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与生命说课简稿
《水与生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本册教材中 《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我选择的是《水与生命》的第一课时《观察水》。本课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它属于液体的特征。本节课观察水的活动,就是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将学生对水的表面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层次上,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二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等)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2)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2.能力目标:
(1)能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
(2)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多种感官和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性质。难点:会用语言描述水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流动的液体。5.材料准备:
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烧瓶、大烧杯、透明塑料袋、水槽、量筒、量杯、毛巾、水槽、筷子等。
四、教学策略
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关注结果,却不注意自己观察的方法,因此,我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把学生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尝试探究,收集事实。1.活动一:探究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性质。2.活动二:探究水是一种无固定形状的流动的液体。(1)实验一:把烧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2)实验二:用筷子戳装有水的方便袋。
(三)回顾整课,师生小结
(四)简洁转新,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来探究感受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感受水的各种性质。由于学生对于感知水是液体比较困难,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交流,描述的机会,切实感受到水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会流动的液体。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整节课我都是以引导者的身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基础,以小组观察、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活动,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感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二篇:观察水说课
《观察水》说课稿
仪征市张集小学
蒋开胜
一、说教材
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属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板块中“地球物质”的范畴。本课在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水这一常见事物进行入微观察,属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内容的重要起始课。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的思维习惯。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本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通过比较的方法鉴别水的基本性质,从而归纳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水及液体的一般特征,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等特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运水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关虹吸现象。
二、说学情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物体可用多种感官,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2、懂得比较是认识物质属性的方法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发现自己日常观察的简单化,感受到观察要细致。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教学难点:懂得观察技巧的运用。
四、说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观察法;观察不仅仅使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合作探究: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一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有:(1)、观察水;让学生通过看、闻、尝先找出水再比较得出水的基本特点;(2)、运水;这一活动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运水的方法,再通过实践验证小组的设想。
五、教学准备:
1、牛奶、冷开水、白醋、糖水各一杯;
2、筷子
3、不同形状果冻盒
4、大小桶各8只,1米左右细水管、粗管各4根、大塑料杯四只;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观察
在上课之前,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小根树枝,给学生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等学生表述完教师发问: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手感、重量、叶片的厚度、树枝的气味等等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描述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物特点,小学生好动好学的热情立即被调动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自然过渡到说说对水了解多少,你对水的记忆是怎样的?水是平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此时让学生来描述水,学生还是感到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根据观察树枝已有的经验来描述水,有一定的经验,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我们该怎样观察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去。
二、用感官去区分水,发现水的特征
为学生提供四杯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怎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哪杯是冷开水。小组交流怎样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冷开水。通常学生会用到的方法是看、闻、尝等,学生年龄小,缺乏探究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在此要交给学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液体的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要一看二闻三尝。正确的闻法是:打开瓶盖,用手在杯口上方轻轻扇几下,再用鼻子靠近杯子闻一闻。正确的尝法是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然后立刻把它吐掉,还要注意讲究卫生,吐到卫生纸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老师“扶”的工作做到位了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大家自己寻找区分水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和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的液体。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虽然他们对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科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善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体验是丰富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意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物体的一些特征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教学视频)
三、倒一倒,认识水(液体)的特征
如何让学生从他原有的概念发展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水的流动性的环节,要实现学生原始认识中的水可以任意倒到水的形状可以改变再到水是可以随意流动的这一概念的变化,最重要的形成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历程,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果冻盒,让学生把水倒进盒子里,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倒入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后,又有什么发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用“你看到的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来启发学生的观察注意点的转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这里注重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就发现水的形状能随意改变,正是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才能流动,这正是水的流动性的特征。(图片)
四、运一运,运用水的特征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活动,首先教师宣布规则和要求。规则:(1)将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
(2)不搬动桶倒水;
(3)不允许在运水时洒漏;
(4)只能选用一种工具(杯子、细水管或粗管)
(5)运水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
2、组员共同商量运水的办法后,选择好实验用具。
3、同一口令并计时,学生开始运水。
4、交流: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利用了水的哪些性质?如果两只桶相距50米甚至更远怎么办?最重要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之后的交流过程,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玩水的经历,从而使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概念的理性认识。(视频)
这一活动主要是巩固对液体流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间接使学生体会水的虹吸现象。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学生非常乐于参加,对与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会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收获,特别是谈谈自己最意外的收获是什么,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六、最后,我想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眼看
颜色 鼻闻
气味 舌尝
味道 手摸
软硬、冷热 采用文字型板书,简单、直观的表现了常用的观察方法。
第三篇:《雏鹰之歌》说课简稿范文
五年级音乐课《雏鹰之歌》简案
上梅中小 邹竹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维吾尔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2、能掌握滑音的唱法。在演唱中能表现出歌曲坚定、欢乐的情绪。
3、在演唱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
4、能给歌曲配上简单的伴奏。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合作、参与等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旋律的特点。
2、学生在演唱中能表现出歌曲坚定、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1、能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和滑音。
2、能演唱出歌曲坚定的、有力的、顿挫的音乐感觉。
3、能给歌曲配上简单的伴奏。
教学用具:PPT课件、钢琴、铃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幼鹰学飞的故事。
出示课题PPT:《雏鹰之歌》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1)判断歌曲旋律。了解维吾尔族歌曲的风格特点。PPT:这首歌曲的旋律如何?
