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分子-初中三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C60分子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和缓慢氧化》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观察实验 看书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
灭火条件? 学生讨论: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举例: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看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总结归纳: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回答问题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看书上装置图,注意连接方法。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讨论收集原理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讨论5、6两步的原理:防止倒吸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二篇: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备课、作业、单元过关并称为教学常规的三大环节,作业作为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之一,在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发展学生智能,反馈教情、学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改革不能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作业批改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主体单一,效果不佳。
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精该”,全部由教师包办,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结果是学生对于自己的作业质量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评价能力,完全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只管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错,自我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反馈信息量过小。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全批全改也只能给定对错,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学生看见的只有教师给定的对错,却不明白错因。
三、校正措施不力。
由于教学进度的影响,学生拿到错题的时候,可能已经上到新授课去了,学生忙着跟上现有的进度,往往忽视了作业中的错题,形成问题的遗留,为以后的学习埋下祸根。
四、对数学作业的批改,用“√”“×”来评判正误。
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何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思:
一、当堂评价,及时反馈
1、随堂批改作业。
上完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竞赛抢答,小组比赛的方法,当堂集中统一批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作业的速度;还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师面批。
对教学的中重难点练习,做到人人过关,利用空堂时间和课余时间,与学生面对面,逐题批改,及时指出其错误,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马上进行订正。不拖延。
二、分项评价
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原有的优、良、及格等级制,千篇一律,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难以分清学生作业完成状况,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分级。例如,可用A、B、C或是用☆、红旗等来表示。每一个级别还可以赋以特殊的意义。
三、适当一题多评。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
四、批改“典型”。
选择典型的作业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进行批改。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记忆深刻,也可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甚至会成为后进生转变的一个契机,使后进生在集体面前获得成功,在他们内心产生“愉快效应”,激发好学的积极性。
五、暂不评判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即使是优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过严重时,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心理压力太大,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做之后,再进行评判。
例如,在做除法运算时,一位学生作业中连续出现几道同一类型的错题。显然,不是由于单 纯的粗心所致,而是没有弄清算理。这时,就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暂时不评等级,指导他去复习课本上的同类例题,等学生弄懂了算理,再说给我听听,弄清自己那个地方错了,最后等学生把错题纠正以后,再进行评判。
六、学生互评
1、自改和互改。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教师可先报出答案,让学生自批自改或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相互批改。如有问题,马上提出,教师立即讲解;或课后讨论订正,对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汇报给老师。这样做每个学生的责任心都很强,在一定意义上比教师批改更为细致。学生学习当中常有的马虎大意、缺乏自我检测习惯的问题,在自改法的经常运用中,会慢慢地得以克服。
2、小组批改作业。
把不同水平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在课堂上的有些练习,教师每小组只需检查一人,并指出其错误所在,然后由他去批改另外三人的练习,并监督、帮助他们进行订正。对于课外作业,如课堂讲过的练习、比较简单的作业、需要默写的定义、需要巩固的知识等,同样可直接交由小组长负责督促组员完成。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的完成和批改的情况。
七、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评语如: “你的进步很大。“看到你在进步,我很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
对于学生而言,适当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作业,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教师也可以获得自身职业操守训练的机会,更可以培养自己爱的智慧,提高自身的专业化道德素质。
总之,作业批改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千万不可忽视这一环节,用好了它,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更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小数学作业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尝试新的方法,为满园春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增添新的亮点。
第三篇: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第四篇:教学是一种缺憾
教学是一种缺憾
——《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谈
当我们的教研活动进行到今天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感动于大家一学期对我工作的支持,感动于大家对教学事业的追求,我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最后一位发言人,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五从军征》教学过程,来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缺憾。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播放歌曲《回家真好》片段,让学生欣赏:好想加快步伐/往熟悉的方向回去/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人的爱永远不减少/关切的慰问或安慰的拥抱/受伤后是最好的治疗/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的温暖是不会熄灭的光芒/让我又重燃了希望„„
师: 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了有什么话要说?(师生共同引出:家是“快乐的城堡”,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后花园”等)师:回家的感觉真好!然而你们知道吗?对有的人来说,回家并不意味着幸福、快乐,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窥探一位老人回家后的心灵世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6页——(教师板书课题)(此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激发情感,让他们从幸福的回忆中一下子跌入冰冷的深渊,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世界。)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2、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2、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3、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这个环节我重在尝试我们学校总结的古诗教学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的自在,学的轻松,学的自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2、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板书:八十始得归)他当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3、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4、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5、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申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战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2、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这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反思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按照我校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 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 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古诗。
4、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
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交流联想时,预设用第一人称讲述,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删掉这一环节,有点可惜。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 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第五篇: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设计
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好习惯伴我成长(校本课程)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知道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谦让的事例。
2、认识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3、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又感激的情感产生。
4、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活动中主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从活动中体验所学知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谦让是一种美德。
5、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教学难点认识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教学准备搜集古今天上市里材料名言警句。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
综合实践活动页历史与今天,故事会,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瞧瞧恐龙把最大的梨让给了别人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他让出了亲情,让出了文明,请你和小赵同学一起谈谈这个故事的寓意,和给你们的启示,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谦让的故事,请小组成员代表演讲。
2015-10-14 16:49 活动二,辨析与思考,生活万花筒,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场合会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理由,在公共场所被抢占座位,同学间相互争抢东西而发生矛盾,三排队时有人不自觉而随意的插队,扰乱公共秩序,是邻里间应,以前矛盾而针锋相对是一场闹。
我在公共汽车上不能尊老爱幼的很下流,在十字路口司机们互不相让,而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如果你在这些场合你会怎么做?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交流,并选择一个长久进行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接触便洗便进行表演加深对天然的理解做到事事尊老爱幼与文明礼让,活动三学习与实践,自我完善,现在对于钱让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又有什么新的打算,你身上有这样的问题吗能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吗?然后听听他给你的建议,请你。请你和同学相互交流彼此相互启发,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自己回忆自己的往事,并和同学交流加深同学间的友谊,明白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三,全科小结,俗话说的好与人方便于己方便,谦让,不但能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感激,还会使你拥有更多知心朋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伸出无私的,救援之手这就是,一对骗别人对你谦让别人最好的回报,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不仅懂得了什么是谦让还学会了谦让。我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必定会比今天课上的表现还出色,大家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就像一家人一样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