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第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卢玲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对!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分句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 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声。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 山

雨景

雨 珠 风

晴天

楼 天

第二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通过预习你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不同呢?)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苏轼写的——揭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个诗题很长,谁来读?指名读。(预设:我发现你读得很有节奏,你是怎么读的,你为什么这么读?)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A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值什么季节? B地点:“望湖搂”在那里?

C“醉书”:喝酒有了醉意之后写的。书原来是词性?在这里呢?这是古文里经常出现的名作动词文学方式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当时他一共写了五首,这首诗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想读他的这首醉书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好

1、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点诗的韵味就更好了

2、指名再读(关注节奏韵味)预设:你来试试,注意停顿。——齐读。我们发现每行的最后一个字押“an”韵

三、再读古诗,释词解句

1、古诗不仅要能读好,而且还要能读懂,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那些字词的意思?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集体反馈

A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滚 B遮:遮盖、掩盖 C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D卷地而来的大风

F白雨:雨很大,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G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把它们放到古诗中,连起来说说你知道了哪句话的意思? 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 齐读古诗

四、品词品句,感受雨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夏天西湖的这场雨,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你觉得这场雨怎么样?

自己再读读诗,从哪里感受出来的? 学生自学自悟 大:黑云翻墨 指名说,预设:

①打翻的墨汁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 联系一下生活,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说说看?

②你用的是 “如墨”作者用的是“翻”,你觉得那个好?为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小结:瞧,我们刚才利用生活经验读懂了这句诗,真了不起!出示图片指名读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白雨跳珠

这样的雨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白”雨珠大,“跳”反弹力量大,“乱”肆意的,活泼可爱的

看着这样的雨打在苏轼坐在船上,你看到了—— 这样的雨泼在了西湖的湖面上—— 这样的雨打在了长长的苏堤上—— 你还看到雨打在了—— 这个时候的天空你还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天地之间只留下一片雨声

一个白雨跳珠给了我们如此多的遐想,送到诗里去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请你来读,指名读,男生读 读着读着,你还发现雨什么特点? 快:前:未遮山 读句子 指读

这个时候你想说的是什么?(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指名读 多种方式读

方法小结:刚才我们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画面,读出雨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接下去学习指名读第三行

忽吹散 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这句话只写了风吗?你看到了风的特点,那么此时的云,雨呢?(雨消云散)方法提示:作者实写了风,暗写了云和雨

前三行诗连起来让我们想到了一个词?(疾风骤雨)

水如天 大雨之后,此时作者站在望湖楼上,会看到什么?深呼吸,会觉得?读句子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指名说(来去匆匆的骤雨),诗人苏轼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相机板书:雨前,雨中,雨后),读出雨的变化画面,齐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走进经典

1、出示诗人简介。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为杭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造福一方。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也留下了千古名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为人豁达,多次遭受贬谪,却都能从大自然中得以解脱和看穿,如游览庐山吟诵《题西林壁》。人们敬仰他的才情,折服于他不泯的诗情,江泽民到南开大学视察时,也曾吟诵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再一次轻轻捧起语文书,走进六月二十七日——师引读.此时的“醉”还仅仅是喝醉酒吗?——(把话说完整)

2、拓展《有美堂暴雨》学习方法迁移。这场雨又是怎样的?

3.挑战一下。默写,师生共同校对、订正。全对的举手。(没举手的:你哪儿错了?)相机指导生字

教后反思: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课的教学教者尝试通过文本细读,抓关键词,品味,想象,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谈:

1.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但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与低中年段的区别就是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2.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3.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教学中致力于联系生活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4.拓展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诵读,加深了对诗人的了解,走进诗人内心,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写诗的内心世界。

最后在课堂的尾声之处设置默写环节,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当堂检测,以巩固所学。

第三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赞美西湖。请看——(课件出示四首古诗)抽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描写西湖的诗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简介作者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说一说。

(2)出示课件,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抽生再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事情:醉书。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课题入手,初步了解本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这也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听教师朗读,说说你从诗中初步了解到了什么。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指名读诗句。

(2)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A、出示“黑云翻墨”图片,指名说“黑云翻墨”的意思。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黑云压城 重云如盖 黑云压顶 乌云密布 彤云密布 阴云密布

浓云密布 乌云滚滚 乌云翻滚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B、出示“白雨跳珠”图片,指名说“白雨跳珠”的意思。

白雨跳珠:形容白花花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倾盆大雨 滂沱大雨 瓢泼大雨 大雨如注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骤雨 暴风疾雨 风雨交加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了解词语意思。)

