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

时间:2019-05-12 22: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

第一篇: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 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二 掌握评价意象的方法:

1、积累古诗常用意象(重点);

2、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经楚辞汉代乐府,唐诗宋词元代散曲,一直到五·四以来的新诗,共同构成了一条星光灿烂的艺术银河,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思想史,和美学史。可以这样说,只有走进了中国诗歌的美学殿堂,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心跳,把握准我们民族的脉搏。

二、认识意象。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几首短诗(《勤奋》《镜子》《镜子》《伞》),先请学生朗读,然后请学生讨论这4首诗的优劣。学生作答后老师分析: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平/如果你害怕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别致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状物则物态活灵活现,寄意则意趣隐约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

1、什么是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吟诵和品味这些诗句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出现这样的画面(出示幻灯)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问:什么是意象?(学生回答)“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2、意象的重要性。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一般说来,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以上内容幻灯出示)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三、归纳意象

要会评价诗歌意象的优劣,必须掌握一些鉴赏方法。首先要积累一些古诗常用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不可随意改变。也就是说,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现在请同学把你归纳的意象说一下。用幻灯出示学生可能归纳的意象:(解说词见后)意象 意义 例句 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柳 离情的象征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菊花 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蕾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梅花 高洁的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松 孤直耐寒(傲霜斗雪)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徐再思)

杜鹃鸟 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

寒蝉 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三、意象的组合。以上意象如仅有个体意象传达的个体美,则不足以传达作者丰富的变化的感情。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织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广阔的思绪情怀,使读者感受到综合的美。所以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积累常见意象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古诗词意象组合的基本特点。

1、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鉴赏意象一定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如柳永《雨霖铃》表达离情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这两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迹”和“板桥霜”之间虽然也没有连接词,但是这两个意象的关系比较清楚:人的足迹留在板桥霜上。“鸡声”和“茅店月”的关系就不那么清楚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鸡声”是报晓的鸡声,“茅店月”是晓天的残月,这两个意象属于同一个时间。另外,“鸡声”是从茅店传来的,残“月”也低挂在茅店的屋角上,耳闻的鸡声和目睹的残月又是属于同一个地点的。但是,也许不把“鸡声”和“茅店月”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这句待只不过借着一个声的意象和一个色的意象的直接拼合,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意象之间不确定的关系,正是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余地。其他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先用“落花”“微雨”意象渲染气氛,再用“双飞”的“燕”烘托“独立”的“人”,一举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写得入木三分)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2、注意把握意象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连,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象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因此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1.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以有代表性的意象组合成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于是整首曲又呈现出了第二层:由景而人、由外物到内心。藤、树、马、水等都是人眼中的藤、树、马、水,他们的萧疏、凄凉、无助其实是人的落魄和哀愁的写照,从中可以触摸到他那孤苦无依、凄凉哀婉、飘泊落魄的悲苦心态,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传为李白的词《忆秦娥》,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意象跳动很大,秦楼月,灞陵柳,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光是地点就换了这么多,所以浦江清先生说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如果再问一句,把这些孤立的意象连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长安这座古都的凭吊,对古代文明的追怀,对盛世的留恋和对前途的茫然。作者仿佛是站在历史长河中间的一座孤岛上,正向着追远的时间与空间茫然地举目四望,同时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忆与印象编织成这首词。除了这感情的线索之外,上阅“秦月楼”和下阕“音尘绝”各自的重复,也起了连接意象的作用。

结束语 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可以窥见诗歌美的许多层次,通过意象来感悟作品的情感。通过意象来诠释作品的哲理。通过意象来破解作品的喻意。通过意象来分析作品的手法。通过意象来鉴赏作品的意境。通过意象来与作者进行艺术、美学、心灵、精神和思想等的全方位的交流。相反,忽略了它则很难领会到诗歌美的精妙之处。因此,掌握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在意象的花海里含英咀华,在意象的丛林中寻幽寻胜,在意象的密径上曲径通幽,从而登堂入室,窥见缪斯女神的风采,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并进而在诗歌的汪洋大海中掀浪狂舟,扬帆疾进,采撷到最美的诗之浪花。解说词:月亮——思乡的代名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月+情思=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异地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蕾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梅花——高洁的象征

