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时间:2019-05-12 22: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篇: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体会两则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

示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 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后反思

六年级的下册第一篇课文就是文言文,五年级下册我们就接触过文言文,从教材的编排看文言文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以往的学习看,同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前我就布置学生结合课后的课后的注解,结合课后的问题进行预习,想像、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逐字、逐句地试着翻译一遍。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老师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文言文比较短小,所以我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全文,标号停顿记号,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这样能流利的朗读古文。在这堂课中,采用以教师为线,以读为面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两小儿辩日》中我们看到文句对仗工整,两小儿辩论的言之有理。这不失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可见古代儿童说话就讲求逻辑推理性,虽然当时的科学不发达,没有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考证,但是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知道创造发明就是从质疑开始。另外文中也传达了一种信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可贵的是孔子很诚实的承认自己无法评判,事实求是的认识事物。匆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放录象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教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章文质兼美,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以读为主线,以《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 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2.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3. 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 6 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教后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 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后反思

一.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 9 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学生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二.学生知识、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知识达成:本课在知识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达成。

能力方面:主要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说明

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顶碗少年在失败后是怎样做的。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这个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我通过让学生独立默读少年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与少年的表现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学生提炼很到位,默读和提炼能力达成很好。再次引导学生从这些相关语句中找到便于他们理解的关键词,并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来加以概括总结,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言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关键词并较正确的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概括能力达成较好。但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是否也能找到关键词,是否也能正确概括总结缺乏足够的反馈,这一点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想想对于学生把握准确的关键词必须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画在书中,对于学生体会到位的总结概括同学之间要互相说说,做到一一落实。

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我在理解此题上不够到位,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理解能力的达成上不够理想。

课后第四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我让学生在充分默读自学的基础上先以朗读的形式汇报,在结合所划出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概括。一些学生在刚汇报的时候朗读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所提炼的内容理解不够到位,在同学补充和教师引导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是说得过多,朗读的参与面不够。此外就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10 过多的是以汇报的形式进行。

在背诵能力的训练上,我选取了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背诵。我让学生先默读,谈体会,再自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去背诵,学生对于这段的背诵基本达成。

三.遗憾之处的再设计。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

第一.在板书的设计上

原板书:

观众惊呆了、吹口哨―――――――喧哗、大喊――爆发掌声

顶碗少年失败微笑、不失风度再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启迪)

(老者帮助)―镇静

新板书: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表演从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表演对少年的帮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须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呈现。

第二.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必须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难点时已经谈到)

第三.朗读训练力度不够

像前面所说我指导学生朗读的参与面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

第四.教师设问要细化

在让学生思考少年失败后的反应时,有些学生抓得关健词不够准确,再谈理解的时候就有偏离,所以在以后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设问细化,比如可以问“少年在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反应如何,抓住表现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去理解。”此外,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关键词到底有几个,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把握清楚。

第五.教师重复性语言过多

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教师不要重复。

第六.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课后习题展开。

回想我这节课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课后习题进行很好的审视,做了一些无用功。比如因为在课文中提到了老者的帮助,所以在最后为了体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我还设计了许多幕后英雄的照片,并结合图片向学生娓娓讲述,这看似是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事实却显得有些不妥,因为学生理应理解的情感目标没有达成,一味地凭空抒情不免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说认真审视课后习题后再精心教学目标,才是能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5* 手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2.自学题的课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 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作者: 13 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教后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与以前课本中选入的先生的《白鹅》一样,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我十分喜欢和欣赏先生的文风,就当做精读课文来讲的,课前还请美术吴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插图。

果然,学生也十分喜欢学习本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课后我还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语言风格,幽默地写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而且很有见解。如:有的孩子认为中指并不向先生说的那样“养尊处优”,反而是“忍辱负重”,每天扛着钢笔写个不停,都累得驼了背。多么生动的比喻啊!由此可见,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挖掘不同课文中的写法特点,让学生在仿写、续写、扩写等活动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 口语交际时,能把第一次的经历讲具体,说出自己的其实或感想;学会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习作主题鲜明,能够正确把握各小题习作的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 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重点、难点

