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请你们自己像这样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出示:棱)
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师:你所说的这个角在哪里?(学生指)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形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反思] 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深刻、有效.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顶点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2、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师:(电脑演示:高楼抽象出框架)看,一座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的.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搭出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先来听活动提示——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学生操作)
师:哪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搭成的长方体?两位同学结合活动单,一人演示,一人交流.生:我们一共使用了12根小棒.分别是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每种颜色各4根.同种颜色的小棒在搭的时候都是相对的,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这样吗?老师注意到,刚才还有小组搭出了不同的长方体.仔细观察你们搭出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特征吗? 生:有.师:在你们搭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哪个小组使用了红色的小棒? 生:没有.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红色的只有3根.师:你觉得至少需要几根? 生:4根.师:在搭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长方体棱的特征.来,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反思] 学生只有在操作和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几何空间特征与性质的实质,使空间观念从感知不断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直观感知、生活经验,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感知、思考、分析,并初步得出结论.这个操作活动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长方体的内部结构,便于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整体感知转移到对结构的把握.3、变式呈现,认识长、宽、高
师:同学们,如果我画下一个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呢?瞧,(电脑出示直观图)从这幅图上我们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只画了三个面呢?……
师:补上了三条看不见的棱,现在一共画出了长方体的几个面?(6个)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想好了吗?睁开眼睛,再和屏幕上的比较一下.一样吗?
师:(电脑演示)如果擦去一条棱,你们也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还能想出来吗?想一想,最少保留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学生指出保留的三条棱,电脑随之出示)师:仔细观察,他所指的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用的名称.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反思】 先引导学生从面和棱两个角度去观察直观图,然后寻找看不见的棱,完善对直观图的认识.接着闭上眼睛回想长方体的样子,形成长方体的清晰表象.最后逐步擦棱想象完整的长方体,水到渠成地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此时的“长、宽、高”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还孕伏了其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由此,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中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及空间观念等都得以有效发展.4、观察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师:根据长、宽、高的数据,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吗?想想它的6个面应该是下页图中的几号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思考,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生:前面是④号.师:你是怎么看出的?到前面来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前面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和④号图是一样的.师:从棱联想到面,真会思考!你们还发现哪些面是几号?(电脑随之验证学生所选择的面)
师:根据长、宽、高,我们找到了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仔细观察这6个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反思】 根据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来进行推理,由棱联想到面,在观察、想象、推理中建构了面的特征的认识.以上两个片段中,先由不完整的长方体到完整的长方体,认识了直观图;再从完整的长方体到不完整的长方体,认识了长、宽、高;最后从不完整的长方体到完整的长方体,完成面的特征的教学.学生在不完整和完整之间来回“穿梭”,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认知体系逐步建构和完善,空间观念得以培养.5、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师:(电脑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70cm×60cm×180cm)前几天,我家新买了一台冰箱,看到这组数据,你能知道。我家新冰箱的哪些信息呢?…… 师:知道了长、宽、高,现在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生1:普通教室.生2:公共汽车.师:恭喜你答对了!和他一样想对的举起手.为什么不是普通教室呢?你们觉得哪个数据不符合?
