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及说课实例(推荐)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4.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2.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第一课时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
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地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形成 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和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问题]一般情况下,当未说明用量时,固体、液体的取用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底、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
[板书]
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仓库、实验室、研究所……等,它们都是安全标志。[简介]各图标的意义。
[讲解]实验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我们的探究实验要想取得结果,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规则、安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阅读]P4应注意的问题1、2、3、[学生回答]实验安全注意的问题:……(老师穿插、补充、完善)[板书]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重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思考]根据初中你做的化学实验,想一下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写在卡片上互相交流。
[交流]讨论情况及归纳总结。
[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学生回答]具体的方法。(水冲刷、磁铁)
[过渡]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实现。
[板书]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学生阅读]P5中间自然段,思考回答“学与问”。
[过渡]粗盐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提纯后才可食用;但粗盐中的杂质也是重要的化工原理原料。例如我们山东的海化公司,就是以食盐为主要原料的大型化工厂。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来提纯你课桌上的粗盐。
[板书]
1、过滤和蒸发 [学生阅读]实验1-1内容
[学生实验](前后位四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实验。[交流]P6所填的操作步骤及现象。[幻灯]展示图1-2 图1-3 [问题]过滤操作及蒸发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回答]学生回答:“一贴、二低、三靠”;老师补充、完善。[板书](1)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蒸发。[点击高考试题] 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____,④___,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______(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左盘重,样品轻 B.左盘轻,砝码重 C.右盘重,砝码轻 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_______(4)在进行第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______。
(5)所得产物中主要的钾盐有______等
答案:(1)③过滤,④蒸发结晶(2)B(3)滤液浑浊(4)液体飞溅(5)K2CO3、K2SO4、KCl等
[思考]制得的食盐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如何检验? [阅读] 资料卡片;注意:物质检验的原则。[过渡]经过溶解、过滤和蒸发能够除去粗盐中不溶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可溶于水的杂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检验上面实验得到的食盐中是否含SO42-。
[讲解]操作步骤:
[分组实验]1-2; 老师指导试管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向老师汇报。[板书](2)SO42检验: -
[思考交流]为何加入稀硝酸酸化?
化学方程式: Na2SO4 +BaCl2=BaSO4↓+2NaCl
[讲解]排除CO32-等的干扰:Na2CO3+2HNO3 =2NaNO3+CO2↑+H2O [问题]粗盐经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后得到的盐,还含有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同学们考虑如何除去?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小结]主要内容:过滤与蒸发操作、SO42-检验。
[作业]
1、P7“思考与交流”
2、P10习题3、4
3、预习:蒸馏和萃取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重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和蒸发
(1)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一帖、二低、三靠”)、蒸发。
(2)SO42-检验:
化学方程式: Na2SO4 +BaCl2=BaSO4↓+2NaCl
第二课时 [实验准备]4人一组、制取蒸馏水装置15套、50 mL分液漏斗(15)、10 mL量筒(15)、烧杯(15)、铁架台(含铁圈)(15)、CCl4、碘水。
教学过程:
[纠正作业]作业中的问题:语言叙述不严密,不符合逻辑,无因果关系;规范答案。
[复习提问]过滤、蒸发操作及SO42检验方法。
-
[设问] 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回答] 过滤、蒸发操作适用于固体混合物分离。[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板书]
2、蒸馏和萃取
[幻灯]展示: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 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 [阅读]P7最后一自然段。
[讲解并板书](1)蒸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者不挥发的杂质。[实验]1-3;先阅读实验内容。[思考、回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老师演示]制取蒸馏水的操作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并参与部分学生实验。
[填表]P8实验记录表,学生组内交流。[强调并板书]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讲述]淡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的道理。[幻灯]展示:海水淡化工厂相关新闻
(位于天津塘沽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经可以产生出口感不错的淡水)[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节约用水的?为何要珍惜淡水资源? [过渡]对于液态混合物,我们还可以利用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它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
[板书](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展示]萃取用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讲解]几种常见的分液漏斗。
①普通漏斗用于过滤,将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溶解易溶气体。②长颈漏斗用于组装气体发生器。
③分液漏斗用于萃取分液或组装气体发生器。
[演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振荡方法(图1-7)及拿法: [学生分组实验]据实验1-4要求,认真做;老师巡回指导。[强调] 注意:分液漏斗的震荡方法及拿法。
[交流]实验记录,最后萃取出来的产品,观看图1-
8、图1-9
[讲述]第四步又叫分液。分液是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一般分液都是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点击高考试题]
1、回答下面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案:(1)蒸馏方法。(2)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2、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 mL碘水和15 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
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C→B→D→A→G→H→E→F(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很多
[学生阅读]P9最后一自然段。
[强调]DNA测序、尿糖试纸检测。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是我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有力助手,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小结]略
[作业]
1、P10 1、2、2、课后复习本节内容
3、预习第二节
附:板书设计: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
萃取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金属钠(Na)【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 + O2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 科学视野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Na2O
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板书】4.钠的保存: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 b.2Na+O2 c.2Na+Cl
2Na2O2
2Na Cl 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化合态,密封保存。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1.知识 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2.能力 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硝酸(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的第一个课时。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校本学习、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课。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大纲找到三者的结合点,才可以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一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
