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跨省际区域 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 晋教版[范文模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 1
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2)风力
2.(1)BC(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板书设计
第二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 4
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略)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 [讲授新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相结合。
2.、活动。[反馈练习] 1.填空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 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 减少;还向 输送大量泥沙,给 和 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 气候,夏季,冬季 ;降水集中在 季节。
2.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 沟谷 耕地面积 黄河下游 河道整治 防洪(2)温带大陆性季风 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夏秋 2.略 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第二篇:2015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跨省际区域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教案 晋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43,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通过读图6.49,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51,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图6.43~图6.57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标志的“浙江模式”;在都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展了“上海战略与经验”„„你一定对长江三角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程: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讲授新课]
(板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坏境
1.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应点明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和沿海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沿海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东海、黄海,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广大的内陆地区,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实现了江海联运。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众多的湖泊,丰富的饵料,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积极参与” 参考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经济需要“世界级”都市带的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都市带”,即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京津唐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这三个区域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地区,是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讲授新课]
(板书)发达的经济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分析回答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只有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
15%,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和图6.46~图6.48,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进一步加以说明。
(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部,从温度条件看,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l 000~1 200毫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所产丝绸驰名中外,龙井、碧螺春是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种。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较好,集约化程度较高。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就近销售。近年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发展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和畜禽为主的创汇农业,结合旅游业,还发展了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变为缺粮地区,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
(3)长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潜力
长江三角洲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要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还应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工业、交通等有关的内容和图6.49,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有利条件?(2)长江三角洲主要有哪些工业中心?具体以什么产业为主?(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4)说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在中国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南部有众多的乡镇企业,今后应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3)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商贸、旅游、金融等服务业方面也具有良好基础。长江三角洲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将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
业强国,长江三角洲必将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区域制造业中心。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活跃的民营经济,成熟的对外开放,优秀的人文环境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相对缺乏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完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长江三角洲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挑战。
4.引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和图6.50,了解自1990年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而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积极参与” 参考答案: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沿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从运输条件看:已构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和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技术力量雄厚。但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存在的环境问题有:洪涝灾害、水污染、酸雨等。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的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长期以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讲授新课]
(板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6.43,分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宁波等。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河流沿岸。(3)用数据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群的密度大小。
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城镇平均密度为54个/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城市群。
2.引导学生阅渎教材第二自然段和图6.5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还应强调长江三角洲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不仅对长江三角洲,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上海港的基本情况。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比较简单,教师可适当进行资料的补充。
上海港位于我国大陆南北海岸线的中枢,濒临东海,地扼长江入海口,有黄浦江、吴淞口汇合于此。这种临江濒海的地理形势,使它成为我国江、河、海、陆的重要运输枢纽。
上海港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一个理想的国际贸易港口。上海港腹地宽广,背靠我国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加上交通发达,已成为我国内河、沿海、远洋水陆运输纵横交汇的融合体。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自然段和图6.52—图6.56,了解浦东的开放开发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可适当介绍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杨浦大桥的情况。(1)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万。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位于浦东新区中心,与浦江外滩仅一江之隔,遥相对望,是浦东的黄金地段。该区是全国惟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发展规划的要求,该区域将建成以经济、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地区,是21世纪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杨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的第二座大桥,于1993年10月竣工通车,它与南浦大桥遥相呼应,是内环线高架连接浦东与浦西的过江枢纽,杨浦大桥建成后,与南浦大桥一起构成内环线上的两个过江枢纽,对缓解目前黄浦江越江交通紧张状况和促进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反馈练习]
课堂活动——“积极参与”
参考答案:
上海位于沿海和沿江两个经济发达地带的结合部,通过长江对长江流域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的粮食、棉花、煤、铁、天然气、有色金属等源源不断通过长江水运到达上海。
还有:长江沿岸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课堂活动——“实践探究”提示
参考答案: 1.长江三角洲的产品很多,在调查的时候,可以分组来调查,如上海的手表、温州的鞋、无锡的丝绸、杭州的茶叶、绍兴的老酒等都十分有名。
2.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和可对比性,重点要把浦东在改革前后的变化表现出来。
3.这一问题的完成,关键是要突出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贵在持之以恒,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既可丰富课外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又大有益处。
第三篇: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八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深受自然环境
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讲授新课]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国家政策
相当优越
旅游
雨林
热带动物王国
景点
分散
缺德
被破坏
大同小异
科学合理
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使学生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范围,认识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强化读图能力。
2.通过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读图归纳西双版纳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差异,并学会从一个地区图表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分析归纳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差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河西走廊的地形图,一边指图,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人。
北枕合黎、龙首二山,南倚绵绵祁连,南北山脉夹峙,得一狭长平坦地带,形似走廊,走廊的长度有l 000多千米,宽仅百千米,白西汉张骞以毕生心血开通此廊,这里便绵延起两千年的苍凉与璀璨,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这便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
板书: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讲授新课] 古今交通要道
1.指导学生渎读图8.
