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9-05-12 22: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教案

第一课时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它的底蕴深厚,魅力无穷,包括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词、散曲

五四以来中华诗词的曲折拓进《诗经》以下,诗歌经历了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诗词诸多发展阶段,始终居于中国文学的正宗和首席地位。

如何鉴赏诗歌?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

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附一: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

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附二:诗歌形象赏析

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④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⑤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第二课时

二、如何鉴赏诗歌形象 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

①了解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柳和送别有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

②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

③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第二步:体会感情。

①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②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③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或是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附三: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附四: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

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第三课时

附五:鉴赏古诗的语言

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诗歌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鉴赏诗歌,对其语言的理解、鉴赏是首要环节。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炼字、省略、语序、风格特点四个方面。

一、析炼字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分析动词: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分析形容词:形容词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安石的一句“春风有绿江南岸”,这“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其它的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再如,色彩形容词的选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以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二、明省略

由于古典诗歌对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和对内容最大容量的追求决定了诗歌用语不仅要精心锤炼,以一当十,而且要求能省则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说语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

1、省略主语: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应是山中雾气。

2、省略谓语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没有谓语中心语。或用几个名词组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三、调语序

为适应格律要求,为强调某些意韵,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定语与中心语倒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等。

四、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眼子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想象奇幻。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用语活泼新颖,有一种清新之美。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生动的意韵。如“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一个“独”字,境界全出,既有“孤独”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有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

6、豪迈。用语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慷慨激越,豪放壮美。

第四课时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因而,学习古诗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1.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的文学功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古诗词时,不但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让学生了解到绝句、律诗、散曲、小令等诗词的特点。

2.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诗词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文采。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课文中引用《千家诗》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头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

夏秋冬四季特征的美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再如《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和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初中时,她就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秀的诗歌往往离不开诗人对生活的观察,离不开诗人丰富的想象。如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仅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观察生活并进而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教师通过教学杜甫的《春望》,激发了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激发了他们学习诗人的民族气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的珍贵;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行别校书叔云》,可以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要有充满乐观宽广的胸襟。

二、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基础知识。学习古诗词,有的诗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作者及生平,甚至还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更有利于我们对古诗词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例如教学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学生对苏轼坎坷的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较容易理解苏轼在词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慨。

2.品析局部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感情和内容,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古诗词中的词语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出来的,唐代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传诵至今。因此,我们在品析词句时,就要注意这一点。

3.整体感知作品。在初步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意境、主旨,这样才能将单独看起来似乎也言之有理的理解纳入到诗词的总体去考查。首先,要把握作品的形象、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组合在一起就创造了作品的意境。所以,只有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才能体会出作品的意境,进而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其次,要捕捉感情,领悟主旨。感情是诗的生命,“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写的花、鸟,实质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看到首都沦亡后的内心感伤。这就要从诗中“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及“家书抵万金”整体理解诗人感情,从而了解诗的主旨。

4.注意表现手法。许多诗词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常常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我们在教学时,要教学生学会品析。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听到僧人敲的钟磬声来反衬自然界的寂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5.判断语言风格。诗词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鉴赏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

语来表达诗人在诗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总之,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诗词鉴赏教案

教案五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五、课外拓展

形象 名 句 作者 情 感

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

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教案六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思想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回顾

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归纳: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四、方法明确: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五、鉴赏举隅: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教案七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 具:投影仪

预习: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高适诗《别董大》、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塞下曲》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引导归纳以上诗句给人的感受

二、简介“大唐盛世”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三、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 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六、常用词语(略)

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七、常用典故

五、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内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六、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七、课时小结 教案八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2、投影熟悉的田园诗让学生欣赏 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纳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四)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投影: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三、学习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实战练习

(要求:注意思维过程及答题格式。)

1、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⑴这笮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⑵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请选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九课时 曹操诗歌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

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

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

“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

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

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

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

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

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

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

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着《孙

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

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

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

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建安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特殊的社会状况使这一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学诸方面都产生急剧变化,呈现出新的风貌。特别是诗歌,打破 了两汉辞赋独盛和文人诗沉积的局面,“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创作出一大批作品,他们的创作反映了**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和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 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新气象、新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等人的大量创作,也从而形成了我国 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作为建安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一员,他跟西多同时代的作者一样,经历 了汉末的大**,像其他文人一样,被卷入战乱的旋涡,甚至被推到社会的最底层。但不同的是,曹操诗歌解除了儒家思想的舒服,勇于进取,勇于突破创新,使得 自己的诗歌在当时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宗师”。如果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那么曹操正是 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邓富华在《浅谈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中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是政治上十分混乱,但也是人才辈出之际。在当时涌现的众多接 触人物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兼文学家的,首推曹操。”

