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检索作者生平资料,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作者意图,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姬娥奔月”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能力目标
1、强化诵读,在朗读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思考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设计思路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巴金简介
(视频播放《怀念巴金》)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2、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注意两篇文章给人的不同的感觉,把握语气、语速和节奏)
【明确】:第一篇:激情洋溢 第二篇:细腻幽静
4、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其中所引用的神话传说和事例。并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明确】: “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飞蛾扑火的事例
四、合作探究
1、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和三个事例相关的内容。(教师补充)
(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肠谷,渴死。”(《山海经》)
(2)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梁书•到溉传》)
(3)“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
2、作者文中借夸父、飞蛾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思想?(原文回答)。【明确】:“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3、你是如何理解“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链接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明确】:歌颂光明,企盼胜利的到来,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作者在《月》种是如何揣度嫦娥奔月的原因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文末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点拨】: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和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5、文中的三个事例有没有相似之处?而且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联系前文所提到的时代背景)
(链接时代背景)
《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点拨】: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冷的是社会现实,热的是作者的理想信念。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追求光和热的心情。
6、质疑、合作探究文中的词句。
五、探究写作手法
1、探究问题和内容中的象征意味
文章作者借日月两个意向和引用传说故事的写法和意图是什么? 日 月 明 热 冷 理想
【提示】:作者所引用的典故和我们原来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飞蛾、嫦娥)„„看来,日月、嫦娥、飞蛾、夸父身上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这种手法就是象征。在某
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回忆上学期周敦颐《爱莲说》中莲的象征意义。《雪》的象征写法
2、明确象征意义
飞蛾、夸父、嫦娥象征探索者、殉道者、仁人志士、抗日军民,作者把自己对光明和热的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寄托在这些形象上。
3、课堂练习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 白鸽—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 风帆—___________;
六、回味提升
1、教师补充:(巴金语录)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2、学生自己谈本节课的收获,并用“巴金爷爷,我想对您说 ”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男生读短文《日》女朗读《月》。
七、小结
巴金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与文字和生命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同学们,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八、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补充材料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巴金《灯》
2、作业
1)运用象征的手法,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情达意。2)课下阅读巴金的《灯》,积累并做摘抄笔记。
附: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月》:细腻幽静
姮娥奔月
巴金
追求光和热 改变冰冷
寄托人格理想
第二篇:《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能力目标: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诵读,培养文章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放开课本,看看“飞蛾”“夸父”“嫦娥”,结合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这三个意象的最初形象是怎样的?(可讲出其中的故事)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嫦娥奔月——自私自利
2、巴金先生在《日》 《月》中又赋予这三个意象怎样的意义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课文品读:
(一)品读《日》
1.从第一段中,同学们读出了作者对“飞蛾”的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句,崇敬、赞美
2.“飞蛾”与“夸父”,一个形体渺小,一个形体伟大,似乎不可比,但在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
明确:第3段 “飞蛾”“夸父”象征着为了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请同桌之间探讨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生活冰冷,无意义,孤寂 那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一次永恒的意义。
4.作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第5段)
明确:“飞蛾”,愿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自己的一切。作者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情洋溢的人生情怀。
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相关资料: 巴金生平: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是中国“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小结: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光明。看来,“日”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二)品读《月》
1.请女生朗读课文,男生谈谈自己的对月亮的感受?(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明确:冷光扑面,寒光冷气,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小结: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无穷:一会儿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情洋溢,一会儿又让我们如入冰窖,肌肤生寒,孤寂凄清。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所以在朗诵中应带着柔情、静静的沉思朗读。2.巴金先生把月光描写得很冷清,但千百年来,我们的文人墨客对月亮有怎样的情怀呢?请各小组把周末收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跟大家分享(每小组一句,不能重复)。
李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李商隐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苏轼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李煜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总结出:明月千里寄相思。3.大家思考一下,巴金先生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联系背景,说说月光在此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死寂、冰冷、黑暗的社会现实
4.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姮娥”在此象征什么呢?与“飞蛾”“夸父”的象征义一致吗?
嫦娥: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为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已死的星球再生,甘愿忍受寂寞寒冷。
延伸: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来天火给人间带来温暖,不惜被缚在高加索山上,每天身受老鹰掏心之苦。
明确:“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这样的壮举是令人钦佩的;然而,“姮娥”为了改变冰冷的星球,嫦娥奔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宁愿忍受寂寞寒冷,甚至还要忍受被人误解,被人嘲讽,被人指责的不公正待遇,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更伟大,更令人钦佩!
三. 给大家总结出文章中两种手法的运用 1.象征:
将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的理由想象成追求光和热,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作者赋予了“飞蛾”“夸父”“嫦娥”以崭新的艺术形象。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如:《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莲象征君子,牡丹象征富贵者,菊象征隐士。2.对比: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四.探讨:今天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又将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五.文学思考: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让我们再来重温巴金的名言吧!(齐读)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全体同学深情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本意 赋予的意义 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不自量力
追求光明,不惜牺牲 嫦娥奔月
自私自利
改变冰冷
第三篇:《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
课标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及其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
课时 两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4.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5.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难点 目标4 自主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预习过程】
任务 一:初读课文,积累文中词语
解释成语: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任务二:走进作者,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1、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散文集。
2、背景介绍: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任务三:初读课文,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写作年代分析,“日”象征了什么?
2、表现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的句子是:
3、“月”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请你摘录文中的有关语句。
课中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巴金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姮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自学•点拨
(一)走进作者: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旸(yáng):日出。浸(jìn)姮(héng)娥,即嫦娥。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三、齐读课文,让学生说出课文所写内容。
四、引导自学《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明确: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可由教师点拨完成,达到“知人论世”。
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明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背诵课文
三、引导自学《月》:(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2)“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明确: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例: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学生搜集并在课堂上交流。
六、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短文两篇——<日><月>》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姮娥()皓月()一撮()....
2、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每一天在微露的晨曦中悄然而至,在zhàn()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清凉的早晨里我们遨游书海,zào()动的青春中我们释放激情。打开一页水墨的文字,我们穿yuè()六月深邃的天空,倾听灵hún()深处的声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红刚转到我班,有些同学还不认识。
B、王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嗓子啊!” C、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D、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5、巴金,原名,现代文学家,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6、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绽 躁 越 魂
4、C
5、李尧棠 《家》《春》《秋》 《雾》《雨》《电》
6、例: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第四篇: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
主备人:张喜凤 讨论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现实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二、教材助读
1、作者链接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字词。
2、听读课文,积累字词。旸谷 姮娥 皓月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两篇短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日:光和热 月:冰冷(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4)、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拓展延伸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意义。灯光------蜡烛------白色------玫瑰------
板书设计:
8、短文两篇
教学反思:
第五篇:8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
3、朗读
(1)、听录音泛读,要求:教师可根据范读情况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分组朗读全文
三、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4)、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指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五、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六、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