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
冯玲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2.比较阅读中诵读品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热爱之情。
3.迁移“才了……又”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教学重难点:
1.在诗句中想象画面,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2、迁移“才……又” 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教学流程:
一、走近田园,了解诗题
1.孩子们,咱们尤溪有着“美丽乡镇”的美誉。你瞧!油菜地里赛黄金,百花园里香气飘,田间秧苗绿油油,山间竹林翠荫荫,房前鸡觅食,屋后鸭成群,溪边人们忙捣衣。秀丽的乡村风光,多彩的田园生活,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和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2.孩子们,读了诗题,你发现这两首诗分别是写哪里的?——乡村、田园。哦!两首诗写了乡村风光,田园生活。
3.那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四月——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四月初夏时节
四时——这里的四时指的是(四季)诗人范成大在一年四季里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60首诗歌,总的题目就是——四时田园杂兴。请看——出示资料
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五组,每组各12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写的也是夏日所见。4.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读诗题。二.多重诵读,读通诗句
1.孩子们,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第一首,正音了,书写蚕桑。
师评:读得字正腔圆,这里一个多音字,一个生字都念准了。了(liao),了在这什么意思?(结束)就如同老舍先生说母鸡的叫声没完——没了。了也是结束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3.指名读第二首,正音昼、耘、供
第一行诗带有两个生字,一个翘舌音,一个前鼻音,他念准了,咱们一起读。在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多音字,请看,供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当它做从事之意念gong;当它做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念gong。那你认为这里应该念——为什么?一起来读读带生字和多音字的两行。
4.孩子们,读诗读准它还不够,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读七言古诗一般就是四三停顿;另外,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押的什么韵?(an a)。
5.听老师读,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注意节奏停顿,句尾词音读到位,这样就更有诗的味道了。孩子们自由试一试。
分组读:我们来赛一赛,1、2组读第一首;
3、4组读第二首。看看哪两组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味。
三.比较阅读,找大同
1.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两首诗在内容上都写了什么?都写人们忙碌的劳作(板书:人忙)2.请你默读两首诗,哪里写出了人忙,请你用横线划出诗句来。(出示)逐首交流。
3.参与广:孩子们,再去读读这几句诗,有哪些人在忙呢?请圈出人物来。
交流:村庄儿女 童孙。村庄儿女就是——童孙就是——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在忙,这么多人参与,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板书)
4.农活多:那他们在忙些什么农活呢?读读诗句,圈出农活来。交流:蚕桑、插田、耘田 绩麻 耕织 种瓜。一起来读读这些农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农活。
图片帮助理解:蚕桑就是——采摘桑叶喂蚕;插田呢?——插秧;那耘田就是——用草耙子除去田里的杂草,(耘田的工具搜索不对)那除去地里的杂草叫——锄禾;除去豆地里的杂草叫——锄豆,这与耘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来看看绩麻,谁知道?——把麻搓成线,所以绩是绞丝旁。耕织就是——耕地织布,男耕女织。谁不懂耕织?(小孩),哪句诗告诉你了?——童孙未解供耕织。那他会干什么?(在桑树下学种瓜)。你从哪儿知道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按常理,像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应该有很高的玩兴。你看——
到小池偷莲蓬,那多刺激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放放风筝也蛮好玩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河边钓钓鱼,多开心啊——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追追蝴蝶那也是不错的选择。——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范成大的村庄儿童却很懂事,很乖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村里的男女老少干了这么多农活,各忙各的,各司其职。难怪诗句中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村庄儿女——各当家。
5.强度大:他们是怎么做这些农活的?再去读读这两句诗,你从哪里读出了人忙?继续圈词。
交流:才了……又,刚刚采摘桑叶喂蚕后马不停蹄地去插田,一点空闲也没有。朗读:你来读,读出他们马不停蹄的感觉;不够忙,继续。
昼……夜:白天出去除田里的杂草,晚上还要把麻搓成线。昼就是—日头升高一尺,就是白天了。夜就是—。从早忙到晚,时间真长。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们忙碌的生活吗?夜以继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一件接一件,从早忙到晚。这不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吗?
6.想象写话:
孩子们,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我们一起来看看: 采茶、点豆、锄禾、砍树、劈柴、纳鞋、补衣、打枷(敲打稻谷、大豆除去它的壳);
你能用“才了______又_____”或者“昼出 夜 ”来写一句吗? 老师把你改一下,昼出 夜 可以吗?为什么? 评:你看,你们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7.扣住“乡村四月闲人少”,对比诵读。
不管是《乡村四月》还是《四时田园杂兴》,都向我们展示了初夏人们紧张、忙碌的劳动场景。这可真是——生接读: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 ——生接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他们生活忙碌,但是心情却——为什么?还有怎样的心情?——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你也来读读。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读。
四.比较阅读,寻小异
1.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忙碌而快乐的生活。其实,两首古诗在“大同”中也有些许的“小异”,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首诗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板书:景美)
2.聚焦景美
自由读两这一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绿遍山原——走进这绿色的山陵和平原,你都见到了什么绿了? 这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绿
绿在那婀娜柔软的柳枝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在那山林掩映的村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在那如蓝的江水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在那春风拂过的江南两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绿色世界,齐读—— 过:那什么白了?
