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

时间:2019-05-12 22:0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

第一篇:“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

“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

长兴县华盛高级中学 韩燕

4月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菱湖中学举办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是为了加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探讨进一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听完课,我受益非浅。“主题式教学”是近年来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被推崇和认可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教师可以在实施主题式教学中,借助不同载体优化教学主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真正体现主题式教学的成效。

长兴中学陆杨老师根据“以问题为载体优化教学主线”的设计思路,以《追寻生命的起源》内容为典型案例,诠释了主题式教学的思路、要点,呈现出主题式教学所具备的优势及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陆扬老师在充分展现“主题式教学”特色的同时,展示出青年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她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技能如语言干练、思路的清晰,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答案解答娓娓道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观摩,我明白了主题式教学的前提是梳理好教学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有效的教学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好的内容如何出彩、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并主动投入学习中来,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但刻意强调形式或生硬地“创造”主题则是不可取的,观摩课给我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我会去进一步研究和讨论,通过史论结合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会根据领导提出的建议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教学形式和手段。日常工作中,通过加强学习交流,注重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探索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我在感觉辛苦的同时,也为自己对课堂教学有了实实在在的新感受而欢喜。活动调动了我们大家的积极性,也希望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会举办更多形式的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更广阔的交流研讨和成长的平台。

第二篇: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的课堂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确定教学主题和制订教学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活动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目标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历史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和以专题为基本单元,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确定教学主题

1.基于课程标准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每一节历史课都要制订相应的主题,只有明确了主题,教学才有明确的目标。主题的确立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与课程标准紧密地结合起来,无论教学模式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要与课程标准相适应,要时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与前提。

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即要求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因此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解读共产党宣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只有把握好主题,才能保证课堂不跑题。

2.符合学生需求

主题除了要与课标相适应,还要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每一个主题都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制订教学策略

1.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情境创设

历史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情境,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历史课程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对于主题式教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主题。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片、录音、录像、影视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将历史情境再现,这种情境具有历史的沧桑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历史;充分利用音乐、语言等,营造气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主题的指导下选择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播放音乐《神话》,与此同时电影海报《英雄》播放出来,基于多媒体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对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姑且不管电影以及相应的歌曲与主题有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最主要的是通过歌曲、海报让学生联系本节课的主体人物――秦始皇。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2.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活动设计

在历史的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样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活动的类型要与课堂内容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代表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美国政治家的韬略和智慧。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我是制宪会议代表”,分出的四个代表团都有各自的议题,如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如何处理南北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每个代表团都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拿出相应的草案,并通过自己的辩论来赢得他组的支持,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投票表决议案。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史料运用

为了更加的充实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师要在主题的基础上准备多角度的、多种多样的史料,史料辅助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在选择史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精当的资料,将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实现一种对话,只有结合主题,才能将史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史料要易记易懂,不能艰涩难懂,从而保持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拿破仑战争”时,教师就可以收集拿破仑的功绩,展现拿破仑的风度与风采以及他的气魄和气势。

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通过主题的确定明确了课堂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陈莹静.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丽水学院学报,2012(8).[2]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12(2).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历史新教材为广大教师准备了良好的素材,为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提供了可能。为了帮助教师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在此提出新教材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及世界发展潮流编写的,融于了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依此指示精神设计。也就是说,更新教学观念,落实四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改变思想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教学观念(黄济《教育哲学》P119)。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置中国历史于世界环境之中,从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世界历史和文化;适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叉渗透结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要求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并注意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

2、民主性原则。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行为民主,教态和谐、平易近人,多与学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必须减轻学生负担,澄清四个问题

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新教材是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每个学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新教材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生产一种内驱力,从而增强自信、自立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新教材如何设计,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呢?

