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邵长泰主编的《物理》(基础版)教材,分上下两册,是与教育部2000年8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试行)》的要求相配套的一套新教材。遵循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为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强化“能力为本、三创一实”的精神,物理教学大纲也相应的做了调整,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在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难度进一步降低,减小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了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以“物理大世界”、“科技博览”等形式出现的内容,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以“阅读材料”出现的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反映本课程特色的物理科学方法、物理科学思想的内容,可帮助学生熟悉物理研究和常用的一些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其中首次在中学教材 中出现的“课题研究”,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遵循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一、重视基础
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物理现象和物理试验的描述,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基本物理原理和理论的论述,具体内容涉及光学、力学、电学、热学、原子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主干知识。
“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分析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注意前后叙述中的铺垫和呼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并逐步认识、形成基础知识的结构,夯实基础知识,进而融会贯通。
二、加强试验 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试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试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合理选择器材,组合试验装置,通过分析、推理发现和排除简单的试验故障,独立地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概念,完成试验报告。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设计性试验练习,让他们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提出试验改进意见,自行设计试验报告,使学生理解物理试验思想,掌握物理试验方法,进一步提高试验能力。不要认为使用现成的试验报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试验步骤顺次做一遍就能获得试验能力,试验中应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
除课堂上的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试验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试验,自制简易试验教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能力 物理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目标多元化的学生积极主动活动的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物理知识,并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开拓空间,让学生独立地钻研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能力。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其次,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基本的、简单的事做起,更不要把方法和能力作为知识来传授。总之,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离开了这个过程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四、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教学原则。联系实际运用知识,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和研究各种实际问题,包括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物理试验、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当然,在分析、研究实际应用时,重点应放在实际应用的基本原理上,不宜过多涉及复杂的设备和技术细节,以免偏离物理教学的目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如能源、交通、环保等。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学情分析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已有初步的了解,初中物理已学习了几何光学、力学、电学、热学等初步知识,原子物理学也在初中化学知识中有所了解。但学生对物理学还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学生对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也已初步了解,但对究竟如何研究都还普遍缺乏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了解光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以及常用光学仪器。
2、知道力、运动和力的关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功和能、动量和动量守恒、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3、知道分子运动和热力学能,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物态变化。
4、知道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电路、运动电荷和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电磁波。
5、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核能和基本粒子等原子和原子核的初步知识。
二、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简单问题入手的方法、观察和试验的方法、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等效的方法、运用数学公式和图象的方法、阅读和查找参考资料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物理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依据试验事实,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利用物理规律解释同类物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 结协作的能力、科学推理和大胆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培养深入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及物理研究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本着“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观、以主体自觉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以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依据本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兴趣、学业成就以及今后的发展倾向等),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对于试验基础上的物理规律和定理等的教学,采用“合作探索发现”课型,即采用学生分组分群、学生动手试验、观察、讨论、独立探索发现、分析推理为主的多边教学。
总之,教师的作用不能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
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和 “拨乱反正”的思维技巧;
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替代学生做出决断;
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
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及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在教学的组织中体现“学法”,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五)学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按照本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教学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用“开放性学习法”、“自主性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开放性学习法的具体做法是:将物理融会各学科,融入生活。例如学习机械运动时,引用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把“机械运动”、“参照物”等物理知识描述得淋漓尽致。还可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如学习重力时可让学生写一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的小论文,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维翱翔。这样原本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理科的条理和逻辑与文学的舒畅和美丽走到了一起,学生都乐于接受。
自主性学习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与设置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自我评论、自我小结。
合作探究学习法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分组分群分工、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探索结论。
这样做,真正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六)媒体使用分析
