子在桌上演练。
(3)狮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能说说吗?
课件出示:狮子跳起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狮子吼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狮子蹦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狮子翻滚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汇报。
(5)狮子跳、吼、蹦、翻,累的怎么样?(生答:筋疲力尽)(6)“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你有这样的经历吗?(7)结果还是怎样呢?(赶不走身上的红蚂蚁)(8)指导朗读,先扬后抑。
(设计意图:狮子的表现是教学难点之一,通过读、练、演理解狮子的行为,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狮子的表现被他的伙伴小兔看见了,他蹲在地上一边干什么?(课件出示)生答:“哧哧的笑”。
(2)“哧哧”的笑是怎样的笑?(生演示)
(3)兔子为什么“哧哧”的笑,想象一下他笑什么?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狮子见小兔在笑,有什么反应(恼羞成怒)(2)理解“恼羞成怒”。
(3)狮子发怒时说了什么?(指名读)
(4)面对“恼羞成怒”的狮子,兔子是怎么说的?(指名读)(5)指导朗读狮子和兔子的话。(分角色男、女对读。)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动脑筋”。让学生动脑筋理解字、词、句、段,并引导学生想象。读、想、说三结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4、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如果你是狮子你跳不跳?为什么跳?(1)书中的狮子怎么做的?结果又如何?
(2)从哪个词看出兔子的办法好?(立即)换词理解(立刻、马上)(3)此时的狮子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交换角度,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过渡:小兔子提醒狮子跳进河里,冲走了红蚂蚁,他还想让狮子明白什么?
1、指名读兔子说的话,齐读。
2、课件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练习题:“兔子在岸上说:‘这回你明白了吧?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
,必须
’。”
3、生汇报,齐读。
(设计意图:兔子的话意犹未尽,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填空,自然地引导学生遇事还应冷静下来,再动脑筋想办法。)
四、总结全文,动脑拓展。
1、分角色,戴头饰朗读课文。
2、想想,经过这件事,狮子会对自己或小朋友说什么?
3、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把狮子身上的红蚂蚁去掉? 师小结:就像兔子所要告诉大家的,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动脑,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脑拓展,教育学生勤思考,学会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2、搜集其他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下节课讲给同学听。板书设计:
狮子和兔子
狮子
兔子
赶不走
笑
冲走了
提醒
动脑筋
(设计意图: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内容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喜新、求趣之特点,有意识地充分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有效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