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第一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文抓住宇宙运动无穷无尽的特征,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说明的行文特征。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大诗人郭沫若在诗中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11月12日中国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入太空,绕地球五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空、宇宙。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呢?宇宙的特征是什么?画出关键性的词语。

3.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说明得通俗易懂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1)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3)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当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4)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4.请同学们在本文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每一种说明方法寻找一个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后与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把握及巩固迁移能力。)

5.请学生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这个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三、总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资料宝藏】

1.名师教学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是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关于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着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09年,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赖特、康德和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3.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周,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梦想。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4.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七年级学生。

3、学科:语文。

4、课前准备:安排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宇宙的各种资料,未上课做准备。教材分析: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本文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对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同时本文有时一篇科普说明文,对学生了解宇宙、树立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精神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计划用两节课时间进行教学。教学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3、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教学重点:

1、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能力的培养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3、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2、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通过互联网所搜集到的宇宙的知识,教师进修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搜集成功予以充分的肯定。

三、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宇宙里有些什么?

(教师要充分投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适时进行指导点拨。最后明确:宇宙是物质的——恒星、行星、星云、恒星系和河外星系,它还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

四、走进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①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哪些内容?②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

2、读准一下加点字的读音,并能理解这些词语: 炫(xuàn)目:光彩夺目;炫人眼目。灼(zhuó)热:炽热。..茫(máng)无涯(yá)际:辽阔浩渺而无边际。广漠(mò): 广大空旷。...汹涌(xiōng yǒng): 水势翻腾上涌。..稀薄(bó):比普通的、正常的或平均的数目或密度小的。.

3、引导学生介绍作者资料,明确:

郑文光,生于1929年,科幻小说家,广东中山人,生于越南海防。1954年发表科学幻想小说《第2个月亮》,后即致力于科学幻想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写作。作品文字质朴流畅。故事构思新颖,人物形象生动。

4、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思考题①,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明确:

大 中

恒星 宇宙里有 些什么

行星 星云

银河系

河外星系

特征: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正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初步知道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认识了恒星、星云和恒星系。那么,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六、作业设计

1、继续预习课文,探究①上网搜集常用的说明方法,看看分别有什么作用?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②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③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课外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进入新课

1、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常用说明方法,教师加以引导,明确: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指导。例如: ①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

如,为了说明恒星的温度,作者列出数字:“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小恒星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为了说明恒星的距离遥远,列出数字:“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②作比较:用一般人可以感知和事物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人们凭直觉的经验,由已知认识未知。

如: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非常小时,拿它和地球上的空气以及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作比较。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引力极大时,用地球上成年人的体重、白金的重量经及人们能承受的压力作比较。

③打比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喻体,这样可以使说明生动具体,有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用萤火虫比喻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说明星体给人的表象情况。用大海里的水滴作比喻,说明恒星在宇宙里所占空间极其微小,从而说明宇宙的辽阔。

④分类别:如,课文在说明恒星时,将恒星按体积分为大、小、中三类进行说明。在说明星云时,依据它们所在位置能否反射出光亮,分为亮星云、暗星云。

⑤举例子:如,说明恒星系时,先举银河系为例,说明组成恒星系的恒星数量、恒星系形状,以举出肉眼能看到的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通过介绍它距离我们那样遥远,说明宇宙的辽阔。

以上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3、探究课文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把握、交流讨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适时进行评价。)明确: ① 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不准确。)

....② 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

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4、讨论:

①既然宇宙时无穷无尽的,那么我们人类在宇宙面前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明确:宇宙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征服的。要求要联系可我那内容或人类探索宇宙的成果进行说明,体会人类征服宇宙的自豪感。)②课文的顺序安排有何特点?

(明确: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要求学生结合科文具体谈。)

5、通过讨论上节课思考题②总结本节课内容:

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 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各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等方法,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了我们。

板书设计:

大 中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近

未知 已知 恒星 宇宙里有 些什么

行星 星云

打比方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时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人们是可以认识和征服宇宙的。

三、交流提高: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应该学习到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对宇宙的了解、可以是语言运用方面的收获,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借鉴,甚至是对宇宙探索的愿望等等。)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收获很多,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探索宇宙、征服宇宙做准备!