A、坚定、欢快 B、优美、抒情(答案:A)
PPT:维吾尔族的歌曲不仅富有歌唱性,还具有活泼、愉快、开朗、幽 默的特点;并且它还有很多有特色、有个性的节奏型。(2)节奏练习
板书:X X X X X | X X X X X ||(维吾尔族歌曲的典型节奏)(3)了解维吾尔族人说话的特点——喜带滑音。
2、复听歌曲,让学生跟其小声哼唱。
让学生谈谈听了歌曲后的感受,说说歌曲讲了什么内容。
3、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能拍手给歌曲配伴奏;知道反复记号,和D.C.记号的含义。
4、跟琴学唱歌曲。
(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5、跟着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指出歌唱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6、加乐器伴奏。
7、再听歌曲,跟着演唱。
播放音频。
三、教师小结
第四篇:生命与水
【教材分析】
《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科学的喝水方法。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会写11个生字,认识9个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与水”,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生命与水”。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水”是我们本单元的主题,对于“水”,我们都非常熟悉,它给我们的儿时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谁来谈谈水给你留下的美好感受。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生命与水》(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认识9个二类字,会写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意思。
3、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三、引导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说说课文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水的知识?(5分钟)
2、自学生字。
(1)给一类字组3个词,二类字注音。
(2)圈出易错的字。
(3)同桌交流对不明白字词的理解。(5分钟)
四、交流释疑: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水的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
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3、检测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注意分层次识字)
(2)给一类字组3个词。
4、教师指导书写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泌循剂剔泄
2、比较组词:
液()胃()肝()溶()润()泄()样()
腋()喂()汗()融()闰()泻()杯()
3、听写生字。
4、填空:这是一篇________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水的知识。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摘录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选做题:用喜欢的方式给文章写提纲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大体感知,这节课继续学习《生命与水》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人体与水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引导自学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水与人们的关系?用“~~”画出相应的句段。在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2、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
3、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10分钟后比一比,谁的回答最精彩)
四、交流释疑
1、课文中把水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随学生回答,板书:摇篮、大功臣、润滑剂、调节器、防护兵)
2、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3、小结: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4、如何科学饮水?为什么这样说?(指名回答)
(喝水适量适时、喝白开水)
五、巩固拓展,归纳提纲
1、出示金钥匙
2、回想课文主要内容,小组试着归纳提纲。
3、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六、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教师介绍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七、当堂检测:
1、判断
水占体重70%,说明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靠淋巴液保持体温正常。()
商店里的饮料滋味虽好却能引起发胖。()
眼球能东张西望,因为有泪水滋润。()
2、选择
(呼吸和出汗;腹泻和出汗)能把灰尘等不洁的东西排出体外。
“水能调节体温”指的是(血液、汗液、泪水)的作用。
(每天早晨;两顿饭之间;每天)应喝一杯水。
最好的饮料是(饮料;白开水、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必做题)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选做题)【板书设计】:
生命与水
摇篮、大功臣、人体与水关系密切 润滑剂、调节器
防护兵
科学饮水: 适时适量喝白开水
(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维持生命
第五篇:水与生命
水与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2、初步形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的意识。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科学课的探究技能训练。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信息记录单,画(写)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动画,明确学习目标,使学 生
通过一组优美的画面和配乐小诗 生的探究活动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把学生带入课堂,引出对水与生命的研 究。
二、交流体验,深化主题
1、提问: 地球上什么物体有生命?
2、讨论水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 并记录下来。为学生认识水与生命奠基。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进 行个性化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
3、全班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4、补充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5、得出结论:一切生命现象都离 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三、反面例证,提高认识
1、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世 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2、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画 下来或写
3、展示学生作品。
4、补充缺水资料,渗透节水意识。初步形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
5、小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 就没有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意识。
四、续写小诗,加深理解 用续写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 命离不开水的理解,从诗意中受到美的 熏陶。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