除了利用传统的试验器材和投影仪外,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等特点,能更好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试验中难以感受到的动态过程,使深奥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达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七)教材(上册)各章知识分析
第一章 几何光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绝对折射率、临界角、放大率等概念和折射定律、透镜公式等规律;
了解光的全反射、光的色散以及光导纤维和常用光学仪器。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单一凸透镜成像问题进行分析,初步掌握解决有关光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
根据本章知识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采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探索发现法”。
三、教学评价
几何光学的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这样处理不能收到应有得教学效果。现在按照“引入、探索试验、观察发现、深化”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用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及平面镜和透镜的成像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习效果。第二章 力 物体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标量和矢量等概念。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方法;
3、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二、教学策略
根据本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采用“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评价
本章的教学,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等能力都得以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章 直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参考系、位移、速度、重力加速度等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2、理解质点、矢量和标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
根据本章知识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采用“开放型比较学习法和实践法”。让学生对比分析矢量和标量、位移和路程、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感知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的运动情况并针对性的加以分析、比较。
三、教学评价
这种开放型的比较学习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能力,这样做能抓住知识的要点和特征,掌握概念的本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展示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2、能够运用运动学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应用理想试验等物理方法,进一步认识物理科学方法的作用与意义,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策略
根据本章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采用“试验探索、设问点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
牛顿运动定律是中学物理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本章的教学试验有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本章的试验从原理到方法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要求仅仅通过学生试验很难落实,因此教学中把演示试验作为重点,由教师做出示范,向学生展示物理试验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即:(1)在多因素的过程中,通过控制试验条件,找到各因素对过程的影响;(2)通过对试验图线的处理,找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样处理对学生分组试验的实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的叠加原理,理解平抛运动规律,并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及其关系,并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和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
二、教学策略
在前面学过的匀变速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本章的知识结构,确定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明确目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猜想推理,试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师评价。
四、教学评价
本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地探究、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思维的能力。
第五章 机械能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功率、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并能用有 关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率,理解做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能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策略
功和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重要的定律,所以该章也是力学的重点章。本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的舞台,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确定本章采用“自主性学习法”。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推导出定理或定律、分析讨论、灵活应用定理或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评价
通过对定理或定律的具体推导和分析讨论,能使学生有主见地思考问题,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通过定理或定律应用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善于转变思维角度,避免思维定势,准确合理地把本质和规律联系起来,排除表象的干扰,使其思维达到发散性,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第七章 动量 动量守恒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
2、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并会应用它分析、计算简单的物理问题。
3、通过动量概念、动量定理的引入,了解演绎推理方法的基本形式和应用;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理解守恒原理的普遍性,培养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策略
根据本章知识的结构特点,确定本章采用探索试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法”。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问题环境、学生探索试验、演绎推理、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应用。
三、教学评价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原则上都可由其它物理途径获得,但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和理解演绎推理方法,并了解演绎推理方法在物理创新中的重要价值,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八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了解弹簧振子的运动特征,了解振动的振幅、机械波、横波、纵波的概念,了解受迫振动、共振、波的干涉和衍射等物理现象。
2、理解振动的周期、频率及其关系,理解波动的周期、频率、波长、波速及其关系。
二、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本章知识的特点,确定采用“以学生试验为中心的发现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入、学生探索试验、观察和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三、教学评价
机械振动比我们已学过的各种运动形式都要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演示试验法,学生的任务就是“看”,有时还看不清楚,印象不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现在按照“引入、探索、发现、分析、结论”几个阶段进行,把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试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通过试验去感知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去发现和总结波动的频率、波长和波速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另外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振动和波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习效果。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高中新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的培养目标,并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笔者在“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一节教学中尝试了合作探究教育模式,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双边活动。本节的教学属于物理规律的教学,从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来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有关的定量试验和观测,创造一个理想的物理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