五、作业设计

1、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介绍某一个物品。(不超过300字。)

2、课外阅读《宇宙遨游》(未来出版社)。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安排两课时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大部分时间给学生交流展示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看起来很不划算。但是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角度来考虑还是划算的。叶圣陶说过:“教师为了不教。”如果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比我们让学生死记几本书都有价值!课文的学习也是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与交流完成,教师只是进行引导点拨,目的只有一个:授之以渔。

当然,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外涉及太多、结构层次没有梳理等等,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文抓住宇宙运动无穷无尽的特征,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说明的行文特征。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的说明顺序。

为了介绍人们所不熟悉的太空世界,作者先从人们肉眼能看见的恒星写起,说到行星和星云。介绍恒星系时又是先从大家熟悉的银河系写起,在说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还有别的恒星系。这样由近及远、有已知到未知地说明,便于人们有条理地、清楚地了解宇宙里有什么,更好地把握介绍的知识。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些概念,因此是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大诗人郭沫若在诗中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11月12日中国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入太空,绕地球五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空、宇宙。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呢?宇宙的特征是什么?画出关键性的词语。

2.朗读课文,思考:的思路是什么?请列出提纲。

这两步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明白抓住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按照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恒星、行星、星云、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

3.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说明得通俗易懂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1)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3)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当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4)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4.请同学们在本文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每一种说明方法寻找一个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后与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把握及巩固迁移能力。)

5.请学生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这个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三、总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资料宝藏】

1.名师教学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是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关于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有个人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着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09年,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赖特、康德和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3.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周,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梦想。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4.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50多颗卫星,其中,科学技术实验卫星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7颗,通信广播卫星9颗,气象卫星2颗,资源遥感卫星2颗,导航定位卫星2颗,测量大气密度的气球卫星2颗,国外卫星10颗。这些卫星的成功升空,不仅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平,使我国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而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并初步学会辨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征服的。教学重点

了解并初步学会辨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代表人类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完成了人类登月的梦想,人类向宇宙太空迈出了第一步,人类还要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进军。茫茫宇宙,无穷奥秘。今天,让我们先来看看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 这是一篇说明文。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1、给课文小节标上序号,划出新词,参考注解和词语手册,掌握词义。

2、宇宙里到底有什么,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3、简单谈谈你对宇宙的认识。(在课文里找依据)

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

宇宙是物质的,不断运动着的,丰富多采的,可征服的。

三、精读探究

宇宙是广阔无边,奥秘无穷的,为了介绍清楚它的特点,课文成功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研究课文的精彩片段。

1、读2—6小节,填写上面表格

2、这段课文生动准确的介绍了各种恒星的特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必须恰当的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言论、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屏幕上的文字,与课文第四小节有什么不同,找出不同的地方,并说明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朗读课文。

3、这里有一段关于恒星颜色、温度的影片,请同学们仔细听,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欲望

同学们,太阳是这许多恒星中的一颗,九大行星围绕着它转,构成了太阳系,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又构成了银河系,宇宙中有千千万万个象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广漠的宇宙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影片,也许将来你会成为宇宙专家。

五、总结

填上合适的词语:宇宙是

同学们,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正在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加入我国的航天事业,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

一、教材分析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科学小品。从作者的写作本意看,是让同学们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二、教学设计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掌握“涯、眩”等2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辨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们征服宇宙的信心。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申,概括宇宙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板书课题)先向大家提一个小问题: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同学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下面谈谈老师的认识吧!我国西汉有一部书叫《淮南子》,里面有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就是天地万物,古代的人们对于宇宙有很原始的理解(出示“盘古开天”的故事简介和古代巴比伦神话故事简介,由一学生朗读)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宇宙大爆炸”理论材料。)读了这份材料,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急着想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了吧,好,请大家打开书本。请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据民间神话传说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他为不使天地会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宇宙大爆炸(Big Bang)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的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发生于300亿年至230亿年前),并经过不断的膨胀与繁衍到达今天的状态。)

读了这份材料,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急着想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了吧,好,请大家打开书本。请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宇宙的特点是什么。

先检查预习。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明确:宇宙是由恒星、星云组成。恒星周围有行星围绕着它们转。星云有亮星云和暗星云。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了恒星系。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是物质的,是运动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

(二)、依次排序,体会科学顺序。作者在说明内容上,为什么先说恒星?

