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精)

时间:2019-05-12 22: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精)》。

第一篇:《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精)

【教材分析】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其他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该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水热条件好。古老的德干高原起伏和缓,面积宽广的恒河――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在阐述自然要素知识时的“三二一”特色,即: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种主要的热带季风气候。

【教材处理】南亚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学习时把河流与地形放在一起,因为南亚的河流流向受地形的影响特别明显;南亚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地形对气候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南亚的农业受益于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放在一起学习。

南亚自然要素联系简图如下: 图 1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合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并能在地图填充册上填绘出南亚的国家、主要的城市。知道其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2、描述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并能在地图填充册上填绘出主要的山脉、高原、河流;

3、知道南亚的重要气候类型,读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南亚的地理位置。

2、读南亚地形图分析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3、读图说出两大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

4、读图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5、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阅读地形图、气候图等,讨论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学难点】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研讨

【导课】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

【目的】用学生熟悉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同时点明本章所学的地区。【教学内容设计】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说出《西游记》中的唐僧到哪里取经?唐僧取的是什么经?为什么要到此地区取经?现在南亚人民信仰那些宗教? 【目的】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和唐僧师徒一起从我国西安出发,经陆路进入南亚,去领略南亚的自然风光吧。

【教学内容】 ⅰ位置与国家 【教学内容设计】

多媒体展示“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图”、“南亚地形图”和“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1、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

2、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大洋之间?位置有何重要性?(教师可以用板画示意图

3、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屿国?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哪些?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1、大部分位于之间,属于热带。

2、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东接东南亚,西北部与西亚相邻,是印度洋东、西航运的必经之地。

3、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情趣,歌诀记忆: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不丹尼,临海印巴孟;相邻有四国,巴尼不印度。

【拓展延伸】请考虑,一般应从哪几个方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师生探讨】一般情况我们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学生小结南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目的】学生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ⅱ地形与河流 【教学内容设计】

1、思考:南亚次大陆与南亚所指范围是否一致?

2、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形分层设色图及板画“南亚地形”简化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问题。

1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 2三大地形区有何特点? 3中部平原主要有那两条河流冲积而成? 4说出恒河、印度河的流向、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流经国、入海口。【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目的】让学生试着分析、归纳、找出规律;在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展示“南亚政区图”和“南亚地形图”,读图抢答。

1、南亚有哪些国家位于山区?(不丹、尼泊尔

2、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的大部?(巴基斯坦

3、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的大部?(印度

4、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

5、哪个国家位于面积较大的岛上?(斯里兰卡

【目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学习疲劳;培养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激发学生斗志。

ⅲ气候与农业

【承转】我们与唐僧师傅千辛万苦,爬山涉水,一路走来,了解了南亚的地形与河流;一路上映入我们眼帘的其它景观以及我们要穿的衣服越来越薄,都与出发地不同,那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气候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教学内容设计】

1、展示“南亚地形图”和“南亚纬度范围图”,分组讨论:南亚大部分地区多属热带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其次,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进入

【举一】

2、读“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配图”,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说出孟买各月气温状况,并说明孟买全年的气温特点。(各月气温都在20℃以上,全年高温

2孟买降水较多的月份和降水较少的月份有分别是哪几月?在降水季节分配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降水较多的月份6-10月,较少的月份11-次年5月;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

3归纳出孟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孟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从阅读孟买气温曲线、降水图柱状中,可以反映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

【探究问题】小组内交流,小组为单位交叉展示;推荐出最好的全班共享。【教师小结】南亚各地区的降水量相差很大,特别是东北部和西北部的降水量差异更大,原因是:东北部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形成多雨区,乞拉朋齐最为典型;西北部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较少,降水稀少,加上植被的严重破坏,形成干旱的塔尔沙漠。从以上分析可得,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是否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其中迎风坡的降水量最为丰富。

【拓展延伸】学生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那个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大?为什么? 【探究问题】小组内交流,代表试着回答。(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影响很大,主要是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

