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设计1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热柘华侨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第一则《期行》)
一、演讲式导入:
1、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还需要诚信吗?如:朋友相处,商业营销,企业动作„„各位同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诚信”阐述自己的观点,比一比,看谁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学生演讲,并给个人记分。
3、师总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新的时代已赋予了诚信新的内涵,在它的指导下,莱茵河畔,荡起了滚滚的海尔潮,联合国的讲坛上,有了中国人字正腔圆的“呐喊”,中国已成了“世贸组织”大家庭的成员,新世纪的中国将以诚信,务实的形象,永远屹立在东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诚信的文章——《(世说新语)两则》〈板书〉
二、释题:(放投影)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三、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评价,给个人记分)
四、朗读。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五、翻译文言文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如注意省略的成分)
2、〈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六、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
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陈大丘:与友其行、舍友与去(守时)
期
友人:过中不至
(无信)
守时
行
对子骂父
(无礼)
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
七、好文共赏活动。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区伯曰:贼既至,谓巨伯曰:“远来相视,于令吾去,败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义,而入有义之国!”逐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八、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
九、课本剧表演活动。
四人小组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丰富语文课堂活动。)
十、艺术朗读活动。
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感情、语气。
第二课时(教学第二则《乘船》)
一、课本剧表演。
四人小组根据《乘船》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师评价,给生记分)
二、朗读。
1、语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三、翻译文言文。
1、结合课文提示,师提示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翻译。(放幻灯片)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2、(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四、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1、用段落图示勾画本文结构及中心。
难之在前
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乘后则救助
船纳之在前
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先是不愿意,后见有贼人追赶,危急时又答应搭载避难人;王朗先见船宽就允许人上船,后见贼人追赶唯恐祸及自己,又不同意。由此可见,华歆是一位真正为人所想,急人所急的人,而王朗轻诺寡信,做事不守信。)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这两篇短文的主旨都是“诚信”。其中《期行》主要讲要守时;《乘船》主要讲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牲: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以上问题采用多种形式解答:问题1、2、3,师指导生解答,问题4,四人小组解答。
五、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了解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分配朗读,注意把握好节奏,感情和语气。
(指定华歆、王朗各一人,陈述语集体读。)
六、好文共赏活动。
下面短文选自《世说新语》,与《乘船》进行比较阅读。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现。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七、一文一诗活动。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八、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小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可由师念题,也可用投影。)
1、《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这两篇短文共同的主旨是什么?(诚信)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A、尊君在不(f u)B、宁可以急相弃邪(y)
4、比较“之”字的用法。
之: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歆辄难之(代词,这件事)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A、《期行》和《乘船》的主旨都是诚信。
B、“太丘舍去”后,元方把“友人”请支家中。
C、华歆、王朗对所携人的态度不相同。
6、“正为此耳”,“此”指代。(贼追至)
7、华歆对所携人的态度是。(歆辄难之,既已纳其在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8、王朗对所携人的态度是。(幸尚宽,何为不可,王欲舍所携人。)
9、“本所以疑”,“所以”意思是。(„„的原因)
10、填空:
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信,则是无礼)
11、翻译:尊君在不。(你父亲在不在)
12、谈谈你对友人“过中不至”的看法?(过中不至,是失信于太丘,做人应守时守信)
13、王朗、华歆谁优谁劣?为什么?(华歆优,他讲信用)
九、总结: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让生总结,以作业形式。)
十、读写结合活动。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熟读全文,并翻译。
第二篇:《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1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指导】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难点精讲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
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
【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参考答案: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第三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世说新语》 第 1 课时
设计人 审核人 执教人 教学预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说新语》及作者。
2、积累文言词汇。
3、翻译《咏雪》,理解文章内容。
二、学习“三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翻译《咏雪》,理解文章内容。
3、易错点:注意“不”的读音。
三、课堂流程:
(一)第一环 温故导新 温故(两小儿辩日——学生背诵)
1、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体,第一个“文”指书面文章,“言”指写、表述、记载,后一个“文”指作品、文章。它与现代汉语同出于古代口语,因此,它的语义与语法的表现形式,大体一致,只是略有差异。
课前修订或操作 注意事项
2、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
简洁,典雅。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是什么?
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导新
《世说新语》及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二)第二环 自主合作 新知初探
3、指导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生字注音(可参考课文注释或字典)。太傅()
差可拟()
骤()
韫()
奕()
凝()(3)、解释下列词语。内集:
儿女:
俄而:
欣然: 未若:
差可拟: 讲论文义:
因:
(4)、听朗读,注意读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5)、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6)、理解字词句,试着翻译课文《咏雪》。
(三)第三环 师生对话 探究新知
4、点拨拓展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A、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B、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正是赏心乐事,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B、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强化训练
(1)、生字注音
太傅()
差可拟()
骤()
韫()
奕()
凝()(2)、翻译下列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四)、归一总结:
文章主旨:全篇勾画了一幅古人家庭教育、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第四篇:世说新语 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教学难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布置预习,课文导入,阅读朗诵,整体感知,字词分析,重点解析,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课时一 课前预习
1、熟读课下注解,结合课下注解尝试自己翻译
2、熟读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文学知识介绍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停顿(句间停顿/句内停顿)(1)主语/谓语(2)谓语/宾语(3)宾语/补语
—— 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4)句首关联词(夫、盖、且、若夫、至若)/
3、文言词汇(1)古今异义(2)通假字(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
(5)专有名词不翻译(国名、年号、地名、官名、史实)
*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汉/吴)、晋(西晋/ 五胡十六国东晋)刘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赵 宋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2)省略句
(3)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4)被动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
2、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注意在原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节奏。
三、研读课文,领会主旨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 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联系上下文,“儿女 ”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 明确 儿女,指子侄辈。现在专指儿子和女儿。
四、走进文本,品味妙处
1、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 明确: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知识梳理,检验提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 《咏雪》一文写的是东晋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了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2、作业布置:
课时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掌握字词音。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
三、研读课文,领会主旨
1、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1)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ǒu,通“否”)(2)特殊词义
期(约定)日中
——(成语)不期而遇
入门不顾(回头看)
——(成语)顾影自怜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
去危就安 ③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四、走进文本,品味妙处
1、合作探究问题
(1)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
—— 明确:
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
起因: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③门外戏 ——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
经过: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果: ①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
②元方入门不顾
(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家君”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友人与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责怒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且“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元方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4)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 ——明确: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伸张正义,落落大方。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就改。
(5)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认为元方并非失礼。理由是:元方年仅 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五、知识梳理,检验提高
1、【拓展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①。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②。
【注释】①折枝:使树枝弯曲。②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
2、多媒体播放反映校园生活的一段小录像或一些照片,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正误,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信”与“礼”来正确地待人接物。
—— 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
2、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要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7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了他的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我们中学生在学习古文化的同时也要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诗书陶冶自己,用诗书提高自己。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这就是产家或卖家不讲诚信,带给我们的烦恼;从大处看,我国已加入了市贸,我们必须遵守商业规则,而这商业规则的基础便正是“诚信”;从远处看,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一代,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做一个现代人、世界人,是时代、社会的要求。在此,老师想借这篇文言文把“诚信”二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保持诚信;朋友之间,彼此以诚信相待,同心相知,彼此信任。
2、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五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三、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一、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二、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