(3)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指名说,再出示诗意读一读: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从远处涌来,还没完全把山遮挡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倾泻而下,在船上蹦蹦跳跳。

(4)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把什么比作什么?对偶,黑云翻墨对——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还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生举例说说。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哪些诗句用了对偶的手法。)

(5)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吗?(急、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指名读诗句。

B、当人们还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是什么让乌云暴雨一下子就不见了的?(卷地风)

卷地风怎么理解?(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

C、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把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这雨有什么特点?(去得快)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出示图片,抽生描绘画面。

这样美的画面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形容?(水如天)水如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D、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出示:忽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暴雨。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其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了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西湖很美)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题目中“醉”字下面加三角符号)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苏轼还写了哪些关于西湖的诗,从而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美丽,让诗人不禁沉醉其中,突出了重点——对“醉”字的理解,“醉”不仅仅是指诗人喝醉了酒。)

3、出示古诗,齐读。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西湖的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来去匆匆

板书: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来去匆匆

雨后 水如天

2、古人还写了许多和“雨”相关的诗句,这些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诗句,读一读,说说雨的特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油一般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雨的特点。)

3、出示本首诗

除了写雨,还写了——云、风、山、船......这些都是景物,但是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还在写他的心情)

师;苏轼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年,苏轼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他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在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

当他遭小人诬告被贬时,心情就像——(黑云翻墨),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一样的心情?抽生说。

诗人的心情是一直这样吗?(不是)最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开阔、豁达、豪放)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最终“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由景及情,情景结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播放本诗歌曲,学一学,唱一唱,体会诗人的豁达豪放。

5、再次诵读古诗。

六、小练笔

1、展开想象,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

2、评议。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来去匆匆

雨后 水如天

(开阔、豁达、豪放)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第四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

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

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

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白雨跳珠大风忽吹散去得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⑴指名读,齐读;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出示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3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⑵出示后两

4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5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前黑云翻墨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请你读读整句话——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一场大雨就要来到。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对!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分句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声。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平静开阔豁达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山

雨景

雨珠风

晴天

楼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赞美西湖。请看——(课件出示四首古诗)抽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描写西湖的诗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简介作者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说一说。

(2)出示课件,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抽生再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事情:醉书。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课题入手,初步了解本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这也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听教师朗读,说说你从诗中初步了解到了什么。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指名读诗句。

(2)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A、出示“黑云翻墨”图片,指名说“黑云翻墨”的意思。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黑云压城重云如盖黑云压顶乌云密布彤云密布阴云密布

浓云密布乌云滚滚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

B、出示“白雨跳珠”图片,指名说“白雨跳珠”的意思。

白雨跳珠:形容白花花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狂风骤雨暴风疾雨风雨交加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了解词语意思。)

(3)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指名说,再出示诗意读一读: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从远处涌来,还没完全把山遮挡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倾泻而下,在船上蹦蹦跳跳。

(4)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把什么比作什么?对偶,黑云翻墨对——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还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生举例说说。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哪些诗句用了对偶的手法。)

(5)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吗?(急、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指名读诗句。

B、当人们还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是什么让乌云暴雨一下子就不见了的?(卷地风)

卷地风怎么理解?(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

C、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把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这雨有什么特点?(去得快)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出示图片,抽生描绘画面。

这样美的画面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形容?(水如天)水如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D、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出示:忽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暴雨。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其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了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西湖很美)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题目中“醉”字下面加三角符号)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苏轼还写了哪些关于西湖的诗,从而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美丽,让诗人不禁沉醉其中,突出了重点——对“醉”字的理解,“醉”不仅仅是指诗人喝醉了酒。)

3、出示古诗,齐读。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西湖的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来去匆匆

板书: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2、古人还写了许多和“雨”相关的诗句,这些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诗句,读一读,说说雨的特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油一般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雨的特点。)

3、出示本首诗

除了写雨,还写了——云、风、山、船......这些都是景物,但是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还在写他的心情)

师;苏轼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年,苏轼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他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在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

当他遭小人诬告被贬时,心情就像——(黑云翻墨),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一样的心情?抽生说。

诗人的心情是一直这样吗?(不是)最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开阔、豁达、豪放)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最终“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由景及情,情景结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播放本诗歌曲,学一学,唱一唱,体会诗人的豁达豪放。

5、再次诵读古诗。

六、小练笔

1、展开想象,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

2、评议。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开阔、豁达、豪放)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第五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评读。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出示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 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 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6

下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执教人:石操小学教师郑才荣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苏轼来到望湖楼上欣赏风景,希望在这里能消除一点忧虑。远方的三峦犹如亲兄弟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淡淡的白云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小学部:李正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8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5篇材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