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重点与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四、单元教法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五、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第三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四课时:
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分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七、注意的问题
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设计者:康县云台镇中心小学(唐金平)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的由位,知道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感知1厘米有多长,初步建立长度单位概念;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善于观察的能力。重难点:
1、学会用直尺测量整厘米数的线段长度;
2、建立长度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教师点名叫几位个子相差明显的学生站在同学们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二、目标认知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2、全班齐读,师解读目标;
三、探究新知
(一)了解长度单位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1、课件放影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度量长度的。
2、感知“”一拃(zhǎ)“”、“一步”等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活动:
用拃、步等量一量自己的桌子等身边的物体,再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交流测量结量,说一说为什么会不一样?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3)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回家量一量身边比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几厘米?记下来告诉老师。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确定长度单位教案
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例8 【课程标准描述】
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能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通过正确的推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做一做环节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判断单位长度是否正确等多种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例8的小组讨论,推测旗杆长度、小鸟脚印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1.教学例8。(评价目标2)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在尺子上找)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评价目标1、2)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评价目标2)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评价目标1)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选择合适的单位。(评价目标1)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学习目标检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后记:
第五篇: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
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
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
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4.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例如“认识米”一课,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来体会厘米和米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6.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用厘米测量物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 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 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
生:(回想)
师: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 生:(比划)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生:短、小、又短又小。
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5.生活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生:(举例)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
五、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纸条的长。
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 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2.汇报。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
4、例5。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2.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3.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4.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2.交流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4.说一说米尺的好处。
四、做一做
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
6、例7。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
1.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2.汇报测量结果。3.比划绳子的长度。
4.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自主探索
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线段。1.观察线段的特征。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
2.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
3.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
2.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3.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
四、画线段
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1.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谁能想个办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
4.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5.教师小结。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
(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1)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回答,说想法。(3)教师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小结: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深化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5()
黑板长2()小红身高124()
课桌面长150()
四、课堂评价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