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检查小结

时间:2019-05-12 22: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科学教案检查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科学教案检查小结》。

第一篇:五年级科学教案检查小结

科学常规检查小结

教案:

优点:备课的过程详细,结构完整,教师都对教案进行了二次修改,并且有反思。教学过程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

缺点:林老师的教案排版有些凌乱。板书设计还要加强。陈老师的教学反思过于简单。

贾老师的教案书写规范,备课认真。刘老师的字非常的漂亮,但是板书设计还是欠缺。教研手册:

贾老师的教研手册听课比较多,并且都对每节课进行了评课。刘老师的自培计划些的非常的好。陈老师的专著学习的心得体会非常好。林老师的听课比较多,写的也非常好。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太阳和影子(00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明白阳光,自己和影子的关系。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连续观察,并运用多种方法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能突现学生对影子认识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知道完整的科学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我定位为:让学生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明白阳光,自己和影子的关系,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难点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建构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

三、教法分析: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硬性讲授给学生。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意义建构而获得。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景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探究,开启自己的思维来建构学习科学的框架,建立科学的知识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画影子,引出问题

1、人在太阳下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影子画下来。

2、让学生将自己对影子的想法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让针对自己的想法谈谈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

二、探究影子形成的原因

1、在学校院墙旁边,学生跑步,玩“找影子的游戏”。

2、学生交流出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将现象进行记录。

4、“画影子”的活动,画出同学在阳光下的影子轮廓。

5、教师引导学生将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6、学生根据实验过程重新画影子。

三、认识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1、带领学生在这一天的几个时间段里在同一个位置画影子。

2、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找出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学生学习评价

1、学生判断对错。

2、画出下列物体的影子。

3、对学生认识影子的情况进行评估。

2.太阳钟(002)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3.昼夜交替(003)预习目标

1.认识昼夜变化的成因

2.能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3.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归纳本节课的预习目标,由学生说出,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认识。

一、预习提纲

1.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天,那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题:

每天都有白天和黑夜,这种现象与()有关。

被太阳光照射的地方为(),不能被太阳光照射的地方为()。

到底是()原因引起地球上昼夜变化的。

2.1)太阳每天是东升西落,画出太阳在空中的移动路线。

2)把画好的路线图展示出来。

3)讲评 题: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朝()方向转动。实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形成。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要求:用不同的方式做实验。(例如:地球动,手电筒不动;手电筒动,地球仪不动;两个都动)

实验注意:手电筒照射的距离。还要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固定点。

互相讨论你是怎样做的实验,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做好记录)题:

地球仪向那个方向转动? 知道了地球仪的转动方向,那我们做一个游戏:一个人从你的左边出现,又在你的右边消失,又在你的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3.白天为昼,黑天为夜,昼夜的交界线在什么地方?

某地从黑暗中转向明亮处,该地为(),反之从明亮处到黑暗处为()。题:

当地球仪转动时,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或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或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或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或地区处于黄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当()是白天时,()是黑夜,()是清晨,()是黄昏。

4.地球自转用时为23时56分4秒为一周,是一个恒星日,大约是一天。

5.人们为计算不同国家当地的时间,把地球按纬度共分24个时区,从东经7.5度开始每15度为一个时区,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早一个小时,相邻的两个时区西边七点时,东边是8点。东边的那个时区正好比西边的时区晚一天。中国北京我东八区。

6.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中国与美国相差-16小时;与德国相差-7;与澳大利亚相差2小时)

7.昼夜交替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如果不是,那对于地球的运动,前人都有哪些说法?(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二、巩固练习

1.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2.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呢?()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4、看 月 亮(004)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

意识到如实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

教师——记录纸、月相盒、多媒体课件

分组——记录纸、制作月相盒的材料(鞋盒、细线、乒乓球、小电筒)、月相日记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

3、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不同的日子里月亮会显出不同的形状。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提示:(1)多准备一些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在纸上画出一个虚线的圆。

(2)学生分组活动,尽可能画出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月相,越多越好。

2、小组汇报

3、让学生给画出的月相排序。

(提示按时间先后排,会是怎样的排法呢?)学生讨论后,演示汇报。(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指导学生制作月相盒。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活动二:连续观察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坚持每天晚上给月亮记日记。提示:(1)讨论要记哪些内容?怎样记录?(画图)

(2)内容除了画出月相外,还应该包括观察日期(尤其是农历日期)、时间、天气状况。(3)记录在书后P65-66页上

(4)强调要有足够的耐心,是一项长期作业。记录完以后再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此处要等后面记录结果出来后再继续完成!)板书设计

4、看 月 亮

学生板书月相的排列顺序(两种情况)

(通过以后的观察以后再确定哪一种是对的以及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005)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2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6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给予表扬与鼓励。(3)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5)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

2、夜对人的影响

(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24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

(3)看图:你认识他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变化。(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