1. 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感悟本组文章的表达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 思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优缺点如下: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针对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文字较差的现状,从开学初我就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突出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学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采用比较法、归类法、重点突破法,使学生牢记在心。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朗读水平。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二、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18(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案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

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 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

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 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

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7* 藏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教后反思 描述过程:

结合本校开展的专题阅读活动,在我每节语文课讲授之前,利用3到5分钟的时候为学生有感情朗读

精品文章。今天我在上《藏戏》之前,读了一篇《吉祥鸟》并让学生谈听后感觉、启发,积累人生

感悟。

讲授《藏戏》之前,学生已经充分的预习过课文。

1、学生读课题。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指生回答)

教师简介藏戏。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醒读书姿势)

3、出示问题。

①藏戏同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②藏戏的形成?

③藏戏的特点?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解决问题。(教师个别询问)

5、交流问题1,教师相机点拨。

①注意反问句朗读语气。

②指导朗读。

③练读。

④齐读。

6、分析问题2。

①理解“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②学生抓住“种子”结合前文第6自然段来谈理解。

③理解本部分内容,抓住相关词语。如:“随之洒遍”、“开山鼻祖”等。

7、读文章后半部分内容,理解藏戏三个特点。

①交流,谈感受。

②理解“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这个关联词语,谈感受。

8、学习“演出三五天”

①默读课文。

②具体谈演出过程。

教师小结。

9、布置作业:必做:你喜欢看藏戏吗?写感受。

选做:读专题阅读的书,积累。

教研员谈话实录:

优点:

1、肯定本节课教师“朴实”的课堂教学。

2、教师朗读有感情,教态自然大方。

3、抓住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4、学校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辨

断问题、语言组织及思维能力。

缺点:

1、课文导语的提出影响教师前半阶段的教学。

2、要结合链接语中的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3、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应

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压缩”略读课文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以议论——体会——朗读——

交流为略读课文的流程。

4、要抓住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以点覆面,教授课文。

5、学生朗读。只要学生通过对文章重点句段的理解,将其感受、感想、感悟应用到

他(她)的朗读中就可以,但教师要对读的不好的同学进行指导。

教后反思: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应该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然后要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

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

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

一谈感受,如果这样教学的话,学生会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除此之外本节课也还存在着其它的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

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后反思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后,回顾课堂教学,我发现不少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与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

本途径。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致研读,见课程标准中没朗读指导要求,而本

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成。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

就把不少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如此一来,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如果让我对教案内

容进行再修改,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

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

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知识迁移不够

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所谓,“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我在让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之后对学生进

行了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但我认为还不够,因为,我们美

丽的黔东南本身就是一个民族风情浓的地方,为何不就地方资源引领学生体会我们苗族的风雨楼、侗族的鼓楼呢?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效,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

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和田的维吾尔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 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 31 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后反思

本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作了预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课前让他们谈谈在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遗憾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过程与方法:(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1.口语交际时,能抓住特点说清楚,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特出特点,能够根据大家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33 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文法 2.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2.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附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教后反思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

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感悟学习上。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通过以下环节实现的:1、课前音乐的播放,一曲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2、教师激情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自主阅读感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们心与文本内容碰撞的过程。3、李大钊被绞刑后这部分,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烈士的缅怀以及对敌人的恨。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的顺利。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节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这节课,让我最感欣慰的事,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技巧的学习领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呢?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中心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是交汇在脑中的书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它让我在课堂中的导入和过渡也更显自然,不再呆板。也让我知道了过度环节的设计不一定要死扣课本,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和再创造。课前不断的反思让我豁然开朗,似乎感觉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都向我涌来,这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更有信心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由于这次配合我上课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的不是很深入,就一直担心课堂教学的时间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学生阅读的机会减少了很多,这是课堂中最大的失误。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这次讲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11* 灯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 38 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⑪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⑫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⑬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接触这篇课文,我就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在教学时,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时,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在度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出现在以下三处: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得?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以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同样的土地上,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一样?我们的幸福生活怎么来的呢?此时,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12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

