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灵武三中:谢振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了解八国联军入侵的史实,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通过比较历次战争签定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和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三、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参与式教学法。
四、学具准备:
八下《历史与社会》、中国革命史书、八年级上册历史填充图册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然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师板书课题,生阅读课文3分钟)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生思考: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生阅读后尝试回答)
一生上台板书:可能是为了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教师给予高度鼓励)。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3)经过:
一生叙述: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打伤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数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向天津逃命,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假如义和团所用军备是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将全军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0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沦陷。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众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学生课下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结合起来的叙述的)
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指出:义和团所面临的敌人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封建势力的“围剿”,还有八个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而义和团又是以落后的斗争手段和武器同先进的、强大的敌人作战,再加上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斗争纲领和口号,所以最终导致失败。生小结: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4)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学生史料结合口述)。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学生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清政府的官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各种珍贵的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叙述的)
3、焚烧:法军把一群逃难的人逼进死胡同后活活焚烧,北京大街上尸骸枕籍,满目断壁残垣。(生结合课文口述的)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各国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学生搜集历史与社会书得出的)
1、签订的时间:1901年
2、签订的内容:(学生全体参与归纳)
经济上: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一生向老师提出异议:老师您常说历史就得体现真实,为什么以前老教材上是本息共计10亿两,本教材上是本息共9.8亿两)。
政治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个别学生没有了解清楚政治和军事内容,师作简要提示)
3、危害:(一生回答,另一生补充)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学生齐读课本23页最后一段
(2)、学生参与讨论课本23页的“想一想”
(3)、你知道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吗?学生齐读课本23页的“每课一得”
练习:
1.全体学生动手填写课本24页的“自我测评”(可能有学生在《辛丑条约》的赔款数目一栏直接填9.8亿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2.学生思考解决课本24页的“材料阅读”,教师补充。
学生小结本课: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节课,使我们知道,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地抗争,但中国仍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反馈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师提示几个关键字:开始陷入、加深陷入、大大加深陷入、完全陷入)。估计学生能独立完成此题。
六、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课,我们师生课下积极参与、配合,用了近三天时间的准备,课堂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教师适当作点拨,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较好,我自认为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了。但问题依然存在:如学生在作反馈练习时就出现了困惑,师提示了开始陷入,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生问我:“什么开始陷入?”。当我说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旧中国开始沦为„„我话没说完,好多学生就明白了。这节课后让我明白,只要课下师生多参与准备,课上师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是不错的。这更加激发我采用参与式教学法。
板书设计: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1、入侵的目的: 可能是为了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3)经过:
(4)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疯狂的
2、劫掠:凡银钱、钟表、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3、焚烧: 二.《辛丑条约》
1、签订的时间:1901年
2、签订的内容:
经济上: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政治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危害:《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篇: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案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2)《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并探究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您知道这首民歌出自哪一时期吗?这一时期爆发了怎样的运动?侵略者又有哪些罪恶的勾当?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师:看书P20页,说一说义和团兴起的地点、时间、目的、口号?(多媒体展示)
学生:原名:义和拳;地区:山东、直隶、河南一带;成员:贫苦农民为主;口号:扶清灭洋。教师:想一想: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多媒体展示)学生: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势力的暴行。教师:义和团运动发展情况怎样?(多媒体展示)
学生: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二、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看书P20-21页说一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时间、目的、组成、经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风暴。时间:1900.6。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
教师:经过: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教师:讲一讲: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学生:八国联军乘火车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拦截和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才到达廊坊车站,走了全程的一半。义和团猛攻廊坊车站,杀伤侵略军几十人。联军被迫退到杨村车站。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同2000多名俄国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歼敌500多人。由于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顽强抵抗,使八国联军死伤300多人,进攻北京的计划受挫。
教师:看看:侵略者的暴行。(多媒体展示)
学生:北京城在联军的炮火下燃烧。侵略军立誓“屠城”,见人就杀。仅在庄王府一处,就屠杀、烧死了1700多义和团团民。一些法军把一群逃难百姓逼进一条死胡同,全部杀害。八国联军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特许官兵公开抢掠三天(到联军撤退之前,抢劫从未停止)。
从将军到士兵,从外交使节到传教士,全都参加了抢劫。他们挨门挨户抢夺财物,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从各官衙中抢走库款约白银6000万两,抢走或毁掉珍贵图书达46000余本。仅颐和园的东西,用骆驼驮运到天津,就运了三个月。中华民族又遭遇了一场空前浩劫。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用先进的武器大炮敲开了清王朝锁国的大门。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三、《辛丑条约》
教师:看书P23页记一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后
教师归纳: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教师:议一议《辛丑条约》的危害。(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清王朝的经济完全受控于列强。2)设“使馆界”:清王朝内政外交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洋人控制。3)严禁人民反帝: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4)拆炮台,兵驻北京:清王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教师强调: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多媒体展示)
