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子的结构”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大全
摘 要:将传统的呈现式教学过程改为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式教学,增加豆芽与萌发玉米与种子结构进行对照,克服因种子内部结构过小且不清晰而带来的问题,使得观察效果更加直观具体。
关键词:种子;结构;芸豆;玉米;萌发;幼苗
一、教材分析
“种子的结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节的重要内容。教材以“观察种子的结构”活动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为下一课时学习种子的萌发奠定基础。种子胚的结构较小,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同学来说难以直观清楚地观察区分。因此,在观察时,笔者使用种子与萌发后形成幼苗的种子进行对照,引导学生进行解剖后种子与幼苗(萌发中的种子)内部结构的对照,一方面让学生探究胚各部分发育成幼苗的部分一一对应,加深对胚芽、胚轴、胚根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得胚各结构的位置关系更清晰且易于观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2)识别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
(3)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种子各部分的结构。
难点: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四、材料准备
ppt课件、芸豆、玉米、解剖刀、培养皿、豆芽、萌发的玉米。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株植物从“种子→幼苗→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种子”整个生活史的经历,参天大树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再回归种子的,一粒小小的种子是如何长成大树的?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种子内部是不是藏着一颗“长成大树”的心呢?
设计意图:由植物生活史引入,感叹生命的力量,设问这种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芸豆种子结构
首先我们观察常出现在我们菜谱中的芸豆:从培养皿中取出芸豆,由表及里解剖观察:(1)先观察豆的外形、颜色,摸一下皮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捏一下种子会有什么现象。(2)从种子外侧剥去皮,看看里面长什么样。(3)从种子外侧轻轻掰开两瓣,里面有什么。
观察前对同学提出要求: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种子结构。
②猜一猜各结构的功能?可能发育成植株的哪一部分?
请同学汇报观察结果,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大家总结芸豆种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以豆粒更大的芸豆为观察材料,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胚芽、胚轴、胚根,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各结构可能发育成植株的哪一部分,为进一步探究胚的功能做铺垫。
3.观察豆芽的结构
刚才大家对于芸豆种子各部分结构可能发育成植株哪一部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老师一星期前提前将一部分芸豆萌发形成了豆芽,请同学们对照豆芽的结构与芸豆的胚,看看胚中各结构都变成了豆芽的哪一部分?发放豆芽,并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要求:完成学案中芸豆结构与豆芽结构一一对应的连线题。
请同学汇报观察结果,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共同推导出芸豆种子各结构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种子与幼苗结构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芸豆种子各结构的功能,并为种子的萌发做好知识铺垫。
4.观察解剖玉米与萌发的玉米
是否其他种子的结构也跟芸豆种子内部结构相同呢?(1)观察玉米的外形、颜色,两面能看到什么,是不是一样?玉米的皮能撕下来吗?(2)沿着正中线纵向切开玉米,仔细观察内部结构,找出与芸豆相同与不同的地方?(3)对照萌发的玉米与玉米粒切面,找出玉米的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并画出观察到的横切面图标注出各结构名称。
展示部分同学所画剖面图,通过不同同学剖面图的异同点,引导同学总结出玉米的结构。
设计意图:玉米种子内部结构较双子叶种子结构更为抽象难懂,之前观察芸豆种子结构已经获得胚芽发育成茎与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部位,胚根发育成根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照玉米横切面与萌发玉米横切面,找出玉米的胚芽、胚轴、胚根,并要求画出观察到的结构,意在加深学生对玉米内部结构的印象。
5.比较芸豆、玉米种子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大家已经详细了解了芸豆与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与功能,种子之所以具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的能力,是因为它具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相应的结构。现在请大家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学案中比较芸豆、玉米种子异同的表格。
我们生物学中将具有芸豆这样结构(2片肥厚子叶)种子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如:花生,莲子,西瓜等。像玉米这般种子只具有一片子叶且具有胚乳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郁金香等。
设计意图:将观察结果总结升华为生物学知识,并延伸到其他的植物类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并养成分析、归纳的好习惯。
6.教学反思
遵循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1)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2)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适时地引导和演示避免了课堂时间与实验材料的浪费,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4)在增加实验材料与改进实验方面的调整,也使得观察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
第二篇: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没有具体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安排,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对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初步形成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2、加深尊重生命、爱惜粮食的情感。
3、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玉米子叶的观察。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并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启发,采用观察、谈话、比较等教学方法。学法:
选择实验法、探究法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一)新课导入
师:学生认识桌面上的几种种子,就学生生活中对种子的认识,说说种子有什么作用? 生:(同桌交流)可以食用,可以榨油,可以繁殖后代等。
提出问题:种子中有什么奥秘能使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呢?(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各种假设人,做后确定最可能的一种假设。)
做出假设:种子中可能有一个非常小的幼体 隐藏在种子 中,或者种子中可能有一些很特别的物质。
过渡到本节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二)实验过程
一、观察外形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外形有没有差别?
