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运用的反思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之于教学创新、教学效果等诸多反思,也显得应时而生。笔者结合教学课堂,立足教学案例,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师生教学互动双方的心理需求,对信息化(主要指信息技术层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作以浅谈。以期从理论、实践双方面,进行经验自省与积累。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维度
(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定义及几个特性
1、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定义:
信息化作为一种对信息效用行为的界定,应有诸学科下的不同理解。因此定义也相当宽泛,现就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角度,对信息化作出狭义层面的界定。狭义地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解释不同载体(以文本载体为主)的内容,师生双方经此能产生有效的心理共鸣,从而将教学过程进行直观外显化,以达到教学科学规律得以阐释、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知识传授得以优化、学习方法得以创新等教育教学的目的,服务于此的诸多信息技术手段、方法过程、资源媒体都可以是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内涵。
2、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几个特性:
(1)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始终是辅助手段,不能因为技术水平、专业术语等专业要求过深而成为我们推进信息化教学整合的阻碍。比如,我们常用的Office软件,多媒体资源,白板教学技术等等,都能满足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的需要。
(2)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日常情境创设:毋庸讳言,运用信息化技术,其目的就是化抽象为直观,提供有效的情境,简化文本过程,提高课堂过程实效。因此,贴近我们教学双方主体心理,即师生教学心理,是我们运用教学技术以创设教学情境时所必须遵守的前提。比如,创设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引入新课探究,在情境创设中引出问题,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多媒体的直观呈现等等,不仅是常见可想象的,而且是动态、直观,有趣味的。
(3)信息化技术运用目的的单一性:小学数学课堂,其知识教学过程比较简单。从知识角度看,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要求指向性比较单一。比如,有效情境创设的激趣性,多媒体技术运用以调动感官感受,动态图像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等等。因此,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目的较为单一。
(二)、基于小学数学“主动。有效”课堂教学而取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层面之案例若干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的引入,新课探究的引导,往往为人所疏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多端,有人以为数学宜于开门见山,以单刀直入为常见,以为情境创设之有效否与“双基”教学目标达成几乎无干。又,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堂的新课引入,也确实存在着“借鸡生蛋”,又恐“画蛇添足”,所以,多数老师也就有意无意地荒芜了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从学生认知心理需求看,学生对于新知的认知、理解、运用等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发生源以启迪、以引导的。而这个发生源,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大的源动力。无数课堂的实践证明了,在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很足,主动之下的课堂,当然高效也就有保证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学生喜爱有生活情境的、充满智慧的、有创新性的教学情境引入,不仅兴趣得以增强,而且更能不知不觉中,情境引出有效问题,自觉问题指向自愿的新课探究。而这就是“情景教学”、“问题教学”的应有之义。
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数学广场——用网格来估测》,我和学生是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下引入新课探究的: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音乐声,播放光头强砍木头,呈现《熊出没》短片片段。)谁能最快知道光头强砍了多少木头?(木头堆在空地上)
师:停顿画面(两层,每层5到6根)生:抢答
师:观察仔细,数的很快。我们再看!(又播放视频)
……
师:谁能知道光头强砍了几根木头?(大约4层,每一层根数不同,呈不规则排列)
生:(停顿了许久)生1:我知道,是34根; 生2:是36根; 生3:是30根
……
这个情境引入,是结合了学生对于动画片情有独钟、喜爱卡通人物形象、很追求时髦的那种生活经验与成长心理而创设的。学生不仅踊跃参与发言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在贴合课堂教学主题,吻合教学疑问,利于新课探究深入中,有了更多的自觉自愿努力。
类似的教学情境创设,就是借助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以追求主动有效的教学课堂,老师们也是常加运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学科性特征所必然要求的那种逻辑抽象过程。而对于小学生而言,逻辑抽象的能力、兴趣都远不是那么的强,甚至还很差,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社会经验、知识修养等不足所必自的自我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在主动有效课堂的追求下,要善于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以某种感性的形象,刺激学生的认知阈限,达到感性经验的积累。而这样的要求,对于信息化教学技术而言,是正好恰切的。换句话说,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服务于文本静态向多媒体动态的转换,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的感官,使得他们主动积极去投入到课堂知识生成的过程中。
比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的面积》一课,我设计兄弟二人因土地之争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王大:我分到的菜园子比你的小,我不服(王大分到的是长为6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菜地)王二:你的菜园比我的大,占便宜的是你!(王二分到的是邻边长分别为6米、4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
父亲:别争了,菜园的边界都量好了,一样大啊„„ 学生争论,说理由„„
为证明,我设计了动画课件,以格子图形式,通过数格子的多少,来比较两者的面积。
师:这里有一张网格,你有办法请他帮忙解决问题吗? 生1:可以数一数连个图形各占几个格子 师:好,你来摆一摆,数一数!