14、图8.15和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明确河西走廊所在的省份、地理位置以及河西走廊得名的原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介于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读图确定这三座山脉的位置)之间,长达l 000多千米,因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2)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3)认识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 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在春暖花开之时,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成的溪流,是河西走廊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这里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绿洲点缀在西北干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驿路商旅的必经之地。2.指导学生读图8.16和图8.17,如果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教师亦应提前做好准备,适当补充一些资料。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是万里长城之明长城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关隘,雄峙于祁连山脉与黑山之间,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最窄处,地势险峻,气势雄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天下雄关”。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1.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带来干旱、扬沙、沙尘暴等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减产,影响西部大开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讲授新课]
板书: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1.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8.18来完成。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明确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壤、水源、气候条件,致使这片古老的绿洲有水即为良田,无水便是荒漠。
(2)从图8.15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为狭长走廊,南部高峻的祁连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带,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绿洲灌溉区的精华宝地。
(3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甘肃省的前列,灌溉历史悠久,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梁、马铃薯、胡麻等是绿洲上的主要农作物。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条件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酒泉得名的原因,以及酒泉作为著名卫星发射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的骄人成绩。
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学习,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图8.
21、“信息传递”以及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来完成。
(1)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
河西走廊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河西走廊每年大风日数约60—70天,平均风速每小时可达4千米,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还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
(2)分析水资源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影响。水是河西走廊的第一资源,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永恒矛盾。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节水人手,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指导学生读图8.20,在读图时要思考:是哪些因素使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什么 重要意义?(4)组织学生就如何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禁止再新开荒地,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反馈练习]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积极参与”参考答案
3.(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北纬3l42′~0o03935′,东经10529′~11015′,北界内蒙古,西临宁夏、甘肃,南接川、渝、鄂,东与山西、河南为邻。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宽约160—490千米。
(2)陕西境内地形复杂,既有山地,又有平原,还有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交错。秦岭呈东西走向,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巴山位于陕西最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秦岭、大巴山之间形成了汉江谷地。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陕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盆地,南部是秦巴山地。(3)陕西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800千米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盆地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汉江谷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降水的分布,也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陕西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4)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关中盆地。
(5)陕西的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陕西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渭河所在的关中盆地(关中平原)历史上就是我国农业发达之地,兼有灌溉和舟楫之利。现在不仅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而且还是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6)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o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6_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晋教版1
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0和6.41,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42,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标志的“浙江模式”;在都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展了“上海战略与经验”……你一定对长江三角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程: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讲授新课]
(板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坏境
1.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应点明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和沿海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沿海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东海、黄海,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广大的内陆地区,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实现了江海联运。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众多的湖泊,丰富的饵料,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经济需要“世界级”都市带的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都市带”,即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京津唐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这三个区域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地区,是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讲授新课](板书)发达的经济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分析回答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只有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5%,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和课件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进一步加以说明。(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部,从温度条件看,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l 000~1 200毫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所产丝绸驰名中外,龙井、碧螺春是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种。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较好,集约化程度较高。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就近销售。近年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发展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和畜禽为主的创汇农业,结合旅游业,还发展了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