白满川——(师出示图片)一块块水田里的水都满了,一片白茫茫的,这就是“白满川” 水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水光天光交相辉映。这就是“白满川”。这可是江南稻米之乡独特的风景,它告诉人们可以赶快——插田了。这景也预示着人们忙碌的劳作。
谁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2人)——把“绿”和“白”读重一点,绿就更绿了,水光就更亮了;
一个“绿”、一个“白”,呈现乡村的清新明丽。——女生读 一个“遍”、一个“满”,呈现乡村的广阔无垠。——男生读 过:那听到了什么?
子规——子规就是(杜鹃),还叫(布谷鸟),每当春夏之交,江南乡村便到处可听到它的叫声,你听,它仿佛在催促人们干哪些农活呢?
它仿佛提醒人们赶快——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它好像规劝人们——
雨如烟——子规不歇,梅雨不停。这雨大吗?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毛毛细雨)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画面用诗中的词来说就是——雨如烟
烟雨蒙蒙,鸟鸣声声——齐读
如诗如画,大自然的交响乐——齐读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景怎么样?(板书: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让我们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
五.整体诵读,热爱田园
1.孩子们,学完了两首诗,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完整地读一读。
2.你能选择一首背下来吗?试一试,看谁是最强大脑?会背第一首的起立,会背第二首的起立,你能选择一首默写下来吗?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你默写的古诗就是一张精美的书法作品,可以把它张贴在我们的教室里。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
这如诗如画、宁静祥和的田园美景,我们可以到乡下去找寻,也可以到古人们留下的大量的田园诗中去找寻,(出示)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范成大的60首田园诗,孟浩然、王维、陶渊明、其中这一句最为有名,当然还有很多。课后,带上老师的链接资料让我们在这些田园诗里去感受不同时期的诗人共同的田园情怀!
板书: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宋 翁卷 宋 范成大
景美
人忙 闲人少
第二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永川区三官殿小学 唐玲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画面、诵读、想象情境,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说出从诗句中想象到的景象,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最优美的语言进行景象描述,最后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课件出示相对应的诗句画面,拉近诗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仿佛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中,在画面中感悟诗意,入情入境地去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教学方法:
读为主线,引导想象,设境激趣,小组合作,链接资料,拓展全诗,深化主题。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走进乡村
1.作家陈醉云在《乡下人家》中这样写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的两首古诗,去欣赏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画卷。(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而读诗有四个层次: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现在请自由地诵读古诗,先做到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 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师范写“蚕”“桑”,生在练习本上红写。
3.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好是学习古诗的前提,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读的层次性,让学生初步感受诗韵美,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随文识字也是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好方法,便于学生分散记忆生字。]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师:读着读着,咱们就读出节奏了,也读出韵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诗,借助书中的注释,看看插图,读懂古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知诗人情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一、二句,感受“景美”
1.师:诗人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乡村生活?四月,几乎是江南最美的季节,在这首诗里,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景?
2.品读,感悟 “绿遍山原白满川”。①理解“山原”
师:(山陵和原野)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山原。
②品读 “绿”
师:瞧,四月的乡村,哪儿都是绿的,(山原)是绿的,(田野)是绿的,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出示说话练习)
生反馈:山下菜园里的菜,路旁的树,还有美丽的春江水„„ 师:迎着徐徐的春风,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摆动,你会想到什么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在诗人们的笔下,一个“绿”字,也可算得上“百变星君”了,这绿中有墨绿,有深绿还可能——(出示带有“绿”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语言练习中运用以学过的诗句,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深化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这样以诗引诗,架起师生文本之间情感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诗”。] ③抓 “遍”来悟景
师:这么多的绿,诗中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师:一个“遍”字,给你怎样的感觉?(我感觉到生机勃勃。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感受到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能抓住关键字词,以点带面,使学生在文字基础上拓展思维,领会作品每一个字的深刻内涵,也学会了在写作时斟字酌句。] ④理解 “白满川”。在这句诗中,还有个字与“遍”字有异曲同工这妙,你能发现它吗?(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一片葱茏)这满遍山原的除了绿色外还有什么?这可是江南秀美之本啊。
⑤指导朗读第一句。(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孩子们,这乡村四月色彩鲜明,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绿白辉映的情景呢?