师:(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再看,这回你的选择是—— 生:魔方.师:(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现在你的选择是—— 生1:文具盒.生2:数学书.师:(电脑出示数学书)和他们一样想对的向老师微笑一下.为什么不是文具盒呢?你们觉得哪个数据不符合?(电脑演示高缩短)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生:(齐)一张纸.师:真有想象力!知道吗?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电脑出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反思】 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即一旦需要提取这一观念就应该是鲜明的形象,而且是总体的、简约的出现.这两个练习的设计进一步促进了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比如,看到冰箱的这组数据,你知道了冰箱的哪些信息?学生的脑海里马上会再现出冰箱的表象,借助表象进行思考.再如,看到这组长、宽、高的数据,想想是什么物体?学生的脑海里可能会根据长、宽、高的数据构建出一个整体的长方体模型,然后与选项比对,从而确定答案;也可能先在脑海里再现出三个选项的简约表象,再与长、宽、高的数据比对.这样的练习使得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长方体表象的感受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教学过程:
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
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2)交流结果和数法。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长方体棱的条数你们又是怎么数的? 齐读发现。
(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以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引入,提出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①活动提示。
●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②动手操作。③汇报交流。
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一共使用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每种颜色的各几根?这些小棒在搭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从而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齐读特征。思考:在搭长方体框架的过程中有没有使用红色小棒?(2)直觉判断,认识直观图。①初步认识。
相机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面”和“棱”。②直觉判断。
寻找看不见的棱,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③形成表象。
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①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
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②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4)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①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②交流演示,引导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齐读特征。
③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动态演示变化过程。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3.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1)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
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4.对比概括,揭示课题。
(1)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说一说理由。相机出示集合图。
2)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三、巩固新知,发展能力。1.观察想象,图形还原。
出示一个木柜的6个面,指出前面,请学生应用新知判断其它的面分别是几号。说一说这个木柜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分米,六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联系生活,正确选择。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 教室 公共汽车 家用冰箱(2)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 魔方 粉笔盒 骰子(3)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 数学书 新华字典 文具盒(4)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四、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思考
1.特征教学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如何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首要思考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后,我发现教学思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先从实物入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接着借助长方体框架,通过量或推理等方式认识棱的特征;最后认识顶点的特征。第二种,结合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自主探索,然后汇报交流面、棱和顶点的特征,形成共识。第三种,结合用物体切、用长方形纸围、用小棒搭等动手操作,在汇报交流中逐步构建,不断完善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其中,第一种方式是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逐个展开的,后面两种面、棱、顶点的特征是同步进行的。我思考,空间建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何一定是先研究面后研究棱,而不先研究棱后研究面呢?
长方体的“面”与“顶点”特征的认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这两者在长方体中相对于棱而言属于强刺激,而且学生在第一学段中已经学过。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难点在于棱的特征的认识,如果让学生根据现成的长方体物体总结棱的特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存在困难的。因而,本节课力图突破面、棱、顶点特征同时展开的传统设计,引导学生先发现棱的特征,然后由棱及面,发现面的特征,体现由“线—面—体”螺旋上升的认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建构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认知。
在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操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做中观察、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在面的特征的处理上,有了对棱认识的基础,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设计了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面这样一个表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想象、推理,从而寻找到长方体的6个面,继而观察这6个面,理性地思考总结长方体面的特征。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由直观走向抽象,由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从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
区别于认识一般长方体,面的特征是通过逐个配面再观察发现的,认识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时,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结合直观图直接观察发现,思维的层次性和跨度又更进一步。有了对长方体研究的基础,正方体的研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也领悟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一般方法。
2.发展空间观念如何从“附属”走向“核心”?
