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生命》生本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 生本实验课教学设计 郑州市中原区郑上路小学 王坤
一、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处于教材第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认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本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文章。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设计理念
自从接触、研究生本课堂以来,我在努力打造生本课堂的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引进生本的课堂,进行网络环境下生本课堂的有效探索。本课的设计理念有:
1、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充分发挥班班通学习的平台的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班班通学习的平台的优势,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体验教师角色,交流学习收获,产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好一个“牧者”,适时“收”、“放”、“引”。
四、学习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依据课标、单元目标及学生学情,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三个事例的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
3、借助资料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难点)
五、学习准备
(一)前置性作业
1、三个事例中,我们小组感触最深的事例是,认真阅读这一个事例,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多读几遍,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理解。
2、收集杏林子的资料。
3、收集热爱生命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资料。
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思考的习惯,又能把自己查找的资料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把一篇课文的阅读变成共享“知识大餐”,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在生本课堂上飞扬。
(二)教师准备
根据学习流程制作ppt课件。
六、学习流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复习回顾——品读感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集思广益——读写结合、相遇“生命”几个环节。
(一)复习回顾
1、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为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杏林子”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文章。(板书课题)
2、复习生字新词。
3、回忆作者是从哪些事例中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生回顾讲述,师板书。
(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静听心跳)
(二)品读感知、小组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深入学习,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多读几遍,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集思广益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想充分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
1、飞蛾求生
(1)交流引导预设:
①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只要„„就„„”体现出飞蛾生命的脆弱。也可以联系生活中见到的飞蛾。
②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从“挣扎、极力鼓动双翅”可以感受到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候的一种抗争。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挣扎着的飞蛾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
(2)读写结合,写中抒怀
人们都说“言为心声”,很多时候,行动也能代表一个人的心声,飞蛾一边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一边暗暗地对自己说说: ; 或者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仿佛在对作者说:。
透过飞蛾的动作,我们读懂了它遇险境,也决不放弃的求生欲望,杏林子也读懂了。震惊之余,她也感觉到自己手中捏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顽强的生命。
(3)读写结合,回扣主题
小结:原来,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的双翅,生命是飞蛾,生命是飞蛾。
2、砖缝中生长的瓜苗(1)交流引导预设:
①墙角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砖缝”写出了香瓜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竟然”写出作者的出乎意料。
②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多么强的的生命力”以及感叹号写出作者的惊讶,“竟”瓜苗不可思议的顽强生命力。“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写出了瓜苗生长环境的恶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2)感情朗读
纵然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也要不屈生长的生命力。让我们带着惊叹的心情,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这份顽强的生命力。
(3)读写结合,回扣主题
我仿佛看到了在一个阴暗的墙角,一截小瓜苗在迎风起舞,作者杏林子正坐在墙角,深深地感叹:
原来,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僵硬外壳的勇气,生命就是瓜苗,生命就是瓜苗。
3、静听心跳
(1)交流引导预设: ①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
“糟蹋”是浪费的意思。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强调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②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必须”表达作者珍惜生命的决心。自己的人生态度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结合资料,聆听心声。
其实,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幻灯出示杏林子的资料及手的照片。
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杏林子就是凭借这样一双手,再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写下四十多本著作。
了解了杏林子,你觉得生命仅仅是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么? 生命是杏林子,生命还是杏林子。(3)感情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在课堂上对知识的重难点,老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自由的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
(四)读写结合,相遇“生命” 生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生命是海伦凯勒用指尖感知世界的乐观,生命是路边那一株随风摇摆的小草,请你打开积累的宝库、生活的大门,可以联系搜集的名言、故事或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深入思考,生命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杏林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疾病会突然间夺走她,但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应该像想瓜苗那样顽强,哪怕只能活几天。正是因为知道生命的不易,所以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珍惜,对身边的生命,哪怕是骚扰她的一只小小的飞蛾,一颗小小的瓜苗都心存敬畏。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清课文思路、突出学习重点的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生命 生命
珍惜 敬畏 飞蛾求生
砖缝中生长的瓜苗
静听心跳
第二篇:生本教育 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 激扬生命
一、生本教育创始人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培训中心主任郭思乐开创。
二、何为生本教育?
