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童教学实录docx[范文模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牧童》教学实录
执教人:秦小芳
教学目标:
整理人:阳方秀、吴雪艳
1、识记本课2个生字,“牧”和“蓑”。指导正确书写 “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边读边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4、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童年生活,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也是一首动听的歌。孩子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你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吗? 生(异口同声):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代童年的世界吧!
二、复习古诗,旧知引新知:
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几首古诗《所见》,请你听一听:“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师:《四十田园杂兴》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师:《小儿垂钓》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大家记性真好!一首首古诗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下面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看一看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读古诗——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师:我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师:板题:《牧童》(学生与师一起书空)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人呢? 生:牧童。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生1:活泼的。生2:自由自在的。生3:喜欢吹笛子。
师:这是一个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牧童。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成为了古代诗人常描写的对象,那么唐朝的吕岩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想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课件展示古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生1读: 生:评价
师:读得真有感情,声音也很响亮!还有谁想挑战自己? 生2读: 生:评价
师:听着你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老师已经陶醉了。还有谁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 生3读:
师:不错,整首诗都比较流利,注意“蓑”的读音以及“蓑”的写法并引导学生找出他的形近字“哀”、“衷”进行对比记忆。同学们真不错!那你们知道读古诗除了有感情还要注意什么? 生:节奏
让我们边读边划节奏。请学生读并相互评价。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想挑战一下你们,老师点字你们读诗,有没有信心?(生齐答:有)师点“卧”学生读“不脱蓑衣卧月明” 秦老师为什么要点“卧”字? 生:老师想让我们注意“卧”的写法。师相机引导:牧童躺着干嘛? 生:赏月亮,吹笛子
师:用“卧”字能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学法迁徙)师请学生点字让其他学生读诗。生1:“蓑”齐答:“不脱蓑衣卧月明”(“蓑”的写法)生2:“铺”齐答:“草铺横野六七里”(反衬草长得茂盛)生3:“弄”齐答:“ 笛弄晚风三四声”(吹笛的情趣)孩子们说得真好!给自己点掌声!生欢喜地鼓掌。
四、学古诗、悟诗意
现在我们就来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意思,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组合并讨论)小组长汇报: 请学生纠正并汇报:
集体纠正并借助课件展示诗意让学生读 师:边读边想象诗的意思并练习背诵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师:是呀,一首首古诗就是一幅幅明朗的画面,师有情感的朗诵古诗,请学生想象画面。
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看见了什么?
(一)欣赏美丽原野: 师:现在让我们慢慢体会吧!先看第一句,谁愿意读这句给大家听? 生1读:
师:声音真响亮!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草原!
师:那是怎样的草原?从那里看出来?
生1:一片宽阔的草原,有六、七里那么长。师相机提醒学生用数字想象“六七里”结合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六七里”
师:你懂得从重点词去体会。“六七里”让我们感到眼前似乎就是宽阔的原野。
生2:一片绿绿的草原,很宽很宽,躺下去很舒服!
师:你想象的草原可真美呀!一个“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我们在哪篇课文中看到过草原呢?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第一课《草原》!一碧千里,广阔无垠。
师小结: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1读:
师:你的声音真甜美,读出来的草原美丽极了!生2读:
师:读得真有感情,我仿佛看到了一片令人陶醉的草原了。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感受一下吧!男生读: 师:男生眼中的草原是多么广阔、豪放呀!女生读:
师:女生把草原的柔和、舒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让老师也忍不住想去好好享受一番了。师:此时你看见的是一幅什么图? 生:“草铺横野图”(师板书)
(二)倾听悠扬笛声:
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生1:笛声
生2:月亮姐姐的歌声,风声。
师: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生(齐声回答):想!播放录音。
师:听!多么悠扬的笛子声呀!是谁在吹呢? 生:牧童!
请你读第2句,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 生1读:清脆的笛子声。
生2:因为有晚风,所以夹着笛子声应该是断断续续的,诗中写了是三、四声。师:体会得多好呀!你的抑扬顿挫的朗读,让我着着实实地享受了一番,谢谢你!
