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三、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
1、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
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板书:味)
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
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阅读圈点)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
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
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
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课时
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
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4、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 鉴赏
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
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
(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
3、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形散神聚)
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5、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
明确: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6、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
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 —— 迁移
1、过渡: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还应做到“景人合一”。下面我们来做一点阅读训练。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段(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点拨: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秋梦中。这里的秋天然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含羞草。
文段(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点拨: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
文段(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
点拨: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伤感至极,“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这哪里是离人泪,简直是在流血。怎一个“染”字了得!
2、转接:同学们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那么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呢,还是悲秋?(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点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故都的秋味,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板书:颂秋)
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 升华
1、做法——当堂做。
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朗读,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2、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六、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形散神聚
景人合一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的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并且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在对故都秋的细腻描绘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凉伤感。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将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树立人文意识,步入散文的鉴赏之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兴趣学习
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专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2、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分析——教学策略
能力:对散文的学习还停留在基本的泛读、初读上,对理解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体会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还是困难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3、学生个体差异分析——因材施教
特征:学生来源较广,分别来自城区、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等,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形成较大的个体差异。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对应“教学大纲”,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在充分分析学情、了解教学大纲、语文基础版块的侧重点以及本单元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文章,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怀念、眷恋之情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带有凄凉音乐的北京秋景视频,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氛围。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秋是怎样的,顺势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诵读课文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
(3)每段落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首字为“秋”的四字短语概括每一画面的内容,并且要体现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展示概括内容,让学生对比哪个更贴切。(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三)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
欣赏第一幅画:秋院对花
1、学生自主阅读本段,找一找所描写的景物,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画面。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提示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方面思考)
(1)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
(2)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
(3)既然要写秋的静,那为什么要写驯鸽的飞声呢?(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根据分析第一幅秋景图,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剩下的四幅秋景图,从作者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感伤之情。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做诗: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
…
(3)教师小结: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
(四)合作探究,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1、教师以浅显的语言解释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含义。
作者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来描写客观事物,从而使客观事物能展示笔者的内心世界。
2、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情感是怎样的?(在前文体会到作者悲凉感伤之情上,补充说明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眷恋)
3、思考一下作者的这种情感从何而来?着重阅读第11自然段。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我将从两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1)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
《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2)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当时日本侵略者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
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五)课堂反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段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六)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②结合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七)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800字以上,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
秋院对花图
秋槐落蕊图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清、静、悲凉 秋蝉残鸣图 怀念眷恋、感伤悲凉
秋雨话凉图
秋枣染色图
(帮助学生清晰明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七、教学反思与评价:
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
4、作业设计比较合理,有针对性。
5、不足之处:时间安排太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一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
第三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热爱,准确把握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抓住课题的秋字,比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品味五幅画面,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从欣赏的角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感伤的由来,把握本文特质性的写作技巧。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通过五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名篇佳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秋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这是文人对秋的感受。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二、解题:
讨论: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探究】,文章题目中的“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分析:“故都”之“故”字有落寞沧桑之意,“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含着热爱故都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时令。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一部分)【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特点?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故都的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②运用对比的手法。
③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学习第二部分)
研习描绘故都的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信息筛选: 提问: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最好每幅图的标题都用“秋”字开头。)
出示投影:
明确:秋晨庭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闲话图和秋日胜果图 【合作探究】 ①秋晨庭院图(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面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预设问题: ①问: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为什么不去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地方去赏秋而只选择租一椽破屋来赏秋呢?
