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时间:2019-05-12 22: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鉴赏诗歌形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第一篇: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方法点拨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考纲解读

三、高考导航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对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的手法,诗人颂秋与前人悲秋对比。B、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当作一个人来描写。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比喻成古人。D、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词义词性两两相对。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盛赞秋天的美好,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B、借托鹤飞云霄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C、既描绘了秋高气爽,鹤飞云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秋自喻,以春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信。

四、鉴赏诗歌形象

(一)鉴赏诗歌形象的目标

(二)诗歌形象的含义

(三)人物形象鉴赏:

1、人物形象的含义

2、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把握人物形象。例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方法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例 题: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的地方。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意象的鉴赏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例题: 台 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全诗描绘了哪些意象?(2)、抒发了什么情感?

2、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题: 明君词(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注]明君:王昭君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联通过“拥”“暗”写出了边塞早晨雾气弥漫,大漠黄昏落日暗淡之景。B、第四联赋予明月以人情,抒写出昭君对汉地无尽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哀愁。C、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名族融合的真诚向往。

D、这首诗歌咏的是王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3、把握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例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的静寂。B、诗人将静和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构成动人的意境。C、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

D、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幽远的山月夜图,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两题。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听说梅花被早上的风吹开。B、次句写观赏已开的梅花。

C、第三句的“何方”,是“什么地方”之意。

D、末句希望每株梅前都有个放翁,以便尽情欣赏梅花之美。(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梅花”,有点题之妙。B、次句写出红梅盛开,画面广阔。C、第三句提出问题,表达愿望。

D、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 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A、前两句写花开。“影”指杏花在池中的倒影。杏花临水,岸上的杏花和池中倒影都占尽春光。B、后两句写落花。意思是杏花被春风吹落,如雪飘飞,坠入池中,也绝对胜过委身泥中任人践踏。C、前两句主要写景,用的是比喻。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用的是拟人,后两句写落花如人一样失意,表现落花那种失意时,宁肯受贬斥也绝不甘心受辱的品格。

D、这是一首咏物写志的诗。诗人借咏杏花,含蓄地表现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质。

3、请简要赏析下面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备考资料:古典诗词意象特有的情感内涵

1、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月亮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2、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 以折柳表惜别。

3、长亭: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4、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5、班马: 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6、芳草: 喻离恨

7、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8、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9、杜鹃鸟: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在一起。

10、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1、猿啼: 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流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13、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4、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15、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寒蝉又是悲凉的同义词

16、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7、松柏: 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8、梅花: 寄托高洁的品格。

19、莲:“莲”与“怜”谐音,借以表达爱情。

20、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1、鸿雁: 诗人常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2、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23、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2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斩楼兰”指建功立业。【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是基础。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高考考点,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高三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

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的整体鉴赏诗歌能力和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较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等特点,本节课将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总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训练、互动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的目标。

【媒体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软件、实物投影仪

第二篇: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复习专题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

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方法:以课文和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复习步骤及内容:

一、明考点

考试说明规定: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由下面诗词引出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提问:请你谈谈下列诗词中所刻画的形象。

苏轼《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学生谈论,老师归纳: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即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三、对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一)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例析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二)答案组织范式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三)实战演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五、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一)意象类切入点

1、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

2、概括意象特点。

3、提示作者情感。诗歌例析

2004年全国卷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 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描写了日暮乱鸦图,结合全诗分析一下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案:李诗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李诗用乌鸦喧嚣、烦乱的叫声渲染氛围,用乌鸦的归反衬人的不归,引起思妇的烦乱和相思。)

岑诗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在对比中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多指意境或氛围特点)。

2、描绘诗中画面(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3、剖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意境类切入点

诗歌例析(也可以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组织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实战演练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六、咏物诗物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参照咏物诗)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诗歌例析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实战演练

早 梅(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分析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抒发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抒发作者的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第三篇: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⑴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体即人物形象,包括①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②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理解此含义时应注意:准确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友人直到“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和留恋。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绪、伤别情怀等等。

二、技巧点拨:

(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①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例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分析】作者看到之景有“海浪如云”“急雨欲来”,听到之声有“北风吹起”“雷声隆隆”,描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而这一切是诗人在“西楼”“卧”着看到和听到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胸。【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例2:读唐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远洋在沙洲上静谁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格节操。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基本思路:提炼所描写的物象的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理解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例3: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解答】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三、练习设计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

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

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

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问: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之中。”情作简要分析。答案: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形象而深沉的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第二课时

(二)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2)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

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分析】前两句回忆当年的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方,意味脱离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旧貂裘。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感慨,“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战争频繁,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例: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第四篇: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

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或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景物形象: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2、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模 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意象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其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纯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借菊寄寓诗人精神人格品质

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严寒中最先开放的特点,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纯净洁白,因风布远,香色俱佳)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清高守节,决不附应流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备受摧残的遭遇,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 坚贞不渝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荷莲:“不染”的高洁 谐音双关“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梧桐:凄凉悲伤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长恨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芭蕉:凄凉之音 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

