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例――浮与沉(范文模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例――浮与沉
教学构思:
浮与沉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浮与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浮与沉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探究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工作图片。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浮沉现象:观察木块和石块。
⑴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⑵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
三、提升原有认知 ㈠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1.教师出示10种身边的物体,提问“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出示实验要求:⑴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⑵实验是要注意,物体放在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溅出⑶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的在表格对应的地方画↓,浮的画↑。
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㈡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1.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那么我们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⑴把里面灌满水 ⑵用沙子填满。
⑶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4.引导学生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⑴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⑵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⑶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
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⑷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⑸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⑹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⑺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⑻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四、拓展
PPT出示图片:死海上漂浮的人用了什么浮沉原理?
五、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师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
浮:轻、大:泡沫 木块 乒乓球 带盖塑料瓶
沉:重、小:石子 回形针 纽扣 铁钉 橡皮泥(球状)
第二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教学反思(推荐)
《浮与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幼儿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在这节活动的设计中,我出示了一些不同材质的实物、一盆水、还有在黑板上画了一张沉浮记录表,在记录表上设计两行,上面一行是让学生根据实物猜测,下面一行是记录实验的结果,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动手参与进来。只能由我来动手,带领学生共同验证他们的想法,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猜测被证实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这在平时的光说教的课上是很少展现出来的,这种小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又带着玩的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而且这节课的气氛都很活跃,我都有点控制不住场面了。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习,趣中易考,其中发现,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但在活动中,带领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反思
《 浮与沉》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在明确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放”,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应恰当,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和纪律,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宏亮。深入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正确、科学的引导是科学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地在探究中享受到科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也同时享受到了合理引导在教学中的愉快体验,创设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情境。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设计意图: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目的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实验 判断浮沉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各小组准备了许多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同学们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不能确定的,用问号表示,猜测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便于有针性地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测后提问:我们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时,要先明确实验要求:
①由组长分工,选出操作员、记录员、其他同学为观察员。
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时要贴近水面轻轻放入水底,防止水溅出。一件物品观察完毕后取出物品,再放入第二件物品继续观察。
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做好标记,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④试验完成后请整理好实验材料。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浮沉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大?沉下去的物体都比较小?干燥的棉花放在水中会怎样?浸湿的棉花放在水中会怎样?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对于物体的浮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把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这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测与验证,疑问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三)进行分类 巩固知识
请学生根据浮沉给物体分类,把实验或生活中的物体填在相应的位置,对于悬浮的物体,学生可能存在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对悬浮的物体有直观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于物体浮沉的认识,尤其是对悬浮的物体,有更明确的认识。
(四)小变魔术 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请同学们谈一谈有什么收获?关于物体的浮沉还想知道什么?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个小魔术,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下去了,可把它放入另一杯“神奇的水”中鸡蛋却浮起来了,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并动手试一试,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为下节课的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板书设计:
9、浮与沉
浮:乒乓球 木片 铅笔
沉:砖头 铁钉 曲别针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里打“√”如果不能确定写“?”。
2、放入水中观察,动作要轻,别让水溅到桌面上。
3、把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把沉的物体放在右面。
橡
观察物体 泡 橡 皮
沫 皮 泥
针 形
绵
头
回
海
烛
币 钉 块
球
蜡
硬 铁 木
乓 乒
推测沉
浮 实际沉
浮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教师提问:根据实验你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
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或形状都应该相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类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一: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二: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重 较重 轻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一: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大 中 小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出示“死海不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做土豆片在清水和盐水的沉浮,观察沉浮状态
2、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呢?
板书设计:
浮与沉
大小相同:轻
重
轻重相同:大
小
散水头丁家桥小学
张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