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的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三、生本的含义
教育立场——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对象——以生命为本。
教学内容——以生活为本。教学设计——以学生好学为本。
四、生本课堂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低碳课堂”,即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堂,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堂。生本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和自在。主要看:
A 学生全身心(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B 学习中的发现、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主要来自学生内部,而不是由教师代替;
C 学习态度以及个性是否发生变化;
D 是否引发自我评价、是否达到学习要求、是否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太清楚的知识。
五、生本课堂特征
三大: 大学习、大交流、大提升。两看: 一看学生状态,二看学习效果。一放: 进度放活
大学习,就是通过比较充分的先学,再进入交流。
大交流,是在比较充分的先学之后,再进入充分的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之后,再进入班级交流。在班级交流中,通过对交流者的聆听和评论,有互动、有生成。任何时候,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大提升,是通过互动与交流,或者学生有了新的收获、或者学生的认识有所提升,或者有新的发现。感觉到课后与课前相比,学生是有发展的,而且发展是全方位的。即:个人做好;小组做透;班级做优。
两看,看学生状态。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生动、热烈、快乐、高质、高能地学习。
看学习效果。看学生得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既有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有学习品质的,应该是生命状态整体的提升。从大局看,从整体收获看,不要急功近利。
一放:进度放活,是根据学生学情,灵活调控,不激进。
六、生本课堂教师追求的境界
1.追求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课堂。
2.追求热爱学习,自信大方,崇尚文化的学生。
3.追求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情感发挥到极致。
4.追求无为而为,成就学生成绩优异、素质提升的理想课堂。
因此,要实现追求,到达理想境界,只有走生本之路。因为生本教育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素质发展,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成绩迅速提升的途径。
七、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前置作业 → 小组交流 → 全班交流 → 教师帮助 个人学习个人汇报 小组汇报 疑难点拨 独立自主 组内互助 组间互动 师生互动
1.前置作业:也称为前置性学习或小研究。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一般以浅显提纲、要点形式布置,引导学生预习,做好“先学”,为学新课做预备、铺垫、指引。布置前置作业,一定要紧紧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根本,让学生在“先学”环节,经过看书、思考、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学到3-4成知识。
2.小组交流:是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前置性学习成果,互相检查,互相学习,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认知,促进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学到5-6成知识。
在小组交流环节,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明确要求:(1)同组同伴互相检查;(2)同伴会的教不会的;(3)小组同伴表达观点,要一个一个地说,其他仔细听,不插话,然后再补充;(4)别人说过的不能再从复。
3.全班交流:这个环节是重头戏,是亮点,最具精彩部分。学习小组围绕新课内容的根本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根据汇报展示有机地引发学生评价、思维碰撞、提问、解疑,形成争辩、补充良好氛围,提升学生认识、理解、感悟能力,学到7-8成知识。
4.教师帮助:意思是教师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组织、引导作用,调控课堂纪律,并对小组学习、汇报的空白点、思维碰撞点进行点拨或是知识梳理、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学到9成以上知识。教师讲课时间一定不能超过15分钟(一般控制在10分钟)。
举例说明:七年级语文 春 作者:朱自清 前置学习内容:
1.简单了解课文作者背景。
2.正确、流利读课文,尝试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细细品读文段,看作者抓住什么描写春?谈谈你的认识。(简单、根本、开放)
小组交流:(5-8分钟)
要求:1.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2.同组互相说一说做的情况。3.读一读喜欢的文段。
4.说一说作者抓住什么描写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25分钟以上)
注意事项:1.对前置学习或小组交流的问题,逐一展示汇报,可以指名或某小组汇报。引发同学补充,提建议。
2.文段的理解,要以读引读、引思、引说、引悟。3.展示汇报过程引发评价。
教师帮助(整个教学过程控制15分钟内)作用:组织、引导、点拨、梳理、拓展 如:《春》
1.文段句子中的春草从地下“钻”出来,春花的 “闹”,春风的“抚摸” 等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2.课文的写作特色表现在哪里?(景物特点,顺序、空间转换)使用什么表现手法?(拟人、比喻、排比 三年级语文:14 庐山的云雾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河山的思想情怀。
单元训练重点: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会认会写15个生字,会认读9个生字;理解“变幻莫测、云遮雾罩、千姿百态”词语意思;抓住重点句读懂文段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怀。
前置性学习:
1.自主认读生字,积累词语。(简单)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简单 开放)