师: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弄。牧童是调皮地摆弄着它的笛子,好玩地吹着。
生3:此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正在吹笛子,还躺在了草地上欣赏月亮。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利用多媒体再次播放悠扬的笛声让学生闭目倾听。)
师:刚才你们听到的笛声有时——有时——有时——有时——真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听:轻快的笛声传来啦!(学生轻生的有情感的朗读)你听:高昂的笛声传来啦!(学生激情朗读)你听:低沉的笛声传来啦!(学生沉重的朗读)
你听:明快的笛声传来啦!(学生欢快的朗读)是呀,笛声时高时低、时快时慢,真是“笛弄晚风三四声”孩子们此时你看到的又是什么画面?
生:“笛弄晚风图”课件展示画面(师板书)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请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生:“卧月图”(课件展示)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几幅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这首诗诗谁写的?他除了看到这幅画面还看到了什么?
(四)体会自由生活:
师:同学们,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 生1:悠闲。生2:自由自在。生3:无拘无束。
师:请你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生: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生1:放牛回来了。生2:吃饱了饭回来了。
师:牧童忙碌了一天,到了黄昏,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挺着个大肚子回来了。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呀!他要做些什么呢? 生:睡觉。师:怎么睡呀!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衣服都不脱,就这么一躺,就是爽!师:你羡慕他吗? 生:羡慕!
师:让我们也做一回牧童吧!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生齐读:
师:听到你的朗读,让老师感觉多么舒服呀!这首诗诗谁写的?他除了看到这幅画面还看到了什么?
(六)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诗人生平)
六、拓展
1、了解吕岩的诗《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
2、齐背古诗
总结: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吗? 生:因为诗人向往、期待、逍遥自在的生活。
师:千年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是如此自由,惬意!你想告诉你的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吗?请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七、感情升华,背诵古诗:
同学们,童年是幸福的,美好的。《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我们就要和牧童道别了,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走进其中的诗情画意吧!
八、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
2.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九、板书设计:
草铺横野图
无忧无虑
牧童
笛弄晚风图
自由自在 卧月明
向往
第二篇: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更多尽在www.xiexiebang.com ———————————————————————————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分析: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伽俐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是何等的胆识!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画家和牧童》
2、想认识这位作家吗?
出示:[唐朝有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指导读好生字:戴嵩
3、师讲述“我知道”中关于戴嵩的内容。
4、出示第一段。
自由读——指名读——理解读
师:您从哪儿看出戴嵩是为著名的画家。预设:(1)“一…… 就……”
(2)“看画的人没有不……”
5、师小结:可见戴嵩的确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齐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识字。
1、再次出示课题,质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带着你们的问题自己去读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朋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给每段话标上序号。
3、生字朋友来考考大家了。
自由读——指名分行读(及时说发现)——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小节读课文。
5、解决质疑,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2——4小节。
1、那么别人都是怎样夸戴嵩的呢?自己读读课文2——4小节。自由读
2、你从哪儿看出戴嵩画技高超,是为著名的画家?
[出示第二段] 预设:(1)“沉思片刻”(说明戴嵩成竹在胸,思考得非常快。)
(2)“他一会儿……一会儿……,很快就画成了。”(首先说名他绘画技术高超/ 其次说明戴嵩绘画的速度非常快,非常娴熟/ 还可以看出戴嵩拧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段作画。)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夸夸戴嵩吗?
更多尽在www.xiexiebang.com ———————————————————————————
(3)“纷纷夸赞”
课文中还有2个和夸赞表示相同意思的词——称赞、赞扬
师点拨: 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么神奇,可以用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意思,这样文章就不会重复,显得更生动了。
3、练读对话。
(1)出示[“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实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指名读(通过教师评价知道朗读)——齐读 师问:何为“绝妙之作”?
(2)出示[“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教书先生又是怎样赞扬戴嵩的画呢? 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齐读
4、齐读2——4小节。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4段,夸夸戴嵩吧。(一生读商人/ 一生读教书先生/ 其余齐读旁白)
5、教师引语:正当大家纷纷夸奖戴嵩的画时,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写字: 抹、挤、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写字
更多尽在www.xiexiebang.com ———————————————————————————
写好剩余的字
四、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五、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课外惧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两位人物。一位是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的牧童,一位是虚心的大画家戴嵩。可以这两位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形成两个板块:
找出牧童说的话,朗读,体会牧童的大胆,敢于向大画家提出意见,很了不起。
体会大画家戴嵩的画技高超,进而感受大画家的虚心。抓住文中描写戴嵩作画过程,众人的夸赞,戴嵩和蔼地说,连连拱手等语句,通过学习,感悟人物的品质,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第三篇:最新:二年级语文下《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文档资料
二年级语文下《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一、课前互动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请你们全体起立,面对台下的观众老师们说——老师们好!