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调查。(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行。)

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菊花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预测。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

三、拓展作业

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常见的进行改变光照状况的实验,并做好记录。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光的行进(00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源。

(2)探究光在空气中是直线行进的。

(3)认识小孔成像,通过做小孔成像实验感受光学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 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3.关键:

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对比实验。⑵教师给以语言或图片提示。

三、教学准备

不锈钢卷尺(或大的钢球)、暗盒、带孔的卡片、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细直铁丝、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手持照明灯(或大手电筒)、铁架台、蜡烛、高锰酸钾颗粒、水、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要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时间 共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㈠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出示点燃的蜡烛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烛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不锈钢卷尺)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2.学生讲述见解:蜡烛本身发光。钢珠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不锈钢卷尺放进暗盒里,请两个学生观察,确认不锈钢卷尺不是自己发光的。4.教师讲述:像点燃的蜡烛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不锈钢卷尺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5.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 10.学生猜测。

㈡ 设计方法,搜集证据

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科学方法寻找证据。(之后教师出示三种方法:一是从生活中找出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二是使用观察的方法,三是对比实验验证。)

2.照镜子 教学目标: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

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07)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出示镜子):这是什么?你用它做过游戏吗?怎么做的?

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

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2、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

3、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 现多?

4、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5、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6、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三、动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1、教师出示万花筒和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

2、教师介绍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

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第二课时(008)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堂课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生活中你还见过比较特别的镜子吗?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玩凹面镜和凸面镜

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2、小组活动: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 上。

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 玩凹面镜 玩凸面镜

我们发现了: 我们发现了: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4、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

三、找出身边能照出影像的物体

1、提问:生活中除了镜子外还有哪些物体能照出物体的影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 特点呢?

2、教师出示一些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图像。

四、本课小结(略)

3.研究透视(009)教学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教学过程:

一、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

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四、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五、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

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4.七色光(010)教学目标:

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

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

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教学过程:

一、制造彩虹,激趣导入

1.出示图像资料:夏天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条七色的彩虹。

2.谈话:请学生谈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几种颜色组成?

3.讨论:你们想不想自己制造彩虹?

4.带领孩子们制造彩虹。

二、分解阳光,研究色散的原理

1.讨论: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彩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2.讲述关于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

3.组内交换意见并动手实验:

△利用三棱镜

△利用平面镜和水

△利用光盘

4.提问:刚才研究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呀?如果有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三、混合色光,研究逆色散原理

1.出示图像资料:牛顿把七色光合成白光

2.讨论:怎样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3.游戏:玩七色陀螺

4.解释现象。

5.提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四、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一)色彩的形成

(出示录像资料:缤纷绚丽的自然界)1.谈话: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组内讨论并请他们上来交流。

3.教师演示:为什么该物体呈现红色?把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孩子们将看到当七色光投到红纸上,光谱中只剩下了红光,而其他色光不见了。

4.学生实验:绿色物体、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

5.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二)“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

1.玩“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

2.玩戴各色太阳镜游戏。

3.学生解释原理。

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末端分别贴有红、绿、蓝三色玻璃纸的长纸筒。

2.教师演示:实验时先混合其中两种色光,然后再把三种色光混合起来。

3.讲述:红、绿、蓝就是光的三原色。

4.课后延伸:继续探究光的三原色和色彩的三原色是不是一回事。

第三单元 电和磁

1.简单电路(011)教学目标: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学会制作简易开关,接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制作简单的红绿灯。

4、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连接电路,知道一个连通的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难点:将连通的电路转化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组装电路。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1、课件演示“宜园”夜景

让学生说说宜园的灯美不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谈话:你知道这些美丽的彩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呢?如果给你小电珠,你会接亮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简单电路”,老师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能懂得这么多的彩灯是怎么接亮的,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认识简单电路

(1)了解简单电路的构成。提问:

你知道接亮小电珠需要哪些材料?

一个简单电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组成,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这些材料。课件逐一演示介绍电池、导线和小电珠。

电池:是给小电珠供电的,它有正极(+)和负极(-)两端。

导线:它外表有一层橡胶外皮,中间是铜芯,使用时要把外面的橡胶剥去,它靠中间的铜芯传送电池的电。

小电珠:从外表看不到它里面的构造,如果把它剖开会看到里面的灯丝连接着上、下两个接触点。如果有电流过灯丝,小电珠就发亮了。

有了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来做一项实践活动,请看实验要求。(2)实践活动

(一)①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每人用1节电池,1个小电珠和几根导线,把小电珠接亮。②学生实验活动。③填写实验报告

(一)④全班交流。

请接亮小电珠的同学说说是怎么连接的。让学生到黑板上用图片摆一摆,再连一连。

⑤归纳方法 课件出示连接方法:连接小电珠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小电珠才会发亮。

2、认识其他电器、电路连接方法:(1)教师演示 除了小电珠外,我们家里还有许多用电器,例如:小喇叭、小电机等,他们是怎样连接的呢!教师出示生日卡片,并让生日卡片中的喇叭发出声音,简单介绍卡片中喇叭的电路连接(投影)

(2)实践活动

(二)①课件演示实验要求:

在刚才接亮小电珠的电路中,如果换掉小电珠,给你一个小电机,你会把它接到电路中,使小电机转动吗?(请同桌2人合作完成)②学生实践活动。③汇报活动结果。说说你是怎样连接的?

