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地点] 高一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第二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一》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和陶渊明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
2、掌握并运用诗歌白描的艺术手法。
3、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难点
1、重点: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难点: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掌握并运用诗歌白描的艺术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畅所欲言,什么是幸福。教师总结学生结论:其实幸福很简单的,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幸福的。有人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你已经失去的、每当想起就会有一种深深留恋感的过去,就是你满怀希望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你现在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一点波澜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幸福即平淡、简单,从而引入课题,探讨陶渊明的幸福生活。
2、作者介绍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与官场彻底决裂。
(2)陶渊明的称号:友人在其死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3)简介“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3、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字音:羁(jī)拙(zhuō)荫(yìn)暧(ài)墟(xū)樊(fán)
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读出诗人感到惋惜、后悔、痛心疾首的感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要读出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要表现出乡村田园生活那种非常舒服、愉快的感觉,所以要读得轻快一些。
(2)播放诗歌配乐朗诵视频,学生欣赏并跟读。(3)抽点同学美读课文。
4、诗歌解读
(1)“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他得到幸福的方式是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显然便是“归”字。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从原文中找出句子回答:
A、从何而归? B、为何而归? C、归去如何? D、归向何处?(2)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讨论:A、“尘网”“樊笼”指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B、所用手法?明确:比喻
C、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尘网” “樊笼”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3)为何而归?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
讨论: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B、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出仕后为什么又说是“误落尘网中”? 明确:作者少年时代便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C、作者为何将归向田园称为“守拙”?“守拙”是为了什么?
明确:①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归向田园显然是一个“愚拙”的决定。②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守拙”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讨论:A、“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这些词语反应了作者归隐田园后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由、安逸、喜悦。
B、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淡泊名利,洁身自好。(5)归向何处:到底是怎样的地方和环境能让作者回归以后如此欣喜? 明确:归向园田
讨论:A、学生齐读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思考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运用了哪些意象及其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近处:宅院、草木:简陋 远处:村落、炊烟:朦胧
色彩:桃红、柳绿:和谐
声音:狗吠、鸡鸣:宁静(以动衬静)
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B、虽是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但在作者笔下却俨然成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可想而知作者身居其中的心情当如何?
明确:惬意舒适 自由愉悦
C、作者在此采用了哪种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虽无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却在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自己的心情,景与情有机交融,和谐统一。
5、体会诗歌语言风格
思考:本诗景物之美与王勃《滕王阁序》景物之美的区别?其中所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上的差别?
明确:陶诗景物美在平淡质朴,王诗景物美在繁复华丽。语言风格:
陶诗: 王勃:
方宅十余亩,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草屋八九间。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榆柳荫后檐,鹤汀凫渚,桃李罗堂前。穷岛屿之萦回;
狗吠深巷中,桂殿兰宫,鸡鸣桑树颠。即冈峦之体势。
简洁朴素铺陈华丽
前人元好问评陶诗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6、解析景物描写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思考:作者描写景物时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是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实现的? 明确:白描的手法(1)什么是白描?
明确: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2)“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A、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B、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又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3)白描与细描的区别。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7、课堂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作一、二两句使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田园隐士陶渊明摆脱了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给作者带去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从作者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中,我们也领略到了那一份繁华落尽之美,美的简单,美得自然。最后,我们还学习了作者在描景中所使用的白描手法。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多赏多练,争取熟练掌握白描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六、作业布置
使用白描手法鉴赏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七、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抒情技巧:情景交融
归向何处?﹛语言风格:平淡质朴
艺术手法:白描
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板书设计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学会鉴赏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品格。过程和方法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迁移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教学重点]
1.鉴赏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鉴赏诗歌描写景物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写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选人生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个选择题。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入仕为官;
2.“说走就走的背包客,寄情山水的归隐人。”田园隐士。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的选择也各有各的道理。又因为名利,或因为爱国心,或因为精神自由……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寄情山水的田园隐士。为什么他会弃官归隐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陶渊明的国度。请同学们翻开书……
二、温故知
陶渊明,其实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已经陪我们走过了许多个春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以前有他的日子。看图猜诗句:
第一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第二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新课教学
(一)解诗人
我们现在一起来回忆回忆陶渊明这个人:他到底是谁呢?
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田园诗歌的始祖,一个荷锄自娱的农夫,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寄情田园的诗人。作者简介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
(二)寻故居
通过几张图片展示陶渊明故居的样子,从而引入《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
(三)赏园田
诵读诗歌,圈出田园中的景物?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大胆推测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 田园风光:
近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景——炊烟、村落
听觉——狗吠、鸡鸣
色彩——柳绿、桃红
手法: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白描 意境: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宁静闲适、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归田心情:喜爱、向往
(四)忆官场
陶渊明对于官场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 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五)顾田园
阅读诗歌最后四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品诗情
对误入官场的悔恨;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回归田园的愉悦
四、拓展延伸
(一)读诗心
陶渊明弃官归隐,选择寄情田园,猜测一下诗人当时真正的心情怎样 ?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选择。[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二)悟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也就意味着舍弃与获得。同学们请你从舍与得的角度探究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参照句式,小组探究,说说理解。
例句:陶渊明舍弃了……,换得了…… 明确:
陶渊明舍弃了喧嚣繁华,换得了世外桃源; 陶渊明舍弃了功名利禄,换得了潇洒自由; 陶渊明舍弃了碧血丹心,换得了心灵园田。
道理: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是自在。
五、诵经典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怀揣着情感,再次大声地诵读诗歌《归园田居》。
六、作业设计:以文会友
请用几句话叙述你最向往生活的样子?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文段。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田园诗人)功名利禄
官场生活(厌恶)尔虞我诈
荣华富贵 选择
田园生活(喜欢)
自由人格
愉悦身心
舒适生活
(舍)
(得)人生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