“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是高教版职高物理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的知识,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和定 理,是力学中的重要知识。学习动量定理为下一节的动量守恒定律提供了基础。“动量定理”的研究方法,又是物理问题研究思想的再次体现。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思想再次得以熏陶,能力得以提高。
2、教学重点
动量和冲量概念,动量定理。
3、教学难点
动量、冲量概念的建立,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三、学情分析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质量、速度、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概念能正确理解,还知道运动和力有关。但对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与质量和速度有何定性关系或定量关系尚不清楚。学生对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即观察、试验法和演绎推理法也已了解,但对究竟如何研究却普遍缺乏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会用动量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试验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依据试验事实,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利用物理规律解释同类物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精神、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研究的意义。
五、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为试验基础上的“探索发现”课型。即用学生试验、观察、讨论、独立探索发现、演绎推理为主的多边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学习物理创设理想的物理情境;通过学生试验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教学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具体的做法是:每四人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就课堂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各小组要推选代表汇报小组的探索结论。这 样做,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培养了学生合作竞争的素质。
七、教学器材:
斜面、小车、自制小房屋、物理天平、细玻璃棒、鸡蛋、铁块、纸带、铁架台等。
八、教学过程:
(一)放映(课前):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
(二)由试验引入课题
[演示试验一]:教师手拿一只鸡蛋高高举起,突然释放,落在地面上的纸盒中,在学生“破了、坏了”的惊呼声中,教师从盒中拿起鸡蛋,让学生看到鸡蛋完好无损。
放映:幻灯片2 教师:这里我们看到了与日常生活不一致的现象。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纸盒中的情景,原来纸盒里垫着一些柔软的小纸屑。
教师:鸡蛋掉在柔软的物体上没有打破,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的学习将让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
板书:动量 冲量 动量定理 放映:幻灯片3
(三)学生试验,合作探索,推理概括
1、学生试验
教师:如何通过试验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示:怎样利用桌上设备呢?)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尽可能让学生发散性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做试验探索,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
2、小组汇报
在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时,教师抽查两组,并请各组学生代表分别汇报试验结果。
一、建立动量概念 试验一(如图1):
(1)、让同一辆小车分别从
斜面上位置1和位置2处滑下,去撞击斜面底端的房屋。(2)、不同质量的小车分别
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去撞击斜面底端 的房屋。
图1(这里的试验为学生学习动量概念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建立动量概念的物理环境。)
放映幻灯片4、5:显示试验一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试验(1)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从位置1滑下时,车对房屋破坏程度小,从位置2滑下时,对房屋破坏程度大。教师:对!在质量相同时,由于速度大小的不同,造成破坏程度不同,这与我们平时的认识一致。(教师利用表扬手段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在试验(2)中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质量大的车对房屋的破坏程度大。
教师:在车的速度相同时,由于质量的不同,造成破坏程度不同。所以当我们考虑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时,既要考虑物体的运动速度,也要考虑物体的质量。
教师提问设疑:足球场上一个足球迎头飞过来,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如果飞过来的不是足球而是一个铅球呢? 原因是什么呢?
放映:幻灯片6、7 学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发散性思考。)
教师: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放映:幻灯片8 教师再次提问设疑:同样质量的竹箭,一支用弓射出,而另一支用手掷,哪一支穿透本领大?为什么?
放映:幻灯片9、10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还与什么有关? 放映:幻灯片11 在物理学里,把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板书:动量的定义。放映:幻灯片12 教师:
1、动量的单位是质量单位和速度单位的乘积,在国际单位制中为千克米/秒。动量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放映:幻灯片13、14 例题1:(见幻灯片15)
(在这里,例题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动量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起承上启下作用,为建立冲量概念做准备。)
二、建立冲量概念
教师:上例中,发动机关闭后,要使汽车停下来,可以有不同的办法,用急刹车的办法,汽车受的阻力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停下来;用滑行的办法,汽车受的阻力小,要滑行较长的时间才能停下来。可见,要造成物体同样的动量变化,不仅与作用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试验二(如图2):在物理天平左右盘中分别放上一定质量的物体,使天平平衡。
(1)在右盘放上一根玻璃棒。
(2)拿走玻璃棒,代天平再次平衡时,用玻璃棒迅速猛击右盘中的物体。
图2(运用试验来创设学习冲量的环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起学生思考,从中发现物理现象的本质。)放映:幻灯片16 教师:(1)和(2)中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1)中,左盘慢慢上升,右盘慢慢下降;(2)中,玻璃棒断了,左、右盘几乎不动。
教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玻璃棒重力虽然较小,但经历较长时间也可使左、右盘的动量发生明显变化。当玻璃棒快速猛击时,棒断了,说明打击力很大,但由于作用时间极短,未能产生明显动量变化。
所以,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物理学里,把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这个力的冲量。
板书:冲量的定义。
教师:冲量的单位由力和时间的单位共同决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冲量单位为牛顿秒。冲量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放映:幻灯片17、18 例题2:(见幻灯片19)
教师:只要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就有这个力的冲量,与有无其他力和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均无关。
三、动量定理表达式的推导:
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动量的变化与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均有关,也就是说动量的变化与冲量有关,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通过“设疑”,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间联系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我们看一个例子,假设质量为m的一颗子弹射入墙时的初速度为V0,射出墙时的末速度为Vt,墙对子弹的作用力为一恒力F,作用时间为t,求物体所受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
(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结论。)放映:幻灯片20 学生:分析、讨论正确与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讲解、指正 放映:幻灯片21 教师: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板书: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教师:Ft=(mVt-mV0)有什么物理意义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放映:幻灯片22 教师:作为物理公式,等号两边的单位应该统一。请同学们验证牛顿秒和千克米/秒的一致性。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四、定性阐明动量定理的物理内涵:
试验三(如图3):
在桌面上把铁块放在纸带上。(1)缓慢拉动纸带;(2)快速拉动纸带
图3 放映:幻灯片23 教师:(1)和(2)中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缓慢拉时,铁块随纸带一起运动;快速拉时,铁块几乎不动。
教师:缓慢拉时,铁块为何运动? 学生:受摩擦力作用。
教师:快速拉时,铁块还受力吗? 学生: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在这两种情况下,铁块受到的力差不多,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前者铁块动量发生明显变化,而后者动量变化几乎为零,为什么?