它的连接和小电珠的连接电路相同吗?

④课件出示小结:其它用电器的电路连接和小电珠是一样。

3、认识开关的作用

(1)提问:你有办法让小电机停下来吗?

当学生提出,把导线断开,用开关等方法后,老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出示小电扇,如果把小电机做成小电风扇,用时让它转,不用时让它停,用什么方法最方便?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开关呢?先把导线断开,让小电机停下来。下面老师介绍制作简易开关的方法,认真看清制作过程,待会我们要学着做哦!(2)制作简单开关

①课件演示制作开关过程。②实践活动

(三)课件演示实验要求:

用一块木板,两枚图钉,两根导线,两人合作做一个开关。③学生制作。

(3)实践活动

(四)①课件演示实验要求:

a、把制作的开关接入电路中,并控制小电机的转与停。b、把小电机换成小电珠,并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c、完成实验报告

(二)②学生实验。

③请你说开关有什么作用?

小结:开关能方便地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

三、回顾总结,巩固新知

四、拓展新知,课件延伸

1、老师展示自制简单红绿灯。

这是老师自制的简单红绿灯,并能用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和灭。

2、布置课后制作。

所需用材料和制作方法请大家看书32页,请同学们课后准备材料,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红绿灯或其他电控小玩具,比一比谁制作的好!

五、板书设计:(略)

2.导体和绝缘体(012)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问题进行预测,交流验证做法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导电吗? 2.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

3.讲述: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导电?

4.学生分组交流。

5.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

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

1.讲述: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同时要设计一张实验记录单,记录你们的验证过程。记录单的形式不限,但记录单上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出:你们组设计的“物体导电检测器”的电路图、对物体能否导电的预测、检验结果、最终结论等。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3.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

5.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

三、交流验证结果

1.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汇报内容:①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②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

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5.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

6.讲述:①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②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四、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安全使用

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 2.学生观察与辨认: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3.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对学生树立安全使用电器的观念很重要。)

五、课后延伸活动

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提示:使用简单材料,不要用220v市电进行实验)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013)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做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检测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 上课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信心和能力想办法去解决。

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

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3.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

4.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5.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

6.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7.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

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

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2.学生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

3.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4.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4.研究磁铁(014)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2.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

3.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2)学生汇报:环形磁铁

(3)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

(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2)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

(3)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想)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小组内交流)(4)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5)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6)教师出示: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7)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学生思考、议论)

(8)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9)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10)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11)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4.探究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3)学生小组内交流。

(4)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5)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6)汇报交流。

三、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谈体会和收获)

5.电磁铁(015)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 ●知道电磁铁的两极是可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师准备: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指南针、电视资料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制作电磁铁

(出示一包大头针与牙签的混合物)

1.教师提问:怎样快速的分开它们?学生可能提出用磁铁把大头针吸上来。2.教师给予肯定后,说:我还有一种办法。演示(像魔术师一样):先用铁钉去吸,不行;再用导线去吸,也不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又去吸,还是不行;最后,把电池接通到导线的两端,终于吸上了大头针。教师介绍这个装置叫电磁铁。3.学生尝试制作并验证电磁铁吸铁。

4.教师提示:如果切断电流,会怎样?学生猜想并验证。5.小结:永久磁铁与电磁铁的异同。

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教师统计各小组吸上大头针的数量后,提问:为什么各组吸上的大头针数有多有少?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做出假设。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你们认为与什么因素有关?该怎样做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得出结论。

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电磁铁有吗?(学生做出假设)2.怎样判断呢?(学生会想到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3.学生实验判断、汇报结果。

4.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组钉尖是南极,有的组钉尖是北极?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5.学生互相观察,找出原因。教师可以让各组重新验证一下。

四、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学生根据经验谈。2.播放电视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3.谈话: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 4.学生畅所欲言。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和心跳(016)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2.肺和呼吸(017)教学目标: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3、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4、知道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5、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测量研究,关于呼吸和心跳,你知道了些什么?