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 42 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讲读第二层:(1)指名读课文(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43(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还(huán hái)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兵()简()政()

(2)死得其所()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学生领悟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生,让他们明白:本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论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种逐层深化,条理清晰,突出主题的写作特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另外,从文章“为人民服务”这一内容想开去,学生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身边事迹去感悟什么行 44 为叫“为人民服务”,但从学生学完本课写出来的读后感中,明显的感受到学生所理解到的“为人民服务”比较抽象,比较缥缈。如果你再进一步问他,结合你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做?大部分学生要么摇头,要么回答“不知道”。是呀,对于“以我独尊”的现代独生子女来说,理解“为人民服务”远比在实际行动中做出来的“为人民服务”容易多了!

13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教后反思

《一夜的工作》是何其芳饱含激情的一篇文章,歌颂了周总理日理万机的辛劳和简朴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戴与崇敬之情。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去深入分析,因此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让学生能通过阅读说出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课我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小故事,并反复读课文,加深理解,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位 的总理,按自己的理解能填上多少个词就填多少。第二节课我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自学情况,在课文上找出自己填空的理由,或者用查找的资料来说明。结果学生纷纷填出许多内容:这是一位认真工作、辛劳、生活简朴、细心、关心他人、一心为人民„„的总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可见学生对课文是理解了。特别是一位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从这里看出总理是一位细心的人,作者带歪了一把椅子他都会放好。我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读书读得仔细。剩下10分钟我再让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课本中有关周总理的两篇文章,再从别的方面感受这位伟人的事迹。最后每位同学都在课文的插图中写上一二句自己的感想。这两节课学生上得非常投入,回答问题的人也比以前的课堂多了。反思: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为学生指明行走的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 47 自己去走,老师跟着学生边走边看边指点。学生在放手自己摸索的情况下反而还会走得自然、顺畅。这节课充分利用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补充他们的课文资源,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来看,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回过头来看看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似乎过于简单,虽然目标达成了,但是学生的学习仅限于对课文感情的理解,其实本课在表达方法上也是有许多值得学习地方的:比如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去表现人物,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领悟的。看来以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是要全面些。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时,能够列好提纲,有序表达,表达清楚、明白

2.把握习作要求,把内容写得丰富、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⑪老师修改了什么?

⑫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⑪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⑫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总结本组课文的文法,并能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2.激发学生阅读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篇:最新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匆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用“匆匆”说一句话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让学生仿写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放录象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5 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4* 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 7 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 手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 11 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二、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 藏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和田的维吾尔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2.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附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11* 灯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 26 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⑪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⑫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⑬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还(huán hái)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兵()简()政()

(2)死得其所()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⑪老师修改了什么?

⑫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⑪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⑫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板书设计: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

大年夜

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 烤鹅——食物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

凡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2、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

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

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

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

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 41 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巩固生字词。

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凡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鲁滨孙漂流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43 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四、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图书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了解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我把这些资料做成了一个帖子发在了我们的教学论坛资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同学可也没闲着,不少人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

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口语交际·习作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得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3.交流过程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 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 听来/ 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第三篇:人教课标本四年级写字课教学计划教案

四年级写字课教学计划

一、开展写字课的目的:

第周“

﹑ ─

▏” ;

六、千、上”

第周“丿 乀 ㄑ ” ;“天、如、好”

第周“ 亅”;“可、中、蔡 ” 宣、萨”

第 13 周“ 蚕、桑、塞、辩、1.培养学生写字意识,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通过写字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第 14 周“壶、徽、聋、刺、绑、二、形式和类型:

有效利用每周的写字课。

三、具体要求:

1.教师要加强指导,不能将书法课变为自习课。不搞形式,让学生习字习惯的养成真正落到实处。2.合理安排学生每天的练习内容。

3.强调学生的写字姿势,随时纠正不良习惯。4.定期在班级进行写字比赛,随时奖励有进步学生。

四、预期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2.使每位学生都能写一手好字。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同”

乞、九”

红、毛 ”澜”

属”

啄”

惯” 弧、翔”

率” 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 11 周第 12 周“乛 乙”;“ 宝、“∠ 乚”;“ 云、“∟”;“区、匠” “亭、潭、庭、泰、攀、“额、臀、蜒、橡、惑、“堪、尊、捶、彻、滩、“避、荧、捕、甩、毁、“ 凯、罪、健、畅、“欲、茁、蹋、冠、菊、第 15 周“焰、罚、饶” 第 16 周综合练习一 第 17 周综合练习二 第 18 周 书法考试 写字课教案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练习笔画“﹑ ─

▏”。

2.练习“

六、千、上 ”等 相关汉字。

活动过程: 一.认识“、─

▏”

二.练习“、─

▏”

1.范写“、─

▏”;

2.学生练习。

三.练习相关汉字。

1.出示“

六、千、上”等字学生认读。

2.老师范写,重点突出“、─

▏”的写法。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基础不同,部分学生对笔画的把握很好,但部分

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起笔、运笔、收笔等,要更扎实地给学生教授笔画的写法,引起学生对书法的重视。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1.练习笔画 “丿 乀 ㄑ”。

2.练习

“天、如、好”等带撇点的字。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丿 乀 ㄑ”。二.练习“丿 乀 ㄑ”。1.范写“丿 乀 ㄑ”。2.学生练习写“丿 乀 ㄑ”。三.练习相关汉字。

1.出示“天、如、好”等字学生认读。2.老师范写字,重点突出“撇点”。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1.练习笔画 “  亅”;

2.练习

“可、中、同”等相关汉字。

活动过程:一.认识“ 亅 ”

二.练习“ 亅” 字。

1.范写“ 亅”

2.学生练习“ 亅

”。三.练习相关汉字。

1.出示“可、中、同”等字学生认读。2.老师范写字,重点突出“竖钩、横折钩”。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活动目标:1.练习笔画 :“乛 乙”

2.练习“宝、乞、九”等相关汉

字。

活动过程:一.认识笔画 :“乛 乙”

二.练习“乛 乙”。

1.范写“乛 乙”

2.学生练习“

乛 乙 ”。三.练习相关汉字。

1.出示“宝、乞、九”等字学生认读。2.老师范写字,重点突出“撇”。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五课时

活动目标: 1.练习笔画:“∠ 乚”;

2.练习“云、红、毛”等相关汉字。

活动过程: 一.认识“

∠ 乚”

二.练习“∠ 乚”。

1.范写“∠ 乚”

2.学生练习“

∠ 乚”。三.练习相关汉字。

1.出示“云、红、毛”等字学生认读。

2.老师范写字,重点突出“撇折、竖弯钩”。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六课时

活动目标:1.练习笔画 :“∟”;

2.练习

“区、匠”等相关汉字。

活动过程:

一.认识笔画名称竖钩:“∟”

二.练习“∟”等带竖钩的字。

1.范写“∟”

2.学生练习“

∟”。三.练习带竖钩的字。

1.出示“区、匠”等字学生认读。2.老师范写字,重点突出“竖折”。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教学后记:通过几个星期的笔画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笔画的笔法有所掌握,写出来的笔画有了飞跃的进步,对书法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后面学写结构奠定了基础。第七课时

活动目标:1.学习写“亭、潭、庭、泰、攀、澜”。

2.练写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亭、潭、庭、泰、攀、澜”。1.老师范写“亭、潭、庭、泰、攀、澜”。

2.学生学写,老师巡视指导。二.学生练写课文片段。汉字。

活动过程:一.认识“堪、尊、捶、彻、滩、啄”。

二.练习“堪、尊、捶、彻、滩、啄” 等

活动目标:

1.学习“凯、罪、健、畅、弧、翔”。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凯、罪、健、畅、弧、翔”。

1.老师范写“堪、尊、捶、彻、滩、二.练习“凯、罪、健、畅、弧、翔” 等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小结。

教学后记:初学结构,大部分学生对结构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清楚,通过教学生读帖、描红、临帖,让学生初步了解练习书法的基本步骤,提高了对书法中字的结构的认识。部分学生的结构写得很不错。

第八课时

活动目标:1.学写“额、臀、蜒、橡、惑、属”。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 一.认识“额、臀、蜒、橡、惑、属”。

1.老师范写“额、臀、蜒、橡、惑、属”。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二.学生练写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

第九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堪、尊、捶、彻、滩、啄”。2.练习课文片段。

啄”。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第十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避、荧、捕、甩、毁、惯”。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避、荧、捕、甩、毁、惯”。二.练习“避、荧、捕、甩、毁、惯” 等

汉字。1.老师范写“避、荧、捕、甩、毁、惯”。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十一课时 汉字。

1.老师范写“凯、罪、健、畅、弧、翔”。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十二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欲、茁、蹋、冠、菊、率”。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欲、茁、蹋、冠、菊、率”。

二.练习“欲、茁、蹋、冠、菊、率” 等

汉字。

1.老师范写“欲、茁、蹋、冠、菊、率”。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十三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蚕、桑、塞、辩、宣、萨”。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蚕、桑、塞、辩、宣、萨”。

四.小结。

教学后记:通过几个星期的结构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地掌

握并运用书法写作的基本步骤,对结构的平稳性有所把握,不少学生的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个别学生不四.小结。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第十七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书写“综合练习二”,巩固本二.练习“蚕、桑、塞、辩、宣、萨” 等汉字。

1.老师范写“蚕、桑、塞、辩、宣、萨”。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十四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壶、徽、聋、刺、绑、蔡”。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壶、徽、聋、刺、绑、蔡”。

二.练习“壶、徽、聋、刺、绑、蔡” 等汉字。

1.老师范写“壶、徽、聋、刺、绑、蔡”。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够重视书法。

第十五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焰、罚、饶”。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认识“焰、罚、饶”。

二.练习“焰、罚、饶” 等汉字。1.老师范写“焰、罚、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十六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书写“综合练习一”,巩固本

学期学过的笔法。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老师提出要求。

二.练习“综合练习一”。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课文片段。

学期学过的笔法。

2.练习课文片段。

活动过程:一.老师提出要求。

二.练习“综合练习二”。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课文片段。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第十八课时

(写字考试)

考试目标:

1、考核学生对笔锋的把握。

2、考核学生写字的结构协调性和平稳性。

3、考核学生对书法作品布局的把握。考核过程:

一、出示要考核的内容。

二、明确要求。

三、学生书写。

四、收交作品。

第四篇: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文言文两则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2匆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4*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手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二、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 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7*藏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没有舞台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和田的维吾尔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 20 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2.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1.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3.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4.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5.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5.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6.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附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没说坚贞不屈

11*灯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⑪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⑫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 26 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⑬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1)指名读课文(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29(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还(huán hái)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兵()简()政()(2)死得其所()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作业巩固 作业1、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选做一项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

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让我们也像总理审阅文件一样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审阅”一份你的“文件”。这份文件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则报道,一篇自己或同学的习作等。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34(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⑪老师修改了什么? ⑫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⑪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⑫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板书设计:

光着头

一、悲惨生活大年夜又冷又饿 赤着脚

火炉——温暖

二、抱回孩子烤鹅——食物 圣诞树——欢乐 奶奶——爱抚

三、冻死街头:坐、捏、微笑凡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2、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2.检查预习情况。