宋人陈高《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耶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下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呜叫着,使人禁不注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秦观《踏莎行》)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衰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的深深怀想家园之情。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宋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慎》)“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南唐中主李憬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鸿雁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柳——离情的象征

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蕴。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旷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作业:归纳并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水意象

第二篇: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2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2 综合性学习

解意象 品诗歌

一、认识意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吟诵和品味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我们的联想和想像会被唤醒、驱动,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这些形象从外界移人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一般说来,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你查找过有关意象的资料吗?你总结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对意象有什么认识?试用简明文字概述什么是意象,与同学交流,看各人定义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再说一说,为什么诗人都热衷于创造意象?或者说,意象之于诗歌为什么这么重要?

二、意象归类

将你所接触到的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分门别类地作一梳理,可以按两种思路进行: 1.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同是杜鹃,在不同的诗词里有不同的意义,“杜鹃啼血猿哀鸣”表现忧愁、悲哀,“杜宇(杜鹃)一声春晓”(苏轼)表现欢快、希望。试从下面几种意象中选取一项,或另外选取意象,思考它有几种意义,作一简单归纳:日月、花草、江河„„

2.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如同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有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有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试选一种或几种情怀意绪,找出一些与之相关的不同意象来。将你梳理过的内容加以整理,与同学交流。

三、评论意象

评论意象,可以说是从微观人手,进行诗歌评论。首先要学会抓准意象,有时一首诗中意象较多,就得抓全局性的意象,或者说抓主要意象;其次要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意义,既要联系全篇,对诗作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融合、叠加、流动,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试举数例:《乡愁》意象具有“并置”的特点,四个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意象并列一一展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具有“叠加”的特点,围绕祖国这一核心,一个个意象前后出现,它们寓意相同,叠加在一起;《华南虎》意象具有“流动”的特点,全诗写一个意象——华南虎,它始而沉静、悲愤,继而狂怒,也就是说该意象前后流动变化起来,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诗作中选一个你认为适合评论的意象,认真思考其寓意,选取评论角度,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交流、互评,再作修改。

【示例】

秋天意象

北京市十一学校 雷其坤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作品都有秋天意象。“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一)“„„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惨淡、萧条、凄切,秋天景象也是作者心中块垒。“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在骚人墨客的笔下,“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萧瑟冷落的秋景与幽怨悲哀的情绪有机联系起来。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3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了思乡的情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萧瑟悲凉的秋景与惆怅凄清的心情水乳交融。“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作者借冷落凄清的秋天意象,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同时也抒发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元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借秋叶抒写离愁别绪,给人强烈震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凉的心情。

除了抒写游子情怀的作品,有不少诗词抒发征人思乡怀人的情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与游子、征人的“悲秋”情怀相对应,有不少诗词抒发闺妇怀人的愁绪。“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诠期《独不见》)“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秋月初生秋夜凉,害怕孤单不回房,表现出思念丈夫的少妇哀怨、凄凉的心境。与此相似的是宫女幽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清冷、阴凉的秋天景物、环境,暗示出宫女孤寂、幽怨的心情。虽未著一“愁”字,但整首宫怨诗愁绪浓郁,委婉含蓄。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的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被囚禁的我,不由得生出阵阵悲伤。被捕入狱的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十分适宜。“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受权贵排挤,惆怅失意,寒秋登楼怀想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谢朓,思绪万千。浓重的秋色正好寄托诗人内心的愁思。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夜晚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在长亭饮下酒一瓢„„明天就可以到长安了,夜里还梦见隐居的生活。诗人赴京途中,在潼关驿楼观赏景色,抒发了自己矛盾的心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苍凉的秋景蕴涵着无限悲苦的愁绪。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的感伤,两者和谐融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英雄人物的悲伤中往往仍带着几分豪壮。

“悲秋”的内容还又许多。如:“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诉说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二)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也就是说,“象”同而“意”异,“意象”就不相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峻青《秋色赋》)“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清新生动之“象”与希望隐居之“意”构成优美的意象,令人心驰神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生机勃勃的景象蕴涵着积极乐观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秋天的红叶不仅色彩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生机盎然的秋景,寄托着诗人的精神、志趣,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毛泽东1925深秋重游橘子洲,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请看上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处境险恶,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在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群山火红,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矫健的搏击长空;俯看,鱼儿轻快的畅游水中。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诗人表达对秋天的热爱,既直抒胸臆,又选取物象寄托,质朴的语句蕴含着丰厚的的内涵。