(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变为缺粮地区,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3)长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潜力
长江三角洲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要发展规 模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还应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工业、交通等有关的内容和图6.4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有利条件?(2)长江三角洲主要有哪些工业中心?具体以什么产业为主?(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4)说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在中国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南部有众多的乡镇企业,今后应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3)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商贸、旅游、金融等服务业方面也具有良好基础。长江三角洲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将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长江三角洲必将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区域制造业中心。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活跃的民营经济,成熟的对外开放,优秀的人文环境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相对缺乏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完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长江三角洲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挑战。
4.引导学生阅读47页“信息传递”,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的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长期以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讲授新课]
(板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6.42,分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宁波等。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河流沿岸。(3)用数据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群的密度大小。
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城镇平均密度为54个/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城市群。
2.引导学生阅渎教材第二自然段和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还应强调长江三角洲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 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不仅对长江三角洲,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49页“信息传递”,了解上海港的基本情况。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比较简单,教师可适当进行资料的补充。
上海港位于我国大陆南北海岸线的中枢,濒临东海,地扼长江入海口,有黄浦江、吴淞口汇合于此。这种临江濒海的地理形势,使它成为我国江、河、海、陆的重要运输枢纽。
上海港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一个理想的国际贸易港口。上海港腹地宽广,背靠我国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加上交通发达,已成为我国内河、沿海、远洋水陆运输纵横交汇的融合体。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图6.45—图6.47,了解浦东的开放开发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可适当介绍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杨浦大桥的情况。
(1)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万。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位于浦东新区中心,与浦江外滩仅一江之隔,遥相对望,是浦东的黄金地段。该区是全国惟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发展规划的要求,该区域将建成以经济、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地区,是21世纪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杨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的第二座大桥,于1993年10月竣工通车,它与南浦大桥遥相呼应,是 内环线高架连接浦东与浦西的过江枢纽,杨浦大桥建成后,与南浦大桥一起构成内环线上的两个过江枢纽,对缓解目前黄浦江越江交通紧张状况和促进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2016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9.2教案.doc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2.教学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模拟“漂流瓶网络交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上海王刚和青海卓玛的网络联系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透明的玻璃瓶,放入大海。瓶子载着心愿飘向远方,看到的人越多,你心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后来,人们称这样的瓶子叫“漂流瓶”。你见到过这样的漂流瓶吗?上海的中学生王刚在家乡长江口岸边就发现了这样的一只漂流瓶,瓶中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住长江头,亲住长江尾,愿与亲相识,互赏家乡景。──青海:卓玛 QQ:„„”好奇的王刚按照上面的QQ号码和青海的卓玛取得了联系,两人成了QQ好友。
我们和王刚一起去卓玛的家乡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漂流瓶的故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环节一:赏三江源之景
师:为了让上海的王刚对家乡有更直观地认识,卓玛给王刚发来了一段手机视频。
卓玛介绍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环节二:析三江源之名
承转:你知道卓玛的家乡三江源在哪里吗?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出示三江源地的模拟景观图,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黄河源:
黄河源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流域范围。涉及青海、四川、甘肃3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千米。黄河源头的面积虽然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牵动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
长江源:
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脊梁”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澜沧江源: 澜沧江,在中南半岛又称湄公河,是著名的国际河流,东南亚第一巨川,亚洲第六大河。源于青海,经西藏、云南出国境,向南流经柬埔寨,于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全程长4 500千米,中国境内河长1 612千米。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澜沧江源头区,地形独特,自然景观也非同一般。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
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环节三:探三江之源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环节四: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活动展开学习,对事物的分析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倡议书的形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和人地和谐观。
总结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七、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赏三江源之景”“析三江源之名”“探三江源之源”“护三江源之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