3.初步自学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4.读议第一段,人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学习凡卡写信和写信后的内容,体会凡卡命运的悲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自学了这篇课文,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从凡卡写信前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出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害怕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学习写信、写信后这两部分内容。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写信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信文和凡卡的回忆。下面先请同学们听听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一想: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什幺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学徒生活苦)

2.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第8自然段)

3.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受了哪些苦?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①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4.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

②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④出示幻灯片(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⑤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那么,凡卡想起了哪些事?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怎么样?(板书:守夜砍树乐)

2.指名把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这件事快快乐乐地朗读出来。

3.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4.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40 四?控究结果深化主题

1.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内心活动。2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寄信的句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从“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他当时的急切心情。

3.出示幻灯片(凡卡做梦的画面及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怀着甜蜜的希望”中体会他寄信以后的内心活动。

4.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幺?

小结:凡卡甜蜜是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五?启发想象渗透教育

1.联系凡卡的爷爷的情况想一想,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把他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2.凡卡才九岁,他本该像同学们一样拥有金色的童年,可他的命运为什幺那么悲惨呢?你从中懂得了什幺?(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2.巩固生字词。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凡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

(信文)挨饿__苦运

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惨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16《鲁滨孙漂流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 41 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42(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四、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图书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了解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我把这些资料做成了一个帖子发在了我们的教学论坛资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同学可也没闲着,不少人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口语交际·习作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得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3.交流过程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45(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 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 听来/ 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⑪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第五篇:人教课标本三年级语文第六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案

关庙小学雷学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围困、挣扎”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引导学生了解女娲为什么补天,感受灾难的可怕,了解女娲的善良。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灾难的可怕。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感受灾难的可怕。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2.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传说在神话世界里,很早很早以前天和地混沌一片,灰暗无比,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大地上有了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美丽极了.一位叫做女娲的神仙来到地上,她觉得大地上太寂寞了,于是她和了许多泥,捏出了一个个男人和女人,她觉得太慢了,于是就用柳条对准那堆泥死劲一甩,溅起了许多小泥点儿。小泥点落在地上变成了一个个欢蹦乱跳的小人,从此大地上欢歌笑语,人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一、导入新课:

请把书翻到131页,你们瞧,图片上这位美丽善良的女神,名字就叫——(板书:女娲)

1.看老师写这个字,孩子们伸出手指来一起写。师板书:女娲。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个字?你能找到娲的形声字吗?(锅祸)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故事是名字就叫《女娲补天》

2、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接下来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要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课文)

过渡: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刚才读的情况

2.字词教学

(1)出示难读词语,指名分行读。

塌下山冈燃烧围困熄灭

喷火窟窿冶炼寻找挣扎

轰隆隆熊熊大火金光四射

字音:轰隆隆(long)字形:塌字义:冶炼

(2)再出示词语:

窟窿围困挣扎燃烧

师:发现什么了?(预设:偏旁相同)

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江河推拉进退讨论运送)

2、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过渡:回答得非常好!下面老师还要考考大家会不会读书,你想接受考验吗?这次读书老师又有新的要求,你可要听仔细啰!

3、学生探究阅读。

提出阅读要求。

(1)在课文中找到写女娲补天原因的段落,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补天的原因”;

(2)课题叫“女娲补天”,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补天”过程的?请用//标明起止。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轻声读,动笔画、写。所给时间要比较充分。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后进生。在适当时机组织交流和讨论。)

4、抽生汇报。

三、感悟理解灾祸的可怕。

1.师: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2.请大家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找,看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可怕?把你找到的句子、词语画一画,圈一圈,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你的体会。

3.交流:预设:(1)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黒的大窟窿。

塌下、一大块、黑黒的、大窟窿。(人们抬头看到是什么样的大窟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评:那黑黒的大窟窿,就像一张大嘴要把人间的一切都吞噬,黑黒的大窟窿让我们感受到胆战心惊。

读出感受

(2)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预设:震裂、一道道、深沟

大地扭曲了,伤痕累累,它不再是人们的乐园,而是变得面目狰狞,那么可怕。

(3)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说说读了这句话的感受。(预设: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围困、挣扎)