生:老师们好!
师:请坐,你们真热情,让老师看到你们非常高兴,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生:想。
师:江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是几幅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他们都爱画动物,而且画技高超,你们呆会儿可要认真的听,仔细的看,看谁能记住谁爱画什么动物。好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精美绝伦的画作吧。(课件出示画作。教师配乐介绍。)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画欣赏完了,你瞧画家又来了,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是找朋友,请你帮这些画家找到他们最爱画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生1:齐白石爱画虾。徐悲鸿爱画马。
师:你真善于观察。还有哪位同学来说?
生2:李苦禅爱画鹰。
生3:张大千爱画虎。
生齐:王雪涛爱画鸡。(声音宏亮)
(评:“学会欣赏”“善于观察”这两种方法都是同学们本课学习互动中所要运用和内化的,江老师在课前交流中渗透了这两种方法,为下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师:瞧我们二四班的朋友你们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刚才欣赏了这些画家的画,你觉得他们的画画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你们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夸夸这些画家吗?
(生夸赞,教师适时点评。)
师: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描写画技高超的成语,大家看,我们一起把它积累下来,老师读一遍,你们读两遍。(课件出示“精美绝伦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师:同学们,咱们认识了画家,欣赏了画作,积累了成语,开心吗?
生:开心!
师:快乐吗?
生:快乐!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开心的心情来一起来上课!
(评:只有当你开心快乐的时候你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江老师这种情绪调节法,为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学气氛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欣赏作品,设疑导思
师:课前咱们认识了许多现代画家爱画动物,其实在古代也有许多画家爱画动物,在我国唐朝时期就有一位著名的画家(板书:画家),他最喜欢画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戴嵩。(课件出示戴嵩)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认真预习了,你瞧他来了,这位画家的姓很特别,也是咱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生字。(教读这两个生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放牛的孩子被称作什么呢?
生:牧童。
师:(板书:牧童)真聪明!著名的大画家和一个平凡的小牧童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画家和牧童》。请你们大声的读出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评:角色认知,设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是有效的。)
三、初读课文,感知“著名”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吧!请你们把语文书翻到95页,听清老师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提示指导。)
师:咱们二四班的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读得很认真。我相信我会认的生字都读到过了吧?
生:读到了。
师:(课件出示带拼音生词)看,这些生字宝宝跑到了屏幕上,哪些小老师愿意带大家来认识他们?谁愿意读一读。(请3位学生各读一行生词)其他小朋友认真的听,如果他读对了,你跟着读一遍,读错了,咱们把小手举起来,告诉他好吗?
生齐:好!
(三生分别读生词,教师适时点评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师:生词宝宝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这么热情,他们可高兴了,瞧红帽子摘掉,你们还能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生词)
生齐:能。(要求生分组读词语。)
师(评价):咱们二四班的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词语读得这么标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生鼓掌。)
(评:重视生字词的读音教学,并且教、读方法多样,有个体读,有小组读,教师能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的点评和校正。同时在生字词的教读过程中有梯度,开始是标识拼音的,到后来的去拼音,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师:词语藏到了句子中你们还会读吗?
生齐:会。(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生1:读第一个句子。
师(指导读):一会儿。
生1:一会儿。
师:第二句谁来读?
生2:读第二个句子。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这里有个“拱”字,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要写的生字,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拱”字吗?
(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拱’字吗?”让学生自己说出识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的“学”优于教师生硬的“授”。)
生:先记住提手旁,然后加一个“共”字。
师:你是采用加偏旁的方法,真好,那提手旁跟什么有关系?
生:手。
师:跟手有关,共字是合在一起,下面请你们伸出两只手,把他合在一起做拱手的动作。
(一生表演,师做评价。)
师:拱手在古代是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感激”像老师这样伸出左手搭在右手上,抱拳于胸前。来我们边读边做。
生:拱手(做动作)。
师生合:连连拱手,十分感激。
(评:学生说识记方法,说字形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表演,生字词教学手段多样高效。)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好!把拱字的两个兄弟都吸引来了,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咱们一起跟它们打声招呼。(出示课件“拱、挤、抹” 学生齐读)
师:这三个生字你发现它们哪些地方长得很像?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它们都是提手旁。
师: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提示)从结构上。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左边窄右边宽。
师:要写好这三个字,咱们得先写好谁?