2、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两种种子外表的细小结构(如小孔、特殊印迹等).3、用手感觉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哪一个的种皮更容易剥离? 学生动手活动,然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外形不同,菜豆种子有明显的特殊印记和不太显眼的小孔,菜豆种子的皮容易剥离,而玉米种子的皮不容易剥离。教师做以补充。
二、解剖(观察内部结构)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在种子弯曲的部位用刀片划开一个小口,剥离种皮,再轻轻掰开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提示:能否看到菜豆种子内类似于植物幼苗的结构,如果有的话,请仔细观察其结构。)
说明:在学生动手操作和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看到的这些都是菜豆种子的什么结构呢?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再对照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认识结构名称,理解各结构功能。
学生归纳: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再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纵向切开玉米种子,分为两半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提示:能否看到玉米种子内类似于植物幼苗的结构,如果有的话,请仔细观察其结构,并注意与菜豆种子进行区别。)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碘液
注意颜色的变化,滴上碘液后剖面上出现了什么颜色?是否剖面都变为蓝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看到的这些都是玉米种子的什么结构呢?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再对照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认识结构名称,理解各结构功能。
学生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与果皮愈合)、胚和胚乳(多淀粉),其中胚由子叶(一片)、胚芽、胚轴、胚根组成。
三、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学生将解剖过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对照结构图示进行总结。归纳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拿出完整的玉米种子的胚乳和菜豆种子比较,为什么菜豆种子的子叶这么大却没有胚乳,而玉米的子叶一点点而胚乳却这么大?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其实这正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
师:根据植物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两大类。总结:玉米的蓝色深,说明含淀粉多,菜豆的蓝色浅,说明含的淀粉少,对了,豆类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豆腐不就是由大豆做的吗?菜豆的两片子叶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玉米的胚乳也储存着丰富的营养,能猜想一下他们的作用吗?
方法点拨: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能力挑战:用本节所学观察方法观察花生种子和小麦种子的结构,并对比今日所学,看其结构与哪种种子结构相同。
实验小结:种子的大小和形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种子的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种皮使幼嫩的胚得到保护。子叶或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的这种结构说明种子中确实隐藏着新植物的幼体,条件适宜时它能够长成一棵新的完整的植株。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郭素君
[摘 要]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三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主体性原则、问题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后来,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种是对探究的泛化,另一种是对探究的神化。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计算机学科中偏重技能和应用的部分比较适合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去学习。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笔者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些体会和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围绕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的。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独立探究活动,最后获得知识。不过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要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获得新知识,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根据现有的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探究式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搜集资料、上机验证等,亲自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重视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索,是否解决了问题,学到了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依赖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六)探究式课堂教学向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探究式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内容广泛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论证,评价。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图是本人设计的计算机教学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教材为凭借,教学目标为导向,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领悟实质,把握规律。教师根据课题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驱动和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收集资料、分析并上机验证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探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列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第二阶段:根据问题,展开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或互相协作等多种形式展开探索。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网上资源搜索、图书查阅和上机验证等,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以便使探究不断地进行下去,在经过努力以后,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
第三阶段: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探究过程结束后,学生要对本堂课的探究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如:自己是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会不会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最终找出规律没有?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老师也应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自身去评价整个探究过程,如:本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表现得好,哪些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哪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造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点拨是否到位?整个探究过程组织的是否有条不紊?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应多给一些鼓励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模式,教师课前需选定课题,分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好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学生根据问题,充分探索协作学习,上机验证,获得成果。
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设计如下:(一)课前准备 教学研究
1.选择课题。教师首先要根据课本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根据课本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本第四章“数组”,当课程讲到一维数组的应用举例时,选择“排序”作为课题,原因是:
(1)通过排序,既能练习巩固一维数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又能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探索能完成任务。
(3)排序”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数据结构》中有专门研究排序的章节。
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可根据国家的教育 方针、目标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来制定。“排序”一节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排序的方法,会编写程序并能上机验证。通过它,掌握用数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3.设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前要考虑好设定哪些问题能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向着教学目标接近。
本节中设定了两个问题:
(1)现实中按高矮个排队是如何进行的?你能找出几种排队方法?(2)如果将排队看成数组的排序,利用学过的数组知识如何排序?根据所探索的排序方法,编写多种算法的源程序。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1.引入课题,列出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利用数组排序。我们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至少一种排序方法,会编程并上机验证正确性。通过它,掌握用数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规律。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主要 包括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为探究而自我组织、查明或收集资料、分类和资料处理、得出结论等方面。对学生而言,任何一个探究过程,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只有在明确了问题之后,才能去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究。老师提出本次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现实中按高矮个排队是如何进行的?有几种排队方法? 3.围绕问题,进入情境。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排队演示。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其中有1个小组提出2种排序方法,2个小组提出3种排序方法,1个小组给出4种排序方法。这时候,学生给出的排序方法仅仅是感性的。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大家探究的方法属于什么排序方法?请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名称。学生通过分组排队演示和查阅各种资料,最后找到了三种排序方法:选择排序法、插入排序法和交换排序法。老师评价各个小组的探索情况。然后各个小组之间协作交流排队方法,每一位学生写出排队的多种方法。教师评价交流情况。