拓展延伸】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

【激发学生情趣】歌诀记忆南亚气候与农业:南亚地区大部分,热带季风分三季;热旱两季雨水少,6到10月是雨季;各地降水相差大,乞拉朋齐一万一;塔尔沙漠在西北,气候干旱降水稀;季风正常年份月,风调雨顺庄稼收;异常强弱与迟早,水灾旱灾粮食减;为了保证农业收,水利工程建设要。

【目的】让学生试着分析、归纳、找出规律;在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总结多媒体投影

三、课末提升

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学们要多多思考其中的关系,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地理思维。

四、课后延伸

作业布置: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p.19-20页一、二、三题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归纳回答,教师的点拨小结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2、强调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协做学习、探究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方法。

第二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500字]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

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 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知识结构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

3.设问引入。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打出投影胶片图5.6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

(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课时

【引入新课】(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中山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 [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教师出示世界地图,【承转】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

3.(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 【分析、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5.6图分析)。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

最后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成下面一个表格,方便学生巩固记忆。

【课堂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⑴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⑵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

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十、练习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答案要点】

11.(1)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水分 中(3)温带季风 温带草原 风力(4)水(或水分)

十一、课后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荐高一地理教案 [1000字] 荐初中地理教案荐初一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1000

(精选字]

字字

文]

])

范 [1000

第三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三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课标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标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学生需先了解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出现不同的自然带,知道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是要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生在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掌握三个地带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三是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这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懂得运用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图片展示

西双版纳森林景观;蜀南竹海景观;东北的森林景观;内蒙古的草原景观;x疆荒漠景观。

【差异性】世界不同气候控制下的形成的不同自然景观

.不同气候对应的自然带

【地带性分异】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热量

纬度不同→热量差异→景观差异

2.干湿地带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距海远近不同→水分差异→景观差异

思考:珠穆朗玛峰植被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这种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

3.垂直地带分异规律——水热

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景观差异

●山体自然带

①不同纬度,相同海拔的两座山,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不同高度,相同纬度的两座山,高度大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②根据带谱判断山体所在半球及阳坡

若阳坡为南坡,该山在北半球;若阳坡为北坡,该山在南半球。

【非地带性分异】

思考:为什么荒漠中会绿洲?(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提供灌溉水源)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受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东岸)

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练习】

第四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本有关藏羚羊的,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分组讨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学生讨论:(1)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活动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引导探究: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能量交换

.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

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③

D①②④

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该图的含义是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综合题: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

答案:4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第五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个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外界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并导致其他要素连锁变化,进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教时】2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辩论法、自主学习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投影图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板书】【承转】【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景观图中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P93活动题。讨论水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中是如何转换的?能量是如何流动的?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

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样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分析案例1和阅读材料,找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环境物质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先从图片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整体感知本节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组成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用图表分析、简化地理问题

【投影图片】【投影小结】

出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说明他们不仅是物质在循环,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动,通过这三大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理

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直观显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联系 【板

书】【学生思考】【教师小结】【学生思考】【学生活动】【承

转】【投

影】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图5·2中,树如何自养?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学生活动】【投

影】【教师小结】【小结板书】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多发食物、水源丰沛、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不足、寒潮少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承

转】【学生讨论】【投

影】【教师小结】【学生思考】【板

书】【学生活动】【教师小结】【承

转】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产生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面积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水旱灾害增加土壤冲刷、变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风化加快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P95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用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由内因影响转入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录

像】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教师小结】【投

影】【板

书】【学生讨论】【投

影】【辩

论】【教师小结】 二、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p97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组织学生辩论:(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教师也可适当提供一些资料)分成两组:正方认为利大于弊,正方从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入手。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反方从生态和环境保护、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方面论证。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用图表分析因果关系用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讨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有用的。【本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活动】地理填充图册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下载《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_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的内容主要: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个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云岗中学赵青芬 本节课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的分析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以2011年北京卷36题和40题(2)为高考实例来印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高......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

    《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的: 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掌握南亚三大地......

    南亚——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印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演讲稿 陈利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1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后反思 汪红 一、 教学中的收获: 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