学生:由动量定理公式可知,F相同,慢拉时,力作用时间长,冲量大,引起的动量变化大;快拉时,力作用的时间短,冲量小,引起的动量变化小。
教师:现在请同学分析[演示试验一]中鸡蛋为什么没有摔坏?而直接掉在硬地上为什么会打破?
放映:幻灯片24 学生:鸡蛋从某一高度落下,快要接触到地面获得一定的动量,与地面相碰后动量为零,在这两种情况下动量变化相同。直接掉在硬地上,鸡蛋与地面作用时间较短,由上述表达式可知,作用力较大,鸡蛋容易破;而掉在柔软的物体上,作用时间长,作用力较小,不足以使鸡蛋破裂。
放映:幻灯片25 教师:很好!(以表扬手段强化学习动机)在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时,要先说明动量变化情况,然后阐述作用力时间,再比较作用力大小。
五、定量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我们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时还须注意一些问题。放映:幻灯片26 例题3、4:分别见课本P134、P135。
(四)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练习:课课练
2、小结:
请学生讨论并小结本节课的内容,然后请一名代表总结,最后教师点名本课的结论。
放映:幻灯片27
3、作业:见幻灯片33(课本P137 页2、3、4题)。
4、思考题:见幻灯片28、29、30、31、32
5、结束:放映幻灯片34
九、教学评价:
动量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动量定理是动力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要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首先要建立动量和冲量概念,然后推导出冲量和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深刻领会 动量定理的内涵。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按照“引入——探索——发现——深化”四个阶段进行,把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试验去感知动量和冲量,去发现和得出结论。这样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在形象的物理情境中讲清概念和规律。如教材中用日常生活中的手抛皮球和铅球对地面产生的冲击效果不一样来引入动量概念,但如果通过试验把类似的情境展现出来,必然更形象、直观,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再如教材中冲量概念是直接给出的,总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领会之嫌。因此可先通过生动的实验说明力产生的效果,不但与力而且与力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然后再建立冲量概念,等等。总之,把几个试验有机地穿插在这一节课中,不但有利于讲清几个重要概念和一个物理规律,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双边活动也得到加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周密考虑设问的思考性、层次性,使课堂思维保持
一定的力度,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学生试验三中,要求学生解释缓慢拉纸带与快拉纸带,物体的动量变化为何明显不一样时,先让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比较两种情况中力的大小和力作用时间的长短,最后利用定理解释,这样可避免出现问题太笼统,学生难以回答的场面。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观察、比较、讨论、演绎推理、归纳、概括、知识应用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在试验时,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通过讨论、归纳、概括,抽象出本质,以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4、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尽量发挥其特有功能,追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试验在这一节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另外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把有关物理情境展现出来,使抽象、难领会的物理情境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可视性好,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5、根据2000年教学大纲调整意见,不要求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定量解题。因此在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可作为基础好的学生的选学内容。
2002年7月18日
第二篇:职业形象设计方案
旅游与家政管理系
秘书节系列活动之职业形象设计大赛
一、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我系学生秘书文化品味,展示同学们的才华,特举办旅游与家政管理系职业形象设计大赛。
二、活动时间
2011年4月日
三、活动地点
学术报告厅
四、活动流程
1、报名
时间:2011年4月日
地点:旧公车站
报名方式:现场设定报名点和咨询点,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比赛疑难解答,现场报名
2、初赛
评委:待定
时间:待定
地点:待定
五、活动流程
1、开场舞
2、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
3、嘉宾致辞
4、选手自我介绍
5、环节一选手自我展示(正装展示)
6、环节二秘书礼仪知识问答
7、环节三秘书职业知识抢答
8、环节四形象展示(晚礼服)
9、嘉宾总结
10、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旅游与家政管理系
第三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设计教师:刘 军 方案: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一、课题名称: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课题背景说明:
在物理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实验仪器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均已能熟练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原理并不是那么的熟悉。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原理,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方式。通过对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电磁打点计时器有关的实验的原理。
四、课题内容:
1.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 2.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五、课题研究方法:
观察学习法:观察电磁打点计时器,对照说明书,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释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查阅文献法:到图书馆寻找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相关的书籍,进一步学习。
网络信息法:通过网络寻找需要的图片、信息。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与分工:
1.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课题培训阶段。(1课时)
与学生见面,全体学生听取教师的课题介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课时)
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定组长,组长分工;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课题报告、申报表上交,安排好阶段的学习活动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个月)
(1)第1周:观察电磁打点计时器实物,对照说明书或通过网络学习,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
(2)第2—5周: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释其工作原理,随后查阅文献网络资料,进一步学习电磁打点几十器的工作原理。
(3)第6—7周:撰写学习心得、学习报告、学生论文(4)第8周:进行结题工作。2.任务分工