从后人给以曹操诗歌甚高评价可以看出,曹操诗歌就像启明星一样,为当时的文学 发展点明方向,同时又影响着后人创作。那么,曹诗语言运用方面又如何呢?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方面对曹操诗歌进行讨论分析。

一.曹操诗歌在语言运 用方面对《诗经》既有借鉴又有所突破

第一,在形式。《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句,可算是四言句的滥觞。在《诗经》中,不论多少章、多少句,从头到尾,全是四字一句,那是最标准的四言诗。曹操诗歌在形式上仍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他的四言诗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 为用。第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和《观沧海》等诗歌在艺术手法上都对《诗经》有一定的借鉴。第三,曹操诗歌还借鉴了比兴的手法。比兴 的运用,《诗经》中的民歌可谓之典范,曹操四言诗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 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短歌行》中亦大量使用比兴手法。

曹操的四言诗除了对《诗经》的借鉴外,还有自己的新创,这也是曹操能在四言体 衰亡之际,独放异彩的主要原因。其创新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四言诗的语汇,突破汉代四言体普遍不敢改变《诗经》体语汇的局面。“在《诗经》所处的时期,汉语词汇还以单音词为主,因而《诗经》一般句式的构成是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节词为辅。为了满足四言在诵读时形成的二、二节奏,《诗经》的许多四言句要通过在单音词前后增加虚字和衬字才能构成双音结构。二是改变了四言诗的诗行结构关系和句序。从表面上看曹诗仍是二句一行,四句一 节,但诗行两句之间已不像《诗经》那样存在着语法结构上的依存关系。《诗经》的一句基本不能独立,需靠下一句才能完成一足句。如“关关维鸿,在河之洲”(《周南•关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而曹诗中的句子,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类诗句,主要是凭意思的连贯构成一行或一节,各句句法是独立的,这样就不必使用 《诗经》式的句序。另外,其次,《诗经》多叙事,而曹操四言诗则有着强烈的抒情性。曹操,四言诗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 《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虽寿》中“神龟”、“老骥”之喻,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和事业心。可以说曹操是继《诗经》后,更好 地用四言诗来抒情言志的。

第十课时

二.曹操诗歌语言中呈现出鲜明的民歌特色

曹操诗歌绝大多数是杂言体和五言体,而杂言体和五言体正是汉乐 府民歌诗体的主要形式。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正好概括了曹操诗歌 “古直”的语言运用,“古直”是以汉乐府民歌为主体的汉代诗歌的风格。“直”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直抒胸臆,直率的意思;二是指曹操诗歌语言用字简约,不事雕饰。以下试对曹操诗和汉乐府民歌作句摘比较:同写战争过后的惨象 曹操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而汉乐府民歌则这样写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城南》);写同样一件事情,曹 操: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苦寒行》),汉乐府民歌: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同样写家庭的贫困,曹操:瓮中无斗储,发筐无尺 增,汉乐府民歌:盎中无二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明代胡应麟概括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曹 操的诗歌未尝不是这样。

另外,铺叙手法是民歌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主要是按照顺序描写并列的事物,以壮大声势,渲染环境气氛,从而增强作品 的艺术表现力。《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梳妆,以表现她的美貌:“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在曹操的作 品中,这样的写法也很多。《冬十月》写天气寒冷,“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路鸡晨鸣,鸿雁南飞;鹜鸟潜藏,熊署窟栖„„”《苦寒行》。除此之外,民歌创造时大力动用的比兴手法在曹操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短歌行》用早晨的露水来比喻人生的短暂;《龟虽寿》以“老骥伏沥,志在千里”来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兴起,反复生发,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最说明问题的是《却东西门行》。诗曰: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 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恺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 反故乡?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岗。孤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他的诗正是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营养之后,才显得更加 动人。但曹操的诗歌毕竟不等同于民歌,曹操和其他建安诗人的功绩还在于,他们将诗歌的处决伸入了一个汉乐府民歌未曾达到的领域,从而使诗歌表现鲜明的文人 性。