2、讲述: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读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

二、研究人体的呼吸现象

1.谈话: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一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同工作。

2.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1)自我感觉一下,你呼吸的过程中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

(2)学生交流。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器官,认一认。

(4)汇报并小结: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5)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感知并体会各个器官所在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

3.谈话:关于呼吸,我们想研究的问题一定有很多。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1)分小组讨论,在纸上写下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2)交流,出示探究问题:

①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②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③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3)布置任务:我们分小组来对不同的问题展开研究。

介绍教室里准备的相关模型和实验用品,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器材和用品。

4.小组活动。各个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探究问题,选用不同的模型和实验用品,设计实验并搜集相关实验数据。保证每个问题都有两个小组在开展研究。

5.探究“我们呼出和吸进的空气有何不同”的小组活动。

(1)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吗?

(2)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证吸进的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

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并把假设记录下来。

(3)师生共同设计实验。

(4)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和用品?合理选用材料开展实验。

(5)实验活动: 选用一杯清石灰水,先用打气筒注入空气,观察实验现象;

再用塑料管用嘴向水内吹气,观察现象有什么变化。

(6)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并作好实验记录。

(7)大组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并小结:实验现象告诉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是不同的,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8)教师讲解: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就会产生白色的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石灰水变浑浊了就是这个原因。

(9)阅读:我们呼吸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10)谈话:我们呼出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里面还是有一小部分氧气的。你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

6.探究“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的小组活动。

(1)具体活动过程与上面的研究活动相似,这个研究活动更加突出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查和了解,然后借助合适的模型让学生模拟呼吸的过程,从而弄明白“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2)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学生都认为空气是因为肺部像气球一样张开了空气就进入里面。空气是如何进入身体内部的?空气进入身体内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通过操作呼吸模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胸部肌肉的运动使胸腔内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在胸部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空气就很自然地被压进肺部了。

(3)另外,在操作过呼吸模型以后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去体会呼吸的两种不同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体会在这些过程中身体内部各器官的相互协调和作用。

7.探究“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的小组活动。(略)这一小组的汇报活动放到下一节研究循环问题的过程中,以指导学生把人的呼吸与循环很好地结合起来看待与分析。

三、总结深化

1.谈话: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哪些认识与你原来的观点是不同的?

2.阅读教材P52(上)介绍“人的呼吸”的一段话。

3.心脏和血液循环(018)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我们的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的。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吗?

2.安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

3.借助于听诊器听一听自己有力的心跳。

二、寻找身体各个部位的脉搏

1.出示人体挂图:“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2.找一找:我们可以在哪些部位感受到“脉”的搏动?

交流后让学生自己感受颈动脉、股动脉、手腕动脉等处脉的搏动。

3.提问:通过上节课的测量,我们知道脉搏的跳动和心脏的跳动是同步的。为什 么脉和心脏会同时搏动?

4.实验: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

5.小结: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三、研究人的血液循环

1.谈话: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2.分组解剖猪的心脏,了解心脏内部的结构。

3.借助电化教育手段展示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

4.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5.小结。

四、巩固深化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自我检测:在图中填写出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名称。(P80)

3.讨论:运动时,为什么呼吸和心脏的跳动会同时加快呢?

(1)学生交流。

(2)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记录本”上。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19)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3)学生汇报。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 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 认为还应该怎样做?(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实验。(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

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 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020)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

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 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 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 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 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3)成果展示。(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

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 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2.建立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21)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

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 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 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 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 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 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 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 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

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 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 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022)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 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第一课《细胞》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2.洋葱、镊子。

3.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如果只有一台显微镜,可以让各组代表进行观察,其他同学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之后再轮流观察。撕洋葱表皮、装切片、调焦等需当堂操作,以使学生感到更真实。如果有多台显微镜可以分组观察,留一台显微镜当堂装片、调焦,其余几台在课前放好洋葱表皮切片并调好,以节约教学时间。)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讲解: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茫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讲述: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出示显微镜或图。)

2、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讲解、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略,详见参考资料。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边讲边演示;没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图讲。通过讲解,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显微镜的用法。)分组观察。

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讲解: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讲解: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背面,这是叶脉。观察:

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3)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观察: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4)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观察: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2.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3)观察:

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3.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或问: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2)讲解: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2.提问:(l)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2)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讲述:

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细胞的资料。板书设计:

细胞 构成 生物体

(生长 繁殖 变化)决定 细胞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细胞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会绘制细胞图,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

第二课《我从哪里来》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资料、访问医生或专家,尤其是询问自己的妈妈。为此,教师给每个学生的妈妈写了一封信,用诚恳的语言要求妈妈给孩子讲一讲自己怀孕和生育时的辛苦和痛苦,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后自己做一个沙袋,作为上课时体验活动的道具。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解决问题

师:上一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积极查找资料,询问专家或老师,尤其要询问自己的妈妈,你们做到了吗? 生:做到了!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生命的来源”问题交流一下资料好吗? 生:好!

