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读讲议演讨论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师:我们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是什么字?生:汉字。师:想一想,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靠什么来记事呢?生:结绳记事,特殊符号等.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文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师:展示陶器上的符号若干图片,并回顾: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 期文字的雏形这一知识点。生:阅读课文一起来了解甲骨文 师设计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 生:按教材内容回答。
师补充:在已考证的甲骨文 中,37%的字属象形文字。除此之外,指事、会意、形声等今天主要构字法,甲骨文中都已齐备。这些构字法同后世文字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基础。
师过渡: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此后又出现什么文字呢?
生:有金文(铭文)、大篆、竹简、丝帛等。师:引导学生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一个简要的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文字的演变和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师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学生看书找出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天文:教师结合教材进一步讲解:
强调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为什么?
生:因为发生了日食。古代人不懂科学,所以才四处躲藏。老师补充相关知识。(日食,月食现象。)
强调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据你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呢?“天再旦”是何意?你会从1997这次天文现象中得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日食。天再旦指的是天亮发生了两次。这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
2、历法:
师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生看书总结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
师设计问题:这些发明都与什么有关,你认为这些成就是怎样发明的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说明科技是生产发展的最有利的推动力。
师强调:夏朝的历法的出现、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深入思考它们的作用,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学生看书“认识”扁鹊,可以通过表演看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关于屈原
展示屈原图片说说屈原的故事,激发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激发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
欣赏屈原的诗歌了解屈原的贡献;
小组讨论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启迪2.关于编钟
看教材彩图,让学生听《编钟乐曲》品味优美的音乐,体验古典音乐之美。并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呢?对于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 ?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四、作业:课后练习、基础训练。随堂提问。
板书设计: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一、文字的演变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日食、月食、天再旦;
夏历、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24节气。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楚辞 整套编钟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范围广,知识点也特别多。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照本宣科,一定索然寡味。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知识点、看图片、讲故事、表演、讨论等等。从头到尾贯穿了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并且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文字的演变以及书写工具的变化,是两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学生容易混淆;历法从夏历出现到商朝逐渐完备到战国的二十四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都要特别强调,学生才有印象。
三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字内容都让学生自己看,但这一课的小字部分都是很丰富历史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再得出历史结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四是注意知识的融合。比如端午节与夏历,相关的公历、阳历、农历、阴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对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不足:一是课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够好,往往是展示的东西多了,讲和记的时间就少了。二是板书设计,因为内容多,头绪多,还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第二篇: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继续教育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1
虽然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经过短暂的教育实习。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最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而且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2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3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第三篇:2016继续教育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执教者:献县西城乡中学 蔡呈辉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多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实,他的诗词也同样堪称一绝,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学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感受。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1)注意押韵(2)注意: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打出幻灯片)
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教学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句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几个词。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
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朗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3、文章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三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下阕。
5、男女合作读下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时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六、拓展升华
谈谈学习《沁园春·雪》后的收获或启发。(可以是写作方法、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概等方面来谈)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感悟诗词情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布置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词作品,并将其写景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写品析
文章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至少5 首),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阙:描绘北国雪景(总写—分写)
实景: 望(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虚景:看
(想象)抒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下阕:评估颂今,抒个人抱负
“惜”(肯定、批评、自信)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达成本课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诗歌作品。
2、着重通过多次诵读和分析重点诗句,体会诗词磅礴大气的气势,领悟诗人豪迈旷达的胸怀。
3、以读(听读—自读—分组读—悟读--演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练习,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第四篇:继续教育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瓮舍教学点:赵毅
2011年4月
教学内容:认识年、月、日
教材P17——1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一张大的2005年的年历卡。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2005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小组内议一议。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月)一年12个月 小月30天:4、6、9、11(月)28或29天:2月
三年级下数学:认识年、月、日说课材料
瓮舍教学点:赵毅
2011年4月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篇:中小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继续教育学习反思
(2013—2014学第二学期暑假)平西坝小学:王奎才
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的健全人格,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和研究型教师,使其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参与,在培训机构和教师主体互动下构建学习终身化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认识不足,没有把教学当作自己最心爱的事情来完成,尤其在“十二五”继续教育中,关于法制的渗透,很多的教师还没有找到其中的切入点、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平西坝小学:王奎才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