相对于几何知识的习得而言,空间观念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由二维向三维发展的转折阶段。如何引导学生由原有的面的认识过渡到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教学的关键。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还是把发展空间观念当成教学的“附属”,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把培养空间观念和发展数学思考由“附属”转变成“核心目标”,实现基础知识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充分交融呢?具体的举措大致归结为这样几点:第一,在细致观察中积淀空间观念。教学中,我多次引领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让他们学会分析、比较,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逐步积淀空间观念;第二,在实践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通过切土豆、搭长方体框架这样的动手操作,多角度、全方位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进而探索规律,发现新知。这样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构和巩固;第三,在引导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想象活动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着力点。比如,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在擦去棱的过程中想象长方体原来的样子,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根据所给长方体长、宽、高的数据想想是什么物体。这一系列持续的想象活动使得长方体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第四,在转化沟通中深化空间观念。由“一般长方体—特殊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动态演示,展示了由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特征,沟通了两种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使得空间观念的建立由静态走向动态。第五,在联系生活中提升空间观念。学生的生活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联系生活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图形的特征,在一次次提取表象、分析对比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和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课堂结构如何构建才能既流畅又有梯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包含的知识点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直观图,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这么多知识点如果构造不当,很容易造成零散、杂乱,给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难以抓住重点。由棱到面的特征认识恰好提供了一条优化组合的途径。首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棱”的特征。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觉积累,接下来引导学生从面和棱两个角度观察抽象的直观图,在寻找看不见的棱的过程中完善对直观图的认识。然后逐次擦棱,在想象长方体的过程中感知长方体的大小是由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决定的,长、宽、高的认识水到渠成。最后,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面,探究“面”的特征。可以看出,直观图的认识和长、宽、高概念的揭示,面的特征的发现都是以棱为线索而展开的,实现了整体的连贯性。
教学线索还必须具备思维的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入手,在操作中思考探究,然后逐次抽象,认识直观图,擦棱想象,在表象操作中发现面的特征,进而根据直观图观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的特征,并独立地探索正方体的特征,最后又回归生活。在一系列观察、操作、想象、感悟等活动中,教学内容逐次铺展,学生的感官活动不断丰富,认知渐次抽象,研究角度由局部到整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主探索,循序渐进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片段与解读
1.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请你们自己像这样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出示:棱)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
师:你所说的这个角在哪里?(学生指)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深刻、有效。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2.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高楼抽象出框架)看,一座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的。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搭出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先来听活动提示──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学生操作。)
师:哪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搭成的长方体?两位同学结合活动单,一人演示,一人交流。生:我们一共使用了12根小棒。分别是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每种颜色各4根。同种颜色的小棒在搭的时候都是相对的,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这样吗?老师注意到,刚才还有小组搭出了不同的长方体。仔细观察你们搭出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特征吗? 生:有。
师:在你们搭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哪个小组使用了红色的小棒? 生:没有。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红色的只有3根。师:你觉得至少需要几根? 生:4根。
师:在搭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长方体棱的特征。来,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学生只有在操作和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几何空间特征与性质的实质,使空间观念从感知不断发展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直观感知、生活经验,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感知、思考、分析,并初步得出结论。这个操作活动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长方体的内部结构,便于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整体感知转移到对结构的把握。
3.变式呈现,认识长、宽、高。
师:同学们,如果我画下一个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呢?瞧,(电脑出示直观图)从这幅图上我们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只画了三个面呢?
„„
师:补上了三条看不见的棱,现在一共画出了长方体的几个面?(6个)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想好了吗?睁开眼睛,再和屏幕上的比较一下。一样吗? 师:(电脑演示)如果擦去一条棱,你们也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还能想出来吗?想一想,最少保留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学生指出保留的三条棱,电脑随机出示。)
师:仔细观察,他所指的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用的名称。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
先引导学生从面和棱两个角度去观察直观图,然后寻找看不见的棱,完善对直观图的认识。接着闭上眼睛回想长方体的样子,形成长方体的清晰表象。最后逐步擦棱想象完整的长方体,水到渠成地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此时的“长、宽、高”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还孕伏了其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由此,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中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及空间观念等都得以有效发展。
4.观察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师:根据长、宽、高的数据,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吗?想想它的6个面应该是下图中的几号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思考,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生:前面是4号。师:你是怎么看出的?到前面来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前面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和4号图是一样的。师:从棱联想到面,真会思考!你们还发现哪些面是几号?(电脑随机验证学生所选择的面。)
师:根据长、宽、高,我们找到了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仔细观察这6个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根据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来进行推理,由棱联想到面,在观察、想象、推理中建构了面的特征的认识。以上两个片段中,先由不完整的长方体到完整的长方体,认识了直观图;再从完整的长方体到不完整的长方体,认识了长、宽、高;最后从不完整的长方体到完整的长方体,完成面的特征的教学。学生在不完整和完整之间来回“穿梭”,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认知体系逐步建构和完善,空间观念得以培养。
5.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师:[电脑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cm):70×60×180]前几天,我家新买了一台冰箱,看到这组数据,你能知道我家新冰箱的哪些信息呢?
„„
师:知道了长、宽、高,现在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生1:普通教室。生2:公共汽车。
师:恭喜你答对了!和他一样想对的举起手。为什么不是普通教室呢?你们觉得哪个数据不符合?