(1)实物观察与图片收集:
(2)图书资料查询:(3)网络资料查询:(4)资料整理与分析:
七、课题实施的条件: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照相机、经费。
八、课题的成果形式:
1.学习心得 2.学习报告 3.学生论文
九、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完成之后,需要对每个同学在本次课题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取得的收获进行全面系统评价,评价过程为: 1.个人总结
参加课题活动的每个学生对本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整体介绍和评价。要求说明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过程及主要成果,然后说明自己在本课题活动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收获及存在的问题。
2.组员互评
课题小组的成员对组内每位同学在该课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互评。主要指出小组成员在课题活动中完成分配任务的情况,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验能力提高情况,依据贡献
大小、收获多少及进步快慢,划分等级,分别评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3.组长评价
课题小组的组长对组内每位同学在该课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互评。
4.指导教师评价
课题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课题活动中的的表现情况,结合学生本人总结和小组评价意见,具体指出该生在课题活动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和进步,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有待提高,给及评分并对每个学生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
第四篇: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摘 要: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好物理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实验、认真思考,才能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意志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品质素质、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这些素质,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对于职业高中教师来说,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物理教学课堂,利用物理课实验多、操作多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把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铸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智力因素这个操作系统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它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如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等。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整体属于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对智力因素的操作起着推动、定向、维持、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过程就是这两个系统的共同活动,智力因素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离开了智力因素,就谈不上教与学;非智力因素是维持教学活动的保障,支配着人生与某种教学活动的意愿、倾向、动机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没有操作系统,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没有维持调节系统,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物理教学中智力因素是基础,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素质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创造力的可靠保证。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取得学习的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了解前人探索的道路和探索中的艰辛,以及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献身精神。这些是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的最好教材。如: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实现捕捉雷电的惊人实验;焦耳在近四十年时间内做了四百多次不同的实验,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热功当量;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研究笔记达四万多页;居里夫人经历一千三百五十多个昼夜,历经千辛万苦,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但她没有去申请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把科研成果公布于世;我国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了祖国的富强,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弹之父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建设,隐姓埋名几十年,为后人称道等等。介绍这些史料,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并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意志。
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更来源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源于创造力资源的开发,来源于创新教育。现代教育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物理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最高目标,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并发挥其先决作用为前提,有意识地使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刘梦碧.职高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2012(12).Abstract:At present,our country advocates quality-oriented eduation.As a physics teather,how to penetrate quality eduation in the usual teaching is a very high art.Only by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making full use of the physics classes and making the students observe carefully,experiment and think over carefully,can teacher improve students’quality in exploration.Key words:quality eduation;innovation spirit;will quality
第五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学生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快速发展阶段的,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过程得当,能让学生把握好学习高中物理的技巧和要领,物理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定的教育功能。