第十一课时

三.曹操诗歌言行中富含生命意识

首先,是曹操诗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社会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曹操直接以汉末大乱为题材,描写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以《薤露》、《蒿里行》为代表。

惟汉 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 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 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曹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诗 歌语言,呈现了感时伤事,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的博大胸怀。这是何等强大的生命意识。

其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曹操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对 社会现实的观照,还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自己人生的反省和体悟。可以说,曹操不只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以,他 的诗中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和参透天地的心境。在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中,总的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 识。《观沧海》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乌桓多次骚扰边境,所以曹操决定建安二十年北伐。这首诗后人评论“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 《古诗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我们带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月亮可算是自然界辉煌、伟大的形象,可诗人觉得他们仍然离不开大海,大海就好像是日月星辰的母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那吞吐 宇宙、包孕群星的气势给了诗人以力量,诗人从大海中得到养料,在北征途中的犹豫与忧虑荡然无存,诗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洗礼,得到了升华。在《龟虽寿》中,诗人的感情升华到了极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达了诗人老而弥坚的斗志,以“老骥”自比表达了他的“烈士”情怀。诗人积极的人 生态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诗人从过去的时空中走出来,开始在现在、未来的时空中求索人生的真谛。诗人在雄壮奇伟的大自然面前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引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所以诗中充满一种意兴豪迈的内力和充盈的“气象”。这种 “气象”正是诗人进入天地境界所表现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生竟蕴。

再者,遨游八极,与天相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自然中来,又要回到自然,这就是整个生命历程。曹操中年期间,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诗人也感到统一大业的艰难,而生命的短暂不得不让诗人 产生游仙幻想。使得曹操诗歌以宇宙人生的关照为出发点,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凝成诗篇,所以他的诗中始终充满一中“生”气,也就是对生命的体悟。魏晋是人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操作为一位有代表性的建安诗人,自觉地关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二课时

四.感时伤世情感基调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明朝胡应麟《诗薮》)但透过豪迈奔放的诗风,我们又不难发现,曹操诗歌中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 识,忧世之乱,忧才之失,忧己之志,并且这种意识贯穿了诗人创作的全过程,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感时伤事的情感基调。他的诗气势磅礴,格调悲壮,为人们展示了 一幅幅悲凉壮美的人生画图。“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是《诗品》钟嵘对曹操的评价。

《短歌行》是曹操的得力之作,在这首诗里,诗人感时 叹世,慷慨悲歌,全诗跌宕起伏,笔墨酣畅,以劲健质朴的笔调抒发了雄壮的气魄,描绘出宏阔的意境,呈现出豪迈纵横、苍凉悲壮的独特风格,把心胸披露得淋漓 尽致。诗人悲叹功业未就,山河破碎,立志要像周公那样收揽人才,建功立业,争取“天下归心”。全诗壮里有悲,悲中含壮,悲和壮两种相异的情感在同一短诗内 巧妙地结合。诗的开头部分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表示对功业未就的忧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流露出淡淡的伤感和微微的悲凉情 调。

《步出夏门行》也体现了曹操诗歌悲壮美的特点。这组诗各节间情感起伏跌宕,悲凉与壮美互见。第一章写作者在凯旋途中,踌躇满志,登临竭 石,一览浩瀚海洋的宏伟景象,诗人情满海天,浮想联翩,抒发了豪迈的情感。诗歌气魄宏大,意境广阔,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第二、三章回想军旅途中见闻,叙述“鹜鸟潜藏”、“熊黑窟栖”的社会现实,这也是作者人生旅途的写照。这里流露出诗人对社会动荡不安和壮志未 酬的悲戚之情。第四章《龟虽寿》是全诗情感的主旋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自然规律虽不可抗拒,但勇往直前的人总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叙事诗与抒情诗一样体现着壮美风格,如《慈露行》、((篙里行》等,表露出对战火纷乱,生灵涂炭的现实悲伤,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重振天下的远大抱负,既苍凉沉郁,又沉雄悲壮。总之,曹操的诗悲和壮两种相异的情感总是存在于一诗之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体味到深深 的悲壮之美。

