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
1、例
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2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再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棱长。
2、做练习一第2题
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4、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引导:数一数,各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摆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第二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靖边二小: 贾 美
《认识长方体》北师大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师:自己先看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强调“完全相同”的含义,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汇报结果。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小组能派个代表给大家数一数这6个面吗?生数。师引导有序的数。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指实物回答)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师:你来数一数吧。(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生:„„ 师:哪些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如果学生表述不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在概括哪些面完全相同时是怎样说的。)
师:哪是相对的棱?生指。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生数。教师总结。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你打算准备几根小棒?(12根)12根一样长的小棒吗?生思考,汇报。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二)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1、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通过你们的合作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很棒。下面我们进行几个练习,检验一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小法官会判断。(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5
一、填空题。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都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左图是正方每个面的面积是648厘米体,也叫做立方体平方厘米;每条棱厘米。是8厘米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它的棱长是8厘米米,2厘米。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6 思考?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成功,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是点点滴滴人进步。
第三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习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习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习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
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长方体纸盒;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师: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家熟悉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
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就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4.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师进一步提问: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生:都有。师: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否都有?生:不具备。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关系可以用集合图表示。
完成练习三第3题。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2.练习三第4题。
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3.练习三第5题。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各一个 教学设计:
一、已有知识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请每人画出其中一个?再请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平的)出示课件,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请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些物体(出示:牙膏盒、粉笔盒等)各部分还在一个平面上吗?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到处都是,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冰箱、教室、文具盒等
师: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他们的轮廓可以看做什么形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之前,你对它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怎样的了解呢?学生就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介绍
二、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
(1)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2)汇报
2、具体知识点:
师:用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集体合作认识具体知识点并板书。出示课件:
(1)面——长方体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正方体也叫立方体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2)顶点——三条棱交叉的点。——长方体、立方体都有8个定点(3)棱——两个平面交叉的线段。
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三组,每组相对、平行、长度相等——分别成为长、宽、高
正方体12条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长 怎样证明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4)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3、试完成表:
把你现在认识的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的这些特点填在教材第11页的表格中。
4、画长方体、正方体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或者立方体画在纸上呢?
教师结合媒体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屏幕出现)师:这叫做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量出你的数学课本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指出上面长、宽各多少?
2、猜一猜小动物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说明:有两只小动物,小刺猬后面躲的看似是长方体,实际上是完全展现后不是一个长方体;小猫后面躲的看似一个立方体,实际上是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立方体。)
3、试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
学生正确回答后电脑将长方体完整画出来。看到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中最大的面是哪两个面?最小的面是哪两个面?想到了这个长方体如果画下去,看到的是哪三个面,看不到的是哪三个面
3、如图,这个盒子前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个?右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什么形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动手操作,自主探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巧设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梯度练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教师应注重“导”和“学”的关系,给足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适时给以指导、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细节上,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