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第二篇: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 学 过 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二.测量线段的长度
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3.线段“直”的特征。
三、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四、指导线段的画法
五、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六、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七、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八、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九、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线段-第二课时反思:
利用已学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只管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实际,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问题,让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学时要紧扎线段的两个特征,除了设计与生活情境结合的直观学习线段外,还应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实物到想象,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线段,进而画线段.
整节课的设计可以从观察实物到想象、推理、讨论.如对线段"端点"的认识:"有尽头的""这些东西在两端有两个头""线段是细细的自来水、线"等.
由于实践环节比较多,整节课应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与自主.
(反思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是学生首次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替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打好基础,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直观感受上尤为重要。
课的一开始就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展开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我觉得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和知识基础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逐渐加深认识并能懂得应用,尤其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观察、发现问题,整节课可以有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多个活动,课后可以布置练习延伸。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及反思
第三篇: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A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A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第 1 页 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 2 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
第 3 页 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第 4 页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第 5 页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第 6 页
第四篇: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3、用厘米量。
三、拓展运用:
1、判断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总结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以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以度量的。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总结:
看看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四、开放题:
数线段。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相互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观看动画:房子有多长,怎么办?人的身高是多少怎么办?(学生各抒己见。)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可能这种对学生提问,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可以提示:你能否用XX物品比划一下,书本有多宽吗?)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反思: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 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设计意图] 由教师示范折长方形纸到学生自己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也总结出了线段的特点,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A卷: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条
()条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B卷:
1、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五、作业布置。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反思:
第五课时
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3、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3、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填空
4米=()厘米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50厘米+35厘米=()厘米(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 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①30厘米 ②60厘米 ③3米(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5.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