师:再看,这回你的选择是──(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
生:魔方。
师:现在你的选择是──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生1:文具盒。生2:数学书。
师:(电脑出示数学书)和他们一样想对的向老师微笑一下。为什么不是文具盒呢?你们觉得哪个数据不符合?
(电脑演示高缩短)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生:(齐)一张纸。
师:真有想象力!知道吗?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电脑出示亚里斯多德的名言)。
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即一旦需要提取这一观念就应该是鲜明的形象,而且是总体的、简约的出现。这两个练习的设计进一步促进了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比如,看到冰箱的这组数据,你知道了冰箱的哪些信息?学生的脑海里马上会再现出冰箱的表象,借助表象进行思考。再如,看到这组长、宽、高的数据,想想是什么物体?学生的脑海里可能会根据长、宽、高的数据构建出一个整体的长方体模型,然后与选项比对,从而确定答案;也可能先在脑海里再现出三个选项的简约表象,再与长、宽、高的数据比对。这样的练习使得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长方体表象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将众多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层层递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操作活动时的兴趣盎然,展开想象时的静谧安宁,发现特征时的兴奋喜悦,巩固练习时的欢呼雀跃,整个课堂都紧紧扣住了孩子的心。当然,对于这节课的研究,我只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等待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第二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靖边二小: 贾 美
《认识长方体》北师大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师:自己先看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强调“完全相同”的含义,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汇报结果。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小组能派个代表给大家数一数这6个面吗?生数。师引导有序的数。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指实物回答)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师:你来数一数吧。(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生:„„ 师:哪些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如果学生表述不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在概括哪些面完全相同时是怎样说的。)
师:哪是相对的棱?生指。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生数。教师总结。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你打算准备几根小棒?(12根)12根一样长的小棒吗?生思考,汇报。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二)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1、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通过你们的合作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很棒。下面我们进行几个练习,检验一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小法官会判断。(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5
一、填空题。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都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左图是正方每个面的面积是648厘米体,也叫做立方体平方厘米;每条棱厘米。是8厘米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它的棱长是8厘米米,2厘米。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6 思考?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成功,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是点点滴滴人进步。
第三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习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习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习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
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长方体纸盒;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师: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家熟悉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
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就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4.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师进一步提问: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生:都有。师: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否都有?生:不具备。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关系可以用集合图表示。
完成练习三第3题。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2.练习三第4题。
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3.练习三第5题。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各一个 教学设计:
一、已有知识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请每人画出其中一个?再请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平的)出示课件,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请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些物体(出示:牙膏盒、粉笔盒等)各部分还在一个平面上吗?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到处都是,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冰箱、教室、文具盒等
师: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他们的轮廓可以看做什么形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之前,你对它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怎样的了解呢?学生就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介绍
二、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
(1)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2)汇报
2、具体知识点:
师:用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集体合作认识具体知识点并板书。出示课件:
(1)面——长方体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正方体也叫立方体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2)顶点——三条棱交叉的点。——长方体、立方体都有8个定点(3)棱——两个平面交叉的线段。
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三组,每组相对、平行、长度相等——分别成为长、宽、高
正方体12条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长 怎样证明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4)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3、试完成表:
把你现在认识的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的这些特点填在教材第11页的表格中。
4、画长方体、正方体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或者立方体画在纸上呢?
教师结合媒体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屏幕出现)师:这叫做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量出你的数学课本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指出上面长、宽各多少?
2、猜一猜小动物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说明:有两只小动物,小刺猬后面躲的看似是长方体,实际上是完全展现后不是一个长方体;小猫后面躲的看似一个立方体,实际上是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立方体。)
3、试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
学生正确回答后电脑将长方体完整画出来。看到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中最大的面是哪两个面?最小的面是哪两个面?想到了这个长方体如果画下去,看到的是哪三个面,看不到的是哪三个面
3、如图,这个盒子前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个?右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什么形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动手操作,自主探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巧设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梯度练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教师应注重“导”和“学”的关系,给足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适时给以指导、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细节上,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