四、课后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们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革命的风暴就快要来临了。
五、拓展提高
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
第三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前有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后有八国联军的联合侵华,战事不息,纷扰不断,中国人民始终处于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这两次事件的爆发,又是由一场运动——义和团运动串联起来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古老而贫弱不堪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所要阐述的内容。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教师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运用图片、课件、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资源辅助教学,提出问题和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正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扩张和殖民的时期,中国虽然没有主动参与,但也不由自主地被卷进这场世界性的洪流之中,不能逃避,只能选择勇敢的面对。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和危害。● 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读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归纳概括法等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还要与学生的表演活动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素材准备
“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回答略。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最重要的一点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怎么样的?这是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第一个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板书)
一、瓜分中国的狂潮(板书)1.瓜分中国的狂潮
师: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它们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益,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学们看一下书中的“时局图”,谁能告诉我们图中的各种动物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它们瓜分了中国的哪些地区。
生:回答略。
师:图中的熊代表俄国,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把东北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虎代表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在山东强租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囊括到自己怀中;肠代表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视为自己的领地;蛙代表法国,强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太阳代表日本,把福建划入他的势力范围;鹰代表美国,姗姗来迟,俯瞰中国。
(板书)2.义和团运动
师:面对外敌的大举入侵和严峻的形势,中国人民怎么会无动于衷呢?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在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组成的义和团“反洋教”风潮,首先在山东兴起。并迅速向直隶、京津地区蔓延,在中国北方大地掀起了一场反帝斗争风暴。
(板书)
二、八国联军侵华(板书)1.八国联军侵华
师: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性和破坏性,使各国列强惊恐万分。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900年6月,英、法、德、日、意、奥、美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成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板书)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板书)(1)天津←→廊坊(板书)(2)天津→北京
师: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西逃,八国联军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种种滔天罪行。大家觉得这次战争中国军队表现如何?
生:回答略。
师: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英勇的抗争精神,尤其是在廊坊地区,义和团和清军联合击退了八国联军。书中的介绍不是很详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节课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描述当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板书)
三、《辛丑条约》(板书)1.《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慈禧太后在西逃西安的路上,任命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同侵略者议和。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法、德、日、意、奥、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11个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板书)2.《辛丑条约》的内容
师:经济上: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做为担保; 政治上: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担保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
军事上: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各战略要地驻兵。(板书)3.《辛丑条约》的影响
师:哪位同学试着评价一下《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回答略。
师:《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西方列强通过这个条约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巨额赔款,使广大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社会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外债永无还清之日;使馆界的设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干涉内政的发动据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大沽等炮台的拆除,京榆铁路驻扎外国军队,并可以随时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军事控制之下。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课堂总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前有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后有八国联军的联合侵华,其中还穿插着国内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战事不息,纷扰不断,剥削残酷,人民困苦,中国人民始终处于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在这国势危急的时刻,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警醒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在他们的强烈要求和建议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呼之欲出。
● 板书设计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瓜分中国的狂潮 1.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1)天津←→廊坊(2)天津→北京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 3.《辛丑条约》的影响
第四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
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01年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
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五篇: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教学方法] “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后,义和团得到怎样的发展?
议:(1)
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政策?
评:(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讲:讲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
议:(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世纪末示开始起步,但来势凶猛?
评: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
讲:(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议:(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评:(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2、八国联军的暴行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
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
评: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识。
三、《辛丑条约》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2)为什么这个条约抵消《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议:(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小结] 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2.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5.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