与“象同意异”相反的情形是“意同象异”,即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象,构成具有独创性的意象。例如,那些同样是写“愁”的名句,选取的物象就可以各不相同,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投射的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寄托的客观物象。

第三篇:《解意象,品诗歌》教学设计

《解意象,品诗歌》教学设计

广西钦州二中语文组 周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意象对于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2、把握借助意象品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手段:“启发点拨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3张不同颜色的树叶:绿色、黄色、褐色

提问一:(展示绿叶)这张叶子有什么特点?大家看到这张叶子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提示: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特点——颜色葱绿,水分充足,有活力、生机„„

想到——想到绿树,想到浓阴;想到春天、夏天;想到青少年、想到人的成长„„

提问二:(展示枯叶)这张叶子有什么特点?大家看到这张叶子的时候,你们又想到什么?

特点——水分少,干枯,没有活力„„

想到——光秃秃的树,想到深秋、凋零、想到生命的终结。甚至想到一张老去的布满褶皱的干瘪的脸,想到老奶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总结:看来这张叶子真有魔法,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张叶子在诗歌术语中有个共同的名字——意象。

2、什么叫意象?

(1)意象:意——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客观事物

意象指融汇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的物。

(板书)

(2)展示学生写的一首诗并要求学生评价:

啊,椅子,四条腿,啊,骏马,四条腿。

评价:一般认为,此诗只是简单状物,没有借物寄托思想感情,是一首没有灵魂的所谓诗歌。原因:“椅子、骏马”——是“象’,非“意象”。

3、意象之于诗歌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

提问:意象对于诗歌,是不是可有可无?

a)美国诗人庞德说:“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

b)中国诗人郑敏曾有过精当的比喻: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制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那一块块预制板。

结论:意象是中国诗歌的基本元素,(反过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

(板书)

4、意象的魅力

既然诗人那么喜欢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到底意象有什么魅力呢?对比阅读两首诗歌,你更喜欢哪首?

(一)(二)

《勤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天才与勤奋作伴(节选一首绝句中的两句)不要期待幸运

成功与刻苦相连 也不要坐等明天

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 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评价:第一首诗《勤奋》没有使用意象,道理直白,缺乏回味的诗。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所以,这首诗象“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缺乏韵味

后两句诗使用意象,引人联想,让人想起春天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怎么满怀希望播下种子,想到禾苗的成长,想到秋天的收获„„意味悠长。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结:意象的魅力

A、通过“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不尽之意,在于言外”,使诗歌意味悠远, 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B、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调动其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读者与诗人之间引起共鸣式的情感的燃烧。

(板书)

5、如何借助意象鉴赏诗歌

(1)在一首诗中,诗人是不是只用一个意象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不是,是一组!

(2)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就是先把诗歌的意象捕捉出来。

第二步:充分运用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意象还原成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画面。第三步:进而领略诗人的情思,获得美的体验。

(3)如何进行想象和联想?

这是三步中的难点,可以根据以下的步骤展开:

把握意象特点→勾勒画面→涂上颜色使画→面动起来加上→特写镜头使画面更细致

(板书)(4)举例: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意象鉴赏诗歌(背景音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A.捕捉意象:幻灯展示

B.想象、联想举例:瘦马,瘦骨嶙峋的马、毛发凌乱暗淡褐色的马,步履疲惫迟缓 C.还原画面:在一个深秋的傍晚,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踽踽独行在古道上。望不尽的是路旁的枯藤、老树、昏鸦的暗淡;听不完的是单调的风声以及偶尔昏乌鸦的伴唱。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但在天际尽头仍是那孤独的影子。D.领略情思

问:隐藏在这画面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思?