1、要清除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这种定式,仍然坚持单纯的背诵名词,记忆年代,增加作业量的做法,依然采取订正、改错,不断重复知识点的教法,就不可能实现提高素质的要求。从素质教育要求看,记忆只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学生由知识障碍、能力障碍和情感障碍所引起的矛盾,并且提供一种消除这些矛盾的捷径。教师应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从应试的模式影响中解脱出来,才能设计出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才能减轻学生负担。

2、应正确认识系统性。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人类的全部知识中选择的。而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无所不包,每个系列自成体系。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自内部又可分为一些小的系统。因此,每个时代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自成系统的。编写者按照当时的需要选定教材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野与思路的变化,内容必须有所变化,这就成了新的系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按照这种相对系统,科学有序地进行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切不可贪多求全,片面地理解系统性。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强经济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内容,增加了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另一方面简化了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就不能把用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层层加码,把增加或删去的点,扩大成线,连成面;这种把广阔分散的点变成专深严密的线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系统性。

3、需要正确认识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的确定,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内容的调整及资料的选择。分清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清重点、难点是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关键。目前,对于什么是重点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作为判断重点的依据则基本上相近的。即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环节的那部分内容。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较难掌握的那部分内容。由于教学重点不明确而增加学生负担的事情较为普遍。我们认为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必须重新审定教学重点,只有认准教学重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教材重点:

第一,从事物的矛盾规律看,应该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或主要环节。

第二,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看,要把一事物与他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键点为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

第三,要围绕当时形势来确定教学重点。

4、如何理解弹性。“弹性”按其本意是想用一本教材能同时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感到满足,让水平较低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接受。这种一本多用的设想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这种“弹性”往往运用得不好,很多教学设计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水平标准不好掌握,“高”与“低”的界线不好界定,尤其是它的“亦此亦彼”的特性,使教师不易分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自尊心,一般地说,每个教师都希望以较高水平、较丰富的内容教给自以为较高水平的学生,所以“弹性”中往往是上弹较多,搞得教学设计中繁琐庞杂,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新教材“弹性”不仅表现在课文、文献资料、图表,而且表现在“阅读与思考”,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学生水平,改进教法,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实现目的。

第四篇:主题式教学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表现为静态维度与动态维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看,一方面表征为教学系统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各自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而联结起来的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换言之,就是从共时性角度,把教学看作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注重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从动态维度看,表征为以整体教学结构为运动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程序。换言之,就是从历时性角度,将教学问题看作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小阶段、步骤等组成的过程,注重把握全过程,从全过程出发关照好各阶段的衔接。横向空间分布形态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于三维空间中交会、融合、协同与共振以形成自催化循环回路式运行轨迹,从而促成整体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从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来看,一个教学主题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主题行为。(见图1)主题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的结果;主题目标也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是反映共性的一般教学目标与特定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整合的结果;主题形式是学习特定主题内容达成主题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灵活决定,它可以是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或个别辅导式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主题方法是完成特定主题内容的学习所选取的教学方法,这也要求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来灵活决定,它可以是讲授法、发现法或自学法,总之,要在以讲授法和自学法为两极的教学方法序列中合理决策;主题评价是围绕主题内容的基本特点及主题目标开发的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哪一种评价手段、评价形式或评价方法均要随当前主题的内容及目标而定;主题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过程)来看,一个教学主题的完成包括七个有序环节,即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焦点互动解决化、知识运演结构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这是主题式教学设汁的内在运行机制(见图2)。

主题式教学设计在操作维度来看,表现在三个面: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核,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即在教师充分地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三是学习领域式主题教学设计,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王一一是以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二是模块式教学设计,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式学习领域的教学中。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习领域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中铀的真实突现,是以真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设计。它也是当前盛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的整合,尤其注重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体。该设计能使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处处、时时的有效体现,能做到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有机统一;能使抽象的内容主题形式来实现具体化,概括性的内容以主题形式来实现有效表达,逻辑性的内容以主题形式来体现程序化。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模版)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进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而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

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现在的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 1

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

一、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1.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2.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这里所构建的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知识点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上(即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线索及其内在的实质性联系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学生均可将该问题纳入、同化到这个网络中。2003年高考江苏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回答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即是一道典型的知识迁移题,有一部分考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不够完整和准确,其实如果能够按照上面的要求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结构,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03 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这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内容,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因此,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因此可以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可以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 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 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如上),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现今历史教学现状,很明显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

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完全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就从我们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师做起,共同奋斗,共同努力吧!

http:///lishi/

下载“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听课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方一中 蒋松桃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回顾一年来我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充实。虽然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经过一年的摸索,我也开始掌握一些教学方法,比较实......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贺丽媛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XXXX中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反思 教 师:XXXX 所任学科:历史 所任班级:高二5班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XXX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担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踏上工作岗位几年来,一直担任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得有失。长期以来,我国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何庆云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