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800字)范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管专业和成人大专行管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政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学分4个,课内学时72个。期末考试由省电大命题和组织。
(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与前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讲述自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国家兴衰的规律,治国的理论、政策和方法。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已经派生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许多分支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本课程与相关专业学生先后开设的行政管理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国际政治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程与上述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有交叉、重复、相互渗透的情况。但它不讲述那些分支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整个政治学领域中带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它是政治学各部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学好这门课程对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绪论
了解:中外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政治现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政治学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历史;西方政治学研究重点的演变;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不同分类。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含义和实质;政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及其同以前政治学的根本区别;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意义。
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
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两个观点;氏族的涵义和氏族制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特征;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国家产生的过程和三种主要形式;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国家三要素说;剥削者国家的内外职能;国家消亡的前提条件和一般规律。
掌握:思格斯对国家产生的精辟论证;国家与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国家权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国家职能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者国家职能的根本区别;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着重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三个职能的变化;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为什么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变革
了解:非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和四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和政体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本前提及其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和社会基本矛盾;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念及其成因;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念及其形式。掌握: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根本途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和政治统治原则;自由主义方法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反映;法西斯国家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福利国家的概念和实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
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含义和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发展到帝国主义时
期的三大矛盾;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和政治基础;无产阶级专政的多种形式。
掌握: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马克思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无产阶级专政活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概念的内涵;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型民主的原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
着重理解:在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
第四章 国家与民族
了解:民族问题的含义、核心和产生根源;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紧密联系;帝国主义时期民族自决权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自决权的途径;资产阶级民族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资产阶级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任务;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间事实的不平等的表现。
掌握:民族的概念和斯大林关于民族的科学定义;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国家结构形式上的两种类型及民族自决权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的理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质;大国沙文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观点;社会主义国家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正确途径和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其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前景。
着重理解: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怎样认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五章 国家统治形式
了解:国家统治形式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统治形式的标准;剥削者类型国家的两类统治形式及不同的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形式的基本观点;巴黎公社政权组织形式的原则;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
掌握: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立宪君主制的含义及其两种具体形式的相同特点和主要区别;共和制的含义及其三种具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及其主要特点;委员会制的特点及其与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区别;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着重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有各具特色的国家治理形式;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形式;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的体现。
第六章 政治统治体系
了解:政治统治的概念及两种含义;政治统治体系的概念及其实质;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环节及其根本任务;政治统治体系的一般特征;政治统治体系变化的形式和方法。
掌握:决定政治统治体系的结构的条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政治体制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的内涵。
着重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
第七章 国家机构
了解:决定国家机构形式的因素;各国国家机构的共同特点;现代国家两种不同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国家元首制;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一院制、两院制和议会党团;资本主义国家议员的产生方式和议会的主要职权;资本主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三种形式及其主要职权;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主要作用和权限;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和原则。
掌握:国家机构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分权制衡原
则;国家元首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元首制的两种形式及其享有的广泛职权;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权限;社会主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领导体制及其职权;违宪审查权的含义;社会主义国家审判机关的组成及其行使审判权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八章 政党
了解:政党的主要作用;资产阶级政党的最初产生及其主要特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三种类型;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实质和作用;压力集团和政党的主要区别及其参与政治、影响政治过程的形式;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必备条件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中国的8个民主党派及其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和组织形式。
掌握:政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政党制度或政党政治的含义;英、美两党制的不同特点;法、意多党制的基本特征;压力集团的含义及其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实质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特点;人民政协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意义。
着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的根本区别。
第九章 领导与决策
了解:领导与决策的涵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性质和特征;资产阶级领导与决策活动的特征;社会主义社会领导与决策活动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与决策活动的重要作用;政治领导的含义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领导活动是权力、责任、服务的有机统一;领导科学化的含义、特征和关键环节;政治决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执政党决策、国家权力决策和行政决策的特点;政治决策的政治程序和科学程序。
掌握:社会主义领导与决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政治领导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政治决策的中国特色;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体现;在我国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课程简介
《政治学原理》课程简介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46 实验学时:8 考试性质:考查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性质、地位
政治学原理是为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政治学训练的逻辑起点。政治学原理不是一般地分析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容,如对国家、整体、国体、政府、民族、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进行简单的描述和陈述,也不是仅仅介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基本机构与基本特征,而是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政治现象与政治活动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态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思考。也正因为如此,这门课程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征,是掌握政治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和和分析能力为目标,以知识阐述和理论分析为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实际政治生活进行分析与探讨。
2、教学目标
通过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同学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并切实掌握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认识复杂的政治现象的水平,比较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为学习专业系列课程作好政治理论方面的准备,使学生能够把握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加深入领会和掌握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政治学原理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所应具有的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 地阐述以国家为核心的政治学重要范畴、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在阐释过程中,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内容上既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又要强调对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多采用引导、启发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课件立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配合使用,运用典型案例组织教学(案例主要为现实政治问题或热门政治事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学相关原理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法为期末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成绩占50%。考试题型主要为论述题,涉及理论的阐述、分析和说明,涉及到特定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特定案例,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论述。考核的部分内容在课程中,部分内容则要求学生谈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或对于相关参考书和文章的阅读,对实际政治现象的把握和理解来分析与说明,要求观点准确,论述符合逻辑,语言连贯,符合题目要求并有自己的见解。平时考核成绩占50%,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和平时上课情况、小测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面。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名称:无
