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2:3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

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

长度单位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除了厘米我们还学习了别的长度单位吗?(米)

二、复习基础

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长度单位。板书。米和厘米谁大谁小呢?

1、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米=100厘米、2-1-

3、2-

2、2-3 那什么时候用厘米什么时候用米呢?2-1-

1、2-5题。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改变后为: 请用手势来表示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一本书长15米。()操场的旗杆高10米。()1根粉笔长约1cm。()

2、同学们复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 看,统一长度单位是多么必要啊,要不就又该出误会了。1题

3、我们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尺子)我们常用的是什么尺?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个人共同来回忆。2-1-

2、2-

4、2-6

4、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线段。谁能说说什么是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叫线段)3-1

5、怎样来画线段呢?(注意审题哦)3-

2、3-3

四、深化小结

经过今天的复习,我们更进一步的巩固了长度单位这一部分知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时能够仔细审题,认真对待,一定会有好的成绩!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三、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的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的单位

单元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数学思考: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行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解决问题:会按照要求画线段,且会用刻度尺良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理米)。

4、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直观操作,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一量不同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难点:用学生尺量物理的长度(限整厘米)。

突破方法:首先教师要在实物测量中示范如何用学生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让学生观察,总结测量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该注意的地方;其次要加强操作,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际测量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好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爸爸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老师高,有的说老师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学生思考)“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的单位。

2、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者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生1:5拃。学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8拃。我们量的同样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页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你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长度的单位。(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尺子,把你们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教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是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他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那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一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一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发言。

3、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一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测量的物体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的时候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的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认识米

课时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和米尺丈量黑板等操作,在实际测量和比较中建立1米的表象。

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自主探索,在数中感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 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拿着20厘米长的尺子的学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看。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点,而一米却有这么长,清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可以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从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的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要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 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铅笔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理米数。)2. 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的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 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在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体,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课时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突破方法: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长度单位教案

小学二年级单位长度专题 第 一 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数学笑话分享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公开课,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有谁知道长度的单位是什么啊?”这时候,班上最最乖巧的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这是课前老师安排好的,当然就由他回答啦。

“老师,是米!”

“不错不错,请坐下。可是,有谁还知道有什么呢?”

这时候,一个平时最最调皮的同学也举手,老师有点激动,虽然没有事先安排他,可是老师觉得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老师,还有菜!”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我们常见的东西,哪些接近1厘米?

3.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米等于多少厘米?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

① 认识1厘米的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一个图钉一只手指的宽。

②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③认识1米的长度,用米尺量一量,两臂长、自己的身高。

④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绳子的左端,再看绳子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米。

⑤线段是一条直线,两个端点组成,从尺的“0”刻度开始起,画到指定厘米的地方。重点记忆 1、1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3、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题型讲解 题型

一、单位换算及计算 1、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2、45米-19米=()米 28厘米+72厘米=()厘米=()米

题型

二、长度估计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厘米”或 “米”。12% ———————————————————————————————————————————————————

⑴语文课本的宽是14()

⑵一根跳绳长3()⑶教室的黑板长是4()

⑷课桌高是70()题型

三、长度大小比较

15厘米○12厘米

4米○5厘米

98厘米○1米 题型

四、量取线段长度

分别量出以下线段的长度,并填空

第一条比第二条短()厘米 题型

五、数图形的线段

题型

六、按要求画线段(1)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6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

题型

七、列式计算

1、一块布长20米,用去6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棵大树高10米,另一棵大树高8米,两棵大度相差多少米?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五、训练辅导(Tutor):

1.填一填

14厘米-8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45米-19米=()米 28厘米+72厘米=()厘米=()米

2、量一量

———————————————————————————————————————————————————

铅笔长()厘米

3、数一数

六、反思总结(Thinking):

———————————————————————————————————————————————————

堂堂清落地训练——坚持堂堂清,学习很爽心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20分)

二、判断(30分)

三、画一画(30分)

———————————————————————————————————————————————————

四、想一想(20分)

一根绳子长45米,先剪去21米,又剪去19米。(1)这根绳子现在长多少米?

(2)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

家庭作业

一、填空题(50分)

1、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和()。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来量。

3、500厘米=()米

18厘米+4厘米=()厘米

45米+5米=()米

40厘米-7厘米=()厘米

36米+9米=()米

4、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的地方。

二、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20分)一支粉笔长10()教室7长()

小军身高120()一本数学书长21()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画“×”20分)

四、量一量,将答案填在()里(10分)

———————————————————————————————————————————————————

下载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

    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说课稿(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崖门镇田边小学李宗宁 2017年10月25日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用......

    2017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人教版].doc

    第一课 长度单位 南城阳光中心小学叶子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1—P2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复习长度单位教案[推荐5篇]

    复习长度单位 二下第三单元林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

    《长度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颜政 辅备人:彭绍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

    《长度单位复习课》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西航三校 杨坤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后对知识进行梳理的一节复习课。我采用了“eepo有......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确定长度单位教案(5篇)

    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例8 【课程标准描述】 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目标】 1.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