生:提手旁。
(评:“拱、挤、抹”三个生字一起出现并引导学生观察,巩固强化了归类识字法中“偏旁归类识字法”)
师:(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提手旁,学生书空。)一横写在横中线上面,竖勾要直,提与横中线交叉。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这三个生字其中有一个最容易写错,它是谁?
生:抹。
师:哪位小老师来告诉大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他们的两横,上面的横长,下面的横短。
(评:引导学生观察易出错的字形,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作用。)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谢谢李老师。来,一起来学抹的右半边。(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抹字。学生书空。)第一横和提手旁的横对齐,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一竖要直但不能顶天立地,撇捺要舒展。写得好看吗?
生齐:好看。
师:谢谢大家!请你们打开课本98页,把这三个生字宝宝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字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身体坐正,三个一要牢记,写字时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生按要求写生字。)
(评:二年级仍处于低学段,指导学生写字及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是这一学段的基本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江老师指导学生写字,符合学段目标和任务。)
师(评价):老师发现咱们二四班的小朋友,不仅坐得端正,而且字得漂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能把咱们中国的汉字写得更加漂亮。同学们,咱们词语和句子都认识了,相信你们再读课文肯定会读得更好,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注意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帮老师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题,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把这些空补充完整。
生(回答):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戴嵩。有一次,他为朋友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牧童却指出了他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
师:非常好,你真会读书。全体同学一起看到题目,老师来读上面的问题,你们来读上面的内容。(师生配合着读)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齐: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戴嵩。有一次,他为朋友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牧童却指出了他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
(评:以补白的形式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优点有二:其一降低了学习难度也为学生拉搭设了成功之梯,在教师的帮扶下,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锻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著名”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相信大家对戴嵩的印象会更深刻,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你从第一自然段又知道了什么?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从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知道了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师:请坐,我知道了你回答问题非常的完整。唐朝有一位——
生齐: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著名是什么意思吗?(板书:著名)
(学生思考。)
师:请你来说。
生:著名就是有名的意思。
师:真完整。还有吗?
生:著名就是闻名的意思。
(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义的技能。)
师:非常好,瞧咱二四班小朋友多了不起。会把著名找近义词,从而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你们真棒!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很著名呢?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课件出示句子)
师:嗯,回答正确的。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可见戴嵩的画非常——
生齐:好!
师:谁再用夸赞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里面有一组关连词一就,也常常用在咱们的生活中。你们能说说话吗?
生1:爸爸一伸手就摘到树上的苹果。
师:你爸爸真棒!
生2:长劲鹿一抬头就吃到树上的树叶。
师:那是因为它的脖子——
生齐:长。
生3:哥哥一回家就开始写作业。
师:你哥哥真认真,你要向他学习。
生4:猴子一看到树上的香蕉就爬上树摘香蕉。
(评:说话练习,有效地进行了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看出戴嵩很著名的呢?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课件出示)
师:你说得真好!是呀,看画的人是如此欣赏戴嵩的画,连老师都十分佩服他,再让我们带着佩服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戴嵩著名不仅因为他的画画得好,他的画还画得很快,很熟练,请你们从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看出戴嵩画画很熟练。
生1:戴嵩深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生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完了。(课件出示句子:戴嵩深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完了。)
师:说得真好,大家一起看到这句话。下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们想一想,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戴嵩画画的速度很快,很娴熟。
(师读文)
师:谁来说,你从哪此词语可以看出戴嵩画画的速度很快,很娴熟。
生:沉思片刻,一会儿,一会儿,很快。(课件出示: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读句子)。
师:谢谢!说得非常准确。这位同学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谢谢!这里面有两个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是咱们国画中的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和技巧,今天老师带来了戴嵩画的一幅《斗牛图》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中哪些地方采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课件出示:《斗牛图》)
生1:牛身体部分。
师:瞧,这些部分特别浓,特别黑,这是牛打斗时力的集中点。还有哪些地方特别黑,看到图?
