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设计意图: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目的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实验 判断浮沉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各小组准备了许多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同学们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不能确定的,用问号表示,猜测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便于有针性地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测后提问:我们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时,要先明确实验要求:

①由组长分工,选出操作员、记录员、其他同学为观察员。

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时要贴近水面轻轻放入水底,防止水溅出。一件物品观察完毕后取出物品,再放入第二件物品继续观察。

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做好标记,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④试验完成后请整理好实验材料。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浮沉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大?沉下去的物体都比较小?干燥的棉花放在水中会怎样?浸湿的棉花放在水中会怎样?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对于物体的浮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把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这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测与验证,疑问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三)进行分类 巩固知识

请学生根据浮沉给物体分类,把实验或生活中的物体填在相应的位置,对于悬浮的物体,学生可能存在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对悬浮的物体有直观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于物体浮沉的认识,尤其是对悬浮的物体,有更明确的认识。

(四)小变魔术 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请同学们谈一谈有什么收获?关于物体的浮沉还想知道什么?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个小魔术,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下去了,可把它放入另一杯“神奇的水”中鸡蛋却浮起来了,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并动手试一试,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为下节课的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板书设计:

9、浮与沉

浮:乒乓球 木片 铅笔

沉:砖头 铁钉 曲别针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里打“√”如果不能确定写“?”。

2、放入水中观察,动作要轻,别让水溅到桌面上。

3、把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把沉的物体放在右面。

观察物体 泡 橡 皮

沫 皮 泥

针 形

币 钉 块

硬 铁 木

乓 乒

推测沉

浮 实际沉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教师提问:根据实验你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

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或形状都应该相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类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一: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二: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重 较重 轻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一: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大 中 小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出示“死海不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做土豆片在清水和盐水的沉浮,观察沉浮状态

2、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呢?

板书设计:

浮与沉

大小相同:轻

轻重相同:大

散水头丁家桥小学

张玉兰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反思

《 浮与沉》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在明确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放”,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应恰当,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和纪律,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宏亮。深入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正确、科学的引导是科学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地在探究中享受到科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也同时享受到了合理引导在教学中的愉快体验,创设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境。

第四篇:科学《沉与浮》教学设计

5、沉与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物体沉浮的假设,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组织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1.教师:①两个质地不同的球(金属球小而重、塑料球大而轻)②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等

2.①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②大小相同重量不同、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各一组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出示两个球(金属球:空心,大而轻;塑料球:实心,小而重):如果老师把这两个球同时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2)学生猜测,说明理由。

(3)学生观察:发现与自己的猜测不符,激发兴趣,引入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初步感知沉浮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沉浮情况。

2.学生反馈、研讨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小结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从对铁盖沉浮情况的观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从对小纸片的观察中得出正确判断沉浮的标准。)

3.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

(2)观察这些物体并推测,哪些物体可能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在水底,分成两堆。

(3)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提出根据物体的轻重来判断这些物体的沉浮,因为在学生的经验中,总是轻的浮而重的沉。)(4)验证:教师演示验证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在验证和学生的猜测之间出现了矛盾,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思考。)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1)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的大小进行排列,再用验证记录出沉浮。

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吗?

(2)重新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轻重的顺序排列,同样验证记录出沉浮

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吗?

(3)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先观察这组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推测一下,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再放在水中检验自己的推测。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吗?

(4)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法推测、验证它们的沉浮。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吗?

(5)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相同轻重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四、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是有关系的,那么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是否也有关系呢?你还想研究那哪些问题?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具准备:

1、学生: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笔帽、矿泉水瓶、易拉罐、吸管、抹布等。

2、教师:CAI课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型: 科学探究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CAI课件──潜水艇在水中游弋。

2、学生观察。

3、提问:你们看到什么?

4、学生讨论并交流(描述潜水艇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经过)。

5、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办法:

1、活动①:探究改变三个玻璃瓶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请同学们打开1号袋,将三个玻璃瓶分别放入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描述玻璃瓶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飘浮在水中;玻璃瓶中的水,有的多,有的少。(让学生充分描述)

(3)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沉下去的玻璃瓶浮起来?使上浮的玻璃瓶沉下去?(4)学生实验,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并了解活动情况。(5)学生描述使用的方法。

2、活动② :研究改变浮标及其他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1)请同学们打开2号袋。① 看看里面有什么? ② 学生观察。

③ 回答(浮标、橡皮泥……)。④ 老师介绍浮标。(2)讲解实验方法。

①分发《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②提问: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并把它记录在表中。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材料 开始时

改变重量后 改变体积后 其他

沉 浮

沉 浮

沉 浮

浮标

橡皮泥

小石块

泡沫塑料

橡皮筋

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辅导。④学生汇报。

⑤ 说一说: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它们的沉浮? ⑥学生讨论并交流。

⑦你们想不想研究它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⑧学生实验。

⑨学生带着报告单上讲台汇报。

⑩你们都是这研究的吗?有不同方法的再上台发言(将研究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⑾ 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你们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⑿ 讨论并交流。