3.抓住文段重点句,体会作者描写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变幻、千姿百态、流连忘返情怀。(根本 开放)
4.体会作者写景动、静结合表达方法。(根本)小组交流(5-8分钟):
组内互相交流个人前置学习成果。1.互相说、互相读、互相检查。2.会的教不会的。
3.组长记录,做好小组汇报准备。全班交流、展示(20分钟以上): 1.展示认读生字新词情况。(引发评价)2.展示读通、读顺课文。(引发评价)3.展示读、悟文段。(引发争论、补充、提建议)4.展示读写紧密结合。
从三维目标落实看,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点拨(不超过10分钟): 1.难掌握的字词。
2.朗读文段的感情色彩(重轻音、语气、节奏、韵律)。3.思维空白点、碰撞点。
4.写作的表达手法(动、静结合,修辞手法)5.拓展、延伸引领。
三年级数学 周长(认识、计算方法)前置学习:
1.看课文P44-45,探究什么是周长?
我的例子—— 我的发现—— 我的结论—— 2.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不规则图形 例子— 发现—
规则图形 例子— 发现— 还发现— 3.探究生活中周长计算的应用。例子—— 小组交流:
主要交流前置学习成果 1.同伴互相对照
2.互相说例子、发现、结论 3.交流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
1.小组汇报对周长的认识、例子、发现过程
2.汇报计算方法(规则与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巩固练习题)3.汇报应用 教师点拨
1.满足物体周长的条件(空间观念的根本)2.计算的简便方法(思维灵活性的根本 3.生活中应用(学以致用的根本)
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发现亮点及时鼓励、表扬,调控学习纪律。
八、教师前期该做什么工作? 1.宣传、发动(转变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即先学、先做)。3.培养班级骨干、小组长骨干。4.引领学生学会管理,互帮互助。班级学习管理架构:
教师——班干部——大组长——N个小组长——N个小组副组长 班级骨干主要任务或职责: 1.班级、小组学习管理。
2.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检查、督促、帮扶。3.课堂纪律管理。4.班级活动的策划。。。
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改变备课方式。由如何备教法、教教材转为引导学生该如何先学、先做?(前置性学习)
2.考虑怎样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全班交流)3.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少讲)。
十、生本课堂教师要把握的问题
1.先学后教: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内容中自主先学、先做。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3.不教而教:学生能够借助学习工具和小组的力量去学会的,教师就可以不教。
4.做到简单、根本、开放。
十一、定期开展评研
1.什么叫评研?是指评价研讨,由学生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评研时间:单元评研、中段评研、期末评研。3.评研方式:分专项评研和综合评研
如语文的拼音、字、词、句、阅读、写作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是全面性要求。数学可以按照知识板块进行。
方式一,学生出题—同伴交换做题—相互评改。方式二,教师命题与采纳学生典型题结合。
十二、共勉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实现成绩优异,素质提高双丰收。
第三篇:生本的课堂 生活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
生本的课堂 生活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
——听冯卫东老师讲座《“高效课堂”的“三”、“六”、“九”》有感
东屏中心小学
端义云
8月17日下午,我们聆听了南通市教科所冯卫东老师的讲座《“高效课堂”的“三”、“六”、“九”》。讲座中冯老师提出了三个理念即:“减负就是增效”、“警惕效率过剩”以及“风物长宜放眼量”,倡导生本的课堂,生本的教学,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归。冯老师认为“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呈现)“多多益善”的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 的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连续用六个不等于,委婉地指出了许多老师对“高效课堂”认识上的偏颇。最后,冯老师提出了九条实践建议即: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激发思辨,让头脑掀起风暴;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势;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着力慢走,在途中品鉴风景;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倡导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质。
听完讲座,我不得不佩服冯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在平时的课堂上,不都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在做看客吗?学生有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但是,教师因为学生的表现不那么令人满意,不那么完美,因而不愿意给学生机会,或是不给足学生机会,学生先是不能说,逐渐变得不想说了。孟子说:“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耐心听取了教师的滔滔宏论之后,学生们更是一个个被吓得不敢说了。教学是否有效在课堂上就无法验证了。教师不肯放下自
己的高大身段,事事包办代替,保姆式的教学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因此,我认为,高效的课堂首先是生本的课堂。课堂是否有效,首先要看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一名教师只占有这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然而,并不能因为教师只占课堂主体的几十分之一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种子,而不是只能用于一时的救灾粮。依然记得那一位美国教师教学生《蚯蚓》,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捉蚯蚓,在捉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活动的特点。整个的过程中,学生忘记了老师的存在,把课堂当作了游戏的场所。教师何曾为了学生对自己的忽略而大发雷霆。尤其在老师举起大姆指说:“老师永远不如你”的时候,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师举起了自己的大姆指,是把学生高高地举在了头顶,唤醒学生研究科学的自信和热情,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教师舍弃的是一时的师道尊严,得到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学生由衷的尊重和敬仰。