五.曹操诗歌语言在用韵方面也有鲜明的特点

他诗歌中用韵极其宽广,远远超越了,诗经》的局限。通过对曹操诗歌用韵的 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曹诗韵部间界限不分明,有跨步压韵的痕迹;在声调上,基本上是四声分压,但也不十分严格,也有上平入三声混压,相同韵尾的入声 韵也有通压现象;曹诗的独用和同用,既不与上古音系相同,也部与中古音系的代表《广韵》相同,总的来看是从其合不从其分,即上古分立,中古同用者,曹诗往 往从中古;中古分立,上古合用者,曹诗又往往从上古。如支脂之三部上古时分立。因而,用韵宽是曹操诗歌的显著语言特点。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博改金旁)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五章)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第十三课时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

“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第十四课时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第十五课时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

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第十六课时 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4.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4.3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4.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5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释:

(1)先师,对孔子的尊称。(2)瞻望:仰望。

(3)邈:遥远。逮:赶上。

(4)秉耒:手持农具。解颜:面带笑容。劝:勉励。(5)平畴:平旷的平野。(6)怀新:生意盎然。(7)岁功:一年的收获。

(8)即事: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9)行者无问津:用长沮的故事。意谓:现在没有象孔子那样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了。

(10)聊:暂且。陇亩民:耕田之人。

第二篇: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复习目标:

1.鉴赏诗词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技巧。

2.正确理解诗歌的语言在诗歌中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复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炼字(词)、析句、技法和情感入手鉴赏诗歌。复习要点:了解中考考点;从古诗词的炼字、析句等角度讲练鉴赏之法。复习步骤:

一、复习导入

游戏“飞花令”:带有颜色的诗句,男女生对战。

二、题型总结

(一)2016年诗歌考点说明:

1.鉴赏诗词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技巧。

2.正确理解诗歌的语言在诗歌中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二)课前体验,走近中考

1.请从炼字的角 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2013.连云港卷《题破山寺后禅院》)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2015.连云港卷《迎燕》)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16.中考指南)4.结合诗歌内容,对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2014.连云港卷《城东早春》)题型总结:炼字、析句、情感、主旨、表达技巧

(一)炼字(词)

例: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2013.连云港卷《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示例:“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 “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致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方法指导:(含义+句子描述+意境/感情)练一练:《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示例: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长安城因战乱而变得破败荒芜(1分)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满目凄然之景(1分),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1分)。

(二)析句

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2015.连云港卷《迎燕》)

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解题思路:(物象(意象)+句子描述+ 联想和想象)

练一练:请你描绘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说说它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答案示例: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2分)气氛:迷蒙冷寂(1分)

(三)感情主旨

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16.《中考指南》p63)

答案示例:诗句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了离别的伤感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友人降职远调的同情和关切(1分)。

解题思路:(内容+意境+抒发情感)

练一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不自哀”表现了作者晚年虽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常用修辞:象征、夸张、拟人、比喻、借代、对偶、对比、比兴、双关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现手法:想象、象征、用典、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曲笔等

具体可参照《中考指南》p56-58相关内容 例:结合诗歌内容,对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2014.连云港卷《城东早春》)

答案示例:①反衬。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②虚实结合。初春之景是眼 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③对比。“看 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 同的审美情趣。(答出任意一种表现手法即可。答出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

解题方法:(表达技巧+作用)

练一练

请从表达技巧运用的角度赏析白居易《池鹤》中诗句“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3分)

答案示例: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将“鹤”与毛色污浊的“鸬鹚”以及善于讨好主人的“鹦鹉”相对比,反衬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2分)。

四、拓展介绍

1.看提示,定基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春夜喜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知作者,明风格: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 :朴素自然

王维:诗画一体

李商隐 :朦胧隐晦

杜牧:清健俊爽

岑参 :悲壮苍凉

陆游:悲壮爱国

苏轼、辛弃疾 :旷达豪放

沉郁顿挫

五、回顾总结

诗歌赏析把握两个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六、课堂作业:

完成《连云港市中考指南》上的题目P177(13.14)

第三篇: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2017.03 一.教学目标:(清水镇中:周艳莉)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2.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三.教学难点: 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同学们在写作中也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吧!