2.已具备的能力:经过前面学习硫酸的特性,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大纲
要求: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浓硝酸与铜的反应、稀硝酸与铜的反应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两大特性
难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实验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仪器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仪器的改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教之有道)学法: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乐学其中)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于是本节课我通过硝酸泄露事件作为线索,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这不同于以往的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一实施方案一方案反思一改进实验,来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习任务
任务1.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任务2.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任务3.理论探究——硝酸的不稳定性
任务4.实验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
任务5.校本学习——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播放一段录像:硝酸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生活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提示继续观看录像,由录像中所得到的信息:结合阅读教材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酸性:
问题:如果你是消防员,你如何处理小溪中的硝酸? 展示图片:事故的处理(用消石灰处理泄露的硝酸)提问: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你能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硝酸的酸性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硝酸能与金属反应为“硝酸的强化性”的学习环节提供发现问题的理论基础。
3.硝酸的不稳定性:
回顾展示图片:高速公路上弥漫着红棕色的烟
对比展示:一瓶长久放置于无色试剂瓶呈黄色的浓硝酸
问题:高速公路上红棕色的烟是什么?长久放置的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追问:如何正确保存硝酸? 设计意图:1.学会通过对比一迁移一质疑一阅读获取新知识
2.掌握“性质决定保存”的规律,使得学以致用!理论探究:硝酸的分解产物除了二氧化氮还有什么? 引导他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并由学生推导并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推理能力
4.硝酸的强氧化性:重点在于与铜的反应
回顾图片:用槽罐车运输浓硝酸
设疑:硝酸能与金属反应!浓硝酸能用铝槽车运输!你联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钝化一浓硫酸一强氧化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实验探究:(设计方案一实施方案一方案反思一改进实验)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融合知识、方法、能力等多重目标的实现。虽然已经学过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是我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在实验设计方案上我相应地降低了难度: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实施方案:基于环保、节约、携带方便,我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套微型实验仪器,由于没有配套 的微型试管塞,我采用了气密性更好的试管帽。并在学生进行操作前进行了详细说明。
学生实验学案: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练习:对比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剧烈程度,说明——性:浓硝酸——稀硝酸(填>、<或=)方案反思:基于环保,我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药品的用量很少,稀硝酸与铜反应中能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但在试管口附近没有看到变成红棕色气体,引导学生质疑: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哪个现象不能作为正确判断产物的充分依据?为什么?该实验应如何改进? 改进实验:用注射器代替试管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分组实验不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动手、观察,还要让学生明确“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样做更好”,是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由实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优中求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然后,我们师生共同进行
实验小结:同是硝酸与铜的反应,但浓度不同产物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由此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的教育,量变引起质变!在此我还向学生灌输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学以致用
提问: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会腐蚀皮肤、纸张等,若手上沾上了硝酸则应如何处理? 投影:“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和某些心怀不轨的金匠用王水来偷金的故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4)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当堂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将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准确,更深人。
板书设计:再现知识、突出重点
五、校本学习
问题提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浓硝酸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学生活动: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化学与生活:硝酸具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调查或网上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为学生预留自我提升的空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硝酸的性质”这个知识技能作载体,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发现问题一理论分析一实验探究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实现了“激学一促学一助学一乐学”的情感价值观。
第二篇:说课实例
说课的方法技巧(转)2009-04-26 17:591 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
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作者:hbpsygl 2008-10-28 16:45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说课”的基本内容。
数学说课是数学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数学课的优化。备好课是说课的前提,而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数学说课,要向同行说什么?我认为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教材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从其知识内容到编排形式,都会构成一个系统。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就需要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认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把这四点结合在一起统盘考虑,再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说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学内容的,教材叙述语言与例题怎么搭配,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例题与习题的分布类型,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是什么。此外,在以上“说教材”的常规内容基础中,我们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思维亮点。例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
2、说教法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习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等。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别”的原则。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说学法
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新摆正师生的位置。要改变陈旧的师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部表情呆板、“我讲你听”,学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注意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情景设计,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作者:hbpsygl 2008-10-28 16:46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4、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说,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三、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意图;
5、说“清”练习层次。
四、说课的基本原则
按照现代教学观和方法论,成功的说课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