——孤独凄凉,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5)齐读,有感情朗读一遍

(5)练习:通过意象鉴赏《山居秋暝》(播放背景音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捕捉意象:

(新雨后)空山——幽静、郁郁葱葱,秋天傍晚——清爽、恬静,秋高气爽 明月——皎洁(月光如流水一样)松——葱绿,笔挺,让人想起正直,清泉——清澈、透亮、让人想到品行高洁 竹——青绿、一节节,让人联想到清高、节气 綄女——健康、快乐、朴实 莲——美 渔舟—— 还原:

初秋的傍晚,山雨刚过,万物为之一新,空气中和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浩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宗宗流淌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白白的素练,多么幽清明净的所在呀。竹林里不时传来一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女孩洗衣服回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

破了荷塘的宁静。

问:同学们,诗人隐藏在这纯洁美好生活图景背后的情思是什么呢? ——向往这种纯洁、朴素、宁静的生活。

(6)课外练习(06年浙江高考卷 元曲)

(一)[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答:(1)流水 白云(解析:此小题是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前四句共有五个意象,分别是“小径”“舟” “流水”“青山”“白云”。结合平时的知识,“小径”清静幽雅,“小舟”自由自在,“流水”清澈柔美,“青山”幽深宁静,“白云”悠然飘渺。再从五个意象中找出两个具有“温润柔美”“飘逸渺远”特征的是比较容易。)

(二)09年全国高考卷1宋诗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附板书:

1、意象的定义:意——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客观事物

意象指融汇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的物。

2、意象与诗歌的关系:意象是中国诗歌的基本元素,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

3、意象的魅力:

A、“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B、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在读者与诗人之间引起共鸣。

4、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总结:捕捉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还原情景、画面——领略情思,获得体验

把握意象特点→ 勾勒画面→ 涂上颜色→ 使画面动起来→ 加上特写镜头使画面更细致

第四篇:诗歌意象1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

陆游《书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 李清照《声声慢》)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

秦观《踏莎行》)

(三)冰雪、松、菊、梅、竹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宋 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我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在分析和欣赏诗歌时,还是应该整体考虑的。不过在熟知这些基本寓意的基础上,或许能更顺畅些。)

8.古诗意象另外一类分析

动物类: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悲惨、凄恻、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鸿雁、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青鸟,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鹧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 2 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马、乌鸦、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行为类: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9.古诗意象的具体分类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痛别离,苦远游: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三、自然现象类

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

3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 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五、特定地点类

1、长亭

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10.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6 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11.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 7 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12.此物最相思——趣谈唐诗中的红豆

寄情于物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相思之情的诗作中,流传最 广、最为人喜爱的当推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此诗,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是题作《相思子》,《全唐诗》中则题为《相思》一名。那么诗中的红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

红豆产于南方,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海南等地,属于藤本植物,春夏间开花,蝶形花冠,通常为红色或紫色,其果形体呈卵形,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三)为鲜红色,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一)为黑色,全体光泽如漆,令人喜爱。

关于红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不幸死一边地,悲伤不已,以至于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就称这种红豆为“相思子”,因此,诗中多用它来表现相思之情。

王维的这首诗本是送给好友李龟年的,据说天宝之乱之后,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但是现在我们却通常用这首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

在唐代,把红豆写入诗中的绝非王维一人,温庭筠也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吟咏红豆。

如他的《锦城曲》中有两句就写到了红豆:“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这里的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作为纪念的礼物。还有一首《新添声杨柳枝词》,是这样写的: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首感人的男女爱恋的诗,诗中用红豆嵌在骰子中,比喻对对方入骨的相思之情。情深至此,也足以令人感叹不已了。

也许正是由于红豆所代表的那份朋友恋人间的相思恋之情,所以在唐代红豆还是众多富家闺秀们的闺中之物呢。真是:小小一颗相思豆,寄寓几多相思情!

13.“凭栏”与“倚楼”的意境美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而“凭栏”与“倚楼”也就成为诗人涉猎最多并且写得最有韵味的一种意境。这在词的芳草地里尤其茂盛。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唐五代至宋初,因受题材和形式方面的制约,词多以婉约为主,“倚楼”就写得多了。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

——(唐)温庭筠《梦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南唐)李煜《拟破浣溪沙》。

这三种“倚楼”,都是以思妇为题材,但依楼的时间、心境却不同,抒情也各有韵味。《梦江南》把早起“独倚望江楼”的切迫企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构成强烈反差,又以落日流水的静寂来反衬,肠断之痛令人不堪,以至后人称这首词为《花间集》之冠。《长相思》是晚来依楼,曲折的水流把绵长的愁思延成缠绵的情韵,月光又映衬出相思女子的哀怨忧伤,虽着眼于“愁”、“恨”、“思”,写的却是“爱”,言简意丰,词浅味深。《浣溪沙》则深夜“倚楼”,把边塞细雨、凄清的笙乐和“倚楼”人的泪珠交融起来,充满了感伤和哀怨,因无人倾诉,无人会意,只好“倚栏干”,结尾这三字有“说不尽之意”,把人物的凄苦、孤独、盼望与忧怨都包容进去了。