3、探究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① 出示CAI课件1。

②谁能说一说潜艇是怎样在水中改变沉浮的? ③ 讨论并交流。

④出示CAI课件2,让同学们看一看,介绍军事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因。

三、应用:制作我们的“潜水艇”。① 学生自带易拉罐、吸水管。

② 分组实验,谁能想办法使它沉浮自如。

③ 与真的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④ 学生讨论并交流。

四、课后延伸。

1、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趣的实验,教师演示沉浮自如的“潜艇”。

2、教师演示,鼓励学生回家制作,激发好奇心。

① 介绍材料(笔帽和橡皮泥, 把它们粘在一起放入小矿泉水瓶中)。② 教师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也试一试。

3、思考:同学们回家后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并想一下:挤压瓶子与潜水艇在水中沉浮有什么关系?下节课再告诉老师。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l、师:塑料水槽A和B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马铃薯若干;一个杯子、两个带提环的杯子、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混合液体、一杯盐、一杯糖、筷子、药勺;CAI课件。

2、生:塑料水槽A和B、大小两个马铃薯;蜡烛两根、试管夹两个、铁片两片、火柴一盒、滴管两只;有提环的塑料杯两只、一个杯子、平衡木一个;一杯水、一杯盐、药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出示课件显示课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两个马铃薯分别在两个不同水槽中的沉浮。

3.汇报实验现象:[出示课件展示现象] 4.谈话: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马铃薯沉和浮的原因。

(一)、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盐水和水有关。

1、推测:为什么马铃薯在A水槽中全都上浮,在B水槽中全都下沉,你认为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2、谈话: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

3、分组实验。

4、汇报现象。

5、讨论: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可能是什么水?

6、小结: A 水槽中的水是老师溶入了大量的盐而制成的,所以这两种液体不了样。A水槽中装的是盐水,B水槽中装的是清水。[出示课件: A:盐水B:水]

7、分组实验:每个小组给你们一杯水、盐、药勺、筷子,往水中加一勺盐,马铃薯能浮起来吗?

8、谈话:你怎样让马铃薯浮起来?

9、比赛:看那个组的同学最先让马铃薯水中浮起来?

10、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11、小结:马铃薯在水中的沉和浮与水中的可溶物的多少有关。

(二)、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盐水和水的重量有关。

1.谈话:现在,我将这杯盐水倒入带提环的杯中,让后从水槽中取同样多的水放入另一个杯子中,请你掂一掂、称一称,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根据这个现象你能告诉我为什么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在清水中下沉吗?

5.小结: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出示课件:盐水重于水]盐水重它的浮力大,清水轻它的浮力小。

(三)、研讨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马铃薯,一杯水,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马铃薯浮起来?

2.演示实验:往水中加糖,让马铃薯浮起来。

3.谈话:是的,往水中加盐、加糖,这些物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使溶液变得比水重,这说明物体的沉浮与液体中的可溶物有关。

4.讨论:我这里有一杯油、一杯蜂蜜,将马铃薯放进去,马铃薯会浮起来吗?为什么?

5.验证实验。

6.[出示混合液体]讨论:将马铃薯放入混合液体中,马铃薯会怎样?

7.[出示课件]讨论:铜在水银中可以浮起来吗?

8.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9.[出示课件资料]阅读:《淹不死人的湖》。

9.讨论:死海的秘密是什么?

三、思考:如何让鹌鹑蛋在水中自由浮起来又沉下去?

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关系,对所设计的小船进行改进。

3、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究中不断反思改进,从而提高船的载重量。难点:初步树立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船的资料。

2、分组实验材料:8厘米长、8厘米宽的薄铝片2片;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和胶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设计的小船一次性装货量最多。

二、自主探究,完善设计。

1、比赛就要公平,那你觉得怎样才算公平?(材料一样;货物一样;判断标准一样;所用时间一样。)

2、小组制作并进行实验。

3、评价交流。

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承重(个)

承重(个)

(1)互评。将承重较多的船和较少的船进行比较,分析原因。(2)自评。反思设计:如果要提高船的载重量该怎样改进?

4、改进。重新制作,进行实验。

5、评价交流,小结。

三、交流收获,课后延伸。

1、在刚才的研究中你们发现设计的船还存在着什么缺陷?

2、你们用什么方法改进了这些缺陷?(讨论)

3、课后可以尝试利用其他材料制造小船,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四、利用课后时间,举办一次船舶展览会。将制作的小船带来在班级里展览,并在教室里粘贴有关船舶的资料。

第五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二、(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二、认识三种状态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 < 重力

上浮:浮力 > 重力

悬浮:浮力 = 重力(平衡)

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四、(1)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2)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潜艇与热气球

六、(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分析比较

(1)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2)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学生自己思考;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3)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

八、1 .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下载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沉与浮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创新课堂学习汇报课教学设计 孙庆刚 年级:三年级 课题: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沉与浮》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推测—观察-发现-验证”的......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陈学艳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沉浮”“改变物......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设计实......

    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

    《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湘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