(二)、明考点.悉题型.握技巧: 1 1.品味炼字:词性·色彩·修辞·思想感情。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出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问: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答:形容词“窈窕”用来形容人形体的美好,在这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觉。2.名句赏析:写景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性·思想感情或启示。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答:“浑相识”.“频啼”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3.画面描述:(1)抓准诗词中主要景物。(2)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丰富画面的意境。(3)抓住诗词中的一处景物大胆想象,重点描述。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问: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2 加以描述。答: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4.主旨情感:(1)关注题目:获得是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2)关注注释:获得写作背景,诗人身份,帮助理解诗句意思。(3)关注用典:感受借古讽今或言志或启示。(4)关注尾句: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和躬耕的地方。荤确:大而多的山石。问: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爱自然,乐观,恬淡豁达的思想感情。

5.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3)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写景类——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结合、高地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衬托突出、烘托渲染、白描手法、对比映衬、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照应、多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3 抒情说理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物、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巧用典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答题格式:指出修辞+手法+内容分析+思想感情。成都曲(唐.张籍)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问:说说最后一句的写法技巧。答:通过设问写出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一句的“多酒家”;侧面烘托了市井的繁华;表达作者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练习(见题单)

(四)、板书设计(请见课堂板书)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考,让学生明确中考考点,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2、在表达技巧这块考点,尤其表现手法艺术构思要求学生积累要点,关键学以致用。谢谢大家!4

第四篇: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设题特点。

2、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1、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教学难点:提高古诗词解题能力。教学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二、分析考点 【例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例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考查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例3】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

三、考点归纳

1、诗词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2、诗词曲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语言品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答题技巧 【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例】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诗句描写了崇山峻岭间,孤烟袅袅、残阳西沉、孤城紧闭这样一幅塞外风光。

步骤二(情)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故乡的情怀。【例】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例7】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第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三、课堂练习: 完成《复习调研》

四、作业

完成《复习调研》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答题技巧 【炼字炼句型】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例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鉴赏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步骤二:(写什么内容)步骤三:(有什么作用)【例10】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把自己比作魏尚,含义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例1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三、完成《复习调研》

四、作业

完成《复习调研》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答题技巧 【语言赏析型】 提问方式:

(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例】望岳 杜甫 [多媒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例】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问)“深”是否可以改为“盛”?说说你的看法。

(答)“深”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生机之“盛”,又极好的衬托内心深重的沉痛。该后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与全诗氛围不符。【例14】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③“生”字和“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④透漏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例】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

最后,强调两点:

1、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2、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附练习巩固题(中考链接)

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a.断肠人在天涯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意思对即可)

b.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b.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a.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b.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b.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a.夜色浓厚,清冷寂静。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b.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听到《折杨柳》笛曲(意思对即可)b.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5.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望 高大雄伟

b.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意思对即可)6.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b.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a.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像奇特。(如“尽”“入”“下”“结”“怜”等,选名词如国、月、楼不给分。赏析只要说明该字的表达效果即可)b.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7.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b.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a.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b.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第五教时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有人在作文中还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赏析指导

(一)诗歌语言赏析

1、从品味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入手(关键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多是表色彩或动态性质的词语,结合全诗分析其语境。)

2、体会诗歌的遣词(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等方面来分析

炼字的妙处。可用换词法,比较换词前后的表达效果的差异。)

3、体会诗歌语言中的意象与意境,借助联想和想像去赏析。

(二)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1、抓住关键字词,并结合意境去理解。

2、把握诗歌意象来赏析

⑴描述性对象。诗中没有寄托,没有想像,只有冷静的客观描述,它既是 实境又是诗人的心境。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⑵抒情性意象。用托物、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生动化。⑶象征性意象。a、动物类 例:“鸿雁”,常用来抒写游子思乡情怀和羁旅之思;“杜鹃”(子规),与哀怨、思归有关。b、植物类 例:“柳”——“留”的谐音,有伤感离别的意味;“梅”——性耐寒,表达孤高、坚强;“菊”:傲霜之花,品格高洁、坚贞,有隐逸之意;“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自然现象类 例:“明月”——思乡之愁;“流水”——对时光流逝的感叹;“黄昏”、“落日”——思乡怀人,感伤,孤寂;“浮云”——游子等。d、时令类 例:“西风”——意味凄凉;“重阳”、“中秋”——象征思念亲人。e、特定地点类 例:“长亭”——是送别;“南山”——是隐居。f、其它 例:“吴钩”代表勇武豪迈;“号角”意指战争。