师: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就“生命的来源”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问题。(课件投视图片)

师: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

生:老师,我想交流一下“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怎样活动?是否会吵闹?”这个问题。胎儿是用四肢的伸缩来活动的,胎儿睡醒了或者是受到什么刺激了会伸胳膊登腿,妈妈的肚子会鼓出一个疙瘩,我认为胎儿只会活动,而不会吵闹。生:我想解决一下“胎儿„吃‟什么长大”这个问题,我认为胎儿是不用嘴吃东西的,他是通过胎盘从妈妈的身体里吸收营养,这是我从妈妈那儿知道的,我妈妈是妇产科的护士,我还见过胎盘呢!师:太好了!

生:我还见过小孩出生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师:你赶快讲!

生:小胎儿一般是头朝下,双手报膝,头先生出来,然后身体再生出来,这样的胎儿属于胎位正,能够正常生。也有脚朝下的,还有身体是横着的,这样的胎儿不正常,要剖腹产。刚生下来的小孩脸上有褶皱,像老头的脸。师:你说的太精彩了,同学们,这位同学多么善于观察,多么善于表达,如果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亲自去看,你一定要看,自己去看要比我们在书上看到更直观,更真实!

生:我对“胎儿最初是怎样形成的?怎样生长的?”这个问题感兴趣,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再慢慢地长大,长成胚胎,胚胎再发育成胎儿,然后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逐渐长大,最后出生,我还有胎儿各个时期生长的图片呢。

师:赶快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从精子和卵子受精开始到胎儿出生各个时期的图片)

师: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图片。继续解决你喜欢的问题。生:我想回答“胎儿是否会呼吸?会不会憋坏了?”这个问题,胎儿应该不会呼吸吧。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里面有羊水,如果他用鼻子呼吸,可能会呛水,即使呼吸也可能是通过脐带来呼吸的。师:你非常善于分析问题。

生:我想回答“试管婴儿、双胞胎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从书上看到试管婴儿其实不是在试管里长大,而是科学家取出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放在试管中使它们受精,然后再将受精卵放入妈妈的子宫里,让小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长大。

生:我从资料上得知,双胞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卵双胞胎,就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两个受精卵,这样的双胞胎长的非常相象,我们班就有这样的双胞胎,另外一种就是由两个卵子形成的受精卵,这样的双胞胎长的一点也不一样。双胞胎和正常的胎儿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受精卵的个数不同。师:你能总结出它们的不同之处,非常了不起!

生:我想回答“胎儿为什么一出生就哭?”,如果胎儿一出生就听到他嘹亮的哭声,说明他很健康,这也是他的本能。

师:同时,由于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依靠吸收妈妈的营养,一旦出生首先就要用肺呼吸,这一声啼哭也是他第一次用鼻子呼吸。

生:我妈妈说胎儿是能听到妈妈的声音的,如果妈妈的声音很大的话,还会把睡着的胎儿惊醒呢!我还对染色体特别感兴趣,我想给大家看一下染色体的图片。

师:大家欢迎!染色体能决定什么?

生:能决定胎儿的性别,如果是XY染色体,说明是男孩,XX说明是女孩。生:我来回答“连体婴儿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据北大医院妇产科刘朝晖博士介绍,连体婴儿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妊娠现象,它是由单独的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连体婴儿的种类虽然千差万别,但医生通常将他们分为颅部、胸腹、臀部、坐骨、脐部、双头等6种连体双胞胎情况。与正常的单卵双胞胎妊娠过程不同的是,受精卵在最初两星期内没能完全分离,局部分离的受精卵继续成熟,结果便形成了连体的胎儿”。拒介绍,连体婴儿可能是孕妇乱吃药或者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师:同学们找到的资料真丰富,老师都佩服你们查阅资料的能力,查阅资料是老师有意识培养的你们的一种能力,你们会查阅资料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播放视频资料:人类的生殖)

二、梳理知识,感悟加深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原来生命就是这样来的呀!(播放示意图)爸爸的精子 妈妈的卵子 受精卵 受精卵分裂 胎儿 出生 胚胎

师: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通过分裂不断长大,形成胚胎,胚胎在第十周时被叫做胎儿,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逐渐长大、成熟,胎儿生长9—10个月后,分娩出生。

三、亲身体验,感受亲情

1、交流自己妈妈怀孕时的辛苦

师: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前都会躺在温暖的怀抱里,但是在十月怀胎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妈妈是非常辛苦的也是非常痛苦的,你们跟你们的妈妈交谈了吗? 生:交谈了。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

生:我的妈妈在怀孕时经常感到恶心,不能闻油腻的味道,更不能吃油腻的东西。

生:我妈妈当时走路非常小心,上下楼梯更是小心翼翼,尤其是快生我的时候,下楼梯都看不见台阶,只能扶着栏杆用脚试着下。生:我妈妈快生我时鞋带都没法系,脚也没法洗,只能让我爸爸代替。师:看来妈妈孕育你不容易,爸爸也付出了许多。

生:妈妈说快生我时怎么躺都不舒服,每天睡觉简直是受罪,但是一想到即将出生的我,再大的痛苦她都能忍受。师:多好的妈妈呀!