其实,这个时期南唐的冯延已“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融合多种手法和自己的真实观察与体验,把倚楼人的情感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很受人们的推崇。如《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栏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以起兴入笔,写满怀心事的女子,无意于斗鸭取乐的热闹,独倚栏干,头发也懒得梳理,玉簪子歪斜欲坠,整日盼着“不至”的恋人,愁苦之态,哀怨之情,栩栩如生。但“举头闻鹊喜”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俗语云:“喜鹊叫,佳人到”,该是“君”将至了吧。意境如此清丽含蓄,以至于冯延已的主子南唐中主李璟也生了妒意,发出话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又如《清平乐》:“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用江南春景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怎能不勾起独倚朱栏者的相思之情呢?最后一句更是“雅丽含蓄”,韵味无穷。

再如《鹊踏枝》:“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独自依楼,独自流泪,自言自语,已是无法排遣的愁苦,偏又有“双燕飞来”,更反衬出的内心孤苦无依,自然春愁如絮,随风而舞。如此清新的语言,高妙的写法,缠绵的情感,同时又暗藏“君臣之事”,使他的词余味无穷。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在许多写离别伤怀的漫词里更有不少“倚楼”的描写。如《八声苦州》:“想佳人„„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都写得痴情回荡,又缠绵悱恻,着实动人。

也许因为太多词人的渲染,写“闲情”、“春愁”;“思妇”、“离人”,总要凭栏倚楼,连虚怀若谷的政治家寇准,闲来弄笔,居然也变得儿女心肠,柔情似水了。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踏莎行》(菱花:指镜子,慵:懒)

约会已是遥遥无期,相思更是缠绵不断,哪来的心思去梳妆打扮呢?倚楼远眺,芳草连天,愁思如海。末一句的烘托渲染,更显婉丽凄恻。“无情末必真豪杰”,至高至远的胸怀,总是少不了至细至柔的情怀。

而宋代两位大文豪把“倚楼”写得更是愁思如海,九曲回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背井离乡之愁,贬谪去国之恨,通过动人月色的反衬,更增添了客愁的深长,无怪后人惊叹“铁石心肠之人亦出此销魂语”。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情景交融,清丽缠绵,写得“极切极婉”、“极柔极厚”(唐生璋《唐宋词简释》)。

与“倚楼”的柔婉不同,“凭栏”则显慷慨激越之气,陈悲凉壮阔之情,这无论在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里都有所表现。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宋)王禹偁《点绛唇》

在奢靡中做了亡国奴的南唐后主李煜,终于有了为时已晚的悔意,面对无限江山易主,自己作阶下囚,寄人篱下,自然感伤万分。一句“莫凭栏”,实则时时“凭栏”,只是无力回天,徒留悲壮之气,空洒悲凉之泪。而王禹偁作为宋初诗文改革的先锋,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面对长空翱翔的鸿雁,感慨万端,有谁能会意自己的心志呢?一个“凭栏”既写出了壮怀激烈之心,又表现了无奈伤怀之意。

最能体现“凭栏”的慷慨壮烈之气的,还是岳飞的《满江红》和辛弃疾的《水龙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满江红》(节选)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节选)

这里作者把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自己的渴盼充分融入词里,一个“冲冠凭栏”,一个“栏干拍遍”,尽显豪迈洒脱之态,慷慨悲凉之气,读来荡气回肠。随着南宋王朝的日渐衰落,许多词人多发无奈之叹,“凭栏”都显伤怀悲凉。如“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杨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怀古伤今,感慨万分,词境显得空灵而悲凉。再如:“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栏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愁与云平。(吴文英《八声甘州》)如此“凭栏”,只剩下借酒浇愁,自我麻醉的份儿了。

总之,“凭栏”与“依楼”的意境汇集了深广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人物情感,交织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总让人百读不厌,回味不倦。