高效的课堂是应该是生活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以间接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间接的知识是以直接知识的掌握为生长点的。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在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诗人王宜振的诗歌《走在秋天》之前,我已经听了许多老师教的这首诗,他们总是把“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作为教学的难点,然而,在我自己班上这一课时,同学们说:“秋收之后不就是这样的
情景吗?”原先我预设的这一过程要花五分钟,现在只有另作安排了。我细想之后才觉悟到,我所听的课都是城区老师上的,而这样的情景在农村孩子而言却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的内容与学习内容结合得如此紧密,把这一内容作为难点真是多此一举。
高效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课堂上应该看到学生心灵的默契,生命的跃动,而不是仅仅是一种浮躁的热闹。九九年客串了一回音乐教师,赶上了澳门回归,教学生唱《七子之歌》,我一直不理解最后一段为什么是合唱,然而学生唱完之后没有一个不是热泪盈框,我也是几度哽咽,涕不成声,教室里庄严肃穆。回想起来,也许就是像“生母”、“乳名”、“回来”等这些词语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产生了情感的共鸣,长歌当泣,这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够唱得了的,只能用合唱的形式。闻一多先生上一个世纪的诗歌,仍能触及到我们现代人心灵的深处,这正是诗歌的魅力,也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因为是上音乐课,我没有像上语文课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意义,然而却取得了这样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相信了学生,相信了人性中有着共同和共通的情感。
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上课教师说了不算,听课老师说了不算,评委说了不算,要多听听学生心灵的呼声,要多看看学生行为的转变,要多想想学生未来的发展。
附:
作者介绍:端义云,东屏镇群力小学教导主任。1990年毕业于
南京市师范学校。1999年江苏省教育学院本科毕业。先后被评为溧水县优秀教研组长、溧水县语文学科带头人。荣获溧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一个,并于2010年结题。先后在国家级、省市县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第四篇: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反思
激扬生命,放飞理想
———“生本教育”给我带来的反思 读了《人民教育》09年15——16期“生本教育”专辑,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郭思乐教授以全新的理念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提倡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学生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取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这使我想到我校所走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在“洋思”的“三清”,“东泸”讲学稿,“杜郎口”小组合作学习,“乐陵”的大语文教学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语文、数学学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取得点滴收获。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在大量学习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秉性、爱好、性格以及家庭背景„„各方面的综合,组建了4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2张桌子合并在一起,从形式上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保证。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并定期轮换,确保每个成员的发展,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有时干启不发,举手回答问题的始终是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自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学生根据老师提前设计好的预案先进行自学。流程是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汇报——达成共识、情感升华。课堂上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如:“我们小组通过预习给大家展示的是„„;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我想请每组的2号同学到黑板前听写生字;我来抽测多音字„„”或者是:“通过检测,我发现各组预习得比较充分,望继续努力;通过检测,我感觉三组预习的不太充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够洪亮„„” 为了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点名,想好就说,有时想说的人多了,学生就自觉按小组编号有顺序地进行。并通过老师的相机引导、点拨,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对句子进行多层次的品读,使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不拘一格展示汇报和检测中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实现了兴参小学倡导的“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学风。如逄明香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的第二课时(前面的环节略)师: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在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汇报你们自学的成果。