他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作者抓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介绍近的看得见的已知的,再写远的未知的。

介绍宇宙从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写起,说到行星和星云。介绍恒星系时看,从大家熟悉的肉眼能看到的银河系说起,再说到银河系外的星系。由人们已知的太阳有行星推测到别的恒星也可能有行星。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还有别的恒星系。这样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地说明,便于人们从熟悉的事物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达到清楚地了解宇宙空间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学习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1).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

(先将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和“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对比,再通过和同样大的用白金造的球的重量进行比较,突出了这种非常小的恒星的密度之大。)(作比较)(2).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

(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成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比喻的方法,突出宇宙之大。)(打比方)(3).在每一个恒星系里,光线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得走几万以至十几万年。不要忘记,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若是宇宙飞船,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

(通过宇宙飞船的速度和光速的对比,更有力地说明恒星系之大。)(作比较)(4)“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恒星的种类。)补充:

A.如“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明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等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恒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有许多恒星很大。

B.如“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大的恒星密度非常稀薄。

C.如“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太阳也在其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状。

D.如“我们肉眼能看到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四)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的。

说明文是为了准确说明某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因此说明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1)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2)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3)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4)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5)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不准确。)

(五)小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补充:

(1)“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有人认为,“看上去”“好像”“实际上”三个词语重复累赘,可以删去一个或两个。你认为是否要删去?如果要删除,应该怎么删?

明确:这三个词语并不累赘。这三个词语互相呼应,突出了恒星表面温度非常高,但远远看去给人的感觉却是冷冷的特点。“看上去”说得是感觉的途径,“好像”是感觉的结果,“实际上”是事实真相。(2)“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时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为什么说明同一个对象,既说它是“一个铁饼”,又说它是“一个环”和“一个天河”呢?

明确:这是由于观察的立足点不一样。说它是“一条天河”,这是在地球上某一个点看到的银河的一部分;说它是一个铁饼,是从银河系以外的角度看的;说它是一个环,则是以地球为着眼点表达的,因为距离的关系,在地球上看,它更像一个环。

(3)“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做萤火虫呢。”“说不定”用在句子中会使人产生怎样的感觉? 明确:“说不定”是一种猜测、估计的语气,还有很有可能之意,表明作者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能理解、接受读者的感觉,显得十分亲切感人。(4)“这些星星里,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去掉“想来”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明确:“想来”是一种猜测的语气,因为目前还没有观察到,只是根据太阳有行星推测的。这样使说明更科学、客观。

(5)如“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明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一句中“至少”一词是“最少”的意思,句中是说这些恒星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最少有三千摄氏度。绝对不会低于三千摄氏度,加上“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能不能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改为“十个成年人的重量”?

不能。“多”是超过的意思。“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意思就是说“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重量就超过了十个成年人,有十几个人那么重。”去掉“多”就与具体情况不符。加上“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小结质疑,开展知识探究。

大家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57年,文章中介绍的“宇宙”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回去后查找资料,以“宇宙新发现”为题,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1.昆虫

逻辑2.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昆虫所含的各种营养价值,科学性强。作比较:用蚂蚁和一般鸡、鱼、肉的营养价值含量比较,突出了昆虫营养价值高的特点。3.昆虫也能供人类当食品吃?4.昆虫身上有大量营养,比动物的营养价值高。

下载《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实录 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分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宇宙里有些什么》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科学小品。从作者的写作本意看,是让同学们对宇宙之大、宇宙之奇、......

    《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教案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生字、词语。2、理清课文脉络。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二、重难点:1、理清课文脉络时,注意讲析段落的不同分法。2、回顾说明文的有关......

    宇宙之旅教学设计

    第八课《宇宙之旅》 教学目标: 1.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 2.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宇宙飞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 1. “宇宙航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内容,介绍了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

    宇宙大家庭教学设计

    《宇宙大家庭》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最先......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内容,介绍了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使......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探索宇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八课时,本课时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