4.展开探究,发现规律。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将排队看成数组的排序,利用学过的数组知识如何排序?根据所探索的排序方法,编写多种算法的源程序。老师提示学生首先将现实的问题抽象成计算机领域的问题,然后继续探索。有的学生将身高量化成数据,存储在数组中,通过数组排序。有的学生利用本班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序。学生采用独立或多人协作的形式,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完成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醒悟的时间,切忌在学生“困惑”尚未形成时给予讲解,否则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探究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
5.编写源程序,上机验证。根据所探究的排序方法,编写至少一种源程序。通过上机验证,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源程序进行了修改,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知识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6.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问题,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编写出程序,顺利完成了问题的探究。最后,老师要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老师对排序的方法作总结,给出多种排序方法。
(三)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应该是二维的:一个维度是教师的教,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学。在这两个纬度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作为组织者,每个环节设计必须合理。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参与到某一具体的环节中去,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自我评价完后,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做一些评价。例如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分析问题,能不能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了没有,任务完成的怎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思维,哪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等。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尽情发展 自己,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问题原则。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或让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的环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三)开放性原则。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教学方法不能局限和满足于课本,满足于权威、教师的标准答案等。
(四)创新性原则。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至少要做到三点: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无法散开。开导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激励性原则。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评价激励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
[参考文献] [1]戚建庄,金 洁.素质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张 建.从传统教育观到建构性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3]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责任编辑:降小宁】
第四篇:《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种子植物
-------执教:龚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认识并会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会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能力目标:
能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单双子叶种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
认识到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种子的力量 》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人用了这样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如此之大。那么,植物的种子到底有些什么结构,每个结构有什么功能呢?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种子的结构》
任务一
观察菜豆种子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课前采集到的果实和种子)
1、阅读课本P83 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并分组进行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菜豆的种子
①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会观察到它的什么结构? ②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是什么?
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任务二自学观察玉米种子
①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呈什么形状?
②按照图III—8中的虚线,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怎样剖开?
③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染成蓝色的是什么结构?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都有哪些结构?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实验结束后,完成以下问题:(1)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什么作用?
(2)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什么?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根据观察列表比较:
2、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果皮和种皮、胚、胚乳。
3、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结茎和根的部位。
四、拓展延伸,感悟提升
1、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种子植物为什么更能适应陆地环境?
2、我们吃的绿豆芽,其白嫩部分主要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成的?
实验小结:种子的大小和形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种子的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种皮使幼嫩的胚得到保护。子叶或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的这种结构说明种子中确实隐藏着新植物的幼体,条件适宜时它能够长成一棵新的完整的植株。
第五篇:《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结构》教学设计
教
案 课题
第二节探究结构 课型 新
授
本课题课时数:3
本课为第2课时
备课日期9月18日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会用应力和强度的关系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强度与材料、强度与材料的形状有密切关系的了解。
3、从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物品以及工程中常见的结构连接,使学生了解结构连接的各种方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及 对
策
重点:理解强度的概念,强度与应力、强度与材料及材料的形状、强度与结构的连接的关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二、新课
三、小结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固的一个主要因素:结构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影响结构稳固的另外两个因素:结构的强度和结构的连接。那么,什么是结构的强度?
一、结构的强度
1、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可与稳定性作比较)
指出: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
2、强度与应力
设问:想一想,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什么有关?
A、分析:
⑴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力,称为内力。
一般来说,外力越大,构件的内力随之越大,构件被破坏的危险就越大。
⑵横截面积。
演示实验:在相同外力及材料的条件下,粗细不同的两根泡沫塑料杆的承重试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还与它的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被破坏的危险性越小。
⑶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构件被破坏的危险程度与它的内力以及横截面积有关,我们把这两者的比值称为应力。用公式表示:δ=N/A。
应力:构件单位截面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应力的单位是帕(Pa),与压强相同。
应力又分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的应力称为正应力或反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应力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B、深入:
(1)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样承受压力的?假设支柱的横截面为边长L的正方形,支柱顶受轴向压力P,支柱重力G,求支柱的底截面l-l上的应力。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做截面,将柱子上半部分隔离,则其受到的力为P+G。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内力N=P+G。
所以应力δ=N/S=/S。
(2)扭绞的绳子为什么不容易拉断?拔河用的绳子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生:讨论回答
师:分析解答:拔河的时候,绳受到两边拉力的作用,内部就产生了抵抗拉力的张力。当张力超过一定值时,绳子就会在应力最大的地方被拉断。若把多股细绳绞合在一起,既可以防止它们之间的相对移动,保证各股细绳同时受力,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增大了绳子的横截面积,减少了绳子的应力。
3、强度与材料
⑴强度与材料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用手挤压纸杯,纸杯就会变形;而用同样的力挤压不锈钢杯,不锈钢杯的外形则无明显改变。这说明了结构强度与材料有关。
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构件便会被破坏,因而设计中必须使构件的强度留有必要的余量,作为设计时应力的最高限度,这个最高限度值称为许用应力。许用应力分许用抗压应力和许用抗拉应力。如表1-3。
上一篇: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