生1:(操作课件)长方形一共占有24个格子
师:那平行四边形呢?
生1:(也摆好了格子图,但不知怎样数)
师:到底几格呢?
生2:只能数出整格来,生3:虽然还没有数出准确的格子数,但一看就知道,平行四边形格子数要比长方形少多了
„„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同时也大胆提出了猜想。这样,平行四边形到底几个格子,我们通过课件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好吗?
(课件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某一条高,剪切下来,然后再转移、贴合到其他非整格的图形上,重新拼合成一个长方形了)师:这样,我们又能较为准确地算出图形的格子数了
……
此外,这节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服务于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化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过程,展示出剪切、拼合等的直观过程,不同的转化过程,平行四边形因高变化而引起的面积变化的演示过程,都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而收效甚大!
3、将数理逻辑进行形象化,以具体的物象表征数理逻辑。这方面的案例数不甚数。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手工粉笔进行物象表征,比如线段图的延展,几何图形的切割转化等等。可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我们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物象表征数理逻辑的过程,更可以让学生因此而兴趣激增,同时,教学耗时有大大减少。
如白板技术中,几何图形的绘画,就很方便于几何图形的教学。从绘画、涂改、变形转化,到羽化、退隐、涂色等等,都便于操作,又将原本抽象的过程,进行了具象化。
又如,立体图形的透视性,也可以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而变得真实可见了,而不再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抽象空间中。五年级的求组合体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个组合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想怎么求? 生:讨论交流(因之前的平面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而迁移)生1:可以先将这个组合体进行转化 师:为什么要转化?你想怎么转化? 生1:因为我们只学过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求法,所以必须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好,那你来操作一下,怎样转化
生1:操作课件(边说边操作:从这里横着切,分成上下两个小长方体,再求他们的体积之和)
师:很好,这切割转化过程,真是一目了然啊!有没有其他方法呢?生2:有,我想竖着切 师:好,你来操作一下
生2:操作课件(边说边操作:可以这样纵切,一切就变成了左右两个小长方体,再求他们的体积之和)
师:不错,借助这种高科技手段,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组合体被切割转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
接着,师演示将同一个组合体倒转后,所看到的立体图,求它的体积 生:倒转、平移后,组合体体积不变
……
这案例告诉我们,许多的数理逻辑,单靠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若我们能借助某些具象,来外观显现,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来呈现这些内蕴着教学智慧、数理逻辑的图形具象,不是主动高效的课堂追求吗?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若干经验
(一)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认为地设计。当然,课堂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然而,学科教学决然不同与一般化的生活现象问题,而是带有学科规律性、逻辑性、规范性等科学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我们要善于“无中生有”,“一切皆有可能”地创造,自我设计。固然,对学生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是前提原则。如上面的案例1就是作如此考虑的
(二)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人们的话题味引,降低老师成人师尊的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热门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插进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需的求知感官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奉上学生们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比如,上面的案例
1、案例2即是作如此考虑的。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可感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一语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有效推进化解。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反思几点
(一)、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水平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的冷思,我们发现,我们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用智慧创造性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老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血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进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学龄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都是对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亵渎。
(三)能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主动有效课堂,对于老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教学主导角色的老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习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为了辅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的运用,老师还得贴近学生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童真的心,发现并欣赏学生的各种感知生活、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的话题,童真的俚语等等,这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但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四、总结
信息化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从服务角度而言,是适应时代要求下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过程而来的。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不仅利于教学过程更生动、更逼真、更情感化地外显展开,更是基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上的教学效益的提升。
当然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型、服务性手段,其运用之适当否,有必要否,如何运用等问题,取决于师生双方对于知识教学的具体情境,不可作出某种硬性论定判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追求“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求老师善于先挖掘把握学情,做好教材分析。在学生最需要,知识情境最适合的课堂中,积极地、创新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则学生学习不仅主动激趣,更有其后继学习的创新意识。而对于老师而言,则因此非特粉笔、口舌之劳作减少,教学智慧、个性诸端也赖以进步见长!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郧西县三官洞林区中心小学 何青松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一节课,使用不同设计风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该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找规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任意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了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找规
律》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
出了主题内容。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
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近年来,我努力以崭新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变得易懂易学而喜欢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丰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经常被认为是最枯燥的,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轻而易举地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例如,在三年级《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东南西
北的位置与方向,我设计了《西天取经》的数学课件,虽然学生已有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概念,但位置与方向知识仍然很抽象,它的引入效果对于今后学生正确判断图上某物所处的位置与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在刚上课时,我播放动画课件:“路在何方”音乐起,唐僧一行四人在四面环山的山地上向前行走,他们背后山坳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定格)。我提问学生:能说说他们是朝那个方向行走吗?生1:去西方取经呗!生2:因为他们背后远处太阳在升起。说明背后是东,东西相对。所以他们是朝西走的。……