学生评价,师指导读出绿的辽阔,白一望无垠。⑥板书:绿原白川
3.品读,感悟 “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水色,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
②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孩子们,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闭目聆听杜鹃的啼叫,伸手触摸如丝如烟般的雨雾,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蒙蒙细雨”„„ 师:结合注释,知道子规就是杜鹃鸟,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布谷鸟)那声声杜鹃啼叫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快快种田)
③“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斜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声音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田野里„„慢慢睁开眼睛„„”
[设计意图:教师的精彩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同时以清新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乡村田园的一切美妙的声音。] 师:同学们,你能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生反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美妙的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到一块,组成了——一首无名的歌,乡村交响乐„„
师:这就是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想象这些声音,读一、二句诗。(课件出示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这两句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我再综合运用画面、语言、音乐创设情境,同时积淀文学底蕴。]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
烟雨江南,子规如歌,有声有色,意境朦胧,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相机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清早、中午、下午、半夜,家家养蚕,户户忙蚕,蚕儿要上架了,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3.课件展出“插田”画面,指导读与悟。他们除了从事“蚕桑”之事,还要忙着干什么? 4.抓字 “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 又)
5.指导读诗:谁来读出这份繁忙和紧张呢。
6.板书:养蚕插田(乡村四月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啊!)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
7.你能用“才„„又„„”仿写这句诗吗?(师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引入下首诗的学习。)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整体感知
诗人范成大笔下的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速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把相关词语圈出来。
2.汇报交流
(1)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你都圈出了哪些词语呢?(耘田、绩麻、种瓜)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看你从哪些词里可以感受到人们特别忙碌?
(抓昼和夜,这是早出晚归、夜以继日)
(3)看到大人们这么忙碌,孩子们是怎么做的?他们都是在什么地方种的?跟谁学的?
(4)(课件)同样是孩子,这些孩子和前面几首诗中描写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师:我想问问这里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钓鱼、捉蝴蝶),非要学种瓜呢?边说边读(这是一个懂事(勤劳、可爱、善解人意、孝顺„„)的孩子,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
(5)大人忙,小孩忙,男人忙,女人忙,白天忙,夜里忙,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读全诗
(课件)
(6)说到底还是:乡村四月闲人少,(课件)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昼出耘田夜绩麻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反复品读,回归整体
1.再来读读这两首诗(课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写劳动人民,都在赞美劳动人民。)师:是啊,农历四月是农家耕种的时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忙中有对家庭的一份责任,这忙中有着乡村人勤劳的品质,这忙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师:同学们,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老师课前搜集了几首很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2.请你为《乡村四月》配画。[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绿原白川
景美
子规啼雨
人忙
养蚕插田
第三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孔伶俐
一、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引出课题。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班可真热闹,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猜猜这是为什么?原来,老师们不知从哪听说咱们四年级五班的同学特别优秀,课堂表现极其出色,回答问题干脆利落。今天,他们这是来一睹大家的风采来了。大家说,这是不是真的?咱们一会就证明给他们看!
今天的天气这么好,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乡村看看,大家愿意不愿意?
伴着愉快的音乐,我们出发吧!此刻,我们已经来到了乡间小路上,瞧,这里的草多绿啊,还有这郁郁葱葱的树,清澈见底的水,让我们尽情的呼吸一口农村这新鲜自由的空气吧!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农村人每天都是怎么过的呀?让我们继续往下看。这是他们在插秧,除草,浇水,为了能有好收成,他们还得给庄稼施肥,捉虫。农忙时节,农民们不顾烈日当头,擦一把汗水继续劳作,瞧,这位老农劳作时是多么认真!看完这些图片,我们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农村真美!农村人真勤劳!
几百年前,我国的古代的诗人就把农村的点点滴滴写在古诗里流传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的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在109页。现在伸出右手我们一起来写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杂兴的兴是个多音字,-------,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指一年四季,合起来就是:一年四季田园中的各种兴致。也就是诗人在四季田园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感想。看,我们只要知道了各个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就知道了一句话的意思。待会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也要用到这个好办法。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诗题。
这首诗的作者叫范成大,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简介。请哪位同学来读读?
刚才我们理解了古诗的题意,知道了作者的概况,老师把这个环节归结为学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知作者。
三、初读诗,读准音
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尽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来。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出示供的读音,解释此处该读供。诗中的生字大家掌握了吗?检查生字的读法,范写昼,强调尺的撇捺要舒展,要包住下面的旦字。
指名读诗,示范读诗,配乐读诗。
现在我们通过初读诗,读准了字音,我把它归结为,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初读诗,读准音。
四、再读诗,悟诗意 古诗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读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和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合作学习,教师有效巡视。全班交流汇报。
师生合作:诗意古诗对对碰。
通过再读古诗,我们知道了诗句的意思。我们把它归结为学习古诗的第三步:再读诗,悟诗意。
五、品读诗,感诗情
想象:村庄儿女出来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回答。假如你就是范成大,看着村庄儿女如此勤劳,如此辛苦,你的心里对他们会有怎样感情?