生:妈妈在生我的时候感觉肚子非常疼痛,疼得满头大汗,感觉都快要死了。生:我妈妈生我的时候疼得一天两夜都没吃东西,最后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生下我都不愿意看我了。但最后还是非常爱我、疼我。

2、做体验活动

师:多伟大的妈妈呀,难道你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感觉吗?请大家拿出你的道具(沙袋或者是书包),到前面来做一下体验活动,可以做一些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弯腰拾东西,系鞋带,上下楼梯,躺下等,注意,要保护好你肚子里的小宝宝吆。

(教师准备了垫子和跳板,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走比较难走的路和躺下时的感受。)

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帮助学生做体验动作。

3、学生谈体验后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怀孕的妈妈,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生:我刚才躺了一下,平躺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侧身躺累得骨头疼,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先侧身,才能慢慢地起来。

生:刚才我躺下的时候我感觉动作已经很慢了,可是老师说动作还是太快了,小宝宝会不舒服的,我想我妈妈当时肯定时时刻刻都会小心。

生:我刚才做了一下系鞋带的动作,真是没办法系,因为“肚子”太大了,根本没法弯腰。

生:我刚才在做上下楼梯的动作的时候想了一下我发烧时的恶心、呕吐的感觉,真难受,妈妈怀孕真不容易呀!

生:我认为刚才我们只是体验了妈妈怀孕时很少的一些动作,而且时间又那么短,妈妈怀孕时间那么长,她每天都要忍受痛苦,真是太不容易了。师:妈妈这么不容易,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为了生育我,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谢谢你妈妈!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真勇敢,你真伟大,我今后一定会更加孝敬您!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今后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长大报答您。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如果你回家后把这些话说给妈妈听,妈妈一定会十分感动的。我们每个人的妈妈都是一个勇敢的妈妈,了不起的妈妈,她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在我们出生之后仍然辛勤地养育着我们,给了我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让我们满怀深情,高声演唱一首献给妈妈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播放Flash《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4、联系生活,回味体验

师:同学们都记得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吧? 生:记得。

师:你们怎样过生日?

生:爸爸妈妈给我买一个大蛋糕,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蛋糕。生:在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吃肯得鸡,麦当劳。生:爸爸妈妈还会带我到高级饭店去吃一顿呢!

师: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就在几年前的这一天,你的妈妈正在忍受着无比的痛苦,请记住你的生日,更要记住你的生日,更是你妈妈的受难日!第三课《人的一生》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长高了。

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 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

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

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私涣鳎啾硐肿约骸� 生:不吸毒、不参加** 生:不和坏人交朋友

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

4、自由活动

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沙さ闹堵穑壳胪强挂桓觥霸げ�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4《我像谁》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重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

3、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请学生口头描述班级内同学的肖像特征,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学生站队放学的情景,紧接着出现本班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指出: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多媒体出示课本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

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

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巩固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并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你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吗?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下节课我们将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课后反思

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遗传和变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们渴望探究更多的秘密,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又可以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5《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教材简析

生物繁殖的新技术打破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一门前瞻性极强的科学高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潜力。尽早的让学生接触此类新技术,能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喜爱科学。同时,也要通过讨论要学生了解到,任何新的科学技术都可能是一柄“双刃剑”,只有很好的控制,才能真正的为生活服务。课型: 科学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生体验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而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难点

意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从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准备

课前多方面搜集了解各种关于生物繁殖的新技术内容的课外书刊、报纸、,积极利用音响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的图片、文字资料、《西游记》片段相关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拔猴毛变出多个孙悟空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拔猴毛变出多个孙悟空的片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学习活动内容。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关于对克隆技术资料,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信息。

教师引导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出示一些自己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的克隆技术的一些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加以合理引导,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把握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正确态度。

教师简单小结,指出克隆人是违背人类**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的人也只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它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教师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营造充分自主研讨、交流的空间,进一步使学生对“克隆”技术形成较全面的认识。通过使学生了解袁隆平的科学人物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心。

学生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由小组记录的学生进行综合整理。

学生结合交流资料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小组学习活动。学生进行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关于对克隆技术资料,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信息。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

学生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学习教师出示的关于我国的克隆技术的一些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结合交流资料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小组学习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讨论把握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正确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克隆人是违背人类**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的人也只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它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学生交流讨论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学习交流下发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对“克隆”技术进一步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学习袁隆平的科学人物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心。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意义和培育过程以及“多利”的死亡带给科学家的反思,目的在于告知学生动物克隆的一般培育过程,同时使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现状有个大概的认识。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体的**官,意在启发学生认识克隆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告诉学生克隆人的可能性,这就为后面的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争论焦点。

