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与课后作业
《春》教学设计
枞阳县第二中学
钱鹏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3.运用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三、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
1.朗读,对于散文教学来说,是走进文本的必由之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正确的朗读方法,更是尤为必要,所以针对这个基本学情,本课教学要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
2.为了深入理解文本,对于七年级新生,必须强调学生自我阅读体验,以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歌,顺势导入。2.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2.听教师范读,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之美?
4.从文中找出直接表现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学生自读后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分别从草、花、风、雨、人等方面来表现春之美。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三、探究内容
1.再读课文,理出文章结构。
学生自行理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2.体会并学习文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看看文章描写了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读交流,教师评价,并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进行引导:
文章描绘了六幅图画: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思考:“春花图”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分析明确: 拟人,写出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出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出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出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分析明确: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蝴蝶。词语:“闹”。
“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了出来,(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词语:“眨”。
遍地都是的野花,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杂样的野花,“散在草丛里”,星星点点,在阳光下,在微风中不断地闪烁。野花的这些特点,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为相似。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美。“眨呀眨的”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为下文写春风作铺垫。
(4)思考:朱自清散文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①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②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5)花、草,都是可感易写易读的,风应该如何写?作者又是如何去写的呢?
学生精读讨论,教师分析明确:
①恰切运用修辞;②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有小小的鸟儿、有可爱的人儿、有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
四、赏析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温柔的心灵,同时还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如,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从作品《白马湖》中,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课后作业
1、导语: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和同学们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领略春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春》
2、关于作者: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一名同学作记录。一个小组展示,其他组可以补充,同学们选感兴趣的记到自己的资料卡上。
3、朗读课文:
A、初读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和词画出来。B、小组交流解决画出的字词。C、听课文朗读。D、自由朗读。
E、男女生各为一组,以段为单位朗读课文。
4、课件显示,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
A、生字读音义:涨(zhǎng 水位升高)烘(hōng 衬托)薄(báo 厚度小)
应(yìng 呼应)散(sàn 分散)B、词语:
工夫—功夫:都是名词,常互换使用;表时间多用“工夫”,表本领、能力多用“功夫”
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只能对别人涌对自己,“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吹面不寒杨柳风”:见注释⑤,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年之计在于春”:见注释⒀。语出萧绎的《纂要》其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5、梳理课文结构: 同学们:看看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了春天优美的景物?那么,我们就来给这部分内容取个诗意的名字吧!(画春、绘春、绣春等)。
同样,我们也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取个名字吧!
6、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把我们带进幽深把、美好的境界。
写好后小组交流,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限三组。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春草中漫步,闻着春花的芳香,沐浴着春风,淅沥的春雨相随,张开臂膀迎接这美好的春天,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即将过去,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太匆匆,带着这份回味,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的春天吧!
作业:课下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试着赏析文中的一幅画面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
张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并且思考:
①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zhuǎn)嘹(liáo)亮 水涨(zhǎng)
抖擞(dǒu sǒu)精神 应和(hè)薄(bó)烟 黄晕(yùn)捉迷藏(cáng)
宛转(wǎn zhu?n)散(sǎn)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② 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朗读指导。朗读要求:
3.① 读音正确,声音洪亮。② 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 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三、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 教学设计 [范文]
《春》教案
彭紫竹
一、课题计划: 课题:《春》(朱自清)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上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品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 热爱。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 物的写作方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课时计划: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春,会令我们感到无限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 天的诗文,老师现在出示几句,看大家能不能对上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写春,但它不是诗歌,而是一篇散文。下面就让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步入美好的春天,感受无限的春意。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 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 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春》选自《朱自清选集》,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散文名篇《春》。
(三)初读文本:
1.范读课文,学生就语音、语调、语速做标记。
2.强调部分字词语音:
朗润(lǎng rùn)
嗡嗡(wēng)
酝酿(yùn niàng)
卖弄(nòng)婉转(wǎn)
应和(yìng)
嘹亮(liáo)
黄晕(yùn)烘托(hōng)
蓑笠(suō lì)
静默(jìng)
风筝(zhēng)抖擞(sǒu)
欣欣然(xīn)
繁花嫩叶(fán huā nèn yè)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对春天做了细致、全面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 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草、花、风、雨、人。
4.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春天到 来时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分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 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健。
5.如果说这篇散文是一副美丽的风景画,那么它又是由哪几个画面拼接而成 的呢?(请学生对照关键词找出原文)每幅画又展现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喜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1.第一、二自然段
(1)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明确:“盼望着”;“近”。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2)春天来到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山、水和太阳,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睡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滋润得以复苏的姿态。“欣欣然”指欢欢喜喜的样子,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
(3)指导朗读前两段:殷切而喜悦 2.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提示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词语: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
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对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一个更好?
明确:“钻”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韧劲,用“偷偷地”进行修饰,形容它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表现了春草的生命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时要穿插这些小孩玩耍的画面呢?小孩和小草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作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个画面里,使得整个春草图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对春草的喜爱,从而表达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热爱。(指导朗读)
3.第四自然段
(1)自由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绘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多,艳,香
(2)哪些词用得准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呢?
明确:作者先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芬芳联想到秋日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飞,进一步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草丛里的野花,别有一番情趣。
(五)课后反思: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且已经学习了前面四个自然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研读这篇课文。
(二)探究质疑:
1.第五自然段:(1)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借助了哪些事物来描写风?
明确:作者先引用了一句诗句,然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了春风夹杂的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它们使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接下来写声音:鸟鸣、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回响。
(2)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明确:小鸟的鸣叫声。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的形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的悦耳动听。作者通过描写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2.第六自然段:
(1)齐读,思考: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明确:先写春雨的特点(细密、轻盈),再从静态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
(2)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的侧面写春雨的特点?
明确:“像牛毛”写雨丝的密,“像花针”写细雨的闪光;“像细丝”写细雨的细长。
3.第七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思考:前几幅图写的是景物,这一幅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从天上的风筝到地上的孩子,从孩子到成人,从城市到农村,所有人都出来迎接春天。
(2)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明确:“舒活”“抖擞”两词的叠用,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的积极感情。
4.第8-10自然段:
齐读文末三段,思考三个比喻句的意义。
明确: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带给人们地希望。将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是因为春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将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是向上的、前进的,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新”“美”“健”的特点,写出了春天难以比拟的活力。
5.小结: 朱自清先生描绘了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
(三)写作指导: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拟人手法的运用
(四)课后反思: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
《春》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参考: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一、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抽查背诵。
三、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七、作业设计: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