高中物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及物理基础知识。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认知自然界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下面“五个重视”方面谈谈对高中物理教学做法和体会: 1 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界公认的物质成果和思想成果最丰富的学科。物理学的发展除了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模式。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进步,都与物理学家们高超的智慧和思维的闪光点分不开,没有科学家们创造性的思维及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没有物理学的重大进步。科学史家朱克曼曾走访4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其“科学鉴赏力”和“高超能力”最主要的是得益于从名师那里“学到一种发现科学真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导师那儿获得的实际知识”。由于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的分解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分解与合成的原则,更需要告诉学生通过这种“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用“虚拟的”代替“真实的”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等效法”这个物理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相关物理问题。学生也许会说:“等效法”在解物理习题时确实有用,但我以后的生活不是一辈子搞物理学。学生对学科思想方法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也不会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有强烈的运用意识。其实,物理思想方法来源于的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同样也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现实生活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物理思想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也可在教学中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
我们不能奢望我们所教的大多数学生以后从事物理专业工作或者在生活中经常探讨物理问题和有意识的运用物理知识,但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可能是学生终身受用的。2 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很多同学最不适应的就是解答现在流行的混选型选择题,每次考试得分率都不过半,或者得分率时高时底。选择题大多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进行真伪判别,也有少量题涉及简单运算。做不好选择题除了学生解题方法不灵活,思维不严密、发散思维能力差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不到位。物理学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为主干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们有着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的关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构成物理规律的基石,物理规律重要,物理概念也同样的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物理感念的引入方式、形成过程,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适当的课堂及课外训练,让学生充分的深化、巩固和完善物理概念的理解,舍得用教学时间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上。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思维过程,并从横行和纵向角度体会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进而得出物理量的量度式和决定式。上述引言也反映出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理解掌握不好概念,是无法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的,结果会造成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不可靠,解决物理问题就会处于茫然的窘境。3 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不同层次的运动规律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常常根据研究的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解、简化、科学抽象,实现一种定性或定量的简化描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接近于真实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现象、普通人认识物现象、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们常听学生说高中物理难学,对于很多学习用功而又没有好的物理成绩的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应用物理模型的意识不强,或者根本就没有应用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物理模型,教师应该从高一阶段就不断的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物理模型,并引导学生应用好这些物理模型。4 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规范表达 由于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问题通常都比较简单,表达起来一般较为容易和单调。进入高中学习时,面对物理状态和过程较多的物理问题时,通常都有解题时表达不规范的现象存在。这个现象教师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最好从高一年级开始就不断的培养学科表达的规范性。下面就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规范性谈几点:(1)解答物理计算题时应该写出必要的汉字叙述:在解题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针对物理状态或过程写出适当的汉字表叙述,表达出要做什么、用了什么物理依据(根据…得),做了什么(由…得),通过简单的汉字叙述反映出解题思路和过程,让整个解题过程过度自然,汉字表达与物理表达式浑然一体。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绿叶配红花”,如果我们把解题过程中的物理表达式比喻为“红花”,配合表达式的简单汉字叙述就可以比喻为“绿叶”了。如果花店里卖的花都没有叶子衬托而只有花朵,我们买花时肯定也会感到单调,甚至是别扭的。(2)画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景示意图:设置给学生解答的物理问题,通常是以现实中的物理原型为背景,抽象为学生已经或者应该掌握的物理模型,并通过汉字或者图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能够根据题意、结合物理状态或过程画出规范的受力分析或者运动情景示意图,找到了题目中的物理模型,对应物理模型就可以容易地写出相关的规律了,也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有时需要的几何关系。(3)物理问题的表达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我们都知道,物理现象都是由一系列物理状态组成的物理过程,不会抓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按照过程或状态来使用物理概念、规律表达物理问题的习惯。重视规范的学科表达习惯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物理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做事要有条理性、规则性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5 重视实验的教学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建立起来的基础学科,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深刻的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