告诉学生我国也已掌握了克隆这一生物繁殖新技术,具体教学时师生可对此进一步作详细的补充介绍,并随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介绍植物克隆技术,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克隆”技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对国内外的影响,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杂交也是植物繁殖新技术的一种,还要求学生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位在世界植物繁殖新技术研究领域具有崇高声誉和巨大影响的科学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师指导学生对课堂上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处理,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想象,自由畅想,大胆猜测预言。引导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延伸课后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堂上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处理,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想象,自由畅想,大胆猜测预言。激发学习兴趣,设计主题活动,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6《火山》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大自然赐予了人类累累的果实,丰富的矿产,壮美的山色,奔腾的江河。但是,大自然在赐予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火山喷发覆盖了城市,夺去了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火山。(教师板书:火山)

(二)提出问题 师:你们知道火山喷发是什么样的吗? 生:火山喷发时会看到火山口有浓烟。生:火山喷发时会看到岩浆像煮沸了的粥。

师:说得很好,火山喷发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看一下火山喷发的情景。(播放视频资料:火山喷发)师:关于火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生:火山喷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生:火山喷发可以避免吗?

(三)研究火山的成因

师:我们首先研究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我们小组想通过查资料来解决。生:我们小组想通过实验来研究。生:我们想通过查电脑来解决。生:我们可以看课本中的实验方法。

师:这些都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好方法。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准备的资料,找一找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交流得特别热烈,谁能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们组认为火山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有关系,地球的半径由6000多千米。地球表面到地心并不完全是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次。地壳深处温度很高,地壳深处的物质会变成像炼钢炉内的铁水一样的火热浆状物质叫岩浆。岩浆在巨大压力下会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生:我想补充:地壳越往深处压力越大,越往地下,温度越高,每深100米温度升高约3℃,地壳深处温度可达1000℃左右。

生:我知道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物及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会堆积成圆锥形的火山。

师:火山是这样形成的吗?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酒精灯、番茄酱、三脚架、铁盘、火柴、土豆泥、雪碧、啤酒、红水、小玻璃瓶、细线、水槽,热水等。下面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想一想用什么当作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火山喷发的情景?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帮助完善方案。)师:谁能说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

生:我们想用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来研究,用酒精灯加热裹有土豆泥的番茄酱,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我们想在水槽里装满凉水。把线系在小瓶颈上,在小瓶中装上热水,然后往小瓶中加入几滴红水,把小瓶倒放入大容器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我们小组想用啤酒来研究,开启啤酒瓶看看有什么变化?生:我们小组想用雪碧来研究,开启雪碧时观察有哪些变化? 师: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生:不要碰坏玻璃器材。生:开启啤酒瓶时要小心。

师:老师可以帮你开启。下面同学们可以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小组长可以上来领取材料准备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生:我们把小玻璃瓶倒放入水槽时红水自下而上升上去,像岩浆从地壳中自下向上流出来。

生:打开啤酒瓶盖看到瓶内有大量泡沫涌到瓶口。师:为什么?

生:瓶内的气压变小了,里面的气体像岩浆一样冲出瓶口就像火山喷发。师:同学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到火山喷发的现象,到底火山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的解释。

(播放课件:火山的形成动画。配音:地壳越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四)火山喷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师:火山喷发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大自然在创造美景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你们准备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生:可以看课本。生:可以交流资料……

师:下面小组同学合作,赶紧找到问题的答案吧!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研究结果。教师帮助学生交流。)师:哪个小组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生: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火山喷发会在地下形成铁、金刚石等矿藏。

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埋葬了两座城市,至少有2000人遇难。生: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南15公里的石山、永兴两镇境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海口石山火山群以其火山成因的典型性、类型的多样性、形态的优美性、矿泉的珍稀性和火山生态的完整性而成为国家重要的地质遗迹,师小结:火山喷发会摧毁房屋,夺去我们的生命,同时能形成一些矿物,有些火山喷发以后就再也没有喷发过,称为死火山,人们把这些死火山开发成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所以说火山喷发并不是百害无一利。

(五)总结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生:我们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火山是怎样喷发的。生:火山喷发可以形成一些宝贵的矿产资源。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火山的知识,把你们收集的资料办成一份关于火山知识的手抄报。

7《地震》教案 教学材料及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火山,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板书地震)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师: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师播放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 师: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了。生:地震时太危险了,太可怕了。

师: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或了解哪些问题? 生: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想知道在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生:我想知道怎样把地震的破坏降到最低。

生:我想知道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能不能避免? 生:我想知道人类能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乡们你们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生:我认为是地下的岩石发生了问题。

师:发生了什么问题?录像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可能是岩石断了。

师: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我们把毛巾当岩石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生:我们认为岩层石有好多层,应该把毛巾叠成几层,才更好。生:用手握住木棒两端,用力压

师: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汇报探究结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挤压毛巾,毛巾有的地方向上了,有的地方向下了,毛巾不平了,一褶一褶的。