2、主要内容与要求:无
五、作业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8学时安排一次作业,作业形成文稿形式上交。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解答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作业题型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例要求来安排。
同时,因为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必须把握本课程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准确含义、掌握政治学的分析方法、把握基础知识和知识线索、注意特定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因此,作业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和分析能力,本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从现实政现象入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成绩占10%。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上展开和进行的,是对于所有同类政治现象的一般概括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和分析能力为目标,以知识阐述和理论分析为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实际政治生活进行分析与探讨。因此,政治学原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既是对政治学原理的具体运用,又是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1、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谢庆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梁琴、钟德涛,商务印书馆,2000
8、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何增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许耀桐、刘昌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关海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俞可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22—36学时电视录像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内容。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制作CAI课件。该课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第二个阶段,以文字教材和可视光盘为基础,制作集课程内容、背景材料、测试题为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时分配
讲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教学内容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IP课件 8 6 8 8 6 8 6 6 4 2 4 4 3 4 3 3 4 2 4 4 3 4 3 3 第十讲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6 8 72 4 36 4 36 第十一讲 第十章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学时总数
第三部分 教学大纲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掌握政治的含义、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观
政治的含义
中国传统政治观
西方诸种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节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现状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掌握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第一节 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
“国家”的不同含意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国家的组织形式
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国家的组织机构
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
国家的类型
第三节 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政府的构成 政府的职能
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理解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掌握政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
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制度
政党的历史演变
政党的定义及类型
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政治及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
社团组织的类型
政治性社团的作用方式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的含义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
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对“治理”概念的阐释
治理模式的变化:Government向Governance的转变
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的意义
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第三节 政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监督的意义
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与类型;理解政治文化的作用;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发展的方式、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理解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第三节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
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的限度、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理解民主的价值、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掌握民主的含义、民主观念的变革、现代民主理论模式、民主化的含义。
第一节 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观念的变革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 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
民主的价值
民主的限度
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
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 名: 分 校: 专 业: 行政管理(专)年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 绩:
目 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形成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分析讨论政治文化的含义、构成、类型的作用,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和主要表现形式,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和途径,得出有关政治生活的文化因素如何发挥作用的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建设、思想政治
政治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特定的时期都会卷入政治,从政治学来说,文化被理解为精神现象或精神产品,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与社会的精神反映,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加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支持,是新时期下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职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的产物,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新型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011年初由于市场波动,公司出现了暂时性的困难,一些科技人才和老员工纷纷辞职。一些岗位操作技术含量高,培养出熟练的操作工人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使公司出现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有效控制局面,公司成立了专门机构,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负总责,层层落实,利用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的模式加以实施,把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和控制组织成员的方式、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日程工作安排。
公司在以往发展阶段只注重技术生产和销售,大小事情都是一把手负责,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缺乏系统性管理,一遇到困难就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只有改进管理工作思路,把遇到的困难当做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机遇,迎难而上,遇到困难时暂时的,只要我们上下凝聚一股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职工接受,更得到公司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带入公司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公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公司发展做贡献。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加公司凝聚力保证公司发展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改进企业行政组织文化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使公司困难局面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底,公司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完成了小幅度的增长,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为公司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公司更是以50%的速度增长。
在国家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已经着手筹备上市工作,通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和公司内聚力,发挥员工们的正能量,把公司做大做强,立足于市场经济大家庭。
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从企业实际出发,借鉴一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有益经验促进企业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为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利用企业文化增加公司凝聚力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利用这种文化理念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使职工在统一思想指导下,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同时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使员工通过自身感受,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命感”。使职工在潜意识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这恰恰是思想政治工作想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职工会产生巨的大激励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来培养优秀的职工队伍。企业文化的精神激励主要表现在企业精神上。除了企业精神外,还有目标激励,集体荣誉激励,关怀激励,支持激励,理想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企业文化建设是以提高员工的群体意识为主旨,以培养新的价值观为核心,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来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3、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工作
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细至入微的思想工作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发员工的潜能和智慧,激励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公司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系列为广大职工所接受的意识,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从而在职工中形成与企业同甘共苦的整体意识,为企业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管理与管理哲学,确立建设以责任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在培育全员勇于担当,负责到底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精神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三、心得体会
公司对我们进于思想教育和提高自身修养与公司管理水平的一部分,我们非常珍惜这次
机会,经过两年网上学习和学校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各科学业。
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使我们知道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这次对政治学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使自己得到了遗忘的很多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觉悟,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我们应当把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坚定正确方向,自觉承担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每一代的领导班子都给我们指出了作为一名劳动者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理论。政治理论中的很多原理在我们平时工作中受益颇深,在我们平时管理工作中都要运用政治理论的知识。例如公司成立党支部后,把一些积极向上的优秀员工纳入预备党员,使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运用他们的政治荣誉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用最高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对专业课的学习是我的一个很好的体验,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断的充分自己。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公司的管理中去,回报公司对我们的信任,努力使公司更上一层楼,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罗 骞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J],实践与探索,2005 [2]李祝敏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科技博览,2011(5)[3]李晨、施翔 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2005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辅导(1)