生(齐):脚。
生2:脖子。
生3:眼睛。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生4:牛蹄。
师:牛蹄是它力的支点。其它的地方用墨相对较淡,如鼻子,尾巴,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轻笔细描。
(评:用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并说,形象理解“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两个词语,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化,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瞧,戴嵩的画技是如此的高超呀!了解了这两种画法相信咱们再读这句话,一定会读得更好。戴嵩沉思片刻——
(生齐读下文)
师:是呀,戴嵩画画不仅画好还画得很快,画技高超呀!真不愧是一位——
生齐:著名的画家。
师:所以观画的人都纷纷——
生齐:纷纷夸赞。
师:他是怎样夸赞的呢?下面从三四自然段去找一找。
(生自读课文)
(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问题设置精当难易度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问题。)
生1:第三自然段:“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生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出示课件,板书:商人,教书先生)
师:找得真准确。现在谁当一当商人,夸一夸戴嵩的画。
(生1演。)
师:戴嵩的画画得好吗?
生齐:好。
师:想想用什么样的语气,再来夸一遍。
(生2演。)
师:有进步了,谁再来当一当商人。
(生3演。)
师(读):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谁再当一当商人。
(生4演。)
师:声音真宏亮,大家听出来了吗?两个画得太像了,他第一个读得较轻较短,第二个读得较重较长,非常会读书。商人刚夸完,教书先生又来夸了。
生读:“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相信您的学生一定喜欢您的。好,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角色,夸夸戴嵩的画。
(师生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师:看到你们夸得这么起劲,江老师也想来夸,给个机会好吗?
生齐:好。
(师演教书先生夸的话。)
生(评价):语气不一样,动作不一样。
师:老师加上了动作,还有神态,这样夸,人物就会栩栩如生,现在请你们选择一个角色,带上动作,带上神态来夸一夸戴嵩。
(出示课件。生自主品读,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老师来当戴嵩,你们就是商人和教书先生。(课件出示)
师:我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我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生1(演商人):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见笑,见笑了。
生2(演商人):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见笑,见笑。教书先生夸夸我吧。
生1(演教书先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谢谢!
生2(演教书先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请先生多多指教,感谢各位同仁,鄙人令当用心作画,以报各位抬爱之恩。同学们,让江老师看到了你们用心表演,老师表演得好吗?
生齐:好!
(评:重视朗读指导,通过个体(夸)读、教师示范(夸)读、学生对(夸)读、分角色(夸)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在入境入情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师:其实你们胆大一点,会比老师表演得更好,看画的人仅仅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吗?
生:还有牧童,师:是呀,还有牧童。也许还有秀才,还有官员,还有牧童……等等。(板书:省略号)假如你也是看画人,你会怎么夸呢?请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如果你用上老师课前给你们的这些成语就更好了,开始自己试一试
(生自主夸夸)
生:这真是精美绝伦的画作!
师:你夸得真好,还有谁?
生: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
师:夸得真好,会用上老师给的成语。还有谁来夸夸?
生:好!好!画得太好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非常好,会用课文里的词语来夸,下面老师要请四位同学一个接着一个的夸。谁愿意,好请你来。
生1: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真是栩栩如生!
生2: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简直是精美绝伦!
生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简直是惟妙惟肖!
生4: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活灵活现呀!
(评:循序渐进的说话练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师:是呀,就像你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书中用了一个词语叫——
生齐:纷纷夸赞。
师:咱们把这个词读两遍。
(生齐读。)
师:同样表示表扬的意思,作者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大家仔细的看看这三句话。从中找出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课件出示三句话。)
(生独立思考。)
生:夸赞,称赞,赞扬。
师:你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咱们把这三个词语,每个读两遍。
(生齐读三个词语。)
师:是呀,同样表示表扬的意思,作者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这样句子就更加生动了,咱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好吗?
生齐:好!
师:让我们再带着夸赞的语气一起感受戴嵩的著名。齐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设疑,延伸课外
师:同学们就在大家,纷纷夸赞的时候,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把大家惊呆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声音呢?
生:很大的声音——画错了,画错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课件出示)
师:我们一起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声音?