生:我们发现越是用力,毛巾褶皱的越厉害。

生:当我们用力压木棍时,木棍弯曲,越用力,木棍弯曲越厉害。师:再继续用力呢?试试看? 生:木棍断了。

师: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手感觉到有很大的力。生:手感到了木棍的震动,手有麻的感觉。生:还听到了“啪”的一声。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生:是地下的岩石。

师: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一褶一褶的,压力继续增大,岩层就会断裂。生:断裂的时候,会像木棍一样有震动。生:震动来到地面,就是我们说的地震了。

师:分析的对,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阅读资料卡:避震小常识

思考: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正在家中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汇报交流

生:在教室里发生地震,应马上到空旷的操场上去。生:要有序,要避免踩踏。

生:在家中发生地震,应切断电源,天然气源。生:在家中,应躲在高大坚固家具的旁边。

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8《各种各样的矿物》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合理开发、利用矿产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图片或制成的课件、录像;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课件;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课件;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2、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师: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1: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 生2:能源矿产怎样开采? 生3:能源矿产能不能采完?

生4: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2)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①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②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③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④教师播放课件:

井底下的昨天: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

井底下的今天: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词。⑤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①教师播放煤的形成示意图的课件。②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③汇报要求: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的变化。④小结。

⑤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⑥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⑦小结: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4)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重要性。①认识煤、石油的全身都是宝。

提问:煤、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从石油中又能提炼出什么呢?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总结。②教师结合制作的课件时行总结。

③讨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生1:节约作用,不浪费。生2:不让小煤矿乱采煤。生3:开发新能源。④小结:播放课件介绍几种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及本世纪将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潮汐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5)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3、课外探究活动: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板书设计: 7.各种各样的矿物 金属矿产

矿产: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 煤的形成9《地表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德育目标: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课件或图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笋,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实验材料:喷壶、沙盘。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些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二)新授: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如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曾对侵蚀、搬运、沉积做了动人的描述,不过他比沈括晚了约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尔卑斯山后指出,砾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产物,山是水作用于地表形成的,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被河流搬运到海中,会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却,海陆的轮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最后,引导学生获得认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搜集的有关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农户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类对地表的改变作用,认识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两面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自由活动:

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拓展活动:

此项活动可结合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建议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可以将学生分成活动小组,也可以自由组合,选好小组长,活动时注意交通安全,把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活动结束后,举行一次交流会。板书设计: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10《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卵石。

师: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二)做一块卵石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

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我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用力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

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刷作用下,并且相互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石子在冲刷、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棱角。

(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师播放河道上、中、下游石头的变化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河流上游石头大、不规则;下游个头小、偏圆;下游是沙滩。师:为什么河道各个部分的石头状态不一?

生:我认为这是水的搬运作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时有很大的力量,水的这种力量把石块从上游搬到了下游。

师:那河道中的石头从哪里来的?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 学生汇报各种猜测结果。

师播放岩石风化现象的视频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实验来知道冷热因素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猜想,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学生动手探究,教师指导 汇报探究结果。

生: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并且反复做了几次。生: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师小结:岩石破碎的原因,是因为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分组讨论 师播放卵石形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海里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全面的认识,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卵石吗?你还想把卵石用到什么地方?

第四篇:五年级英语作业检查小结

五年级英语作业检查小结

本次我和黄海霞老师负责检查五年级的吕英辉、周琰、林木英三位老师的英语作业,情况如下:

一、总体情况

教师们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格式正确,作业上交率较高,并能督促学生订正。本次检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平时都是认真对待,在批改中,老师们采取了等级制、打分及多样的评价方式:笑脸、加分、good/ great/ excellent等等,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值得表扬之处

1.作业次数充足,全批全改。2.作业本干净整洁。

3.作业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教师批改及时,格式统一、规范,批改细心,即使有学生错的再多,教师都认真批改,做到有错必纠。学生错题改正认真,各班的要求统一。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作业不够平整和整洁。

2.部分学生的书写习惯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更加严格的要求。

3.错题改正的批改不及时,个别学生的订正有漏批现象。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加强作业批改,提高批改质量,教师必须及时订正学生的错题,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2.标点和格式还是要不断反复强调,不要漏批错批。3.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作业书写认真、整洁,规范学生的书写,用同一种颜色笔书写,注意字迹工整。

推荐林木英老师为作业批改优秀教师。

检查人:吕桂秀 黄海霞

2016年5月19日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3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课后反思:

3.我是怎样出生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4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3)岩石的作用

(4)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五、教学课时:2节

六、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5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2、神经

教学内容:教材57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五年级科学教案检查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科学教案检查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014---2015第二学期) 年级: 五(1)、(2)班 科任: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第一课时:春天在哪里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大自然中春天的景象,以及相......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

    科学教案(五年级上)

    1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太阳和影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影......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专题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 四 周第 1 课时授课时间:2012 年 3月 19 日星期 一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13-04-27 00:0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