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 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三、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的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的单位
单元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数学思考: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行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解决问题:会按照要求画线段,且会用刻度尺良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理米)。
4、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直观操作,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一量不同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难点:用学生尺量物理的长度(限整厘米)。
突破方法:首先教师要在实物测量中示范如何用学生尺测量纸条的长度,让学生观察,总结测量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该注意的地方;其次要加强操作,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际测量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好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爸爸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老师高,有的说老师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学生思考)“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的单位。
2、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者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生1:5拃。学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8拃。我们量的同样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页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你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长度的单位。(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尺子,把你们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教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是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他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那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一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一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发言。
3、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一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测量的物体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的时候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的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认识米
课时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和米尺丈量黑板等操作,在实际测量和比较中建立1米的表象。
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自主探索,在数中感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 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拿着20厘米长的尺子的学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看。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点,而一米却有这么长,清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可以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从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的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要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 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铅笔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理米数。)2. 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的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 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在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体,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课时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突破方法: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突破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长度单位教案
小学二年级单位长度专题 第 一 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数学笑话分享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公开课,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有谁知道长度的单位是什么啊?”这时候,班上最最乖巧的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这是课前老师安排好的,当然就由他回答啦。
“老师,是米!”
“不错不错,请坐下。可是,有谁还知道有什么呢?”
这时候,一个平时最最调皮的同学也举手,老师有点激动,虽然没有事先安排他,可是老师觉得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老师,还有菜!”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我们常见的东西,哪些接近1厘米?
3.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米等于多少厘米?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
① 认识1厘米的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一个图钉一只手指的宽。
②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③认识1米的长度,用米尺量一量,两臂长、自己的身高。
④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绳子的左端,再看绳子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米。
⑤线段是一条直线,两个端点组成,从尺的“0”刻度开始起,画到指定厘米的地方。重点记忆 1、1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3、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题型讲解 题型
一、单位换算及计算 1、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2、45米-19米=()米 28厘米+72厘米=()厘米=()米
题型
二、长度估计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厘米”或 “米”。12% ———————————————————————————————————————————————————
⑴语文课本的宽是14()
⑵一根跳绳长3()⑶教室的黑板长是4()
⑷课桌高是70()题型
三、长度大小比较
15厘米○12厘米
4米○5厘米
98厘米○1米 题型
四、量取线段长度
分别量出以下线段的长度,并填空
第一条比第二条短()厘米 题型
五、数图形的线段
题型
六、按要求画线段(1)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6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
题型
七、列式计算
1、一块布长20米,用去6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棵大树高10米,另一棵大树高8米,两棵大度相差多少米?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五、训练辅导(Tutor):
1.填一填
14厘米-8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45米-19米=()米 28厘米+72厘米=()厘米=()米
2、量一量
———————————————————————————————————————————————————
铅笔长()厘米
3、数一数
六、反思总结(Thinking):
———————————————————————————————————————————————————
堂堂清落地训练——坚持堂堂清,学习很爽心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20分)
二、判断(30分)
三、画一画(30分)
———————————————————————————————————————————————————
四、想一想(20分)
一根绳子长45米,先剪去21米,又剪去19米。(1)这根绳子现在长多少米?
(2)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
家庭作业
一、填空题(50分)
1、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和()。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来量。
3、500厘米=()米
18厘米+4厘米=()厘米
45米+5米=()米
40厘米-7厘米=()厘米
36米+9米=()米
4、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的地方。
二、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20分)一支粉笔长10()教室7长()
小军身高120()一本数学书长21()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画“×”20分)
四、量一量,将答案填在()里(10分)
———————————————————————————————————————————————————
第五篇:二年级长度单位换算
长度、质量单位练习题
一、复习导入
问题: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生:克、千克、吨。“那它们三兄弟中,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又是老三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它们各表示什么呢?”(克一般表示比较轻的物体如乒乓球、鸡蛋、面包、饼干等的重量;千克一般表示一般重的物体如小羊、小牛、小狗等动物的体重;吨就表示特别重的物体如大象、大鲸等的体重。)
物体不同,要用的质量单位也不同,你们会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一个樱桃重5()一只鸭子重4()卡车载重2()
一袋奶重220()小明重25()一头鲸鱼重50()
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1吨-400千克=()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吨 4020千克-20千克=()吨
1吨-500千克=()千克 2吨-500千克=()千克
练习题
1.长度单位换算
3厘米=()毫米()厘米=5分米 3厘米5毫米=()毫米 6千米=()米 100毫米=()厘米()米=4千米 40毫米=()厘米 10千米=()米 100毫米=()分米 6千米300米=()米
2.质量单位换算
1吨=()千克()千克=5000克 4吨=()千克 9000千克=()吨()吨= 2000千克 3000克=()千克
3.填上合适的单位。一瓶酱油重1()卡车载重8()
三年级学生重30()机场跑道长约3()
桌子高85()大头针长22()
4.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400米,还差()正好是1千米。
5.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最好用(位。
6.一张白纸约重3(),一头大象约重2(),一个西瓜约重4()。
7.人们测量较小的长度时常用()作单位,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长()
二、我会连
一座桥长 15米
数学书厚 125厘米
小青的身高 5千米
一幢楼房高 8毫米
三、谁是谁非
1.一枝铅笔长18米。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4.一辆长安小货车载重1吨。
()5.新城小学到万江汽车总站约4千米。
()6.一头猪重100千克。
()7.一头成年蓝鲸重30千克。
()
四、我会画
1.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长1分米2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7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作单
五、计算
1.计算。
6吨200千克=()千克 1米—3分米=()分米 7千米—5000米=()米 8毫米 + 2毫米=()厘米 82厘米—52厘米=()分米 3厘米 + 2毫米=()毫米 1吨—700千克=()千克 6吨—2000千克=()千克 5200千克—3200千克=()吨 200千克+1800千克=()吨
2.3.在()里填上“=”、“<”、“>”。
2吨()960千克 1000克()3千克 45克()3千克
2050克()2049千克 4千米()4200米 100毫米()1分米 15吨()15千克 5000千克()5吨
六、快乐ABC
1.最轻的是()。
A.7000克
B.2吨
C.2千克 2.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800()
A.米
B.分米
C.千米 3.2袋水泥重100()
A.千克
B.克
C.吨 4.我步行1小时能走5()
A.千米
B.分米
C.厘米 5.1吨铁和1吨木材相比()
A.铁重些
B.木材重些
C.一样重
七、生活多彩园
1.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有3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重600千克,这辆车超载了吗?
2.菜店运来6吨大白菜,上午卖出3000千克,下午全部卖完。下午卖出大白菜多少千克?
3.从体育场到邮局,怎样走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把路线画出来,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