生齐:画错了,画错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师:是呀,大家都在夸赞戴嵩,为什么这个牧童却批评戴嵩呢?戴嵩又会怎样对待呢?请同学们下课再继续认真的了解课文内容。相信咱们二四班这些同学一定能找到答案。好,下课。
(评:设疑的方式结束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四篇:《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1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大胆的发挥想象。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虽说是一节唱歌课,但是我自己教唱的'时间较多,孩子们自己聆听和演唱的时间较少。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牧童》教学反思2
音乐欣赏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的情况,一直是比较难上的型。怎样使这样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的宗旨。
《牧童短笛》: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一个环节: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3
走出教室,我的脚步轻松多了,不是因为我的课上得有多么精彩,也不是教导和听课的老师夸了我几句,而是因为我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因为自己有了进一步探寻农村有效阅读教学的冲动。认真回顾本节课,认为有几点可以值得继续发扬的:
一、将朗读落到实处。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到后来的有感情的朗读,抓住重点句段悟读,层层推进,避免了盲目的读。
二、实实在在教学生字。结合学生拼音基础差的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看汉字标拼音和看拼音写汉字两种做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生字的拼音,在碰到难写难认的'字时, 让学生采取书空和通过部首辨字的方法,让学生牢记这些生字。
三、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把生词带到课文句子当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通过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运用“百变课堂”环节,让学生快乐地将故事内容精彩呈现,积极打造“快乐语文”课堂。
当然,也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板书过于凌乱,不够公正。没有体现文章的精髓。
二、教学生字时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引导所用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拓展阅读环节没有完成。
三、对知识与技能处于最底层的学生关注不够。
四、对于“复述故事”这个目标没有完成得很好,如能在表演完之后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就更好了。
五、“结合现实生活谈寓言给我们的启发”环节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牧童》教学反思4
《牧童谣》是二年级音乐第六单元的第一首唱游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是一节唱游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对“游”把握的不到位,缺少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活动设计,感觉这更像是一趟唱歌课,老师教唱的多。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该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牧童》教学反思5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讲述了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蒿画中的错误,戴蒿虚心接受的事,旨在让学生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在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出现,主要人物是谁?(这样能紧扣课题:
画家和牧童);然后抓住人物的对话反复朗读,从而更好地体会,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文本
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著名”一词,让学生认真,细致地朗读,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戴蒿是个著名的画家,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感悟文章。
2、创造情境,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如教学3、4、5——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大画家戴蒿刚刚为朋友做完一幅〈斗牛图〉,人们都在围观,都在赞叹,假如你也身在其中,你会说些什么?
“真漂亮啊!”
“啊!真是太像了!我太佩服了!”
“太棒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叹,我真的很高兴,因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
3.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先四人小组练习,然后抽生上台表演,经过几次的指导,学生不仅能演得生动、逼真,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读的兴趣。
4、扩展延伸,加深体会
总结全文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发言:
我想对戴蒿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真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另一个同学说:“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牧童,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还有的同学说:“小牧童,你真善于观察,你真聪明!”
这样的发言很多,同学们能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正如全国特级教师陈建先说的那样:“得其义,得其言”。
《牧童》教学反思6
整堂课在实际授课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逐步深入了解作品,通过4次完整的欣赏作品,学生听辨出了乐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与情绪。并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师结合笛子这一民族乐器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了笛子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奏技巧,通过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存在不足的有:在体验欣赏作品时,学生自主欣赏体验的太少,教师说的太多,在今后的欣赏教学中应设计的`更为合理,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再多一些。
教师在挖掘作品深度可以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再挖掘的深一点,让学生再吃的饱一些。上好这节课后,让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欣赏课究竟应该如何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如何能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发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寻找答案。
《牧童》教学反思7
古诗《舟过安仁》讲的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使船而撑伞的两个小男孩。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小编整理了舟过安仁教学反思。通过舟过安仁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古诗。
一、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
二、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看看他们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这样来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三、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那种亲切感。
四、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和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且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
《牧童》教学反思8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就……”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就……”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就________。有钱的人一________,就_______。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这里也渗透了一种解词方法:结合具体画面来理解词语。再让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另外,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对“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夸,就是纷纷夸赞”。后面理解“拱手”这个词时,让学生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呢?古时候的人做这个动作多表示感谢,表示欢迎,表示歉意,表示告别。教师当场示范讲解,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二、培养积累、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此处要写两遍“太像了”“画活了”?因为反复说相同的话更能突出戴嵩的画好。再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说呢?在两个学生说出简单的夸赞的话后,再给学生推荐几个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赞美画精美的词语。让学生在夸赞时用上这样的.词。然后出现练习题:“ , ,这真是 !”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场面,还让学生在表达中用上积累的词语,体现的“积累、理解、运用感受”的学以致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设计教案的时候设计的训练点很多,感觉什么都想抓,导致了没有完成设计的内容。
2、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时候,品读的形式太少。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只抓住难记的字识记就行。