(三)体会诗歌情感

1、知人论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体裁,根据其特点去品味

a、边塞诗:⑴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⑵离情别恨; ⑶报效国家,渴望建

功立业;⑷描写边疆生活的艰苦。

b、送别诗:⑴抒写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性; ⑵以乐观豁达的胸襟劝慰友

人;⑶表现对友人或亲人的牵挂。

c、山水田园诗:⑴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⑵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⑶同情人民的疾苦。

d、托物言志诗:⑴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 ⑵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

(四)艺术手法赏析

1、从抒情方式入手(a、直抒胸臆;b、托物言志;c、借景抒情)

2、从表现手法入手(a、以小见大;b、衬托;c、渲染;d、怀古伤今;

e、以静写动;f、虚实结合等)

3、从修辞人角度品析(比喻、夸张、对比、对偶、引用、拟人------)

三、举例讲解

(一)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 的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略)

(二)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诗中运用细节描写的一句是()。

2、“远行人”在诗中是指()。

3、“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作者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案:略)

(三)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写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盼友到来时内心异常焦虑的诗句。

2、作者根据什么情况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略)

(四)诉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梁州,古汉中一带,陆游曾在此经历军旅生活。关河,天山,指边塞、前线。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却屡遭贬黜,有志难酬。因此诗中用“(),()”等语句点明了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对比。

2、上阕中“觅封侯”表达作者()的精神,下阕中的“泪空流”表 达作者()的感慨。

3、联系作者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句,说说词中“此 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实战演练 《复习调研》

五、课堂小结

古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来中考中新兴的一种试题,被各省市竞相采用。所占的分数在古诗词积累运用中堪称“半壁江山”,学会赏析古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古诗词赏析题倍受中考命题人员青睐,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中考中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完美解答古诗词赏析积累题,是赢得中考胜利的关键所在。

六、课后练习《复习调研》

第五篇:古诗词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临朐县东城街道文昌小学

《经典诗词散文选》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将《经典诗词散文选》确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于改进我们的语文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程目标:

学校领导在研究了社会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历史传统后,确定“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中华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为课程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语文教学。

三、课程内容: 一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49首。(2)推荐背诵篇目11首。

(3)《三字经》《笠翁对韵》《小儿语》节选(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二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37首。(2)推荐背诵篇目13首。

(4)《弟子规》和《增广贤文》《治家格言》节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三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36首。(2)推荐背诵篇目14首。

(4)《千字文》《百家姓》和《名贤集》节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知作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理解诗意。

四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36首。(2)推荐背诵篇目14首。

(4)《孟子》选读和名言名句、《大学》选读和名句。(3)逐步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知作者,能理解诗意。五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47首。(2)推荐背诵篇目9首。

(3)《道德经》选读和名句、《庄子》、《劝学》选读和名句。

(4)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知作者,能理解诗意,体会诗风。六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51首。(2)推荐背诵篇目18首。(3)《诗经》、《论语》选读

(4)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知作者,能理解诗意,体会诗风。

四、课程评价:

(一)检测:

1.根据各年级的规定背诵篇目进行检测。2.低年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中年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知作者,能理解诗意。

高年级: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能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管理:

1.每月进行一次古诗词背诵的验收工作,完成指定篇目的背诵,并达到检测的要求。

2.每学期可举行古诗词诵读的活动,树立背诵典型,激励学生自觉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

五、组织机构: 组 长:刘欣 副组长:张淑青 刘全玲 组 员: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教师

下载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

    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改编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博大精深,蕴含着民族文化的......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学习重难点:掌握答题技巧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泸州市历年中考诗词鉴赏考点......

    古诗词鉴赏教案(合集5篇)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舞阳中学吴睿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中考考点,熟悉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的常规题型。 2.掌握描绘画面、品析情感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总结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本校课程 《词园漫步》教学总结王口镇中学 2016年7月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本校课程 《词园漫步》教学总结 宋词诵读是我校的一项特色。古诗词是......

    古诗词鉴赏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五年制四班 20125610402 曹秀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古诗词鉴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一、专题名称:古诗词鉴赏 二、课时安排说明: 诗:二课时 词:一课时 曲:一课时 三、专题说明: 这是应09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需要设计的。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