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文山市第一小学:邓显尧

一、设计说明

1、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改善几何教学的功能,体现几何教学的改革方向:实验几何、动态几何,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发展合情推理、提高发现能力;体验应用价值、发展应用意识;揭示思维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美育、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运用观察、实验、作图等方法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包括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因此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对探索过程中相关的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与体验。

本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是①.已知三边作三角形,② 三角形稳定性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②学会作已知三边的三角形;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发现

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1.创设问题情景

(1)小明今天晚起床了,眼看上学快迟到了。这里有三条路线,你们猜猜

(课件显示:小明以相同速度同时走这三条路线的不同结果)(2)小明为什么走这条路最近? 揭示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2.复习铺垫引疑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过渡:那是否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实验操作、填写数据 实验要求: 小明走哪条路能最快到达学校?(学生回答)做一做: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0cm,16cm,20cm,30cm的小棒各一根,从中任取三根看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4根中取出3根有以下几种情况:(1)10cm,16cm,20cm(2)10cm,16cm,30cm(3)16cm,20cm,30cm(4)10cm,20cm,30cm 通过动手发现:

(注意:学生在围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老师要作出及时的引导,反问学生:这种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让学生通过三角形的概念进行判断。)

汇报操作结果((1)、(3)可以摆成三角形;(2)、(4)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1)、(3)能摆成呢?(小组讨论:学生说出两种情况)为什么(2)、(4)不能摆成呢?

原来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怎样的3条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你能否通过计算来发现这一规律?

小结:原来只要其中两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中的普遍性。(1)再次质疑、提出问题 师: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2)动手操作、再次验证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课前自定边长做的三角形:如在钉子板围的、纸上画的、用小棒搭的或用纸折的等,进行验证)。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基础练习:

长度为2cm,6cm,3cm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因为 2+6>3 6+3>2 2+3<6 所以不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例

1、已知两组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4cm、5cm和10cm(2)3cm、8cm和5cm这两组线段能否分别组成三角形?

口答: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1)5cm、8cm和5cm(2)3cm、9cm和5cm(3)4cm、4cm和8cm(4)4cm、5cm和8cm 方法探究:如果告诉你:三角形两边的长度,第三边长度的范围你能确定吗?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现在你能再取一根木棒与它们摆成一个三角形吗? 分析:5,8,x(1)若8最长,则5+x>8 解得x>3(2)若x最长,则5+8>x 解得x<13 ∴3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a,b长分别为2和9,则第三边c的范围是 多少?若第三边的长是偶数,则第 三边的长是多少?

解:设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x,由三边关系可得:9-2

∴第三边长为8或10。

议一议:

1、已知两条边长分别为3cm、5cm,你可以画出几个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并求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2、已知两条边长分别为2cm、5cm,你可以画出几个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 猜想:这个小车通常要加上两个木条固定,这是为什么呢?

(四)生活实例引出猜想

三角形的稳定性:1.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2.四边形有这个性质吗? 3.你能举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如生活中,人们常常将门钉上如图所示的木条,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性质?

(五)画三角形 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条边分别是7cm、5cm、4cm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六)课堂总结 知识升华

1.师生互动,多元评价,整体回顾,全课总结(生评、自评、师生说感受)谈谈你的收获:1.三角形的稳定性.2.已知三边画三角形.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画图、拼接等实验方法是探索数学奥秘的常用手段.谈谈你的感受:1.数学就在我们身边;2.数学有趣又有用;3.数学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4.在动手、动脑、交流中提高.2.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P66第2题,P67第1题,P76复习题第2、11题

第二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准备: 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践操作,问题引入。1、游戏导入

[出示两根小棒]请看,我这里有两根小棒,猜一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可是今天我想用这两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吗?为什么?围成一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那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形。)那我们就再加一根,围一个三角形,好吗?这个盒子里面有很多根长度不同的小棒,是不是随便取出一根就能和这两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呢?(谁愿意来试一试:围两个三角形)问题的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你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要想操作得开心、顺利,我们要先读懂规则,读懂规则是顺利进行探索与发现的关键。请看屏幕(试验表格,默读)

二、合理猜想,探究发现。〈一〉初步体验,提出猜想

1、学生小组合作活动

活动工具:四根小棒,其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7厘米、9厘米。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①每次实验选出3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实验完毕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实验。②4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并指派一名同学为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