杨柳:惜别之情思亲之意 怀乡之思。使别离蒙上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柳》)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表面是爱惜柳树,深层的却是感叹人间离别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戎昱《途中寄李二》)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李白《忆秦娥》)

蝉:餐风饮露 品行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戴叔伦《画蝉》)杜鹃:“望帝啼鹃”哀怨凄悲 “不如归去”乡愁思归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 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行不得也,哥哥 ” 旅途艰险 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

鸿雁:游子羁旅思乡 恋人孤独怀人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贫乐》)

乌鸦:衰败凄凉 恐怖惊惶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 《隋宫》)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 《满庭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猿猴:哀鸣凄切 悲凉伤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登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江水》)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冰雪:晶莹剔透 心志忠贞 品格高尚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沙鸥:清新明快 飘零伤感

舍南舍北皆春水,单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水:愁思绵绵 情丝不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羌笛:凄切孤苦 边塞离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中军置酒宴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长亭南浦 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禾黍:昔盛今衰 痛惜伤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箕子《麦秀歌》)

其它: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不我好仇。(殷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深夜(秋夜):愁思怀旧

乡村: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安逸宁静,思归厌俗

山林、空山:闲适隐逸、宁静安乐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渺小、人生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

古人:追慕、自愧自叹(常见古人:姜太公、吴王、廉颇、汉皇、班超、祖逖、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谢安等)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常见古迹:大运河、秦淮河、北固山(亭)、金陵、朱雀桥、乌衣巷、姑苏台、赤壁、台城、岳阳楼等)

诗词常用典故及意义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郭沫若同志读叶剑英的诗后,和诗一首:“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类似的还有三径、五柳等)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许浑 《溪亭二首》:“溪亭四面山,横柳半溪湾。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犹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共戏鱼翻藻,争栖鸟坠枝。重阳应一醉,栽菊助东篱。”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类似的还有阳关、长亭、南浦、柳岸等)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途中晓发(崔曙)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丈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南园十三首(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雕虫: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辽海:指辽东地区,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康 《说文解字》说:古代的杜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白居易《萱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国维《红豆词》:“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

(二)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鉴赏方法: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注意细节)

分析思路: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表现出的意义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饮着清醇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蝉因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吹送。诗人借写蝉的声音能传的很远来说明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的名声也自然会流传四方。)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蝉的凄叫有气无力,更勾起狱中人的深深思绪,怎忍受那黑鬓薄翼的蝉儿,竟对我这白发之人不停地悲泣。寒露浓重已使你有翅难飞,秋风强劲又把这叫声无情倦去。没有人相信你居高饮洁的纯正,又有谁替我表白这耿耿心迹。)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来是居高处难以得温饱,却偏偏白费精神日夜鸣,天欲晓声嘶力竭叫不出,身边树照样碧绿不动情。官职小任人摆布无归处,望田园杂草丛生与人平。感谢你的叫声令我猛醒悟,我也全家清贫与蝉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典型例题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如何展现?)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意义)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析: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的环境。[寒冷、寂静(或:冷峭)]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第五篇:教案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范文)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一、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鉴赏评价”部分有两条:(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①诗中的诗人形象,即诗人自己。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作者本人);(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三、链接高考

2017年全国卷卷一: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紫殿:指京都贡院。暖吹:暖风,指春风。席:犹言列坐。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作品题解】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参考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作品赏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4.B E 15.(1)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比喻)(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以响衬静)(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卷二: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 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 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 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 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学科#网此代使臣;“凌风 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 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 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 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 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卷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

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穿全诗。(2)颔联由自负开始转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李服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3)颈联由自负、自考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4)尾联说民自己新编成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既不要怪里面内容“言辞夸张”,意为点题之笔。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 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人物形象

一、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非作者本人)

诗人的形象:①如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孤独凄凉、思念亲人、忧思国事的诗人形象。②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无人会,登临意” 中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

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①如柳宗元《江雪》中孤独、清高、孤傲的“蓑笠翁”形象

②韩偓《闻雨》 “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重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

伤春思妇的形象。

二、设题方式:

①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三、形象的概括方法 1.鉴赏的依据和角度

①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②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2.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形象的类别定位(2)形象的特点描述

3.答题用语:诗歌写出了(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

如:诗歌塑造了一个孤独无依、望月思归的游子形象。4.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2)结合相应诗句简要分析

如: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 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5.诗歌鉴赏表达的要求:简洁明了、全面到位、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1、分析下列诗句中的人物形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

1、词中描绘了几个人物形象?