导 论
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
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二、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问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
(1)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这样的政治家需要了解政治分析的原理,更需要掌握政治操作的原理;他不仅需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正义”,而且还需要懂得如何实现“政治正义”。
(2)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推动关于政治的知识的进步,引导全社会深化政治认知,并能就实际的政策提供分析研究的成果。
(3)普通公民:社会还需要培养理性的成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政治生活情景,理智地参与现实政治生活,不受偏激情绪的左右,不被偏狭意见所蛊惑,面对强者不猥琐,面对弱者不欺凌。
三、关于政治学原理
1.课程概述: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在系统介绍政治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分析政治体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能力。
2.课程目的:
“政治学原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1)政治操作原理;(2)政治分析原理。本课程的重点是政治分析原理,目的在于使选修该课程的同学明白如何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进而掌握政治操作的一般原理。
3.课程受益估计:
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学生可以获得的主要收获是:
(1)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2)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政治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政治思维的一般训练中,培养政治分析的能力。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含义
(一)一般的解释: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诗经》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就是讲文王奉天承运,因而统治天下。及至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无独有偶,在西方的中世纪也有鼓吹神权政治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并不是出于神的”。此外,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也不外乎是神权政治理论在近代的一个变种罢了,仍然是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韩非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政治就是用权,“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例如,马克斯·韦伯就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 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政治学家吴恩裕先生也说:“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例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就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亦指出:“目前在英国最通用的定义是奥克肖特的定义,即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此外,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第三,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强大的统治性和支配性力量,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国家是政治权力的组织体现,因此,国家政权即构成国家组织的政治权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围绕着政治权力展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表现为围绕国家政权展开进行的政治活动,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 问题,根本问题”。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从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现象可能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带有很大主观色彩的,但在实际上,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着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种艺术。政治的艺术性,表现在政治活动必须在把握政治的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含义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力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科学地阐明了政治的原因、本质和基本特征,为我们准确确定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指南和方法。
本书认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二、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对政治学研究的实质性内容是什么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大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者“国家活动”,将“政治学”定义为研究国家及其活动的规律的学问;
(2)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
(3)认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管理众人之事的研究;
(4)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涵盖最为广泛的定义。
我们认为,既然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那么,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政治学研究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四、政治学研究途径
1.权力研究途径,可以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权力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研究权力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2.制度研究途径
3.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4.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5.政治意识形态研究途径
6.国际关系研究途径
7.政治行为研究途径
五、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a.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同时,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去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方式和方向,同时,确认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即从物质生活方式中寻求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因;
c.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创举,他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由生产资料关系基础上决定的其他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
d.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功能、范围,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团体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并由此解释政治现象。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1)政治哲学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方法。
(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3.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经济学研究方法;(2)社会学研究方法;(3)心理研究方法;(4)政治系统分析法;(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4.目前关于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的技术手段主要有:(1)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2)实验方法与技术;(3)模拟方法与技术;
(4)数学、统计学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与技术;(5)因素分析方法;
(6)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它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政治革命、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反帝反修”等理论成为那个时代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题;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而改革开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关问题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进入20世纪,中国政治学科才逐步建立起来。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过程。
三、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这与以“国”为特征和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也形成明显对照。在那里,存在着角色和利益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所在,要求权力的互相制约;在这种利益和权力结构中,君主并不被看成是自然的家长,而是行政管理者。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
(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
(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
(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家聪明绝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
(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
(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
(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
(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四、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2.中世纪时代: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3.现代时期:被称为“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4.当代时期:被视为“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五、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西方政治研究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变迁等方面。依照历史的观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即“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和“激进批评”时期。
六、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七、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
(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但是,无论如何,人类不像可以送入实验室的蝌蚪,也不像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仍然是一个问题。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怎么开展科学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假说?在那些无法获取实证数据的领域,也许我们只能采用非科学的手段。因此,科学研究在政治领域的适应性只能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
(2)隐性价值问题: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在政治领域中,事实和价值掺杂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因为政治学理论本身就建立在人性、人类社会以及国家角色等假说和信念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说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以科学自我标榜的行为主义学说、理性选择理论和系统理论本身就存在着保守主义的价值“偏见”;女权主义政治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有关性别的性质和意义的假说之上。除数据统计分析之外,政治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摆脱隐性价值,因而,其科学的真实含义难免受到置疑。
(3)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所谓“价值中立”,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在研究过程中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纯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然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家可以实现客观中立的研究。而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几乎就不可能。政治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相关。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经济地位、个人同情心等等,使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关于政治和周围世界的一系列认知和预想。这也就是说,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实际上,相比较而言,“对获取可靠知识构成最大威胁的也许还不是来自于这些‘偏见’,而是来自于在鼓吹所谓‘政治中立’的时候根本不承认‘偏见’的存在”。
八、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