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为没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只知道做什么,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是经验型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
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不能故弄玄虚,故作艰深,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实地说出来。引起听者的思考,通过相互切磋,形成共识,进而完善说者的教学设计。
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说课仅仅是为说而说,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那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花架子”,使说课流于形式。
3、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
说课可以针对某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也可以围绕某一单元、某一章节展开;可以同时说出目标的确定、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进行程序的全部内容,也可只篇二:说课实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是教师教育学院小教语文组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长大的,亲切的鼓励是爱,严厉的批评也是爱。我今天要说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和一位慈祥的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题目叫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讲述了美国作家巴迪童年时,父母对他写的诗作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年后他感悟到这两种评价都是父母对他的爱。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文中对父与子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刻画更是生动传神。本文编入人教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本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学习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学习品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词句,并以巴迪成长的经历启发学生懂得体会父母表达爱心的不同方式。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类似的歌颂亲情的课文,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第二叛逆期,对父母之爱的某些表达方式可能不能理解。编写本文是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知道正面的鼓励是爱,侧面的警告也是爱。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糟糕、腼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父母之爱的两种表达方式。
4、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写你所体会到的父母之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我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的含义。
难点:交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父母之爱。
二、说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做到会学。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读书正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则应该以教学对话组织和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达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支持,而方法的运用又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下面重点阐述教学过程。
预设如下四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揭题设疑,唤醒爱。以谈话导入,解释课题,请学生猜猜哪句话是父亲说的,哪句话是母亲说的,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从而将学生带进文本,也为整堂课奠定情感基调。
导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激发,在此基础上开始我的第二步: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
这一板块,自主学习生字词,并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此带动学生对全文的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父母之爱。
此时,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定的兴奋、活跃,紧接着就进入我的第三步:
(三)自主探究,体验爱。
这是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
围绕找出的中心句“我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从童年故事与长大后的感悟两个板块展开教学,因为是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童年故事这一块,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与小组交流,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的看法。找出重点句读读。
然后根据学生反馈,深入教学重点。
接着,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写出在听到父亲的评价后的心理活动,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读写结合,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这一步,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抓住文章的中心。通过自主读书与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学会一种方法和能力,远比灌输来的更重要。
到这里,重难点问题解决了,接着就是情感的输出。
(四)拓展延伸,沉淀爱。
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对比课文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他们一样伟大。最后,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设计有:
1、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与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的父爱,母爱:
(其意图是围绕单元专题,创设亲子交流氛围,以爱育爱,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爱”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文字中蕴含的父母深情,以书中之爱点燃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谢谢!时间: 8分多篇三:说课,教案范例
备考附件:优秀说课稿
《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文的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酿》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酿》是九年义务教育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的品格。这篇课文讲的是诚信的故事,使人们懂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品格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在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之上,现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诵、碟、橡等十个生字;会写酿、耷、朗、诵等16个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酝酿、肃穆等词语。理解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围绕酿字发生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以读促悟,提高品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真诚坦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二、说学情
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从学生的基础能力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本课所描写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这正是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学中可以通过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新课要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所以在本课的教法上,我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及启发提问法。由于本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因此,主要以读为主,教师穿插提问,把握整个教学内容,学生边读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说学法
至于学法,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读体会法,自主探究法等。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诚信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直接在黑板上书写本课的课题酿,然后让学生读课题。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给学生强调字音,并让学生给酿字组词。然后我提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课文的题目比较特别,由这样的问题入手,更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生字词问题,第二个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书写,较难词语的理解,如强调:诵、肃是平舌音,焕、酝、练是前鼻韵母;酿、橡、朗、诵是后鼻韵母。这样学生即可在本课时完成对生字词音形义的掌握。