首先走上去的是三组,汇报员拿着预习提纲调控本组及全班同学的展示:“我们组选择的是《屋前搭瓜架》。现在请我们组的3号读一下课文。(学生读)‘这段描写美吗?’(美)‘那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吧。’读完三组又一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写得太美了!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最后汇报员总结:‘我们组的同学课文读得棒,感受也很深刻。我还想谈一下,我学了这段的感受。’(谈)所以我们认为《屋前搭瓜架》是独特、迷人的风景。”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感觉这句话写得太美了。”出示重点句,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并进行朗读指导。接着二组、四组„„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甚至于我爱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尝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
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是发生了转变。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帮助选择《花美竹笋冒》的小组搜集图片资料;帮助表演的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意见的倾听者,资料的提供者,困难的帮助者,更是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如在学习《花美竹笋冒》的小组感悟不到位时,老师以质疑的方式将学生引向重点词句:“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中的‘朴素’和‘华丽’是不是矛盾呢?”这样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对矛盾的词在这里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将自己随时置身于各组中,成为各组的一分子,成了学习成果的分享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评价机制的转变。
实践证明,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为了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永保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了发展的全方位的评价方式。
1、转变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是怎么教的,而我们更重视的是学生是怎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并把学生是否投入、是否全员参
与到学习过程中,作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改革的进程。
2、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以往我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建立了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将评价延伸到各个方面以及校内外不同的场所。师生共同制定了《各小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从组长调控、全员参与、合作有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各方面调动学生)和《各小组工作学习活动评价表》(从作业完成、两操、阳光体育、值日、好人好事、科任教师上课„„各方面考察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这样小组成员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从而使学生树立了“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思想。教师评、学生评、小组评相结合,周评、月评、学期评一条龙。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既看到了进步,又找到了差距,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有序地开展。
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课堂注重了学生探究的过程,由于在合作、自学、汇报流程中不够顺畅,导致暂时效率不高,缺少巩固练习时间;开放的课堂,以学定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学放在课后进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农村条件方面的影响,收集资料、家长指导有困难;在评价方面不够科学,显得过于繁琐„„我们的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生机。
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举步维艰,进入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原期,再找不到突破口的话就有可能要走回头路,更重要的是挫伤了教师的信心,动摇教师的信念。“生本教育”使我们茅塞顿开,她不仅仅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把学生当作生命的主体,激扬生命,放飞理想,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我校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会有新的突破。
第五篇:生本教学设计
约分(二)教学内容:教材第85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重点难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一、共同探讨
241、出示P85例4 :把30化成最简分数(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提示)方法1: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3、思考: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二、当堂练习
1.香香花店一天早晨进货72枝玫瑰,48枝百合,要扎成一束一束的出售,每束花里的玫瑰与百合数量相同,把花都用完最多能分成几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园饲养员买来275个梨,572个桃,准备平均分给小猴,最多可分给几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到梨和桃各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
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