在整节课上,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不仅对位置与方向的对应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并学会了初步的判断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凭借多媒体课件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以声、形、像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因此,只要有效地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且准确把握、巧妙运用,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们的长、宽、高的关系时,我播放了一副自制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变化时,长方体的体积也随之发生变化,让这一教学难点瞬间突破,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这是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很难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课件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用不同的颜色飞入,并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变抽象为直观,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不仅能清晰地展示实物图像,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实物图像或运动着的事物所吸收。
1、利用动态,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 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的一系列演示动画。在演示的过程,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都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学习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面积公式时,利用下载的课件:屏幕上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屏幕左上角有“一堆”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卡片,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将左上角的小卡片拖动到长方形中沿长摆好,每排摆5个,再拖动,沿宽摆放,可以摆放3排,再得出这个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积,继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积。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学,效果较好。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灵活。
信息技术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旺苍县大德乡中心小学校 苟玉国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不容置疑,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它所独具魅力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下面就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无味的,导致一些低年级学生不感兴趣。然而,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集图象、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形象材料,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尽快以最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羊和小羊,“兔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于是转入兔妈妈和羊妈妈的对话。羊妈妈对兔妈妈说:“我的小羊比你的小兔多。”而兔妈妈却对羊妈妈说:“不对,我的小兔比你 的小羊多。”怎样知道羊妈妈说得对呢?还是兔妈妈说得对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羊和小兔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再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互动影像来引入新课,生动形象的小猪、小猫、小狗去参加数学比赛,小猴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1.2;1.200;1.200000。小猪第一个回答:“第三个数是最大”,小狗说:“不对,应是第一个数是最大”。小猫想了想说:“你们都说错了,这三个数一样大"。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能按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印象深刻。但有些知识内容很难用语言和教具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能达到,也浪费很多时间。低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一年级的简单加减综合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鱼缸里有6条金鱼,又买来4条黄金鱼,再舀走3条,还剩多少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利用计算机,我把它制成了动画,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清晰、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思维有了依据。深刻地理解了“又买来”、“舀走”的意义。列出综合算式就容易了。学生口述算式的意义与掌握运算顺序也就不困难了。
再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后,有这样一组题:(1)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这两道题给学生画图分析,实物操作,有的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后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对比,反复演示,效果好多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练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从而使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降低难度,理解概念
低年级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 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突破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复习、练习课中由于课内外时间总量是有限的,超量过度训练,使学习差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而疲于奔命,只能就事论事,无暇顾及有效地反省。也会使学习好的学生长久地停留在此阶段,客观上延缓了上升的速度。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在课前把复习、练习的知识制成课件,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它收入的信息多、快,节省了时间。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结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学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深度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动漫卡通,锦上添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几个表情丰富、夸张传神、风趣幽默的动态人物,使教材活了起来,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人性、智慧与生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导入时,“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多媒体课件:森林运动会,小动物热闹的场面)大家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聚在一起,正准备举行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你们想去吗?”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愿意时出难题,“森林离这里很远,我们要一起乘车去,但要在早晨这个时间(贴7时的钟间模型)出发,当钟面上的指针刚刚指到这(贴6时的钟面模型)有个小朋友就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却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也没到,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噢,来早了)还有一个同学是这个时间来的(贴8时的钟间模型)他也是一个人都没看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来晚了)看来,我们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要想顺利地乘车去大森林,就得先正确认识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兄弟交朋友。”这一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催化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参与的兴趣,更激起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
又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中,我开始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的多少?”把着两种动物的争吵过程演示出来,顿时学生就融于情境中,都显得很着急,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理解到如何去进行比较两数的关系。
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示范课《分苹果》上,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九一九好朋友;你拍二,我拍二,二八二八手拉手;你拍三,我拍三,三七三七好伙伴;你拍四,我拍四,四**六一起走;你拍五,我拍五,五五伸出一双手。学生两人一组,边拍手边读儿歌: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10的组成,其乐融融。这样,把游戏与知识融为一体,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灌篮高手,由灌篮高手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我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呢?”哪个部位是长方形?哪个部位是正方形?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呢?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数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设疑问难,雪中送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开始,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提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往回走时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
四、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拼剪、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破了难点。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给课堂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全面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优化了我们的课堂结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