在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之后,我让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围绕着 酿,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学生默读完成之后,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来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在这里,我会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积极发言。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把握,所以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对于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小学生刘东东课上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读音后,害怕老师会生气,结果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解决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之间讨论围绕酿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几个层次来描写的,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发言:本文主要是从两个层次来描写。第一层次讲述了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后,立即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由此,他感到很苦恼。第二层次描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读错了,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理清文章的层次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三)升华提升,小结文章
在了解内容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的点拨启示,最后总结出,本文主要歌颂了诚信的品质。从而完成本文的小结,同时也为下节课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熟读课文,划出自己疑问,简单地加以批注,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认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再一次走进课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
酿
生字词:诵、焕、酝、耷拉、朗诵„„
刘东东指出老师读错字音
主要内容:
老师承认错误感谢刘东东
本课时板书我主要呈现本文的生字词以及文章的主要层次,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月光曲》教案
一、课题:月光曲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第三篇:教案和说课范文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教材中用摸球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还有三年级及本册书前几个单元中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本课内容有了坚实的基础。我班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高年级学生带给一些思考性强的情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去积极思考。上课开始,我手中拿出两黄一白三个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白球与黄球,你能想到什么数?
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想法,尤其是能说出白球与黄球对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唤起学生对数与事物联系的意识,同时为下面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
接下来,谈话:“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摸球的游戏,做游戏之前请帮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里面学问。”课件中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提问: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因为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经验,所以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一般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等去描述,这样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也是复习旧知,同时为下面引出新知提供一个认知的情境。
2、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几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分析,仅仅是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各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那哪个盒子摸出白球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用几个词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更明确具体呢?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环节我设计时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发现第一个盒子中不会摸出白球,对用“0”来表示可能性,应该可以说出。所以我也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这一环节我是根据学生对这一质疑的认识程度去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摸白球的可能性,让同学在交流中体会到可以用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以C盒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盒中一共有两种可能,其中白球有一种可能,那么摸出白球可能占全部可能性的1/2。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进而明确另几个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其中重点分析第二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分析另外几个盒子摸出白球可能性的同时,我也适时的追问黄对应每个盒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这样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在同一个盒子中,能摸出两种球可能性和为“1”;在分析起用“1”来表示一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时学生有了抓手。
这一环节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可以使有了一定思想的同学先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在学生分析时,适时的追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分析,进行一个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进行一个课件的演示,课件中动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去表示可能性大小。
3、实践操作验证可能性大小。
我以有一个黄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为例,与学生分析在这个盒子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学生可能说到1/3。那我们拿出盒子,请每小组的同学们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摸球活动,每组同学一共摸20次,记录摸球结果,算算摸出白球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再汇报验证。这一环节我是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去验证我们先前的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的情况,这就让学生去体会到我们开始对可能性的表示,是基于盒子里球数的定量分析;而在实践中,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课堂上学生体会到偶然性,他们说出“运气”,实际就是一个偶然因素。
这一环节当出现各组实验结果不同的时候,我又做一个集体的汇报,把所有十个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因为有同学说“200次”不是3的倍数,不能进行约分得出1/3,为了满足学生这个接近1/3的想法,我又让其中一组多摸了十次,这样共210次,虽然也不能保证得到1/3,但计算一下摸出白球的总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210分之几,这样结果会更接近1/3。这样一个集体的汇总,计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我们实验次数增加时,结果就会更接近我们前面的猜测,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增强从数学角度去认识身边事物的意识,更加深刻揭示可能性的实质。
4、练习巩固 我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三个练习题。体现出层层深入,加深理解的目的。
说一说议一议。给出这样一个背景:某班在第一组(4男6女)选一名同学做组长。女生当选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再现,同时这里又有可能性方法的计算。要把男女生加起来,算出总人数,更看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同学也会提出结果进行约分。
选择游戏。给出在公园中有两个中奖游戏,你觉得哪个游戏的获奖可能性更高一些。一个是圆盘被平均分成了4份,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份可以得奖;另一个是摸球游戏,一共有10个球,其中有2个是可以摸到奖的球。这个习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我们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设计一个“小文遇到一个密码是由1、5、8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密码是“158”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习题比较开放,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所有的不同排列,然后再看其中一种排列占总排列数的几分之几。
5、课程结束前,我重点让学生说说“你能想到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很多自己生活遇到可能性的问题。
七、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实践——验证——应用的数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锻炼学生直觉思维,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留足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全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最后感谢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谢谢!
