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_5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公安县向群中学何方军
教学目的:学习科技说明文 教学重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迁移写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家都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这十万支箭的呢?孔明又怎样知道有大雾天气呢?小说里的孔明故弄玄虚了一番,其实他真正知道有大雾天气的是通过观天象,即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看云识天气”。
二、明确学习目标:精读一段
自学全篇
习得一法
三、指出学习方法:教师导读
自主探究
迁移写作
四、朗读全篇。
1.说一说文中写天气状况的四字短语或有关天气现象的民间谚语。
2.划出全文的结构图①/②③④⑤⑥/⑦
五、精读一段。
1.齐读第①段,总说云的形态和变化特征的短语分别是? 2.试找出这一段的所包含的美点或特点,各举例说明。结构美;修辞美;形象美;句式美…… 3.点出全文说明中心的一句话是?
4.提炼一种句式,并用这个句式说一段话。
六、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阅读总结后面段落的主要内容:列举八种云、四种云彩及其所带来的天气状况
七、根据自己从这篇所学得的有关知识,学写短文。1.出示题目及要求:《看
识
》;用各种的说明方法。
2.提示:服装与个性,发型与性格,房间的布置与生活习惯等
3.教师出示下水文:看动物识天气
角度:从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三个方面行文。4.学生写作。
5.学生当堂诵读,老师指导评价。
七、总结。从现象到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八、课堂练习设计。
1.说写练习。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2.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中最能揭示云特征的那句话是? ②文段中最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一句话是?
③文段中与八个“像”和一个省略号相互应的短语是? ④文段中与“变化无常”相照的词语有? ⑤本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九、板书设计
精读一段
自学全篇
习得一法
教师导读
自主探究
迁移写作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
《看云识天气》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重点与难点: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资料(包括图片、影像等)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图中那飘浮的云彩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2、结合课文解词:(共8个)
① 峰峦
② 一霎间
③ 预兆
④ 轻盈
⑤ 弥漫
⑥ 征兆
⑦ 千姿万态
⑧变化无常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边默读边填
写后,教师明确)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二课时
一.探究表述之美:请大家选一种云和彩,以第一人称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特征描述: 2.让别人明白你将带来怎样的天气,与天气的关系。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
二.探究语言之美:
1、请大家用“我认为”-------”句美,美在----”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性的话。
例如: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美,美在作者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等等。
2、齐读第1自然段,并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学习这段语言,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引导学生看出说明角度的变化,并且总结写作经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再让学生模仿写作。)
三、探究写法之美:学生分组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1.美在:层次清晰。
2.美在:抓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
3.美在:运用引用,作比较,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4、语言严密准确。例如“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此句为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
四、交流积累之美:(小组交流在课外搜集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例如:
天低有雨,天高旱
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
今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
早风雨,夜风晴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春南夏北,磨墨无水
雨打五更日晒
一点雨一盏灯,落到明朝也不停
南风吹清明,田禾大有成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少欢喜
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雨射,南闪闪三夜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五、教师总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紧扣题目,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尤其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起人们阅读的兴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来的!
六、练习写作:
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用比喻,拟人句描写;用分类别等方法说明。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通过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来介绍、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对象准确,抓住云的姿态和光彩的不同特征来介绍天气的变化。说明顺序清晰,先写云的姿态,后写云的光彩;说明方法得当,“像峰峦”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运动的恰到好处;说明语言严密,“往往”等词语讲求逻辑。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的是:说明对象准确,说明层次清晰,说明方法得当,说明语言严密的写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说明文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看云识天气的科学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概括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
(2)能解释本文的说明方法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像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能阐释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说到“天气预报”,我们都习惯把它和高深的理论、精密的仪器联系起来。孰不知,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预报天气,那就是——看云识天气。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云卷云舒,识阴晴风雨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二)初探内容,全面“看云”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并说出文章主要说明的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由分别说明了怎样的天气。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可说说自己的基本体验: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也就是题目“看云识天气”,分别从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来介绍。
本文中所说明的方法可用以下表格来表示(教师用ppt呈现):
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本文说明的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三)再探顺序,清晰“看云”
学生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本文共分为7段,第1段到第5段从云的姿态方面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1、2段为逻辑上的顺成。3、4、5段为并列关系。第6段从云的光彩方面介绍,而最后一段是总说。因此,本文的说明顺序应为“分总”。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文分总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四)三探方法,形象“看云”
学生找出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体验:
本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为:打比方、分类别、引用。
打比方:如文章第1段,用各种物象比喻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骏马”等等,形象的写出了云千变万化的姿态美。
分类别:分为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两部分进行介绍。条理清晰,且能全面说明。
引用:文章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引用这些民间谚语,更能佐证作者的说明,且更方便读者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本文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
(五)四探语言,科学“看云”
请学生概括出本文语言的特点和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体验: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和准确。比如,第2段中“往往”、“常常”;第3段中“都”、“常”;第4段中“渐渐”、“慢慢”等修饰词,如果去掉了,意思就会有差别,会导致说明的不准确。
而最后一段,作者并未夸大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性,认为要准确识别天气,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和效果。)
(六)课堂总结,推荐阅读
教师将总结本课特点。并推荐阅读《走进森林》一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说明文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体会说明文严密、准确的语言特点。)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沽源县第四中学姚华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识记关于天气的谚语
2、了解关于说明文的知识。
3、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4、学习说明性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5、学习本文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6、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学习本文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小组合作法:集体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说明文,一篇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讲解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只要表达方式,向人们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
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引用。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积累到词语本上。
投影显示:(1)注音:
峰峦(luán)预兆zhào 轻盈yíng 崩塌tā弥mí漫 一霎shà间称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部分,分别讲述了哪些内容?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五)、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1、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请你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进行赏析。
2、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如:第一段“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运用了八个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每组同学从文中找出运用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
析它们的作用。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回答,老师随时点拨纠正。
(六)、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说明方法: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引用。
2、抓住云这种自然现象的特点和本质说明
3、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引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准确性
4、结构:总--分--总
(七)、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棉花云,雨快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 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 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2、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示例: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八)板书设计:文章的结构脉络
一、看云可识天气:云是天气“招牌”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总 —轻高薄
云的形态与天气关系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低厚密分
二、怎样看云识天气
光彩现象与天气关系—晕、华、虹、霞
三、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总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