③全部实验完毕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并给予适当指导。

2、全班讨论交流: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谁愿意把你们摆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1)[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还有不同的吗?(学生上台选小棒,拼摆出三角形)摆的情况有:① 3、4、7 ②3、4、9 ③3、7、9 ④ 4、7、9 [电脑动画演示四种围三角形的情况](2)讨论: 这四组小棒,有的围成了三角形,有的没有围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呢?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什么有直接的关系?(板书课题)(先小组交流,然后共同分享)大胆猜想一下,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提出猜想:三角形的三条边,一定要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比第三条边长,否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板贴:三角形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说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举例子:如果这三条边的长度我们用a/b/c三个字母来代替,怎么样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呢?怎么样用一句话代替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这仅仅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猜想,到底三角形三边之间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还要进行验证。你想怎样验证?(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完成板书 字母代替)

〈二〉验证猜想

1、小组验证猜想活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吗? 活动要求:

①小组内每一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

②小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问:同学们刚才实验得出①和②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在①中,3+7>4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强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中的“任意”理解)

4、练习:(1)书上31页第一题。

师问:如果我给你3根小棒,你能很快判断能否摆成三角形吗?

(2)一组线段:3厘米、3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如果请你选其中三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会怎么选?

师:刚才这几个判断题太简单了,提高一点难度,好不好?

5、课堂小结:

够厉害,不仅做得好,而且说得更好。刚才我们通过猜想、验证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如果要这样学习数学就很肤浅了,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应用于现实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好吗?

三、实践应用,强化认知。

1、建筑工人打算制作一个三角形的钢架,其中有两根钢管长分别是5米和8米,那么第三根钢管的长可能是几米?

思考题: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四、自我小结,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还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比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探索。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猜想 发现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验证 应用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的内容。教学中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棒活动制造矛盾冲突,唤醒学生“探究”的需要,课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通过汇报、讨论、相互启发,结合学生的想法和实际适时点拨,适当地评价,关注课堂的生成,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二、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探索材料,激发学生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突破教材的束缚,使用小棒开展探究实验,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出发,补充、调整优化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和感知材料,如利用多媒体、小棒等,让学生充分动手,即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是按照游戏操作引入——激趣产生问题——操作进行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行动中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猜想,由猜想产生价值。由于课堂教学每一次生成的情况都会不同,根据几次试教情况,我把教案定为预设,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可能生成的情况设计了几种执行方案。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不管怎样,我都牢牢地把握住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虽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课堂上解决,但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教学不能是仅仅把知识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疑问、探究、收获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同时在课堂中还是暴露了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如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回答。课堂上,生怕落下教学环节,所以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导致有的学生的不规范的语言也没能及时的指出来。

第三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三角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因此,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起点,通过摆三角形这一活动,发现摆成和摆不成的规律。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操作,引发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处,概括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通过对教材内容适当的整合,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步发展。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规定长度的小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引导质疑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3根纸条。用这三根纸条来围,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请学生到台上来围三角形。

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三根纸条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的三根纸条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出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摆三角形这一活动,发现摆成和摆不成的规律。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操作,引发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处。】

二、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探究活动一: 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三条线段不能摆成三角形。

1.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保留整厘米数)

2.想一想:小组里有的同学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然后再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线段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观察发现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3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探究活动二: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三条线段能摆成三角形,1.猜一猜:

那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请你猜一猜看。2.验证 :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三条线段能摆成三角形 操作要求:

(1)请同学们4人一组再次合作,每个人的小棒放在一起打乱,然后每个人任意从中拿出3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围好后,把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得出结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操作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探究活动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摆成三角形。

同学们想一想可不可以通过一组算式就可以很快地进行判断3条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体会:“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摆成三角形。”否则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利用数据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组小棒中要任意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只要出现两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请你快速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8、9、12)(6、8、10)(9、9、18)(7、7、15)

2、小明上学去走哪条路最近?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原因吗?

3、设计屋顶,如果我们选择了两根4m长的斜梁,那横梁的长度可以是几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咱们从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和有什么感受这三方面来说,好吗?

设计思路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把围三根纸条,看一看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强烈的好胜心理驱使他们马上动手摆起来。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在学生兴奋点都集中在此的关键时刻,我把握住最佳时机,适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就会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自学新课打好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让学生理解“任意两边”,我引导学生用操作性强的实验法和直观比较法探究出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了三组小棒:6、7、8厘米;4、5、9厘米;3、6、10厘米;这里有能摆成三角形的,有不能摆成的,并且涵盖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小于第三边三种情况。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自主学习、独立操作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想这会对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组小棒中要任意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只要出现两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这时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发现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更巧妙的方法——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便可摆成三角形。从中体现了“人人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教后反思

第四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1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9。

题目二: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

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

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

[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

教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学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放幻灯片2-3

放幻灯片4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合作交流(8分钟)

放幻灯片7合作交流的要求。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高效展示(8分钟)

放幻灯片8高效展示要求。

五、点评(约15分钟)

展示完成后,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变形练习。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62面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3、从A点到C点,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从中选择三根纸条,拼拼看。

⑴证明要用数据说话,你打算怎样做?