《摸球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
1、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请看屏幕。
教师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2、质疑问难: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
3、探究与体验,分别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二、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1、师:B、C、D、E这三个盒子中都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哪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来,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呢?
2、探究与体验,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发现在A盒中不可能摸出白球,那么他的可能性可以用“0”表示。] 师:同学们可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3、在C、D、E盒中从这几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
4、重点分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分析1/2时,可以适当确定一下,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在B盒中,相当于把能摸出黄球的1/2变成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成为1/2+1/2=1]
5、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三、实践操作体会可能性大小。
1、在C盒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 [生可能说到1/3]
2、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请小组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汇报验证
请同学进行实验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 得到理想结果要多次实验。
4、小结: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具体数来表示,根据要出现的可能和全部可能性。
四、练习巩固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脑筋了。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有白球与黄球共10个,我们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一共摸二十次,针对结果,请你猜测一下有多少个球,然后,看看与实际是否一致。
小组记录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都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特别是学会分析比赛外的各种因素,也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2、公布结果,分析差距产生原因。
教师可让学生再做一次,也可借助经验加以解释。
五、总结。
汇报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四篇:教案,说课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案
沁后小学
林淑红
教学目标:
1、认识、书写生字,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并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梗概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八路军拉大拴》
2、这首歌是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徐光耀的同名小说《小兵张嘎》改编的。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嘎子。
3、揭题,板书。(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汇报预习情况
1、文章有关背景。
2、检查词语,分两组出示。
精神抖擞
推拉拽顶
扳
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 牛劲儿 塌着腰
合了裆
破绽
别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1、自由读文,解答下列问题:(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画下来,圈出关键词,全班交流:
(一)赏识嘎子的“灵”
1、哪句话可以看出小嘎子机灵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嘎子机灵、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4、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5、继续交流其它句子。
过渡:这一钩,钩掉了嘎子的什么?[胜利的希望]要是换在平日里,机灵的小嘎子也许早就获胜了,可是他今天的对手是谁?[胖墩儿]这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找出有关句子!
(二)品读胖墩的“实”
1、学生自由汇报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胖墩儿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三)回味俩小的“势”
1、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文中用什么来比喻他们的样子呢?
2、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走马灯”就是旋转的民间彩灯。他们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四)激情朗读
(五)回顾全文,感受写法。
1、引导回顾 :精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胖墩儿()着腰,()了裆,()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嘎子(),硬是()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他的脚,结果被胖墩儿一(),摔了个仰面朝天。
2、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小嘎子的形象呢?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小嘎子虽输了,输在轻视了对手。由此,同学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2、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嘎子失去聪明、可爱的本色。反而让他更真实。挫折是财富,这次失败让小嘎子逐渐长大,最终成为优秀的八路军战士。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家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一书,和机灵、调皮的小嘎子交朋友哦!