再教学设想: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老师们的建议,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课文内容只学习画家的优秀品质。牧童的表现放第二课时完成,时间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就能够落实课堂练字环节。
《牧童》教学反思9
《牧童》是一幅图。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整个理解诗意,悟其情感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翠色欲流、生机勃勃,就像软软的毯子和草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和牧童顽皮与可爱;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牧童生活……学生的思维和诗中的字词不断地碰撞,也激发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要是能让孩子们进行一下模仿创作,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先试着出示几幅生活的图景,让孩子们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并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试着赞美它们,即便只是让孩子们说说,也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时候试着去写下来。以后我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方式让孩子模仿创作,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至少让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感知。
《牧童》教学反思10
《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牧童》一课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在“寻找切分节奏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让学生明白切分节奏就是改变重音的节奏,常用于强调某几个音。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快乐的乐曲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课堂上我带着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但这样的朗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切分音到没有什么困难,反而是第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却容易读成有切分音。学生读的很困难。于是我让学生静静地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去解决节奏的困惑。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唱出来。那个老是混淆的节奏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也充满欣喜的表情。
我还设计了对比欣赏,在感受了斯洛伐克歌曲的特点后再对比欣赏中国歌曲《牧马之歌》,让学生明白牧童这个题材可以有很多的形式和体裁、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四、带领学生学习合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合唱的两个关键:第一,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另一个关键是教师要有准确的动作提示,让第二声部进入,当然学生也要知道在何处进入。并且,唱好本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练习练习多练习,再多唱几遍就会好了,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二部合唱的实践训练,在认知上并未要求,所以先给他们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实践就可以了,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好起来的。
五、以打击乐器伴奏体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教师给的两条节奏型中适合自己组乐器的,并谈谈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节奏型。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创编活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作中。选择后让每组派一位同学给大家进行伴奏,其他参与唱歌表演,学生人人参与其中的表演,同时又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友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歌唱、表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六、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牧童》教学反思11
《牧童》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歌词除了表现牧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之外,“咿呦啰啰啰”的歌词也表现了其放牧时悠然自得的神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牧童》。为了实现我的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在《牧童》这一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得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印象。但这种欣赏都是老师有意的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用闭眼聆听美好的旋律及附有儿童气息的念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明白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意境。让小朋友把想象出来的美景试着描述出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二、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意境
考虑到一年级的小朋友识字量不多,因此我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跟着我进行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一来可以纠正学生的咬字吐字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朗读歌词的同时熟悉歌词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教唱歌曲做好铺垫。
三、歌曲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这首《牧童》保持了“x xx x ~”的韵律,为了能让这种韵律更好地表现出来,我在歌曲的前后加入了有节奏的念白引导学生学牧童用着羊鞭,自得地呼喊着“呦啰啰啰”。在跟随这种韵律进行演唱。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声音不是特别整齐与和谐。有的同学没有找到真确的发声之法。有些声音偏高,有些偏低,有些在喊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呢歌唱之法。
《牧童》教学反思12
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牧童》教学反思13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摩,认真地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这是我原本的教学思路,所以整堂课我主要抓了朗读来教,以读促思,以读促说。
语文教学,“读”占熬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首先,在教学中,我先抓词语的朗读,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体会文意,再把这个词语放入句子中,再来读读,体会体会。
例如,在教学开始,我让学生抓住“著名”这个词语来体会,再把“著名”放入整个句子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在教学“夸赞、称赞、赞扬”这对近义词时候,我先让学生去文中找找,读读,再感受。这样教下来,学生学得容易,老师教得轻松。其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高超。
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找,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戴嵩作画的高超技艺?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思。其实当你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后,有些问题他们也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样比老师硬塞给他们来得有效的多,老师教得虽简单,但学生却容易掌握。
最后,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就叫扎扎实实得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牧童》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寓教于乐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⑹小组进行演唱。
⑺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⑻生:“太棒了!”
教学反思: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课堂场面异常火爆、热烈,几近失控。不过,幸好有老师课前准备的小粘贴作为奖励使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种“热烈”进行到底,让他们真正的成为
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
《牧童》教学反思15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课后,有的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第五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一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 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 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结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
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 插图)结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 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7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
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安然自乐
饱
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