⑵拿出纸条后在自由本上记录三根纸条的长度,然后拼拼看,能拼成就在刚才记录的旁边打上对钩。

⑶学生开始拼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拼的过程。

⑸师记录(可以拼成的有:

①15厘米、15厘米、15厘米,

②15厘米、11厘米、11厘米,

③15厘米,11厘米,8厘米,

④8厘米、7厘米、5厘米。

不能拼成的有:

①15厘米、8厘米、7厘米,

②15厘米、7厘米、5厘米。)

2、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是否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

⑴学生观察并计算

⑵全班汇报交流

⑶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三角形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⑷再来观察另外两组数据,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

⑸同桌交流。

⑹全班交流。即:三条边中若有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判断下面各组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单位:厘米

⑴9、7、6⑵8、5、3⑶20、15、7⑷17、8、8

①学生判断②交流判断的结果及判断的方法③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要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其实只需要判断什么就可以了?

4、小结:同学们通过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并归纳,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猜想、操作、验证、归纳能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练习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对钩。单位:厘米

⑴3、4、5⑵3、3、3⑶2、2、6⑷3、3、5

学生判断后全班交流。

2、用下面的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

2、2、5、6、6、6

⑴学生独立思,并记录

⑵全班交流。(①6、6、6②6、6、5③6、6、2④6、2、5)

3、现在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请问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大呢?最小呢?你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思考⑵全班交流⑶讨论方法

四、评价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五、作业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

结论二: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2)(3)(4)

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五、全课小结。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1、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 (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

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发现,总结归纳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用蓝6㎝,红3㎝,黑11㎝,不能围成三角形,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上来展示(看来不是操作不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师: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过渡)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生活当中许多重大发现都从猜想开始,但是光猜还不行,我们还得从实践中加以验证,接下来我们从探究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把3cm和6cm两边的和不变缩短黑边的长度,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移到整厘米,注意刻度线对刻度线。一边围一边想,这两个结论是否正确,找到规律就可以不用每个刻度都要试,即动手又动脑,才是高效的探究。现在小组一起,可分工不同移动的刻度,要有一个同学作记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

第二层: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师:长度是9厘米时,有争议,图形有些特殊我们重点研究它,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来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

生:只要将纸条3cm或6cm稍微抬高一些,纸条3cm和6cm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师:利用课件演示。问能围成的同学此刻的想法。(善于思考能接纳同学的建议很会学习)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用3cm、6cm和7cm展示。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3+6﹥7还有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名说。

师: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用不能围成和围成对比看看。有谁改变主意了?

第三层: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生:用3cm、6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它也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3+11﹥6)

师:那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除了这两个算式还能写出第三个算试吗?

生:6+11﹥3 围成的呢,3+7﹥6 7+6﹥3。

师:还有别的算式吗?(没有)在围成三角形当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不能围成的只有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的,叫做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什么叫任意?

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3cm、6cm、4cm,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

第五层:找出判断能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师:在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8

一、说教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以下是我的而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按照8个环节进推进: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变魔术,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认为我的魔术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时,我让一个学生也上来变一个(给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15厘米,9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了三角形。我说,他没能围出一个三角形,你能吗?(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如果是这样,我就把第三根小棒换成5厘米的,还是围不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看来,看来,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5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2根)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并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反馈(1)3 3 5(2)3 3 7

(3)3 3 8(4)3 5 7

(5)3 5 8(6)3 7 8

(7)5 7 8(ppt出示表格)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

回到变魔术的环节,验证学生没有围成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15<26再一次引起冲突,但是9+15>5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完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老师变出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0+13>15 10+15>13 15+13>10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验证: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应用模型。

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2厘米3厘米8厘米

(2)4厘米7厘米8厘米()

(3)6厘米5厘米8厘米()

(4)5厘米14厘米9厘米()

(5)5厘米9厘米13厘米()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有的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有什么诀窍?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打破刚才建构的数学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留下两条短边与长边比较,形成最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提问: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第三边不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近?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教师讲述:古希腊有一位聪明国人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视察军营(出示图),怎么走路线最短?(出示路线图)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吗?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三角形、支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若干、分组操作记录表、双面胶、自制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到同学们: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失败,特别是敢失败,因为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1)(欣赏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那你能说一说,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3)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分析这句话突出“围成”。

3、质疑: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呢?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分组操作: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小纸条来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们能完成吗?