是的,不论是烈日当头,还是沥沥小雨,村庄儿女们片刻不息,日夜劳作,诗人范成大看着此情此景,不由得这样写道:读--------------面对村庄儿女男耕女织,乐此不疲的劳动场景,诗人心中满是赞赏与敬佩,他情不自禁的写道: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画面,无邪小儿像模像样的在靠近桑树的下面种着瓜的样子,让我们忍俊不禁,假如你此刻就站在他们旁边,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这些小孩真的学会种瓜了吗?可见他们非常的天真。面对这样天真可爱,勤劳懂事的孩子,诗人怎么能抑制住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呢?他深情的感叹:读--------------我们细细的品读每一句诗,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喜爱。我把这个环节归结为学诗的第四步:品读诗,感诗情。
六、背古诗,会意境
这样学完这首诗,你会背诵了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古诗,一边体会诗的意境。
七、总结这节课用到的学诗的五步骤。其实,《四时田园杂兴》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共60首,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五步读诗法来学习另外一首。出示诗:读,悟,感,背。
八、拓展总结
诗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不同。有写劳动场面的,也有写景物的。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表达出诗人当时的情感。下去后,用五步读诗法,读读其他的田园诗。
解诗题,知作者。初读诗,读准音 再读诗,悟诗意品读诗,感诗情背古诗,会意境
第四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认会9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
一、导言: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新授
1、介绍作者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看谁听的最认真?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读毒:昼、夜、各、供、学)
3、学生自读古诗,圈画并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古诗的停顿,并用喜欢的符号圈画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4、检查认字情况
A、指名认本课生字:杂、昼、耘、绩、供、织、傍、桑、阴
B、交流识字方法
同学们能这么快就认识本课生字,你一定有好的办法,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教师抓住契机总结识字方法:
①熟字加偏旁:供、织、傍、阴、耘、杂、绩。
②熟字换偏旁:洪把三点水去掉换上单立人就念供
明----阴运----耘职---织哄---供
运---耘仇---杂
③熟字组新字:九+木=杂
同学们真棒,交流了这么多识字好方法,老师猜想现在你们一定能记住这些字了,下面我们各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快,认得对。
你认为哪个字的字音在读时要特别注意?
杂(平舌音)昼织(翘舌音)供(多音字)
C、小组比赛识字
D、接力识字:比一比,看谁认得既对又快。
E、找朋友:你能给这些字找到一个朋友,组成一个词语吗?
5、默读古诗、交流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你读懂的说给同学听听,好吗?
理解:昼(白天)耘(耕种)绩(搓)未解(不懂得)傍(靠近)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6、指导背诵古诗
我们已经理解了古诗的内容,那么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比较两首古诗)
背诵《夏日》和《四时田园杂兴》,在这两首古诗里,你都知道了什么?(农民伯伯热爱劳动)
四、总结: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美德,在我们的校园或家里应该怎么做呢?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并且书写正确美观。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难点: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古诗
谁愿意把古诗背给同学们听?
二、书写生字
我们已经能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本课生字写的更漂亮。
⑴学生观察范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⑵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上要特别注意
⑶教师重点指导:家、耕、杂(强调木字底的变形)
⑷学生练些
⑸评比小小书法家
三、练习
同学们能把生字写得这么漂亮,那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准本课出现的词语。
1、读词
耕耘桑树杂乱无章丰功伟绩阴天当家白昼供认织布
A、男女声比赛读B、小组赛读
2、读句子、当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睡了。
小鱼把荷叶当做伞。
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
这样的多音字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本课也有这样的一个多音字,你还记得吗?强调供ɡōnɡ供应ɡnɡ供认
3、背一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
小组比赛读,你能背下来吗?
4、看一看,说一说
教材71页,你看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引导学生练习用像说话,蒲公英像一把降落伞。
蘑菇像一把雨伞。树叶像一把扇子。
你还说出这样的句子吗?(学生练习用像说话)
5、古诗诵读
你都积累了哪些古诗?你愿意背给同学们听吗?(指名背诵古诗)
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四时田园杂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我们知道只有春天付出劳动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我们现在的年龄就是一生中的春天,让我们抓住现在时间勤奋学习,相信你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杂 昼 家 耕 织 桑 阴
供
ɡōnɡ 供应
ɡnɡ 供认
第五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对教法学法的渗透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三、教学程序
1、初读,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有读的不好的地方,适时的加以指导或是范读。2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3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4读中拓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时,也找来了两首以前所学过的田园诗,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再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目的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5、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中一个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出了读诗的三个方法,读诗就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这也便于运用到以后的读诗过程中。也许它并不能用于每首诗的学习中,但是至少它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应该怎样去学好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