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传记探究题教学设计详案
《人物传记探究题的解答方法》教学设计详细版 【导入】
由学情直接导入。【学习过程】
一、熟悉题型,明确考纲
1、回顾探究题常见提问形式,引导同学思考答题方向。
2、过渡语:几道探究题问法各有不同,因此在解答时各有侧重。或结合文本,或结合现实,或二者兼而有之,这三类试题的命题意图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纲》人物传记类探究题的考点。
3、明确大纲探究题考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设问:考点(1)中要发掘谁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传主!考点(2)探讨谁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考点(3)提出谁的见解——我的!实际上,三个考点的关系可以解读为:我——传主——作者三者关系。落实到考题中,即探究——文本——题旨三者关系。(传主事迹品质通过文本体现,而作者的写作意图常常隐含在题旨中。)
过渡语:针对同学本次答题情况,大家在审题和表达两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严重,本节课重点解决审题与表达。(板书)
二、典题演练,学会审题
1、师生共同点评样卷
审题——《梅贻琦,清华的名片》,针对审错题干提示: <审>关键词
主话题—大学;两面性—非谓有„„有(限制语)审题——《“鱼雷”闻一多》,针对遗漏题干要点: <审题>抓住关键词!
答题内容—学术思想、陷进去;今天的人浮躁(基本事实、精神品质、情感评价)思考角度—生活实例,文本(答题角度)
2、归纳审题方法——抓关键词:传主基本事实、传主精神品质、作者情感评价、问题限制语句、答题角度层次
三、典题演练,学会表达(《闻一多》)
1、呈现样卷,师生打分点评,找出失分原因(低、中、各1个)
2、高分同学展示。说思路,引领同学结合文本概括!备注:结合文本!!(课件)
联系现实,让同学再举些例子,融入些人文气息,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积累素材,两耳要闻窗外事!
3、对照参考答案,总结答题思路。
4、归纳答题方法——观点+论证(理据、点面、表里—小结)观点(课件)
论证:思路清晰——角度分点
充分深刻——论据点面
过渡语:比较两道题,看看有什么变化?第二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否完全适合第一题?启而不发(走到学生中观察引导)
5、运用方法,实战演练
自我改正答案——改后互评——小组推荐升格答案(记住高分低分各1)
四、课堂总结
1、学生小结:规范的引导
2、老师小结——
用脑用心审题干,找准方向定观点。理由充分加论据?要看内引或外联。角度层面有深浅,正反结合论全面,小作心态执起笔,分点写满好过关。
总结语:
五、作业: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完成文后问题。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附:板书设计
【备课补充材料】
链接——梅贻琦。
美国名校哈弗大学外观很简朴,却先后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中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破旧的茅草屋中,走出了一位位学识渊博风骨傲岸的大师,如有真狂徒之称的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宣称“大学不是衙门”而拒绝蒋介石到校视察。可今天我们的大学呢?楼越建越好,大师越来越少!悲夫!
学术造假现象:“汉芯造假事件”:一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从海外买来一个芯片,让人打磨掉原产地的所有痕迹,再镌刻上“汉芯”标志,然后拿着它去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居然瞒天过海,骗来了令人咋舌的巨额经费,并且混上“杰出的学术创新带头人”。郑大副校长论文抄袭等。教育弊端。
一些高校录取通知书卖萌现象。虽降低身份,拉近与学生距离,但道德的弊端仍难以掩盖。链接——闻一多。学界正面人物(医药行业)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因为发现青蒿素——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或美国的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季羡林、钱钟书、乔布斯。张朝阳:互联网的风云人物,他的搜狐曾经叱咤多年,但这些名号如今却成为他前进的障碍,自称“被自己的知名度害惨了。”
朱自清赞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西南联大——为什么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西南联大能作出如此突出的贡献?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成功经验:
一、离不开当时中国大学管理者尊重教育、追求学术独立的基础;
二、大学保持独立,西南联大的教授对行政当局的指令敢于抵制,敢于拒绝。那时西南联大从梅贻琦到众多教授,对上面的各种指令,也有惹不起的时候,但除了抵制外,多数情况下是应付了事。
三、做到了教授治校,西南联大的教授,特别是负责的教授,比如各院院长、系主任等,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在西南联大教授的权力之大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对于来自上边的命令,如果感觉不合理,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就公开抗议。教授们反对行政当局的事是常有的,因为那时的大学教授是自由流动的,在校内他们不必害怕校长,更不必害怕教育当局,不合适就走人,此处不留自有留处,整个心态是从容而平静的,因为教授都知道自己的价值,管教育的人也都知道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
第二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三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
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
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
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第四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范文模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 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长到14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委弗罗基奥为师。
弗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跟着弗罗基奥学绘画,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他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熟练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急着要画别的东西。他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平平凡凡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圈。老师对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很满意,对他赞不绝口。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老高了。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如虎添翼。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爱洗图》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就画,只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看着学生有如此好的技艺,弗罗基奥笑了。从那时起,弗罗基奥毅然弃笔,不再绘画,只搞雕刻去了。
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
第五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五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准备六色方竹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指出错字)
(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看。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 “各”字!)
3、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齐读)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不是,应该在太空。)
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拓展延伸。
1、回顾诗意,加以想象,写一段话。
2、写作指导
要把观察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选角度观察。写观察作文,不要记流水帐,面面俱到,要选择好观察角度,选择一个侧面仔细观察,观察出与同类事物不同的地方,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正如著名作家叶文玲从读书中悟出作文的道理: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题西林壁》。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游山所见 借景说理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