操作要求:

1、每6人一组。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测量员一人、其余的是操作员

2、测量员量出你所选择的纸条的长度;

3、记录员做记录;

4、操作员动手拼三角形,把你拼出来的图形贴在下面;

5、组长汇报结果。

注意:相邻的`两条线段要端点相连。

(二)汇报结果:按顺序组长分组汇报结果(本组选择的纸条的长度、能否拼成三角形)。

展示操作结果:

试验次数三边长度(cm)结果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1)3、5、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3+5<9

(2)3、6、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3+6=9

(3)3、5、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3+5>7

(4)5、6、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6>7

(5)5,8,13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5+8=13

(6)7,11,12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7+11>12

(7)18,7,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7<18

(8)11,4,1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4+11=15

(三)引导学生发现特性:(课件演示)

1、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

2、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

3、学生自由讨论、总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揭题、板书)

4、读一读,说一说关键字词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任意和大于)?

三、精彩练习、拓展提升。(课件出示)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5)1cm2cm3cm()(6)4cm2cm3cm()

(7)3cm4cm5cm()(8)3cm3cm5cm()

四、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可以怎样走?

2、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把这几条路线分别标上颜色,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3、归纳汇报:请同学看一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因为这三条路正好形成两个三角形,而中间的这条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而在三角形中,其他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所以中间的这条路最近。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

(二)完善表格。

小棒长度(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1.发现并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出到达一个地方最短的路线。

2.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第五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34~35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不同长度的彩色小棒若干,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发现问题

师:看,小明正准备去上学呢!这是他上学的路线图,看一看,他上学的路线有几条?

预设:有三条。

师:走哪条路距离最近? 预设:走中间这条路距离最近。

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各自表述)

师:同学们很爱思考,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说的都有道理。请同学们再看看图,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线围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预设:两个三角形。师: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围成了三角形,每一段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现象,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复习导入,猜想激疑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什么是三角形? 预设: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师:“围成”是什么意思? 预设:首尾相连的,封闭的。

师:老师准备了两组小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第一组:3厘米,2厘米,5厘米。第二组:5厘米,8厘米,12厘米。我想请两位同学把这两组小棒分别当作三角形的三条边,使他们首尾相接在黑板上摆出三角形,谁想来尝试一下?

预设1:第一组:3厘米,2厘米,5厘米。不能成功拼出三角形。预设2:第二组:5厘米,8厘米,12厘米。成功摆出了三角形。

师: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摆出了三角形,而另一位同学却没有摆出来,谁能简单的说一说第一组的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预设1:两条短的边太短了,围不起来。预设2:那条长的边太长了。

师: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为了弄明白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老师先让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以复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充分回忆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到讲台上拼一拼、摆一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分组实践,操作感知

师:上课之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件东西,第一件是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第二件物品是一个学具袋,里面装有不同长度的小棒,第三件是实验结果记录表一张。

师:仔细听老师说实验操作要求: 1.分组:以4人为一小组,一人记录,两人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小组长负责指导;

2.每次从学具袋中取出一根小棒,依次与3厘米和5厘米的两根小棒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把每次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适时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所给定的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充分的感性认识,为此教师先给学生两根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根小棒是3、4、5、6、7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当第三根小棒是1、2、8、9厘米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

四、共同探究,深化总结

探究一: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3厘米、5厘米和1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三角形,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1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5,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2.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3厘米、5厘米和2厘米这组小棒。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2厘米的时候,也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3+2=5,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3.师:3厘米、5厘米和8厘米这组小棒也围不成三角形,课件演示后引导学生得出:3+5=8,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4.师:3厘米、5厘米和9厘米这组小棒也围不成三角形,课件演示后引导学生得出: 3+5<9,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一,说一说什么样的3根小棒或3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预设:两根小棒(线段)的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3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板书:两条线段之和≤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探究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师:两根小棒(线段)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三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请同学们猜一猜,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预设: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2.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大家拿出实验记录表,先用数学关系式表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看看谁能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小组讨论、验证,填写实验记录表。生分组汇报验证过程与结论。

3.质疑: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3厘米、5厘米和1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是3+5>1呀,5+1>3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怎么回事呢?

4.师:下面先请大家把表填写完整,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桌可以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不管哪两条线段(小棒)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小棒)大,就能确定这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理解“任意”的意思? 预设:三角形中不管哪两条边相加的和都比第三边大

【设计意图】3+5>1,而3厘米、5厘米和1厘米这3根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周密的深层次思考,发现只通过一组“两条线段的和>第三条线段”来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进而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不管哪两条线段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大,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对“任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2.再拿一根几分米(取整分米)长的木条就可以钉成三角形?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习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说方法,提疑问,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下载《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例3、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经历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2页例2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认识......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溪口学校谭孝福 教学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和设计意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二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