第五篇:《解意象_品意境》教学设计

“解意象,品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意象之于领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2、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3、学习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歌无不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中国文人在山川风物、花鸟鱼虫前挥洒情思,留下了千千万万的诗篇,为我们建构了一条灿烂的艺术银河。

如果你想了解我们这个民族,那就去读诗。可是,要读懂诗歌,你就得领会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歌的意境,你必须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板书:解意象,品意境)

二、意境和意象

1、意境

(1)由《采薇》了解意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板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哀婉凄切的别离画面。征夫出征能不能回,又何时可回,实在是前途难卜。出征时正值春天,道旁杨柳随风飘舞,还有亲人送行,在这样的时候离开家乡,可以想见征夫的心情是何等哀婉凄切。

寥寥几字,却有如此丰厚的意蕴,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的魅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2)什么是意境?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简洁点说,就是“图景 + 情意”。

(板书

意境:图景 + 情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板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表达了诗人渴望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情。

2、意象

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1)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找意象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找意象? ——杨柳。(2)意象是什么? 给意象下定义?

——包含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可简洁表述为:物象 + 情意。

(板书

意象:物象 + 情意)

通过《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找意象:鸟、林、鱼、渊。(3)意象与意境

意象和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意境由意象构成。

区别:意象是有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我们可以这样形象的表述: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象为虚,而意境为实。

三、如何理解意象

方法一:关注意象的色彩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有何特点?能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解说:“冷冷清清/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给人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受。

再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枝红杏出墙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解说:其中的意象都极富色彩,我们可以从色彩的浓淡明暗亮丽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所以,理解意象可以根据意象的色彩来考虑。

方法二:注意意象的寓意

梅花、兰花、牡丹、竹子、红豆、浮云等传统意象分别象征什么?

解说: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

所以,理解意象可以从寓意的角度思考。

方法三:弄清意象之间的关系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解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所以,我们要注意考察意象之间的关系。

方法四:抓住意象组合的特点

意象的组合方式:

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比结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悲乐组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名词组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方法五:抓住意象入情的方式

情与景的关系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弄清意象入情的方式也就击中了鉴赏的要害。一般说来,意象入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拟情入景。主要采用拟人手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二是比喻通感入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杏枝头春意闹”。三是夸张入情。主要是夸张和想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四是以典入情。“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五是象征入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六是对比入情。“淮水东面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七是抑扬入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八是比兴带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九是偏激入情。《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人。”闺中少妇故意说偏激的话,从侧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的思念之情。

十是渲染入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好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归纳意象

要欣赏中国古典诗词,首先要积累一些古诗常用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诗歌意象具有文化传承性的特点。

例如:“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比如: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古典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但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在意境的创设上,大概有下列这些词语可以用到:

1、雄浑壮丽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清新自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萧瑟凄清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晚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雄浑辽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苍茫旷远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宁静闲适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绚丽烂漫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孤寂清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意境雄浑苍凉/意境清幽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根据提供的诗句,请同学们把其中的意象归纳一下:

1、柳——离情的象征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2、菊花——坚强、清高的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3、梅花——高洁的象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4、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徐再思)

5、杜鹃鸟——凄怨哀伤的象征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

6、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五、抓意象,品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题: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载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意象教案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之教案 主备人: 杨慧芳 审核人:桂荣2012—12—26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二课时)【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意......

    诗歌意象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

    诗歌意象课堂实录 长沙实验中学李治文 目标:通过意象理解诗歌突破高考诗歌鉴赏难点 通过意象尝试写诗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步骤: 一 导入 1、老师提问,你会读诗吗?(以迎客松......

    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意象品诗初探(★)

    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意象品诗初探 【摘要】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中学生读懂、欣赏是一个难题。为了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工作,笔者尝试在吸取他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 课型:综合性学习—写作 主题一:献给母亲的歌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不推挤,文明礼让更安全。 活动目标: 1、积累写作素材,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 学习目标: 1、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和文字。 2、培养学生热爱田园生活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走进田园,从多个角度了解田园生活,借助一......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综合性学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案 课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主题:献给母亲的歌 授课时间: 月 日 主备人:温玉 安全教育:上下楼梯不推挤,文明礼让更安全。 活动目标: 1、积累写作素材,多侧面......

    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总结

    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总结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灿烂的光辉。接下来我搜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