2、分析诗中诗人和周瑜的形象? 答案:历史人物:周瑜(主要)小乔

正面描写 婚姻经历: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外貌:意气风发

服饰: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神态:胸有成竹 事迹:韬略和战功

侧面描写 环境:豪迈

作者评论:英雄

周瑜:年轻有为、风度闲雅的少年英雄形象

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对比,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练习

1.(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3.(2012安徽)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案: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里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4.(2012湖北)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5.(2012年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题:(1)词中“恨极在天涯”中的“恨“是指什么?(2 分)(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附录: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事物形象

一、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就是物象,被诗人拟人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在此类诗歌中诗人常常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鉴赏方法

1、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理解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包括: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2、掌握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3、知人论世,一般物象要结合诗人的处境,因此,了解诗人的身世特别重要。

4、抓住物象与诗人志的相似点,弄清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设题方式

1、简要分析诗中某某这一艺术形象。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3、诗人笔下的某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4、赏析诗中的某某形象。

四、解题思路

1、找出诗歌中的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

3、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品质。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五、答题格式

1、本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抒发了诗人 情感。

2、本诗塑造了某某形象 特征,表现了诗人 情感。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图鹭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诗中描绘的白鹭是怎样的形象? 分析:

诗歌形象:白鹭

形象特点:“独”“立”写出了白鹭的孤独寂寞,“清意”写出了清高、高洁志向,“无人识”“叹白头”写出了无人理解。揭示了诗人的思想: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答:这首诗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抒发了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问: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梅花形象?又是如何抒发诗人情感的?

答案:本诗塑造了梅花傲然独立,寂寞开放的形象,生长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风韵嫣然极有情致。抒发了诗人隐逸自守的襟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问: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所写的小松有坚强不屈、勇敢战斗的特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及对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的讽喻。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虽居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问: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托物言志,作者借菊表达了喜爱菊的高洁、明丽及诗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问: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答: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5、(2012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1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别绪。(22分)

2多之盛之绵延。(2分)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6、(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爽,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附录

诗歌常见意象

1、月

团圆和思念。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还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征。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2、菊花

菊花是傲霜之花,既有坚强的品格,又有清高的气质。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3、梅花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却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常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衬托诗人王冕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4、松树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可以用来象征一个正直的人。

5、莲花

常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莲花也象征高洁、质朴、庄重、刚直不珂、威武不屈。用莲花比喻君子表里如

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借以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6、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7、折柳

柳者,留也。后人寓柳以惜别怀远之意。

8、杜鹃(子规)

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9、寒蝉

秋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几场秋雨过后,蝉儿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损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漂泊流浪之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雁

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 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11、湘竹

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12、碧血

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13、哀猿 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14、陇头流水

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15、春

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

16、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17、砧杵

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 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18、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

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 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 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9、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

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

征。

20、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

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

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21、黍离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

离”之悲。

22、梦蝶

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

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23、鸥鹭

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

淡泊情怀的载体。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24、春草(芳草)

“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 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有时了作美好的

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

25、枫

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界就会飘不一片愁云惨雾。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义却是另外的情

趣。

26、浮云

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

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 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27、转蓬(飞蓬)

以蓬自喻,抒写其迁徙之苦,成功创造了“转蓬”意象。后世复使用,形成了人人习见的涵义:漂泊不定;漂泊是为恶劣的环境所逼迫;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28、水

水最具约定性的涵义是时间的流逝,寄寓生命、时光流逝的感伤,沧桑无定的感慨。水还

用于比喻情感、情思的强烈和持久。也象征着悠闲、淡泊、自由。

29、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 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30、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3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32、露:人生的短促

33、.草木:荒凉,兴衰之感

34、夕阳:暮年,衰老

35、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高洁隐逸)美人 神女 灵修(国君)杜鹃 磁针(坚贞)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思乡)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音信、书信)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景物形象(与意境题相结合)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二、景物形象的分类 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场面、场景)

三、鉴赏诗歌中自然景物形象的方法

1、掌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定含义。

2、根据意象修饰语的情感色色调,确定诗中画面的意境特点,进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注:色彩、色调是鲜活明丽、恬静和昂扬向上的,画面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高昂乐观,恬淡闲适;反之,色彩色调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画面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则是低沉、伤感、愁苦的。

四、设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解题思路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意境分析要点

1、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2、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答题格式

答题时景、境、情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①。

①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答: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附录 意境

安逸、闲适

恬静、优美

孤寂、冷清 萧瑟、凄凉

雄壮、瑰丽

雄浑、壮阔 画面

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田园生活图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2、(10新课标全国卷)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3、(2010辽宁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 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

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答: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3分。“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4分。“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下载鉴赏诗歌形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鉴赏诗歌形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篇一:2014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学习目 标】 1、了解考纲和考点; 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古代诗歌鉴......

    2014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案】 高三语文 主备人:李忠谊 时间:10.16-10.18 【学习目 标】 1、了解考纲和考点; 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探究诗歌形象)教案 授课人:姜仁斌 一. 教学要点: 1. 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 2. 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分类。 3. 了解古典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及表达方式。(教学重......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高考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课时......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

    鉴赏诗歌形象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诗歌形象鉴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情感目标 体会古典诗词当中深厚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体察鉴......

    鉴赏诗歌形象课堂实录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堂实录 诸城市龙城中学师: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今天我们来一......

    鉴赏诗歌形象(五篇范文)

    2014年高考冲刺试题宝典 数学专题试题 英语作文预测 语文作文预测 理综模拟试题 练习(书P226)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描写方式:直接(正......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篇(教案) 学习要点: 1. 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 2. 学习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学习内容: (一)鉴赏意象 一.【考点解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