A其一“破屋”就是一种萧条衰败的景象,这个景象体现了悲凉。
B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很高很高”给人一种空间畅阔之感,碧绿的,从色调上看,给人一种明净高旷,天无纤尘之感,体现了“清”。
C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②问:为什么能听见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借驯鸽的飞声来体现秋晨之静。
D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明确:“细数”“一丝一丝”透出作者是清闲、悠然,也写出了作者内心之静。E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预设问题: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明确:稀疏零落,感觉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能够更加突出北国秋天的特有的绘景基调了。投影显示:破屋(悲凉);碧绿的天色(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和疏疏落落的秋草(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②秋槐落蕊图 预设问题: ①这幅秋景图侧重于体现“秋”中的哪个特点?(静)能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吗? 声音也没有(很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非常静)。
②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漫步于落蕊满地的街道,你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清静、闲适
③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 细腻—“一条一条”的丝纹细密,作者看得认真,细心。
清闲—行人少,扫帚留下的纹丝真真切切,慢慢地走,细细的看。
落寞—落蕊被一扫而空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之感。这样的景像 使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投影显示:
满地落蕊,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静,悲凉)。
③秋蝉残鸣图
“微弱的残声”本来就是一种凄凉,“蝉”夏生秋死,生命短暂,夏天生命力旺盛,人们称叫声为“蝉噪”(静),而这里作者写蝉的叫声用了“嘶”,这也是对蝉即将逝去的生命的一种叹惋。听着这样的叫声,不由心生悲凉。
投影显示:处处蝉声(静);衰弱的残声(悲凉)。
④秋雨闲话图
预设问题:关注秋声,雨声,人声 ①在“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②写秋雨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侧重突出哪个特点?
“系列索罗”突出静。“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本来就是愁苦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所以体现了落寞、悲凉。
“一层秋雨一层凉”突出悲凉。
投影显示: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清);息列索落的雨声(静);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是闲人”(悲凉)。
⑤秋日胜果图 预设问题: ①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这与清、静、悲凉的意境是否违背了呢?
明确: “淡绿微黄”、“红完”——既有成熟的丰收喜悦,又有晚秋的悲凉。从色调上看“淡绿微黄”属冷色调,体现秋味之“清”。
枣子七八分时熟是作者最喜欢的,熟透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体现悲凉。
投影显示:淡绿微黄、叶落、西北风、清秋(清、悲凉)(3)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色、秋声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来描写的。秋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冷色调(清)。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描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秋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秋味:破屋、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冷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色声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郁达夫赏到了北国的秋,体味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也可以说我们通过北国的秋赏到了郁达夫,他是那样的落寞、忧郁。希望同学们以后能阅读更多的郁达夫作品。
以徐志摩的《私语》这首诗结束本节课,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六、作业:
1、请同学们选取文中的景象展开联想仿写句子,赏意境。要求传达到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情或感受。
A给上句,写下句(投影)日影月影柳影冷清,叶底花间冷冷秋色;
风声雨声蝉声幽静,墙头屋角寂寂秋声。
第四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1、2、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把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把握文章意蕴,分析并领会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苦闷的心境。
分析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来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是多姿多彩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事秋雨的凄凉。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二)、题解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成“北平的秋”,而要叫“故都的秋”呢?
北平曾做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意在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都”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故都的秋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主观情感角度、景物特点角度)
2、挑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
(四)、鉴赏课文
1、故都的秋具体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在那些自然段中具体描绘了故都秋的景象? 3——11段
3、探讨:3——11段用哪些意象来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简要赏析
(1)秋花:牵牛花——色(冷色调)(2)秋槐——形(落寞)
(3)秋蝉:“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声(4)秋雨——味,雨后秋凉(5)秋果——实,淡绿微黄
4、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是怎样的?文章哪里最能体现? 明确:喜爱、热爱,最后一段
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反映,郁达夫写秋的“清、静、悲凉”实则为自己内心的“清、静、悲凉”的反映。
5、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加以分析)明确:客观:秋天景物的自然色彩
主观:
(1)对社会环境的忧虑。
本文中,表看上他醉心于清、静、悲凉的秋,其实,他是为故都的沧桑和颓唐而忧伤。过运不济,山河破碎,辉煌一时的华夏文明以衰落;身世飘零,作为一个弱小的子民,只有无限的感伤,“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此文作后三年,北平就沦陷了。敏感的作者,为一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哀伤的挽歌。(2)个性气质的抑郁善感(传统文人的悲秋情怀)
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两岁丧父,家道衰落,后又经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的创作倾向。(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提倡静的文学,“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避开世俗,避世隐居。“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郁达夫 “言为心声,文见其人”
(五)、拓展延伸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课堂小结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六、布置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以“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七、教学反思:
第五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三. 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 1
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4.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附: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读懂客观现实郁 达 夫体会思想感情
秋院
(主观、客观)----清、静秋槐秋蝉
(主观)----悲凉秋雨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