作业设计: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找两个男生上台,让他们进行扳手腕。同学们观摩用几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说课稿
沁后小学
林淑红
一、解读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是本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也是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A、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胖墩儿的人物形象。B、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C、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读悟情和仿写法这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读悟情:课标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细细品味其用词的精妙。仿写法: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仿写法”: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我还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以听歌曲《八路军拉大栓》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汇报预习情况
小学高年级让学生学会预习,对课文的学习有辅作用,而汇报预习情况,能很好地检测学习的预习,所以我设计了本环节。
1、文章有关背景的介绍与交流,能帮助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集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也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检查词语的教学,能较完善地检查学习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
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在学生读文之后进行思考,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三个问题逐层提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赏识嘎子的“灵”
2、品读胖墩的“实”
3、回味俩小的“势”
4、激情朗读
5、回顾全文,感受写法。前三个步骤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指导学生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激情朗读则又一次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在小结回顾全文的过程中,我利用一段话在让学生明确了文断中最精彩的动作描写。并通过讨论,明确了作者的写法,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中学会反思,人才可能不断进步。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收获,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反思后,我乘势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本课能力目标的体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学写:“一场扳手腕比赛”,现学现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思维。
第五篇:说课 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 说课材料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
说 课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既有让学生对已有岩石认知的了解和交流,更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器官和观察工具观察研究岩石的过程。通过收集岩石、观察岩石、比较岩石、给岩石分类,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水平。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的学习的基础。本课以岩石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学生对收集岩石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三、说教法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流程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
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直接用三个卡通问号板贴和小布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猜、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并期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场景,围绕“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观察研究岩石”、“寻宝总动员”和“给岩石分类”,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分类展示板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会利用各种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
本节课我设计的特色是力争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探究岩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通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验、游戏、比赛、奖励等,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整节课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小学科学新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教师:韦广村 2010年4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 教案材料
《各种各样的岩石》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看待自然的观念,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由“开个石头展览会”、“给岩石分类”两个主要内容组成,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岩石世界,经历探索岩石奥秘的过程。
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特征,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
②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和给岩石分类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③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研究成果的愉悦情感,培养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让学生遵循“从观察岩石——认识岩石特征”的逻辑关系。②难点:尽可能多地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
三、教学策略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把学生视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他们对岩石并不陌生,充分利用本地的岩石资源进行教学是我在教学设计上最大突破。课前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去户外采集岩石,让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课中对岩石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旨在让学生对岩石形成科学的认识;课后,制作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让课内研究向课外延伸。
四、探究过程
(一)收集活动信息,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岩石,明确研究对象。
开课时,直接出示观察对象,并告诉学生,它的科学名字叫岩石,让平时游戏的道具进入课堂,使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十分浓厚,对岩石的交流活动就此展开。
2、了解岩石分布情况。
让学生说说“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岩石?”(课件回放,学生课前采集岩石的情景。)课前我和同学们在清江河边采集鹅卵石、去大龙潭寻找云锦石、还到菊花石工厂参观.有了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岩石,为研究岩石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3、交流课前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说说“关于岩石我们知道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丰富各种信息。
(二)设计研究主题,确立探究方法。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怎样研究岩石,大家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2、分小组讨论:确定一种研究方法。同学们通过近两年的科学学习,对综合运用感官直接观察某物体的特征的方法,如“看、闻、摸、拈”等已经初步掌握,教师适时提供一些辅助工具:钉子、水、放大镜,再探讨其它研究方法:刻、泡、摩擦、敲打等。有层次的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方法,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三)组织探究活动,了解岩石特征。
1、第一次实验
(1)各小组按照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展开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时间2分钟。)(2)收集整理信息,交流研究成果
2、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1)其他小组交流。导入:大家刚才用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有所发现,其他小组有这些发现吗? 其他小组发现岩石的特征我们能确定吗?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教师引导:科学是严谨的,我们在没有亲手验证之前就下结论为时过早。
(2)用多种方法对其它小组的结论进行验证。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汇报:“大家刚才有这么多发现,你对岩石有什么看法?”在充分探究验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对岩石的研究发现。通过交流,同学们发现了岩石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及手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3、演示实验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刚才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发现了岩石的许多特点,老师准备了一块从火山口捡来的一块特别的岩石,它有什么特点呢?”
(2)演示实验。(3)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岩石放进水里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岩石里有空气。由此看来,我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岩石,能发现岩石不同的特征。
(四)整理探究成果,形成科学概念。
1、指导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我们的研究把这些岩石分一分吗?”
2、给岩石分类。
出示分类提示:你们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可以怎样分?
3、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分类方法不同,分得的种类也不一样,同一块岩石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观察岩石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研究一组岩石的共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