3.成语概括

师:当时的情形真可以说是——天崩地裂、水深火热,原本欢声笑语的人间霎时间变成了一个地狱——就像课文中提到的那样——天哪,太可怕了。

在可怕的灾难面前,人们是多么无助、悲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这段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4.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天、地、山冈上、田野里向我们描述了灾难的可怕,这样写非常的有条理,我们在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得有条理。

我们再来读一读。师生配合读。

过渡:女娲创造了人类,就像慈爱的妈妈一样,看着自己的孩子遭受灾难,她的心里难过极了,她怎么做呢?怎么来挽救自己的孩子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拓展环节

1积累神话成语

2.鼓励去看一看这些优美生动、瑰丽神奇的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为什么补天(1)

女娲补天怎样补天(2.3.4)

补天的结果(5)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女娲补天》

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女娲为什么补天?

2、汇报。

4、看到这片悲惨的景象,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出当时的情景?

5、(生练读后)指名读,大家评,互相评

二、学习二、三、四段

1、过渡:当天破了以后,人们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面对这些受苦的人们,女娲是怎么做的?自由读2段,边读边做上记号。

2、交流:

(1)“女娲难过极了„„水中的人们。”指导朗读。(你听出了什么?)相机板书“善良”

在生活中或电视里有没有听说或看到过像女娲这样的人一一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就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呢?(比如,解放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地震灾区的灾民。)

(2)既然天火已经熄灭了,那为什么还要补天?

(3)女娲做了个什么决定?

(4)我们可以看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勇敢)

过渡:女娲究竟是怎样补天的呢?

3、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

(1)女娲补天的材料是什么?

(2)这样的五彩石好找吗?

(3)想象“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

也许„„也许„„再也许„„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女娲补天的艰辛?

生:

1、“女娲决定„„补上。”

2、“她忙了几天几夜,„„纯青石。”

3、“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找到了。”、抽生汇报。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读出女娲的艰辛。

5、历经艰辛,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补天,她先寻找五彩石,接着她(),然后(),再把()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抽生汇报.自由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有很多动词)要写清楚一件事,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

6、从这些动词中,你又一次体会到什么?

(女娲补天的过程很艰辛。)

7、在这段中用了几个表示时间先后的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你能找到吗?谁能也用上这些词把自己做过的一件事说清楚?

8、补天确实很艰辛,历经艰辛之后女娲成功了!读到这儿你觉得这事儿怎么样?(太神奇了!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凸显出了女娲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了神奇色彩)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故事的神奇吧。齐读第四段。

师:女娲补天成功以后,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三、回顾板书,复述课文

师:通过这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是围绕女娲为什么补天?怎样补天以及补天的结果这三大问题来叙述的,下面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看谁讲得最棒!

提出要求:讲故事不是背诵课文,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就行。

指名复述(评价,补充)

四、拓展延伸

师:学了《女娲补天》这课,看到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遇到困难也没有放弃,你有什么想对她说的吗?

夸一夸女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女娲补天这篇优美的神话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不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渴望认识自然,改选自然的理想,显示了人类力量的伟大。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有很多,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家可以读一读,以后我们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把你看过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3、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为什么补天(1)

求雨神把天火熄灭

善良

造船救人

女娲补天怎样补天(2.3.4)勇敢

寻找五彩石

用神火冶炼并补天

补天的结果(5)

下载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灯光

    北乡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公开教学教案 11灯 光 任课教师 吕德祥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11*《灯光》 教学时间 2015年3月19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1.读读......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桃花心木》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匆匆》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匆匆》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1 文言文两则 【字词荟萃】 1、形近字组词。 弈 俱( ) 援( ) 盂( ) 奕 惧( ) 缓( ) 孟( ) 2、按要求写四字词......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作文教案(共5篇)

    第一次习作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

    人教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复习要点精选五篇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1 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

    人教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解读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的《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